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科普君(生活生物知识科普)硬核推荐
在普通人和晦涩的知识之间,扮演一个“中间人”。
“科学并不等于晦涩,坚持、学习、钻研也并没有那么艰难,兴趣是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张辰亮刷快手的时候,你要是听见一个“真地道”的京腔,正像说相声一样地为你拆穿网络谣言,手里拎着条大虫子,甭问,准是“博物男神”无穷小亮又在做网络热门生物鉴定了。
“这是国外小伙在海边沙滩拍下的不明生物”“其实就是海豹”“这个植物是靠吸收二手烟存活的”“纯属扯淡”“这是解不开的未解之谜”“早解开了,只是你们家居委会还没通知你”几分钟的视频,在短视频时代已经不算“短”了,但他的作品“金句频出”,你总是能哈哈大笑地看完。
看的时候知识嗖嗖地涨,看完了又觉得意犹未尽,期待着他赶紧出下一期甚至有粉丝说,希望营销号“多造点儿谣”,这样他就能赶快更新他的身份不少,在工作中,他是《博物》杂志的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的融媒体中心主任。
在粉丝心里,他是“玉亮”、“狐主任”、“戴胜的爸爸”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张辰亮,好玩儿,喜欢各种昆虫,爱给各种人讲生物知识的大男孩。
从“博物君”到“狐主任”小时候,张辰亮就很喜欢观察昆虫有一次他考试没考好,心里别扭,就跑到外面观察小蚂蚁,看它们一只一只排着队,找东西吃有人路过踩了一脚,蚂蚁受了伤,一瘸一拐的,呆着缓一会儿,又继续去找东西吃。
“人家没说因为被踩了一脚,就说,我不活着了,我这天天过的是什么日子呀?我找个地儿自己呆着,不回那蚂蚁窝了,没有的事”渺小的它们尚且笃定地讨着生活,在生死面前如此坦然,再回过身看看自己遭遇的那点挫折,简直不算事儿,烦恼便很快烟消云散。
自然界中的生物千姿百态,很难让人不对其产生兴趣“好玩”是张辰亮入行的初衷,也始终贯穿着他的人生16岁的时候成为《博物》杂志的“博物少年”,本科到南京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然后又去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研究昆虫学。
他的生活,没有一刻与这些形态各异的小东西分开过大学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却没什么人想过去做科普小亮说,大伙儿出来之后,要不然是去卖农药,去海关,要不然去植保站,一些景区,要不然去烟酒公司,给烟草监测害虫什么的,这些都是很不错的工作了。
他那会儿对科普倒也没什么概念,就是喜欢什么就干什么除了喜欢各种生物,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他还有个更大的爱好——分享知识自己学到了一个什么知识,他就想讲给更多的人知道,看着别人也得到了这个知识,他更高兴
分享知识,那不就是“科普”吗?《博物》杂志的编辑工作,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可刚入行的时候,张辰亮还很拘谨,跟那个和粉丝们嘻嘻哈哈,毫无距离感的“博物君”形象相去甚远他懂“科”,却不会“普”很多东西他费尽心思,事无巨细地写出来,读者却觉得生硬晦涩,完全看不懂。
“当你对一个知识了解到了一定深度之后,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个知识你会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基础常识,会跳过这些常识去描述一些更深的东西,大家就更看不懂了”张辰亮说,这是一种“知识的诅咒”因为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很多学者难以把知识的全貌清晰透彻地描绘给那些不懂的人,而“说人话”,恰恰是一个科普创作者必需的职业素质。
有些科普创作者跳不出这“知识的诅咒”,总觉得受众的层次跟他差的太多,不可理喻,整天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读者冷嘲热讽,人家肯定就取关了“慢慢的他这圈子越弄越小,那你还不如自己建一个微信群,你们这几个爱好者之间互相聊天儿不就得了。
