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知识科普君(科普和生活知识有什么区别)学会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手机辐射是否危害人体;洗碗要不要使用洗涤剂;农药残留的危害性有多大……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人们宁愿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结论”,却对于真正的专家观点抱怀疑态度。

生活知识科普君(科普和生活知识有什么区别)学会了吗

 

手机辐射是否危害人体;洗碗要不要使用洗涤剂;农药残留的危害性有多大……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人们宁愿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结论”,却对于真正的专家观点抱怀疑态度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大光认为,这是我国科普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家参与的结果,“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家缺席”,使得伪科学流行,并导致部分人对科学不信任。

近日,读加君采访李大光教授,谈科学普及及公众科学素养等话题。

内行要站出来讲真科学李大光有段时间跟踪研究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见过很多古怪报道,“什么公羊产奶、干尸复活、吃煤奇人、水怪之谜……怎么离奇怎么来”还有很多养生学广告,动辄“哈佛大学研究结果”,“耶鲁大学攻关项目”,李大光一看就知道不过都是些挂羊头的商业营销手段。

他介绍,类似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美国公众对热点科学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不一定科学以转基因食品为例,88%的科学家认为可安全食用,但持这种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我国不是没有科普,甚至是一个科普大国,但是平心而论,有很多不太靠谱,人为制造了很多误解。

”李大光指出,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科学家缺席科普“内行不站出来讲真科学,老是外行人写,总隔着点什么,一传二传之后,就越来越不靠谱,最后变成假科学,反过来阻碍科学发展”西方很多大科学家写科普提及西方大科学家写科普,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霍金的《时间简史》。

尽管这本书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它无疑是近30年来我国最流行、最畅销的一本科学读物其作者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书里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狭义相对论、时间和宇宙的起源等知识。

李大光表示,在西方,科学家写科普历来有传统从18世纪开始,英国就创立了科学家公开讲座,其圣诞科学演讲很知名,在过去的200多年内,法拉第、廷德尔等著名科学家都上去讲过赫胥黎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著名演讲以及引发的争论,则是在英国科学协会的系列讲座中进行的。

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霍金,道金斯、威尔逊都是这个讲座的常客在我国,科普是一个较晚出现的新事物1928年,蔡元培在《大学公报》发刊词上谈到,大学院应该着重抓一项工作,“实行科学的研究与普及科学的方法”随后在30年代,当时的“中国科学社会化协会”首次提出要“普及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科普”作为专有名词正式出现“不过‘科普’的提法,在科普双方之间隐含了不对等的关系。”因此,李大光一般倾向于用“公众理解科学”这个概念。

写博客、做翻译,实践做科普作家4月,李大光在博客里向读者译介了一篇文章,《一夫一妻制从何而来》这篇文章介绍了德国和加拿大两个研究团队的最新结论,他们认为,史前人类的多配偶制加大了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概率,而一夫一妻制是消减这种疾病、保持人类数量的结果。

类似科普文章,半年里李大光转介了四篇《癌症正通往被彻底治愈之路》、《“发现引力波”最完整的内幕》、《对这四种高热量食品没有必要恐惧》等,都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这些文字都建立在科学实证基础上去年,李大光翻译出版了一本美国的科普畅销书——《魔鬼出没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卡尔·萨根博士,“核冬天”假说的提出者在这本书里,萨根界定了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揭穿了“外星人绑架事件”、信仰疗法、月球上的“人脸”及各种骗局,驳斥了“科学毁灭信仰”和“科学是另一种专横的信仰体系”之类观点,探讨了误用科学的危险。

李大光很推崇萨根的科学成就,他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写作、翻译、转介科学作品。尽力学习萨根多写科普文字。最近他完成了《科学传播简史》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完整介绍世界科学技术传播历史的书籍。

卡尔·萨根【访谈】科普并非不务正业,科学家应以科普为荣

科学素养越高,对科技越怀疑读+:科普与公众的关系,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李大光:远的不说了,工业时代与科技发展是分不开的,人们对科学曾经充满热情和崇拜到二战,大众科学开始衰退,很多科学家转入秘密状态,媒介对于科学研究的结果无从得知,前沿科普停止。

20世纪40年代,很多现代杀人武器被发明,英国一些科学家意识到这一点,成立了“英国科学家社会责任协会”,但是更多科学家对科学发现的普及漠不关心直到战后,大概有20年,科学大众化才开始复兴但这种复兴今非昔比。

大致说来,20世纪60年代之前,科学报道主要是亲科学的,媒体对科学报道的口吻是积极的从那以后,直到现在,公众由于对环境问题的担忧越来越加重,进而开始质疑科学的发展你看英国BBC,从戏剧到记录片,都对科学提出了大胆的批评。

