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的英文怎么说(生活小碎片用英文怎么说)没想到
碎片时间,也分有多碎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那天我在开一段比较长的路,红灯不少等红灯的两三分钟吧,如果掏手机出来刷,自己都嫌弃这种对智能设备的重度依赖;处理需要高度投入的任务又不可能,灯变绿了哪怕慢了两秒,后车就得催命所以一般我做的就是people watching,美其名曰观察身边的生活细节。
要有什么好玩儿的,试着用英语表达出来那天等一个红灯时,我前车很有意思,司机和副驾驶好像是两口子,在扭打,动作激烈我一边欣赏,一边假设自己之后在跟别人转述这件事情:I was waiting at a red light the other day when I noticed something unusual. In the car in front of me, the driver and the front seat passenger seemed to be...。
然后我有点卡壳当然我可以说having a fight with each other,不过我想“升级”一下我的表达,因为我想起了前几天备课读绘本读到了一个叫scuffle and kerfuffle的有趣表达。
scuffle是“扭打”我知道,kerfuffle当时第一次听说,查了一下后我把它俩理解为“一阵乱斗”因为押韵,这个表达我记得很清楚,但在等灯的时候想起来可以用时,我并不知道怎么用于是掏出手机再查一下kerfuffle
,确认了一下。kerfuffle是名词,主英式:
暂时我能想到的是:the driver and the front seat passenger seemed to be engaged in a scuffle and kerfuffle可是我决定做个减法,因为听起来有点文绉绉,太卖弄,何况我自己都不确定是很自然的英语,如果我的听众不是母语者,还会造成困惑。
最终还是定稿在:the driver and the front seat passenger seemed to be scuffling with each other这个答案我就挺满意了,因为我平时也没什么机会能主动用到scuffle这个词,今天把fight升级了一下,被动词汇成功转正,等灯正好愉快地结束了。
日常两三分钟的碎片时间,我经常会进行这样的口语和升级表达的操练如果是开车等红灯,因为是封闭的私密空间,我会大声说出来;要是在等公交地铁就收敛一些,别吓着路人不过自己煞有其事地嘟囔着,时不时查查手机若有所思,旁人看来肯定不怎么正常——你适应这种尴尬就好了。
练习功效是实打实的没什么升级机会的时候可以练流利度和准确度,有机会就试着升级,不确定就查一次词典就以几句话的简单描述为目标,以两三分钟为单位总结就是你需要:善于观察,愿意表达;力求流利准确,主动择机升级。
。其实如果你做不到这些,那么再好的外教口语老师,也帮不了你太多;如果你能做到,那么有没有老师,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于利用碎片时间,每个人生活中routine不一样,没什么普适的方案。备选可以有很多,如果您不介意的话,咱们甚至可以细致到,介绍您如厕时背两个单词:
但我想愿意如厕时间学英语的人,一定会有更多更严肃实际的方法刚才我推荐了等灯2分钟的练习,今天再分享几个我给自己定制的学习方法理论上都可以算作利用“碎片化”时间,只是根据“碎”到到底多少时间,任务会不一样:。
2分钟还能干嘛?我在手机和iPad桌面都设置了有道单词本的小插件,会以10秒为单位自动刷新。你也可以设置成屏保。往往在等电梯之类的2分钟里,我想偷懒刷手机,一打开反而被一个似曾相识的单词吸引。
利用2分钟,我会首先回忆词的意思、用法,试着造一个自己能切实用上的句子,或者读一读单词的例句,例句中往往会发现别的有用的搭配和表达2分钟还可以用来做更简单的观察和描述,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每一个物品你知道怎么说吗?能不能用一个词准确地形容它?一旦有疑惑就求助Pleco,然后可以再用英语词典查一下。
最碎片化的时间,就适合用来解决最碎片化的问题。
5-10分钟能干嘛?5-10分钟有点鸡肋,正经读点儿什么吧,可能还没进入状态就过了,弄得自己手忙脚乱。所以我会准备一些“小段碎片时间”专用的读物。
比如这套Usborne的书,叫100 Things to Know About.……是我在车里放的小碎片时间读物,除了food之外还包括地理、人体,甚至还有经济学、心理学打开大概是这样的,相当于“独立小
包装”的读物:
给我感觉是真的“没那么简单”。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页面,其内容的性质几乎是类似雅思阅读了。而且它用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读起来很有意思。或者可以考虑短文、短故事类的书:
如果你根据自己的routine,能确定经常会有5-10分钟这个长度的碎片时间,那么读这样耗时可以准确估计的书会很有满足感——哪怕只是从完美规划了自己时间的角度错误的操作是类似掏出长篇小说读了几页,either被迫中断,或者入迷坐过了站……。
15分钟左右嘛……选择余地就比较大了,我会开展比较严肃的学习任务,这个时间长度最合适——其实再久一点我也坚持不下去……首先,可以背单词,或者刷单词卡可能有人觉得背单词不就是每天几分钟的事儿吗?那明显就是错误的背法了。
如果你只是做到看单词之后飞速点中文意思,那你对这个生词的印象多半就只停留在这个app里我背单词活动的具体步骤包括:读出来、看用法、读例句、造个实用的句子、思考和近义词的区别……除了最直截了当的物品类名词可以快速放行,其他的都会花点儿时间推敲一下。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或者就是刷单词卡▲ 前年写过一篇关于何如把Quizlet单词卡变成口译练习软件,现在也仍然推荐这个方法如果是在家,我会以单元为单位来学习《英语在用》,以大题为单位来做题学日语,或者总结归纳知识点,做成自己的笔记;如果是在路上,就听一个15分钟左右长度的播客。
不过这些任务,只能说是以15分钟为起步单位,能坚持满一个番茄钟也很好,只是我觉得再长一点的时段,应该贡献给读书看剧如果有30分钟,那其实怎么学都行最简单的:读书读一些篇幅长的书,不追求难度,追求流畅阅读,查词的频率越少越好。
如果这本书实在是不查词就看不懂,那就降一个难度,甚至退到青少年或者儿童读物都没有关系……这些我好像唠叨很多遍了,今天补一个重点——篇幅要长即使是正经的原版长篇小说,文字难度也未必相同最近我终于读完了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
它的前三分之一实在有些像儿童文学,让我一度中断并考虑放弃,后来重拾起来却发现是个绝对的page turner,作者真是慢热型的。
上面这一段是主角机器人克拉拉的内心独白,能看出句子偏短,结构不复杂,不知道是否是石黑刻意营造出的AI思维的风格这部小说中,类似这样以克拉拉视角对人类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占约1/3,人物对话又占了约1/3,从语言难度上看并没有很高,但真的挺长……想读完还是得要有读英语长篇小说的习惯。
总之花点工夫,肯定能选到感兴趣,难度又合适的书你需要做的可能包括:关注一些博主的推荐;关注几家网店的推荐;在预览页面看好难度;买书前看好是否无理由退货,买上运费险……回到时间问题,为什么30分钟首推读书?是因为一般的小说,或者非虚构类作品,所分的章节差不多是30分钟内可以读完的。
如果真的想要以一本一本书为单位来读完原版读物(比如每年读12本英语书),那么一定、务必、千万要养成能有规律地利用这样的时间段来阅读的习惯但30分钟真的是干什么都行了,外教的口语课程一般也是设定在这个长度,可能成本收益比高一些。
我之前完整刷完并推荐过的剧,比如《IT狂人》、《硅谷》、《九号秘事》等等,恰好也都是25分钟的有再长的时间,就把上述活动整合一下吧——可要是每次都打着学习的幌子看电影,也是不行的……以上了普通语言学习者的日常。
去年和一位博主聊天,聊到这么一个思路我们都很同意:做1对1辅导的老师要因人而异,帮学生定制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具体到日常的碎片时间,能插入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而且老师还要定期检查和调整很巧,今天早上又读到一篇讲墨尔本大学教授John Hattie提出的“教师的8个思维框架”,竟然其中好几条都带着定制学习方案的基因。
其中“change agent”,指的是推动、促进改变的人,也正是我认为老师应该努力扮演的角色前一阵我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佛系招生说自己想成为一名英语学习理疗师,很多人加了我咨询,但聊了一轮我发现大家还是对这种非授课类的形式多少有所疑虑。
不管怎么说,我先往这个方向前进吧,从今天利用碎片时间的这些小方法开始如果能让大家有一些新思路,把语言学习更好地整合到自己的routine中,对我都是很大的鼓励了~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