”如此这般,便失去了“科普”的意义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每次稿子写完,主编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里,当面读他的稿子时任主编许秋汉先生是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并不是学自然科学的,非科班出身的履历让他反倒避免了“知识的诅咒”哪块儿读不懂,许先生就让张辰亮通俗地给他讲讲。
讲完之后,主编对小亮说,我听懂了,那你就按刚才讲的那么写,大家不也就都懂了吗?小亮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他开始学着跳出创作者的视角,站在受众的角度上,去研究他们能接受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还和粉丝们在评论里边聊天,粉丝们随口说了点什么,就可能被他选中,成为下期作品的素材。
知乎上有人提了个问题,“为什么生物这么冷门的知识都能被无穷小亮玩火?”底下有个高赞评论,得到了张辰亮本人的首肯他认为,“生物本来就不是个冷门的东西”它其实是大家浅层的共同爱好,有着天然的魅力“离人们最近,又会动唤又好玩,连小孩都喜欢,所以它接受起来会很容易。
”只不过,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物形态和习性,无法完全用课本中的枯燥知识反映,对人们的吸引力也大相径庭小亮想做的事情,就是把生物的魅力“挖掘”出来,先激发起更多人的兴趣,再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科普他想了很多办法,从专业的生物知识里抽丝剥茧,找到里面最有意思的地方,再掰开了揉碎了,换成人话讲给读者听。
与此同时,张辰亮还琢磨着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风格,既和别人打出差异度,也让更多的人能持续关注他一开始他学别家的官微,硬着头皮在微博卖萌,收效甚微,他自个儿也别扭转过头来,他却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个“自带梗”的男人,于是干脆更自然地做自己。
网友们喜欢他的京腔,他顺势就把怼营销号的谣言做成“论捧逗”。网友们爱听他在科普时不合时宜地甩包袱,他就闷头研究在什么地方适合“整活”,提起观众的兴趣,让自己的科普不至于枯燥。
遇上这么博学又有梗的科普博主,大家纷纷觉得“捡到宝了”他的粉丝量一路起飞,成了大名鼎鼎的“博物君”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张辰亮发现这里是个更好的舞台,活灵活现的视频画面能带来更强烈的视觉观感,比图文的效果要好上不少,也更适合他进行个人发挥。
短视频平台正在蓬勃发展,他马上开始研究,把目光锁定了短视频平台上文不对题,漏洞百出的各种奇特生物上,“网络热门生物鉴定”应运而生和各种“水猴子”打交道,既起到了辟谣正视听的作用,又好玩儿小亮也逐渐开始露脸,由于面相酷似一种生长在藏地的狐属生物,他又成了网友们喜闻乐见的“狐主任”。
从幕后走向台前,尽管依旧毒舌高冷,却又少了几分距离感,喜欢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烦人的“水猴子”小亮火了之后,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行走的百科全书”,随手拍个长得好玩的花花草草就去问他,他一回复,粉丝们就高兴得“滋儿哇乱叫”。
可这世界上哪有无所不知的人呢?有许多生物,网友问完,张辰亮回家就开始翻箱倒柜地去查资料,动用身边的一切“人脉”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素材难以查证,他费了不少劲也叫不准,最后只好不“翻牌子”,没给放进视频里。
更多的时候,即便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生物是什么,相关知识也在他的掌握范围内,他也依然要再次进行核实,防止自己出现记忆偏差。他人平时爱嬉笑怒骂,对知识则必须严谨求真。
网友们最感兴趣的“水猴子时间”,却是最让张辰亮头疼的这些被营销号说得神乎其神,有鼻子有眼的奇异生物,视频素材却往往模糊又短暂,难以辨认有一次张辰亮收到一个视频,里面是一个没毛的小猴子,看着确实挺邪门他好不容易查到了视频的源头,可视频的拍摄者没有给任何的交代,下面有评论说可能是没有毛的蜘蛛猴的幼仔,但没有确凿证据,他也无法妄下定论。
很多视频都是这样“没头没尾的”,他就依靠着这残存的片段一点点查证,最后揭开了一些所谓“水猴子”的真实身份什么脱了毛的马来熊、掉进水里的狗、在河里洗澡的光头男人、电脑特效等等,无奇不有除了各种生物,网友们还“逼”着他把鉴定范围不断扩大。
