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小百科广播稿怎么写(生活小百科广播稿500字)难以置信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如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
等新闻信息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现代社会中,一般认为,报纸、杂志是最早的公众传媒,被称为第一媒体;广播,被称为第二媒体;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大众传媒的功能。
,一般认为有: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文化传承和娱乐休闲等先厘清几个问题关于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一般有两种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邸报》和古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刊登的帝王旨谕、百官奏折、官吏升降、军政要报等等,是人们关心的新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而是。
最早的古代报纸,是新闻传播工具的始祖二者都是官方报纸《邸报》在官员中传阅,面向小众;《每日纪闻》则面向一般民众邸报作为报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如今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距今已经。
1100多年了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 “进奏院状”“状报”之称,其中“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
清代中期,“京报”一词逐渐取代“邸报”“邸抄”,成为朝廷官报的固定名称有人认为,具有固定名称,是中国古代报刊从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标志之一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
,中国的新闻检查制度是发轫于宋代的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
(2)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诞生在17世纪初如荷兰的安特卫普的《新闻报》(1609年)、德国的《通告报》(1609年)、英国的《每周新闻》(1621年),以及法国的《报纸》(1631年)中国近代报刊起源,最早不。
会超过19世纪不论以哪份报纸为开端,中国近代报纸的发轫,均晚出西方(主要指欧洲)200多年著名学人唐振常先生说:“中国报业史的作者们,论述国内报业兴起,往往夸古以饰今,把报纸的起源作无限制的延伸,事涉荒诞,人莫我信。
且勿论‘宫门抄’、‘邸报’之非中国报纸祖先,即使晚近……中国人起而自办了大量的印刷物,或称作‘报’……其实质不是今天严格意义上的报纸(新闻纸)……中国之有报纸,远较西方历史为短”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也说:“中国很早便有了印刷术,但专为印刷而设计、并且只有通过印刷才可能制成的印刷品,特别是报纸和期刊,最早仅出现于西方。
”关于中国报纸晚于欧洲的原因:参考宋石男、蒋晓丽《中国近代报纸发展滞后原因新论》(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04期)等文,其原因有:(1)雕版印刷术的阻碍(技术条件)从技术角度看,雕版印刷术是最大的瓶颈。
雕版印刷费工费时,雕版宜于存版重印,许多经典古籍都是雕版印刷而报刊是一次性印刷品,印后不再重印由于速度、经济的制约,雕版印刷不适宜于报刊印刷,采用活字版印刷方为上策自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全套金属活字印刷系统以来,西方出版界就广泛应用此种技术,1448-1450年,欧洲246个城市建立了1099个印刷所,印刷了4万种共1200万册书。
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廉,印刷迅捷,完全符合现代报刊的出版要求而在中国,一直到晚清,活字印刷却始终没能进入主流,精美但费时费钱的雕版印刷,始终占据强势地位由于士大夫的雕版审美情结和活字技术改良实践的匮乏、排版成本高等
,从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到19世纪近代活字印刷术从西方再度传入中国的八九百年中,在中国,活字印刷的书籍不到雕版的百分之一要用雕版技术来印刷现代报纸,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雕版费时,在明清时代,一名刻工雕一部。
12万字的书籍,需要500个工作日其次,雕版印刷物价格昂贵,比如有记载的一部明代大众读物《新镌陈眉公批评春秋列国志》,1000多页,就要纹银一两,而当时一两银子可买白米4石(240公斤)按此比例,一份数十页的。
“雕版印刷日报”,价格至少接近1钱银子,也可以买24公斤白米了,普通市民阶层,肯定是不太乐意购买的而在欧洲报纸的萌芽阶段,应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一份报纸,定价不过1个铜板左右18世纪前后诞生的,在大众传播史上有特殊地位的“廉价报纸”,有些定价仅为1分钱。
报纸只有依靠低廉的定价,才可能吸引广大市民,成为大众媒体,而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读物就此点而言,雕版印刷可谓输在起跑线上另外还值得指出雕版印刷的两个毛病:一是雕版印刷物的文字容量狭小一般的雕版印刷书籍,每页不过一百多字,比如四库全书,每页仅为。
182字对于追求信息含量,讲究内容厚实的近现代报纸而言,若用雕版印刷出版报纸,那简直如同派小脚女人参加奥运会100米赛跑二是雕版印刷对于新闻刊物存在“过期作废”的问题一般来说,书刊的雕版可以用同一个底板多次印刷或采用修补、递修底板的方法重复印刷,但对于时效即生命的新闻报刊来说,雕刻的底板显然无法重复使用。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只有等到19世纪之后,西方的近代铅印、石印、照相印刷等技术及相关设备的陆续输入,才能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事业(2)“反新闻”的社会习气(社会对报刊的需求量不大,社会条件之一)明清时期
