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1062-202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满满干货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行业标准已于2021年6月9日发布。该标准文件确立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总体原则和工作要求,并对城镇社区生活圈、乡村社区生活圈、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技术内容作出了规定。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行业标准导读一、该标准文件的范围该标准文件确立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总体原则和工作要求,并规定了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的配置层级、服务要素、布局指引、环境提升,以及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技术指引内容。
该标准文件适用于社区生活圈相关内容的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该标准文件未涉及的内容,应按照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执行该标准文件是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引,其中,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重在布局引导,详细规划层面重在具体落实,专项规划层面重在有效衔接。
具体适用该标准文件时,可结合实际,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工作,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因地制宜细化文件的规划技术要求二、该标准文件的主要内容该标准文件的主要内容见表1表1规范项内容总体原则规划原则社区生活圈规划宜遵循下列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围绕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保基本和提品质统筹兼顾,在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均衡布局、满足便捷使用的同时,主动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引领全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融合,激发社区活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塑造。
“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有机生命体”;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绿色出行模式,倡导低碳技术应用增强社区韧性,实现服务设施空间的动态适应与弹性预留,提高社区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事先预防、应急响应和灾后修复的能力。
建设安全、低碳的健康社区,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现状评估和居民意愿调査,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充分了解居民诉求,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多策并举,缓解生活不便、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强化系统治理以系统思维整合社区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科学布局、有机衔接和时空统筹等空间治理方法,合理安排各类功能,推进社区各类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复合利用调动在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方式、多途径地参与社区事务,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
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根据不同社区特征,结合资源禀赋,注重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元素,加强分类引导、差异管控、特色塑造和有序实施,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住房、休闲和交往场所等,塑造社区独特魅力工作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宜统筹各方力量,发挥“多规合一”优势,全面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落实国土空间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以国土调查成果数据为工作基础,规范现状评估、空间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动态监测等工作程序,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质量,协同相关部门保障社区生活圈有效实施。
不同层面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具体工作要求如下:总体规划层面,以补齐服务要素短板、契合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宜充分对接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提出城镇与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配置标准和布局要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宜突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要求和布局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可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专题研究,明确不同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特点,全面查找问题和制定对策,结合详细规划空间单元的划分,落实各类功能用地的布局及各类服务要素配置的具体内容、规划要求和空间方案,形成行动任务;
专项规划层面,结合城市体检和专项评估工作,协调好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可从补短板、提品质、强特色等角度,对部分重点专项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城镇社区生活圈配置层级可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
15分钟层级宜基于街道、镇社区行政管理边界,结合居民生活出行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社区生活圈范围,并按照出行安全和便利的原则,尽量避免城市主干路、河流、山体、铁路等对其造成分割该层级内配置面向全体城镇居民、内容丰富、规模适宜的各类服务要素;。