什么农村的古井、古希腊的象形文字、天上的云彩,李小龙的照片都拿来找他,他又不好意思不理人家本来是给别人科普,时间长了,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多,反倒让他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促成了一波现实版的“教学相长”把知识变成梗。
几年前,张辰亮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当了爸爸不是戴胜、白额高脚蛛、夹竹桃天蛾的爸爸,而是有亲闺女了女儿出生后,他乐了好几个礼拜,“就觉得太好玩儿了,太幸福了”从小喜欢养各种小动物的他,对这个倍儿像自己的人类幼崽,自然更加没有抵抗力。
女儿一天天长大,和爸爸的交流越来越多,他发现孩子看东西、看问题的角度天真有趣,跟大人完全不一样于是他也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给女儿解答相关问题,讲她喜欢听的故事此前有很多出版社找过张辰亮,请他写一些儿童读物,小亮基本都是礼貌推辞。
他觉得自己目前还没有孩子,更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站在大人角度写的故事,孩子肯定不爱看女儿一两岁之后,他出品了一系列的绘本、有声读物和科普书“我只要能保证这套书我女儿爱看,那其他的小朋友买回去肯定也爱看。
”作品一发售,反响果然不错,一个女儿喜欢的小细节,家长发来反馈,小朋友们看到那儿都乐不可支能有这样的效果,小亮觉得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女儿,于是他在扉页写下“献给我的女儿”小孩子们很难掌握那些特别深奥的知识,大人们要做的则是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求知欲,进而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
从古至今,因兴趣走上科学探索道路的人不在少数,越热爱的人,往往越能够取得成就小亮意识到,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最能让普通人接受的方式就是兴趣使然,由浅入深他决定,在普通人和晦涩知识之间扮演一个“中间人”。
的角色。
“人们看不懂的知识,对他也不一定是真有用,他需要了解的可能就是家里边进了一个蟑螂,怎么能把它消灭,这也是知识”于是大家喜欢什么知识,觉得什么知识有用,他就尽量介绍什么有人对他不屑,我知道一个花一个虫子叫什么,有什么用?他觉得,用“有没有用”来判断该不该学一个知识,是最初级的一种形态。
人们说的“有用”,往往是能让人升学、挣钱的知识,应该叫值钱,不叫有用“你说我这个知识没用,那你听音乐、看电影有没有用?也没什么用,没用你还花钱看去”他觉得,人们既需要那些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用”知识,也同样需要音乐、电影、了解各种生物这种“没用”的知识。
它们既然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快乐,带来满足,那么它们就有被你获取的必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世间万物有天然的好奇心,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特质,也让人之所以成为“人”,与其它只顾闷头讨生活的生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张辰亮说,问他讲的知识有没有用,不如去看看他的快手评论区,来到快手之后,评论区就帮他他解答了知识“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快手老铁们对他的认可简单又直接,看完他的视频,夸他“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这就是有知识的人”、“看问题跟我们就是不一样”。
他买票去植物园逛一圈,拍个视频讲一些植物园里的植物,大伙儿一片叫好“老铁们就觉得你肚子里有知识,什么东西在你眼里都是个景点,都有故事,你这100块钱门票钱花得都比别人值”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拥有他分享的知识,给他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他也想让更多人自然地去追求知识。