“新闻替代品”的娱乐方式风行天下:小说、讲史、评话、词话、陶真、弹词、宝卷……在市民的日常生活里,说书人和戏子成为了最佳的“信息传播者”,普通市民的大多数历史常识、时事消息,都来自说书场和刊行的戏文小说里面。
民间时事传播途径主要依靠日常的娱乐方式,如看戏、听说书等小说、弹词和戏文的“子虚亡是”,恰恰是新闻最大的敌人,毕竟新闻的本质之一就是“真实性”因此,一个热衷于戏文、小说、弹词的社会,一个依靠“子虚亡是”的手段来进行时事传播的社会,也就不能不说是“反新闻”的。
对昨日的追忆与向往超过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反新闻”的另一个特征在明代,刊行的长篇章回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口头流传的说书(如说岳、说五代、说三分等等),大都取材于历史题材(《金瓶梅》是一大例外),当时的大多数市民,即使不算“厚古薄今”,但至少也是“好古忘今”。
这种好思高古而冷漠现实的社会习气,是新闻的又一大敌人到了清代,由于清初文字狱盛行,四库全书的“诱奸”,乾嘉学派的出现,朴学经学盛行,“复古”的习气被放大到极致用2万字来为一句经书上的话做注解,甚至被认为是值得的和应当推许的。
十几部古老得长白胡子的书垄断了无数读书人的大脑,而四库全书的开馆则让相当数量的精英从此耽溺于烦琐的校注,而不再注目书斋外的现世在这种时候,新闻被驱逐到了最偏僻的角落 梁启超对此有简单而清晰的描述:“综观(清)二百余年之学史,……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程朱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得解放……今清学固衰落矣……乃势之必然,亦事之有益者也”清代学术的“解放”,只是对过去部分陋见与故纸的“解放”,更多的仍然还是“复古”。
而“复古”,是新闻的绝对敌人在19世纪以前,书斋学者为主流的中国智识阶层,当然也就没有能力创办出需要广阔视野和现世关怀的近代报刊或者,读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社会对书籍、报刊的需求往往是少量的需求(3)
“非自由”的贸易传统(社会条件之二)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各国的海外贸易飞速发展,成为其近代化的最大推动力之一欧洲近代报刊的最初的诞生地,几乎无一例外是在国际港口城市或商业金融中心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催生新闻报刊的最初动力,而海外贸易制造出的繁荣城市,则为新闻报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反观中国,尽管在明初其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可算头号强国,在永乐年间也出现了上千人的海外贸易团来京的盛况,但几乎整个明代,海外贸易都是
“非自由”的明太祖曾谕令民间“片板不许下海”,只允许官方严格管制有来无往的“朝贡贸易”,其政治、外交色彩重于经济色彩,基本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到明代中叶,沿海从事贸易活动的百姓“视波涛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民间贸易的势头渐渐压过了“朝贡贸易”,早期的外番货品免税政策(这是明太祖最初定的政策,他对一名奏请收取关税的大臣说,抽什么税?大国不贪小利,让那些番夷看看我们大国的气度吧!这和我们当年无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逐步改为按例抽分;隆庆、万历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已不限于有朝贡关系的国家,诸般限制也已放松,抽分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
但外商必须通过官设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能与民间商人直接贸易,因此仍然是由政府垄断控制的“非自由”贸易 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即始,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全面实行“迁海”,从是年起到康熙初年,在北起直隶、山东,南到广东的沿海各省“坚壁清野”,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
凡溪河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此后二十余年间,中外商业交往几乎完全断绝,海禁之彻底远超明代 海禁,特别是强迫“迁海”制造无人区的政策不仅窒息了正常的海外贸易,更使沿海各省数百万人民流离失所,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极大地影响政府的税收,当然不可能长久。
1684年,康熙以开海既“于闽粤边海生民有益”,又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地省分转输协济之劳”,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首先在福建厦门,继之在广州、宁波、松江等地,分别设立了闽、粤、浙、江4海关与外国通商
好景不长,“十全老人”乾隆认为:“国家绥远通商……积久留内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于是在1757年冬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自翌年起西洋商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由沿海多口通商改变为广州一口通商,康熙时期开放的大门又关到只剩了一条缝,这一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才被西方的坚舰利炮轰碎。
即使对一口通商的广州而言,也决非自由贸易,仍然是由官商性质的十三行垄断著名经济史学家贾植芳在论述十三行性质时曾说:“……行商由于功果钱而取得管理贸易代行权的纹章,就是官位结果,由于收买官位,行商始得开始为行商……所谓‘官商合一’,宁为必然”。
