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知识类书籍(生活实用类书籍)奔走相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阅读前的小提醒~坦白说,这本书是有阅读门槛的。怎么说?首先,它看着是一本文科书,实际上是用理科的思维来论证——伦理学。你可能会问:什么是“理

生活知识类书籍(生活实用类书籍)奔走相告

 

一:阅读前的小提醒~坦白说,这本书是有阅读门槛的怎么说?首先,它看着是一本文科书,实际上是用理科的思维来论证——伦理学你可能会问:什么是“理科的思维”?理科思维就是:先提出概念,然后提出各种可能推导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唯一不同的是,它推导到最后又启用了“文科的思维”,即不给出明确结论只是提供给你各种思路,如何取舍看你自己其次,它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各路书籍、各路门派信手拈来的引用就像金庸小说中,在光明顶汇聚的“六大门派”一样,而这里远远不止六个门派了。

看这本书时,中学看的外国名著,几年前看的商学著作,近年看的国学经典......就像久违的朋友一样,一一从我眼前走过如果没有一点储备,估计理解起来有点囫囵吞枣当然,也能继续看下去最后,这本书写作手法比较发散,思路蔓延开来有点像水漫金山。

不是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扫读的,而是要凝神静气的跟随它的思路一点点探索虽然眼前没有一个老师,当你却时刻恍惚中分明看到你眼前站着一位学堂中的老者,留着花白胡子在对你谆谆教导其实,如果听进去了,还蛮有趣的这是一本放到睡前枕边的书,或者在明媚的早上读上一段。

做一个思维的洗澡,遨游一下。或早或晚,取决于你习惯洗澡的时间。

二、如何阅读这本书呢?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阅读这本书,我将本书按照"实用的逻辑"重新梳理一遍通过提出几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形成一个鱼骨,循着这些问题你去书中找思路,效率会高很多1、人该怎样生活?很难想象,“人该怎样生活”属于伦理学问题。

书中说:伦理学虽与道德问题关系紧密,但它并不是侠义的道德研究,毋宁说,它联系生活整体来考虑道德维度因此,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或者就像今人常提的那样:伦理学探讨人生问题,探讨生活的意义何在。

看到这一段,你是不是有点懵?因为你至少要理清两个概念:啥是伦理学?伦理学和道德有啥关系?嗯,书中有相关的思维推论,感兴趣可以亲自去看看我先抛出书中的“结论”,到时候你们看这本书时,就可以稍稍有的放矢的因循导利的去看,有点线索。

啥是伦理学,书中这样说:中国思想一向侧重于伦理领域,可说是伦理本位的孔子的思想一般被视作伦理学说老子一般被解释为政治——伦理学说宋明理学因应佛教挑战,吸收某些佛学和道家因素,发展出一套本体论——宇宙论——知识论,但一般认为其核心仍然是伦理——政治关怀,尊德性也始终被置于道问学之上。

但中国的学问体系不是以西方的分科之学那种方式组织起来的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引进西学以后,始有伦理学这个称号我个人理解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基本围绕伦理这个范畴,只是没有明说传统思想的百家争鸣,虽然各有侧重,但基本围绕“伦理”展开。

而后引进西学之后,才将这些传统思想统一概称为“伦理学”貌似这段只是解释了来源,并没有说什么是“伦理学“但你如果熟悉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些理念,心中大概有个伦理学的样子出来伦理学和道德有啥关系,书中这样说:伦理更多关涉社会人伦关系,morality(道德)更多和个人有关。

在说到伦理的时候,我们更多联系于特定的社会形态,而不同社会有个殊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而说到道德,我们倾向于把某些伦理规范从个殊的伦理关系中抽离出来,把道德视作某种独立的、普遍的东西至此,我们明白为何“人该怎样生活”是伦理问题。

因为“我该怎样生活涉及我对生活的一般刻画和一般看法这种刻画和认识不可能局限在一个人自己身上,我们同时也在琢磨别人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是群体生物,自己也要看你在哪个国家,什么社会,你周围都是什么人,然后才能选择你具体怎么生活。

