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圈指南(社区生活圈建设指南)不看后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打造15分钟生活圈”到“共建社区生活圈”

生活圈指南(社区生活圈建设指南)不看后悔

 

从“打造15分钟生活圈”到“共建社区生活圈”2016年8月,上海市印发《关于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沪规土资详〔2016〕636号),系统地提出了社区建设的规划准则和建设导引,包括多样化的住宅、更多的就近就业空间、低碳安全的出行、类型丰富与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绿色开放与活力宜人的公共空间等内容。

2018年7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0180-2018),借鉴“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理念,提出了按照居住街坊、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十五分钟生活圈四个等级,设置用地指标、设施配建指标。

2021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 1062-2021,以下简称《指南》),在上述文件标准基础上,补充了对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南》重点阐述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总体原则、城镇社区生活圈及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指引、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内容。

如何建设“社区生活圈”营造社区生活圈,关键在于就近提供多元活力的生活服务《指南》围绕“共建社区生活圈,打造高品质生活”,从服务足、服务便、服务好三个维度,回答了如何提供高品质服务;从“全过程协同、多主体共建、因地制宜推动实施”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有效保障实施,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

1.倡导全要素统筹、全龄段友好、全地域覆盖,实现服务“全面”和“充足”全要素统筹——充分体现对全要素以及相互协调关系的关注,涉及的要素包括社会服务、就业援助、居住需求、交通出行、休闲娱乐和防灾避难;在空间布局上,要求强化服务要素功能关联,将功能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以慢行网络链接服务要素。

全龄段友好——推动全龄友好社区建设,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和儿童服务设施配置短板,引领全年龄段不同人群全面发展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提出终身教育设施(初中、小学、幼儿园)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基础配建要求;针对老年人,提出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站的基础配建要求。

全地域覆盖——将适用范围覆盖城镇、乡村中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同时还兼顾了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的部分要求。

2.鼓励设施配建分层次、空间使用复合化、规划引导差异化,实现服务“便捷”和“高效”分层次——城镇社区生活圈构建“15 分钟、5-10 分钟”两个层级,“15 分钟层级”宜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5-10 分钟层级”应重点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的便捷友好使用。

乡村社区生活圈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层级,“乡集镇层级”宜布局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村/组层级”宜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复合化——鼓励空间复合利用、分时利用、立体开发,促进空间资源的共享,助力一站式便利生活。

提出集中布局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促进共享办公、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与商业服务业用地混合布局,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倡导医养结合、文体结合差异化——将服务要素按规划内容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与特色引导型三种类型。

分区分类明确内容和指标的差异化,综合考量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目标、用地条件、人口特征和环境特点,细化规划技术要求,使社区生活圈规划“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3.积极应用新技术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社区生活场景,实现服务“智慧”与“灵活”《指南》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构建智慧社区生活场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了以多种空间布局模式高效配置资源的可能性,让设施服务的分布化、定制化、智能化成为可能,并通过末端预约、配送、上门等服务形式,支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形成。

通过建立“线上平台与线下设施”联动的数字化生活场景,打造现实与数字“孪生”社区,不仅能拓展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还能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

4.坚持全过程协同、多主体共建、因地制宜实施,高质量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建立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即发挥“多规合一”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门的体制机制优势,实现从自然资源调查到空间规划、土地管理的全链条统一管理,规范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现状评估、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等工作程序。

现状评估阶段,要结合城市体检工作,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实际建设情况与服务要素需求;规划方案阶段,针对各类问题明确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和关键策略,完善各类服务要素内容,补足规模缺口;实施行动阶段,形成分阶段建设目标和计划,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建设行动等政策要求,推动项目实施。

调动多方力量共治共建——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共治共建的关键在于重视社会组织、市场、居民等主体的参与,厘清多元主体各自承担的权利与责任,有效推动社区生活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政府负责搭建社区共治平台,街道(乡镇)负责编制规划、协调项目实施,社区居民全程参与方案讨论、设计和评价,社会组织与企业参与资金筹措、运营开发,社区规划师发挥全过程指导、方案设计、居民意见协调整合等作用。

因地制宜推动有序实施——新建地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开发宜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交付;城市更新地区,结合地块出让和有机更新完善各类服务要素;老旧小区,依托空间挖潜和功能转换等方式补齐短板,推进社区生活圈之间各类服务要素的共建共享。

供稿:姜圣华审核:李飞孟推荐阅读:王国平应邀为“浙江省文联直属文艺家协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班”作专题讲座回望来时路 展望新征程 杭州城研中心党员干部畅谈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体会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