贾先生根据十三行把持者糜烂奢侈的生活(比如潘仕成,为自己几十个姬妾专门造一大楼,窗壁都是玻璃,彼此不得容奸,而他自己别住一处,夜间则按号码牌呼姬妾陪夜他没落之后,豪宅因为太值钱,没人一下子拿得出钱来买,而首开分股售卖的先河),将这批富豪,也是整个明清富豪阶层的代表人物的精神,归结为“透彻的享乐的消费的”,而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以追求合法利润为天职,但通过节制以获得“神的光荣”——背道而驰。
“反自由”的贸易倾向,注定只能生产出躺在玻璃楼里搂抱姬妾的封建富豪,而不能生产出有“自由”、“平等”、“节制”等观念的近代资本家;只能生产出与雇农身份类似的雇工,而生产不出可以自由交换脑力、劳力或商品的市民,使
整个社会缺少对自由交易信息、自由时事信息的需求,成为新闻报刊的又一个死敌(4)严厉的新闻出版管制(历代皇帝的独裁专制和对信息传播的严格控制,以及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社会条件之三)中国对出版的管制历朝都很严厉,。
宋朝开始统治者就对邸报实施了“定本”(检查)制度,如京报是比较完备的古代报纸,但是并没有地位,经常受到官府的查禁小报为历代统治者禁绝,从未得到合法承认在明清两朝也不例外,尤以清代为虐 在明初,朱元璋就开了个坏头,别人奉承他是。
“天生圣人”,他偏要认为是影射其做过“僧人”,“光”字也用不得,因为那和“秃头”的意思一样,“则”字也用不得,因为那是“贼”的谐音将“圣”“光”“则”三字共用在贺表中的杭州教授徐一夔,自然被问个腰斩(他惹祸的那句话是“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好在朱元璋只是从奏章表疏中找茬,只算“表笺之祸”,并没有演变为一种系统禁锢图书的做法。
总的说来,明代对图书出版的管制相对比较宽松(比如整个明代正式禁毁的小说只有《剪灯新话》、《水浒传》几种) 明代朝廷更重视的是对邸报的限禁《明会典》中规定“探听抚按题奏副封传报消息者,缉事衙门巡城御使访拿究问,斩首示众”。
《明史·王应熊》传中也说“非奉旨,邸报不得传抄”而天启以后,由于边患日甚,对邸报的控制更加严密了“凡涉边事,邸报一概不敢抄传,满城人皆以边事为讳” 同期而言,欧洲对出版的管制还带着中世纪的阴风,不能说就比明朝政府更宽松。
1569年红衣主教会议上罗马教皇庇佑五世严厉指责手抄报纸诋毁教廷,几天后一名记者被处绞刑1572年教皇发布“谕旨”,查禁手抄报纸,严惩新闻记者1587年,又一名记者被断手、拔舌后吊死 问题在于,接下来中国和欧洲是按照哪种轨迹在发展。
1644年,英国作家弥尔顿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从而引发了围绕“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持续论争,最终实现了新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启蒙直到今天,弥尔顿坚如金石的话语依然激荡人心:“人类的言论与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造的像;杀书则是扼杀理性本身,破坏了瞳孔中上帝的圣像”。
而随后的一二百年间,欧洲各国相继废除了知识税、诽谤法、出版检查制度等等,最终迎来了大众报纸的黄金时代 但在中国,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噤若寒蝉,谁还能去发表《论出版自由》一类自寻死路的文章?即便多数知识分子已经噤若寒蝉了,清朝还是展开了一系列罗网深密的文字狱,到乾隆达到顶峰,嘉道之后才渐渐松弛。
在禁毁图书的“成就”上,清朝创造了世界记录,也远超过中国史上所谓图书的“五厄”,陈登原先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评述 不止禁毁图书,清代的报禁也异常苛繁谕旨和章奏哪些应抄发,哪些不应抄发,竟然往往需要皇帝作最后的决定。
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公布的“各省提塘除传递公文本章并奉旨科抄事件外,其余一应小抄,概行禁止”;雍正六年(1728)公布的“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一概严禁,不许刊刻传播”;乾隆十一年(1746)公布的“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在京提塘,将不发之事件,钞寄该督抚等,似此行私报密,甚为浅陋,传谕申饬”等,都是为了限制小报的刊布与发行。
而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廷还特地颁布了禁止外国人印书和传教的谕旨 明清王朝对出版自由的管制,实际上显现了对言论与新闻的恐惧;对国外来华者的印书禁令,又显示着对外部世界与文化的逃避这一切,都成为了新闻报纸的天生死敌。
关于西方报刊迅速发展的原因:在西方,谷登堡的发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的胜利,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得西方的印刷术获得了一场空前革命近代印刷术摆脱了手工作业,使书刊的印刷可以迅速地大量地进行另外,资产阶级。
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由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民主制在英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确立,这就为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以前的报刊是小众传播,因为印刷术的革命、廉价报纸的出现,报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媒介,并给广大读者以充分的言论表达的自由,促使新闻出版事业兴旺发达起来。
关于报与刊的区别:中国自古以来“报”“刊”不分长达近千年的、古代印刷的“报刊”,报纸与期刊是不分的严格说来,古代的报纸实质上是含有新闻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发行、装订成册的期刊近代报刊之初,从形式上看,当时的报纸,大都采用书册式,与期刊无异。
,仍以传统的报刊形式出现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都采用类似于《京报》的装订成册的形式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习惯称这样的刊物为“报”,甚至后来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章炳麟主编的《经世报》,都是小册子式的刊物。