生活中战乱国家,思考我该怎么生活估计更多是想着怎么保命,怎么吃饱;而生活在和平国家,就会想着怎么然小日子过的更舒坦,怎么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最后书中说:人该怎样生活并不是在为所有人该怎样生活寻求答案我们谁也无法为所有人该怎样生活提供答案。

换言之,人该怎样生活根本没有一个对人人都有效的或有意义的答案读到这里,是不是莫名有种“气从胆边生”的感觉?看了半天理论,梳理半天逻辑,最后你告诉我没有答案?what?但静下来一想,其实何尝不是呢?那些快消书给你万事万物唯一的答案,其实才是不严谨的。

想到这,心中那种"独立思考"的萌芽似乎破土而出了......

2、自私,是对还是错?《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很出名,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这本书再次提及它是生物学家道金斯写的一本著名的科普书,里面提到的理念在本书中是这样引用的: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生物个体,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基因复制自身的“生存机器”,而基因则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

从长时段的自然选择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善于保护自己和复制自己的基因留存下来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自私的”基因留存下来,“成功的基因的一个最突出的忒行就是它的无情的自私”我们的本性生来就是自私的然后本书继续阐述:。

道金斯申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自私与利他的生物学本质”,解释为什么尽管成功的基因都是自私的,而我们却会看到“有些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生出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希望看到这里,你没有晕上面说了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才有利于进化,有些利他的行为其实本质也是自私但这本书又继续思辨,提到纵使很多行为都可以用“自私”来解释,但仍然有“纯粹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的来源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

接着又讨论恻隐之心的来源,以及恻隐之心能走多远,以及讨论合作也未必是好事,比如合作做坏事呢?这一段,你可以看看原文,写的还蛮精彩的,甚至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是的,没有结论但这个过程还挺享受看到这里,你发现其实没有固定的模式,你脑中开始出现不同声音的撞击,让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一个维度。

有人说: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同时接受不同观点的人。这本书,就像思维的习题册一样,一直锻炼你。

3、为什么要搞清楚“实然”与“应然”?记得之前看《奇葩说》节目时,刘擎教授就提到“实然”与“应然”的概念这个概念看起来文绉绉的,其实很常用所以建议大家搞懂,这样至少在遇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时做个“人间清醒”。

简单说,实然就是“事物实际是什么样子”,属于客观事实;应然就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属于主观范畴比如:我之前买的一个房子太小了,没有书房感觉不是很爽,这个当前令我不满意的状况就是实然我觉得我应该换个更大的房子,在书房摆上一面大书架,让我更满足更幸福,这是应然。

假如我有足够的钱买下更大的房子,我就能把应然变成实然这样说,大家应该理解了吧回到这本书中,文中说的几对概念,比如“是”与“应当”、”事实”与“道理”其实就是对应我们上面说的“实然”与“应然”明白这个后,你再回到文章去读,就更方便理解了。

这本书中并没有把实然和应然视为独立个体,而是觉得它们之间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文这样说:事实与道理有时分离,这当然不意味着,世界一开始就是裂成两半的,一边是没有道理的纯粹事实,另一边是纯粹的道理,而我们无法越过两者分开的鸿沟,从纯粹的实然调到纯粹的应然。

我们通过深究隐藏在自然之中的“深层道理”把看似不合常理的实然带回自然,带回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依据深层道理所提供的解释,即旨在消除事实和道理的分离,找到了适当的道理,水在虹吸管里上升就不再简单是水往外流的例外,不再是不合道理的例外,其合乎道理殊不亚于水平常下流。

这实际上就是对原有经济学“实然”与“应然”这两个概念的进一步补充和举例这是作者的思辨,而这种思辨几乎随处可见你也被带动的思考起来,不仅点点头,觉得说的也有道理哦当你看了一个事物多个角度的陈述后,你就会发现:真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

等下次别人再绝对的和你说某个事情时,你被启发后的小脑袋转一转,就会本能的觉得这个说法本身就有待商榷你会视图从对立面的角度,从其他维度来重新思考这个事情,然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读经典书的好处,虽然有些读起来有点难,但一点点攻克,会慢慢修炼你的心智,外化为你的气质,对人生也还是蛮受益的。