5~10分钟层级宜结合城镇居委社区服务范围,配置城镇居民日常使用,特别是面向老人、儿童的各种服务要素服务要素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在GB 50180-2018基础上,完善社区服务、日常出行、生态休闲等方面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的配置要求,并补充就业引导、住房改善、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
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可包括下列内容:夯实社区基础服务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提供基层就业援助。
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社区就业服务中心,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共享,引导各类企业、公益组织等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基本居住需求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根据本地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标准合理、规模适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面向就业人群的租赁住房,商务社区、产业社区可适当提高比例;。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圏,构建由城市道路、绿道、街巷、公共通道等组成的高密度慢行网络,实现通畅顺达、尺度宜人,提升慢行安全性和舒适性;配置公交车站,并满足500m服务半径范围全覆盖,其中人口密集地区宜满足300m服务半径范围全覆盖;。
布局均衡休闲空间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公共绿地,并结合附属绿地挖潜,形成大小结合、层次丰富、体现人文特色的休憩空间;构建社区防灾体系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避难场所、应急通道和防灾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分级响应的空间转换方案,有效应对各类灾害。
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契合社区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以及舒适的出行和休闲环境,重点配置社区服务、日常出行和生态休闲等方面的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可包括下列内容:提供多元社区服务根据社区类型及居民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等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
合理有序配置停车系统灵活布局停车空间,鼓励采用开放配建停车、分时共享等方式提供停车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停车管理办法;塑造宜人空间环境依托各类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绿道、小微公共空间等,构建覆盖均衡、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
多利用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根据活动类型和人群特征,设计和营造尺度宜人的活动场地和丰富的活动设施,满足社区文化表演、小型展览与集市等活动需求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可根据下列导向配置:打造具有附加功能的特色社区。
适应社区发展导向,配置面向不同人群、体现创新性和多样化的服务要素,不断探索、迭代优化如共享办公、居家办公等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空间;提升素养、陶冶性情的青少年活动设施;嵌入式、多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定制化、特色化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设施;主题型、专业化的文化展示场馆和体育运动场馆等;。
构建面向未来的社区生活场景运用智能化手段,改善服务要素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效能布局指引空间布局空间结构:与“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衔接,加强社区生活圈与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交通枢纽节点的功能融合和便捷联系,倡导TOD(公交导向型发展)导向,形成功能多元、集约紧凑、有机链接、层次明晰的空间布局模式。
要素布局:社区服务等各类服务要素选址宜遵循方便居民、利于慢行、相对集中、适度均衡的原则,优先布局在人口密集、公共交通方便的地区,增强可达性,可包括如下方面:强化服务要素功能关联将功能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促进共享办公、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与商业服务业用地混合布局,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倡导医养结合、文体结合;。
分层级引导服务要素合理布局15分钟层级宜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涵盖就业引导、社区服务、生态休闲等服务要素,可依托社区资源培育特色功能5~10分钟层级服务要素宜灵活均衡布局,并与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绿道邻近设置,保障老人、儿童的便捷友好使用;。
以慢行网络链接服务要素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社区生活圈空间结构,通过慢行网络加强就业、居住、社区服务、生态休闲等服务要素之间的有机串联,设置活力的街道界面和休憩设施,优化绿化环境,提升出行体验城市更新地区可通过开放内部或增加街巷、设置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等方式加密慢行网络。
共享使用:鼓励学校、单位附属设施等向社区开放共享、分时使用弹性适应:适应未来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与行为特征、技术条件等变化趋势,预留弹性发展空间环境提升场所营造:深入挖掘社区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资源,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可植入人文、美学、艺术等元素。
提升街道、广场空间的舒适度与场所感,推进无障碍和老人、儿童友好型设计,配置充足的休憩、观赏、健身、照明等设施环境改善:制定服务要素的选址与建筑场地设计等精细化要求,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促进生态绿化、环境美化与景观优化。
乡村社区生活圈配置层级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乡集镇层级宜依托乡集镇所在地,统筹布局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的各类服务要素,形成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
县城可在完善自身服务要素配置的同时,强化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对周边乡集镇的辐射;村/组层级宜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点或自然村/组,综合考虑乡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min可达的空间尺度,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并注重相邻村庄之间服务要素的错位配置和共享使用。