近代以后,“报”“刊”逐渐分离“报”“刊”对举时,“报”“刊”才分别表示报纸和刊物“报”“刊”不分仍有遗风现在的“报”,也可以指刊物,如“学报”;现在的“刊”,也可以指报纸中的一版,如副刊,《九江日报》有“长江周刊”。
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形式上内容新闻时效
出版周期报纸散页;无封面;开本大以刊载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容量较小较强日报、周报、双周报;早报、晚报;较短刊物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小以刊载文章为主;容量较大较弱周、旬、半月、月、双月、季、半年、年或者不定期等;较长
一、报刊业的发展1、近代报刊的初创(1815—1840年)(1)表现: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享年52岁)和米怜(1785~1822)于1815年8月5日在
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出一册,1821年停刊以东南亚的华侨为主要读者,有些运回国内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每月印数从500份发展到2000份。
英国人马礼逊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以后,第一个到达中国大陆的新教传教士(1807年到达广州),考虑清朝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的情况下,到马六甲这个靠近中国的地方,建立一个传教基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刊名很特别
,英文名称为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察世俗”可能是Chinese按照当时官话或者粤语的音译,同时意义兼顾刊物宗旨——用宗教眼光观察、看待世间万物,以辨明是非、真假可以说是兼顾了。
音译与意译“每月统记传”,有“月刊”之意当时将Magazine译为“统记传”,则含有无所不记,广为流传或为某人某事作传的意思,Magazine后来译为“杂志、期刊”所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准确的译法应称为《中文月刊》或《中文每月杂志》。
②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在广州于1833年8月1日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月刊,1838年停刊(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存有39期)一说是
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在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杂闻篇》,不定期杂志,出版半年多,每期印数为两万份,终刊1833年10月17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英文名称是。
E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说白了其实就是《东西洋考月刊》这“东西洋考”四字也许从明人张燮的《东西洋考》一书而来(张书主要记载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形势、物产和贸易状况。
),其意可能是介绍西方文化,但也同时以东方文化为对照“统记传”这个奇怪的命名出现后,传教士创办的刊物还有其他名称,比如“杂说”“杂闻”“贯珍”“丛谈”“杂志”等1862年,月刊《中外杂志》在上海出版,这是第一份用“杂志”命名的近代中文刊物。
创办者是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嘉湖直到1900年才有第二份以“杂志”来命名的近代中文刊物,这就是杜亚泉在上海创办的《亚泉杂志》这是最早使用“杂志”来命名的近代国人自办刊物,也是第一个以主编人名命名的近代杂志。
“杂志”一词在中国用作出版物名称的情况可以追溯到宋代,如宋代江休复的《嘉佑杂志》、周辉的《清波杂志》,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这里的“杂志”,是杂记、笔记的意思所以“杂志”不一定是日源外来词多种译语共存并。
“竞争上岗”,经历长期的比较、权衡和选择性使用,最后某一种胜出,其它的则遭淘汰这里胜出的是“杂志”和“Magazine”,二者最终实现成功对译两份最早的中文刊物都与马礼逊有关马礼逊在华27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
,为晚清时代最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英大字典);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2)特点:①诞生于鸦片战争以前它们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有人认为,这不能称之为近代报刊,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把1840年以后称之为近代,但在新闻学上不能拘泥于时间划分,而应当从媒介的性质来定论,称他们为早期近代报刊是妥当的。
②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中国近代报刊并不是中国古代的报刊演变而来的,而是西方传教士首先独立创办起来的,他们在华创办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并刺激了中国自办报刊的蓬勃发展西方传教士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也是西学输入中国的途径之一与书籍相比,报刊的先进性在于:出版周期短;能以定期连续发行的特点使传播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2、晚晴、民国时期的发展(1840—1949年)(1)外国人继续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除了传教士继续创办宗教性质的报刊外,还出现了外国商人创办商业报刊其中著名的中文报刊
