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高中文化生活知识(高中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全程干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本书是考试的重点,这本书有三个单元,包括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中文化生活知识(高中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全程干货

 

这本书是考试的重点,这本书有三个单元,包括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其中第一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第一单元包括三课,第一课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课是“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三课是“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也包括三课,第四课是“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五课是“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是“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三单元也包括三课,第七课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是“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前两个单元属于哲学部分,答题按照“世界观+方法论”即可,然后要结合材料进行作答。哲学其实在高中阶段,真的是不算难的。

1、第一课这一课讲了哲学的基本理论哲学的起源,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第二课这一课讲了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节课还讲了运动的规律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这一课需要大家背诵“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第三课这一课讲的是把握世界规律,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这一课非常重要,考的也很多,讲了唯物辩证法的2个特征、1个实质,也即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一上来就讲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里讲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量变和质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就是把握好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正确解决矛盾。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第四课这一课讲的是“探索世界的奥秘”主要涉及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三、四课主要都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5、第五课这一课讲的是“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涉及社会历史观一开始讲的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它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不管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6、第六课这一课讲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主要涉及人生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判断和选择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后者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第五课、第六课就是讲的历史唯物主义。

7、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8、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9、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其实,必修4《哲学与文化》答题并不难,难的是理解和找出分析问题的原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