他们不再简单报道科学事件,而是推出了调查新闻,扭转人们对科学技术、甚至传统法律的看法他们关于捕鲸、石棉和替代能源的话题,吸引了大量观众读+:这种转变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李大光:这个问题要两面看。

一方面,公众的质疑给了科学家共同体以压力,让他们的研究和实践能考虑更多人的利益,考虑环境和其他因素另一方面,很多质疑偏离了方向,造成了人们不必要的恐惧,延误了科学研究的正常进展读+:是不是公众懂得的科学知识越多,就越会支持科学事业?。

李大光:那不见得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至少目前看来,人们对科学感兴趣不等于科学知识水平高,科学知识水平高不等于对科学支持程度高,甚至恰恰相反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更准确的说法也许是,人们科学知识越多,科学素养水平越高,对科学技术怀疑程度也就越高。

读+:如何让这种怀疑,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良性互动?李大光:据我所知,西方国家已经由灌输性的科普,变成了一门学问,我叫它“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家要引导人们爱科学、懂科学,要让他们参与科学家要与公众多交流,让公众将自己不解的问题提出来,直接交由科学家解答。

在中国,我们也一直在呼吁我要强调的是,即使在今天这样信息快速流动、人人几乎可以自主的时代,我们还是必须相信科学家对科学家的信任,是公众必须的选择科普必须做,让更多人掌握科学知识,科学家和公众都得参与科学家不写科普,没人能写得清楚

读+:我国科普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李大光:我先说说我所在的社区他们经常进行科普活动,但是工作人员多数没有科学背景,又希望拿到经费,就从网上随意下载信息,配些图片,做所谓的科普画廊大多数知识都是过时的,甚至是伪科学。

往大里说,我国的科普大军有几十万,但这些人多数不是科学家,而是行政管理人员我们科学机构的团体主义也很浓厚,自己掏钱做的事情就使劲美化,否则就不太配合科学家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科学家的科学”与“公众的科学”之间有鸿沟。

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思维方式,都没法进入公众视野后者往往是更重要的读+:很多科学家为什么不太愿意花时间从事科普?李大光:科普这事情,在很多科研人员那里是觉得不务正业的,同事也可能误会你爱出风头,在学术共同体里也得不到认同。

很多科学家虽然口头上说科学传播重要,但内心深处是不屑的很多青年科学家正处于学术成果积累、个人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而从事科学传播并没有被纳入到学术评价体系中,不计“学分”久而久之,就疏远了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有“知识传授课”,但缺少“科学探索课”,只能通过社会资源来补充。

而社会上的科普资源本来就很稀缺,优先提供给青少年后,其余项目寥寥无这造成了一个印象,好像科普只是针对小孩子的印象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爱科学,没法精深了解,就得通过科普读+:西方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科技人员亲自上阵?。

李大光:我想与他们的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他们很多项目,要想拿到经费,必须走出去吆喝吆喝的一种方式是写报告,往往得按科普的路数写,因为管发钱的人不懂你的专业术语在美国,科研经费主要是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拨款,他们会考虑你的研究结果是否得到公众的支持,那么你的报告就要让公众听得懂。

这些报告就是很好的科普英国有些基金会甚至要求,拨款项目结束后,你必须进行与该项目有关的科普活动,写科普书,或者演讲这些都是从硬环境上推动科学家做科普读+:他们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李大光:我们有很多非科学家出身的作家,爱好科学,他们写科普也很认真,这些当然要继续鼓励。

我只是想强调,光这样可能还不够要提升科普的整体层次,科学家少不了隔行如隔山,你不写清楚,没有人写得清楚硬约束手段要推上去要出台办法,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要把科普成就纳入他们的考评体系要加强媒体与科学家团体的合作,有一招可以现成借鉴国外,就是让科学家参与制作电视科学节目,大社会和大科学结合,推动科学文化建设。

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公众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时日读+:为什么有的人一面怀疑科学,一面却又深信一些披着科学幌子的谣言?李大光:我国这几十年经济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要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生活知识、尤其是比较科学地掌握某些生活知识,尚有一定困难知识的获得和生活的即时需要,有矛盾也就是说,人们的科学素养与物质能力不匹配,引发了种种对真科学的不理解、甚至排斥,而某些伪科学则大行其道。

科学是知识,获取知识需要付出成本,时间的、金钱的、智力的成本,而假科学迎合了人们的短板,获取成本很低,还能带给人虚幻的踏实感要改变这些,需要时日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读+: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科学素养?。

李大光:有个叫拜拉的科学家总结过,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适当将科学原则用于解决问题,应用到自己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够运用较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能够运用科学价值观看待自己遇到的麻烦,欣赏世事人生,处理好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大自然有更丰富的、更心满意足的、更激动人心的认识这种心态贯穿他的一生读加原创,转载请注明读加ID:cjrea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