在他创作的绘本《今天真好玩》里,他写下了一段话——“科学并不等于晦涩,坚持、学习、钻研也并没有那么艰难,兴趣是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快手太好玩了”初来快手,张辰亮还算是个新面孔,他的视频大受欢迎,很多观众却还不太知晓他的那些身份。
跟别的平台不一样,快手用户的年龄跨度很大,地域、职业圈层也不尽相同,形形色色刚到这个平台,张辰亮就觉得特好玩他经常能看见一些有意思的评论,比如他给网友科普,梨树方圆五公里内不能栽种柏树,不然容易引发“梨锈病”。
下面有一个园林从业者就恍然大悟,我说我那果园怎么老得这个病呢,原来就是因为附近有柏树啊明明是粉丝和创作者的关系,交流却像“哥儿俩”一样自然还有些老年人,在他的作品下面留言,颇具特色“那评论一看就是老人,用的表情包都是些玫瑰花,小爱心什么的。
”老年人们会用非常质朴的方式表示对他的认可和支持,对他说,年轻人可真不错,我孙子特喜欢你的视频,天天要看还有的老年人给他起些美称,让张辰亮忍俊不禁,比如“百花王子”在快手,他能收到各个年龄段,各个圈层人们的反馈,这是他在别的平台做科普的时候,从来没有过的一种体验。
说起他和快手的缘分,要追溯到几年前当时他在微博上看到个视频,一些广东的老百姓在河里捕捉罗非鱼和清道夫,还撒土把它们埋起来张辰亮看了眼前一亮,现在民间都知道防治入侵物种了?他仔细一看,这些视频是来自“快手”,回头他就下了一个快手。
“我和短视频结缘,最早就在快手”打开快手,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在快手上,你能看到大家现实中正在做些什么”张辰亮说出于职业习惯,他很懂得“不能与读者脱节”的道理刚来快手的时候他还没开始发视频,没做“网络热门生物鉴定”,那会儿就只是看,看赶海人的生物介绍,看民间养绿植的一些小窍门。
不光他爱看,连他当时还不会说话的女儿也喜欢看他给女儿看一个养宠物螃蟹的人,每天给螃蟹喂不同的食物,闺女觉得特别好玩,一天不给看都不行快手上的视频成了小亮哄女儿的早教素材,没想到过几年,他自己也成了快手上的一名创作者,将有趣的生物知识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环保,光靠喊没用跟别的小朋友一样,小时候,父母带张辰亮去动物园,总会带上一包白菜叶或者胡萝卜,让他去喂喂羊,喂喂鹿,非得跟动物们来个“亲密接触”才算不虚此行“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大家都这样”长大之后,学习了相关知识,懂得多了,他才知道这是不好的。
“人家饲养员给动物的营养餐,都是最好的食材,最健康的配比结果人家搬一大盆子放那儿的时候,动物都吃饱了,就吃那个游客捡的草叶,烂树叶什么的,时间长了身体能好吗?”当了爹之后,他就告诉自己闺女,喂动物有什么不好。
把闺女给说服了,不光自己不喂,还给别的小朋友讲为什么不能喂动物小朋友反过来,又去教育自己的父母,一来二去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做的生物知识科普,能够启发更多人,进而对环境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
于是他在各种小细节里融入保护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对它们进行推广那些“自埋自挖”的赶海号,他嗤之以鼻;对那些有意放生的网友,他告诉他们“乱放生等于杀生”;有人捡到只从窝里掉下来的小鸟,他教人家怎么救治;遇见外来入侵物种,他告诉大伙赶紧消灭掉。
相反的是,他却很少在各种社交媒体大喊口号,呼吁“保护环境”一方面因为他的脾气,他天生不爱吵架,而强行输出一些强硬的观念,很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引发争议,他不想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另一方面,也受到他在杂志社工作经历的影响。
之前有些作者在《博物》写科普文章,结尾总要写上一句“我们要保护环境”,每次主编都不满意,直接给删掉“你不能自己喊口号,你要让人看完文章,自己就想保护环境,那才叫高明。”他深以为然。
“你说有一块地儿,鸟语花香的,来个推土机,啪给铲了,谁看了都觉得可惜”张辰亮觉得,人天然就有一种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没有人愿意破坏那些看起来美好的东西朋友们看他写的《海错图笔记》,里面全是各种海鲜,一开始是馋,往后看却越来越难受。