服务要素乡集镇层级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置的同时,加强为农服务功能,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务品质,兼顾对村庄的服务延伸乡集镇层级的服务要素可包括下列内容:一般情况下,。
宜配置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小学、初中、文化活动室、室外综合健身场地、菜市场、邮政营业场所,以及生活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服务要素;配置满足农民生产所需的农业服务中心和集贸市场;配置保障日常便捷出行的公交换乘车站;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能开展各类休闲活动的公园绿地;构建由避难场所、应急通道和防灾设施组成的救援服务体系;
有条件情况下,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集镇,可配置乡镇卫生院、养老院、高中、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乡镇体育中心等服务要素;配置公交首末站,提升公共交通可达性村/组层级
保障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产生活设施的便利化;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村/组层级的服务要素可包括下列内容:一般情况下,宜配置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便民农家店、村务室等服务要素;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完善通村。
/组道路和入户道路建设,实施道路畅通工程;保障村庄应急通道畅通,提升乡村防灾能力;有条件情况下,可配置村级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幼儿园、乡村小规模学校、红白喜事厅、特色民俗活动点、健身广场、金融电信服务点,以及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小型排污设施等服务要素;适当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改善村容村貌;加强村级客运站点、公交站点建设,完善乡村交通设施。
布局指引乡集镇层级乡集镇层级的布局指引可包括如下方面:倡导多元和谐的空间结构科学把握不同类型乡集镇的发展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建设阶段等情况,协调产业、住宅、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安全防灾等布局关系,形成尊重历史、融合自然、适度集聚、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
构建活力便捷的乡集镇中心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服务要素宜邻近生活性街道、交通节点、公园水系等布局,形成功能复合、便捷可达、环境宜人的乡集镇公共活动中心村/组层级村/组层级的布局指引可包括如下方面:因地制宜布局村庄居民点。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传统肌理格局,合理布局村庄居民点居民点迁建和撤并应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引导要素适度集聚构建生活生产生态融合、服务要素适度集中、空间尺度舒适宜人的空间格局,各类服务要素可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及出行休闲习惯统筹布局,围绕现状公共空间、公交站点、特色公建、古树名木等打造乡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居民日常活动、办事、交往的主要场所;。
弹性预留发展空间为适应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活品质需求的变化,宜预留一定空间,使各类服务要素功能、类型和规模有条件弹性转换环境提升风貌彰显尊重山水格局,保育田林资源,推动生活、生产、生态等空间的环境整治,营造山水相依、林田交织、师法自然、淳朴整洁的乡村特色风貌。
新建乡村建筑宜采用自然乡土的手法,在空间肌理、高度形态、色彩材质、屋顶立面等方面传承地方特色场所营造融合传统文化,汲取乡土元素,鼓励就地取材,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村落公共空间和村民交往场所,增强乡村社区的归属感。
差异引导基本方法立足地方实际,统筹经济能力和资源条件,结合居民需求,评估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化确定各类服务要素的内容和指标引导原则差异引导的原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尊重地区发展差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建设阶段目标,优先确保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的配置,按照实际需求和条件配置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
应对不同人群需求结合当地人口空间分布和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配置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并确定配置指标;适应建设用地条件结合当地人均建设用地和地形条件,合理布局服务要素,优先保障服务要素的建筑规模,并弹性确定其他配置指标;。
符合地方环境特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域风貌特色,确定服务要素的配置指标引导内容总体原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生活圈,分析发展阶段、人口特征、用地条件、环境因素对服务要素内容及规模性、覆盖性、效率性、品质性四类指标的影响程度,明确内容和指标的差异化导向。
分区引导分区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和财政支付能力等,评估当地社区生活圈服务要素的供给能力,确定服务要素内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优先配置紧缺的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并为其他服务要素的规划留有余地;经济发达地区可按需配置各类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
建设用地水平城镇社区生活圈根据当地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兼顾地形条件确定服务要素的规模性和覆盖性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低的地区可适度降低服务要素的用地规模指标,鼓励各类服务要素综合设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的地区宜确保独立占地服务要素的用地充裕。
根据人群出行距离和使用频率,结合人口密度确定服务要素的覆盖性指标,山地、丘陵地区服务要素的覆盖性指标要求可适度放宽;地形条件乡村社区生活圈根据当地村庄布局,结合地形条件确定服务要素的规模性、覆盖性和效率性指标。
位于平原地区,布局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村庄,各类服务要素可适度集中布局,并满足其规模要求;位于山地丘陵、草原等地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村庄,各类服务要素可相对分散布局、灵活设置部分规模敏感型服务要素可设置在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规模较小村庄的各类服务要素宜综合设置与共享利用;。