另外,再教你一种区别分歧的方法,在生活中也可以用到所谓“看法的分歧”和“态度的分歧”,万一与别人有点小矛盾,你定睛想想,你们之间究竟属于哪种?这两种分歧,在原文是这样论述:斯蒂文森的主要论著《伦理学与语言》是从区分两种分歧起论的,他把它们分别称作看法的分歧和态度的分歧。

你我的争论可能是关于事实的——影院现在上映的这部片子是不是张艺谋的片子你我的分歧也可能缘于你我态度不同——我们确定了那是张艺谋的片子,正因为是他的片子,所以你要去看,我不要去看不难看到,这种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区分实然与应然。

斯蒂文森说:“伦理学分析的中心问题——甚至可以说“真正的”的问题——就是详细地阐明看法与态度是怎样发生相互关系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深有洞见的断论:如果研究只涉及实然,与我或我们应当怎样做没有关系,那就是科学研究;如果研究只涉及应然,而没有实然为据,那就是道德说教。

这段我觉得说的不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体会下。当你能分清分歧属于哪一种时,就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哄另一半时,和同事就工作讨论时,朋友之间意见不同时,都可以用到。

三、所以,究竟何为良好生活?关于良好生活,文中先按下不表,先是提出一个问题: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初看时,心中不仅暗暗反问:哦?难道不是么?继续往下看,明白作者陈嘉映的思路他的意思是:人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时,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围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

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事件中向我们逐渐清洗的显现除了开始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好判断外,作者又提出另一个理由:与其说行医实践“实现”了你的理想,毋宁说,你在行医的漫长岁月中找到理想。

你一开始学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照样可能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成为“理想主义者”所以,只要你做了,哪怕一开始想法不是为了悬壶济世的目的,也不妨碍你成为好医生因为:我们在成长和为事的过程中变得具体你是否成为一个好医生,跟你一开始时跟着郎中爸爸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本事,还是一开始抱着悬壶济世的崇高理想没多大关系。

要紧的是你踏踏实实要把这门本事学好,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深入体会行医的特殊技能和品德行医这个业行比你的动机包含着更实实在在的理想学医行医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多半时候想的不是怎么悬壶济世,而是学习枯燥的生化学,记住成百上千种药物的名称和成分,一遍一遍重复那么操作程序。

但也正是这些本领和操作在治病救人,而不是你悬壶济世的理想文中想表达的是:最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理想作者觉得,人最大的需求是“被需求的需求”由此,逐渐过渡到何为良好生活文中解释如下: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

有所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依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议,德修有进是优异作为中最优异者而且作者尤其强调了“有所作为”和“成功学”的区别,彷佛看到这位老者痛心疾首的陈述:有所作为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

今人把有所成就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实则,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地下、灵魂干瘪成功让优秀人物变得更加坚毅、从容、大度,而那些靠在浊世钻营得了官位得了钱财的竖子,得意张狂,变得更加浅薄低俗。

这样的成功人士多了,差不多把成功也带累成低俗之事因此可以看得出,作者认为良好生活须得用实际行动去做对别人有价值的事情不是说说而已,不是虽然升官发财,却做的是蝇营狗苟的事情至于我们通常说的幸福、快乐人生,未必是良好生活。

因为做坏事可能也会感动幸福快乐,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未必会幸福快乐,文中也有举例正所谓那句古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才有价值,也才是文中提倡的良好生活。

纵观全书,其实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各种问题,提出并探讨了很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要抓一个主线,就是思考“何为良好生活”首先提到人该怎样生活?让你思考,但没告诉你标准答案接着提到从进化论角度看,只有自私才能活下去;活下去后会遇到很多困惑,但当你认识到“实然”和“应然”,很多时候就能轻松应对。

最后抛出作者的理念,你怎么活有你的选择,但良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给你个轮廓何去何从,自己决定把握这个主线、带着上述这些问题,相信你会更容易阅读这本书再次强调,这本书是一场思维的训练手册阅读前请做好心理准备哦。

华为体系18年+从业者,近20年阅读沉淀,为你提供独家洞察,定期分享读书选择干货,影评时评干货,关注不迷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