“看到一个鱼,觉得好玩,灭绝了,再看一个,又灭绝了”大家看完纷纷问他,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小亮就给朋友们讲,什么海鲜少吃,什么海鲜尽量别吃自己少点口福就能让环境变好,大家也特别乐意这样做同时他也承认,有的时候仅靠提高个人意识或科普工作者的努力,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比如渔船的拖网行为,对海底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必须靠立法管理加以规制”碰上这种情况,普通人的一点克制就帮不上什么忙了“拖网捞上来的海鲜,即便你不买,它搁在那儿也臭了,有什么用呢?”不工作的时候,他和朋友们也积极地向有关部门反馈,推动立法,如今渔业环境已经在慢慢变好了。
一只小船做科普十几年,加上从小到大的热爱,张辰亮对这个行业的感情很深有人看他火了,也学着他做生物鉴定,发了几期收效甚微,就放弃了张辰亮自己说,他做科普,一开始倒也是学的别人,他当时受到了现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博士的启发,“鉴定生物”的招牌也就是这么来的。
可到了后来,就是全凭他自己琢磨了,研究各种平台的内容调性,积极互动,收获大伙儿的认可和喜爱他的事业基于兴趣,而他的兴趣,可以为更多人创造价值,因此他也乐在其中,十年如一日,越干越来劲问他觉得自己为什么能火,是靠自然科学本身的魅力,还是他本人的魅力?张辰亮笑了,说都有吧,这个领域肯定有魅力,我能把它的魅力挖掘出来,那我也有魅力,做科普的那么多,不也没几个特别火的吗?。
张辰亮记得,之前上学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他所在的实验室就组织同学们提着牛奶、豆油,去看望学校的老教授他当时特别羡慕这个,就希望自己老了,也有小孩儿提着粮油来看他现在想起来,这只能是一种奢望了,科普的圈子里没有所谓的师承关系,“做得再好,过年也没人来看你。
”所以他换了个目标,只要大家以后提起科普,能想到曾经有过他这么一人,他做的东西能留下来,是好东西,就可以了尽管等他岁数大了之后,可能确实没有几个人能提着牛奶来看他,但张辰亮的科普作品,早已影响了更多的人。
他去院校做讲座,有人在他讲完了之后跑过来感谢他,说自己就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才坚定了学习植物保护的念头,现在学业有成,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觉得选择特别正确,特地过来谢谢他一些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也对学生说,你们毕业了,可以去搞科普啊,那张辰亮不就是你们师哥嘛,干得挺好的。
“看到你的成功经历,大家就不再觉得干科普是一件不上台面儿的事,非得是搞科研才上台面儿,或者当公务员才上台面儿”自己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好,这比什么都让他高兴在张辰亮的个人微博里,他写了一段简介——
“小船轻轻漂过湖面,那景象恰恰是一个保龄球做不到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海洋,他也没有选择做一只保龄球,只顾着让自己变得沉甸甸,沉到海底他选择了做一只小船,举重若轻地把知识一片片装到船上,唱着快乐的歌儿,一船又一船,缓缓驶向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策划 | 裴大哥| Butters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生活知识科普君(生活生物知识科普)硬核推荐
在普通人和晦涩的知识之间,扮演一个“中间人”。
-
生活知识科普君(生活知识科普网站)万万没想到
绿美佛山 从我做起为宣传绿美佛山建设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助推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节能减排的好习惯佛山市科学技术…
- 生活知识科普君(生活日常知识科普)这样也行?
- 科普生活知识的软件(什么软件科普各种知识)新鲜出炉
- 科普生活知识的软件(太空生活知识科普)没想到
- 科普生活知识的软件(生活生物知识科普)不看后悔
- 科普生活知识的软件(生活生物知识科普)太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