环境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地域风貌等特点,确定服务要素的规模性和品质性指标高纬度地区有日照要求的服务要素,其用地规模指标可适度提高各类服务要素的建筑与环境设计宜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并体现不同地区的地域风貌特色。
分类引导分类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城镇居住社区满足居住人口的生活服务及就近就业需求,其中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居住社区宜加强为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要素的配置;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比例较高的居住社区宜加强托儿所、学龄儿童养育托管中心等服务要素的配置;青年人比例较高的居住社区宜加强租赁住房、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的配置;。
城镇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在满足一般居住社区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就业人群的就近居住及生产生活服务需求,适当配置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增配租赁住宅、就餐服务、职业教育等服务要素,并配置会议展示、行业交流、产业孵化等产业服务要素;。
乡村社区生活圈根据乡村区位条件确定服务要素配置标准,城市近郊区或邻近县城的乡集镇和村/组,宜充分依托城镇已有服务要素基础,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共建共享;远郊区规模较大的乡集镇和村/组,宜在原有基础上集聚提升,配置功能综合、相对完善的服务要素;远离集镇的村/组,宜加强与邻近中心村服务要素的衔接,纳入同一乡村生活圈统筹考虑。
根据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农林渔畜牧业等生产特点,在满足一般乡村社区生活圈需求的基础上,可配置相应的旅游、文创、科技等服务要素,如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可设置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特色民宿及餐饮等设施;具备乡村文创、科技等优势特色产业基础的村庄,可加强培育乡村创新创业空间,提供生产培训和生活服务要素。
实施要求建立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社区生活圈规划宜包含下列工作阶段:开展现状评估结合城市体检工作,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的实际建设情况与服务要素需求,研判社区发展趋势结合既有服务要素的功能规模、人员编制和运营情况,査找服务盲区,形成问题清单;。
制定空间方案针对各类问题,明确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和关键策略,梳理空间资源,针对性完善各类服务要素内容,补足规模缺口契合服务对象、出行规律及使用频率等要求,统筹时空关系,优化空间布局,高效利用土地;推进实施行动。
结合需求紧迫性、实施难易度和实施主体积极性等因素,形成分阶段建设目标和计划,落实实施主体和经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建设行动等政策要求,推动项目实施;动态监测维护利用大数据等信息与智慧技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时监测服务要素的运营情况和需求反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进行管理,定期开展评估,及时调整规划及实施计划因地制宜推动有序实施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落实如下工作重点:新建地区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合理确定社区生活圈各类服务要素的配置要求和空间布局等内容。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开发宜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与交付;城市更新地区可结合地块出让和有机更新完善各类服务要素创新土地和空间的增效、挖潜及奖励政策,鼓励政府及物权所有人通过自主更新,积极释放存量空间,提供社区服务要素;。
老旧小区可依托空间挖潜和功能转换等方式补短板,改善品质,并推进社区生活圈之间各类服务要素的共建共享调动各方力量共治共建部门加强协同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宜在本级政府领导下,承担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整体统筹工作。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宜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衔接,与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商业、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一同组织规划评估和实施行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宜协同做好规划实施,负责组织公众参与、需求调査、规划协商等工作,并负责公益性设施的运营、管理和维护。
公众深度参与实现全过程、分阶段、多方式的公众参与在规划评估阶段,广泛征求在地居民、企业、社会团体和相关部门、专家等意见在规划和实施阶段,鼓励多方参与制定方案,积极向公众宣传推广相关成果,针对居民的获得感等开展效果评价。
社会多维共建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鼓励搭建乡村规划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鼓励公益组织、社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物业公司等参与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鼓励搭建各类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规划众筹平台,运用智慧技术解决社区热点及难点问题。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1062-202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满满干货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行业标准已于2021年6月9日发布。该标准文件确立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总体原则和工…
-
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干货满满
近日,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
- 初中英语作文写作技巧(初中英语作文写作技巧口诀学科网)越早知道越好
- 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2021)快来看
- 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不要告诉别人
- 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深度揭秘
- 生活指南怎么写(小学生寒假生活指南)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