,一是教会刊物《万国公报》(1868—1907,上海),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出版近40年,近1000期,是外国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年代最久远、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商业报纸《申报》(1872—1949,上海,“申”是上海的别称),英国商人美查创办,1909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出版了77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关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变化:。
①从创办地点上看,主要在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华南沿海地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鸦片战争后,随着香港割让给英国和五口通商口岸开放,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由战前的南洋及中国华南沿海一带迅速扩展到香港及上海、福州、厦门和宁波等中国沿海城市,并逐步深入到中国内地,乃至清朝首都北京,如《中西闻见录》就是在北京创办的。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成为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的集中地和出版中心,《中国教会新报》、《益闻录》、《中西教会报》等有影响的教会报刊大都是在上海创办的②从报刊发行对象和方式看,以华侨和普通平民为主,以免费赠送为主
鸦片战争前,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此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则是以免费赠送为主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日益扩大和清政府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另外传教士看到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及广大士大夫阶层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绝对影响力和统治力,逐步认识到中国封建统治阶层是基督教能否在中国生存和传播的决定因素。
因此西方传教士把报刊宣传由鸦片战争前面向中下层人士、以普通平民为对象,转为面向中上层人士、以清政府各级官员及广大士大夫阶层为对象,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影响和控制中国人的思想,从而达到使基督教在中国生存和传播的目的。
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和发行量的不断增加,此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为出售与赠送并行③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以“友善”的面目出现,雕版印刷、中国书式为主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之初,为使其所办报刊能在中国广泛发行和流传,使基督教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传教士在中文报刊编辑上采取了一些缓和中国人抵触情绪、适应中国国情及迎合中国人心理、思想和习惯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以“友善”的面目出现,宣传“中外友好”,鼓吹外国人来华及传教士创办报刊是为中国人谋福利,如报刊的编者用化名“博爱者”(米怜)、“尚德者”(麦都思)、“爱汉者”(郭士立)等署名封面,像“中外雍睦”、“百姓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词句常见于当时的中文报刊;再者是用基督教附会儒学,或用儒学来论证基督教,以儒学为招牌来宣传基督教。
为此,报刊的封面上常印有孔子的语录,文章中更是牵强附会地大量引用“四书”、“五经”和程朱著作的言论,以此来阐释和宣传基督教义;为适应中国读者的趣味爱好和阅读习惯,传教士还采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即是入境随俗,使报刊中国化。
如报刊式样仿照中国传统雕版印刷的线装书款式(即雕版印刷、中国书式这些中文报刊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用传统印刷术手工印刷,不能满足创办者和社会的需求印刷技术不解决,在出版的时效性和发行量上就受到了限制,如何扩大发行范围?报刊要定期连续出版,就要每期刻版,报刊又不像书籍可以重印,每期刻版都要作废,消耗何其巨大。
!如何使报刊能提高出版速度?如何使报刊的发展适应形势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的围困,传教士自然产生了引进西方近代印刷术、革新传统印刷术的想法此是后话),在文体上广泛采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篇末还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一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悬念结尾的套式。
另外还有意用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来写作,但由于作者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不高,以至于写得不伦不类,四不像鸦片战争后,教会报刊除了仍不断宣传对华“友好”、为中国人“造福”外,为了迎合当时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师夷长技”、“西学为用”而学习西学的需要,大量地介绍西学,以此来吸引中国读者,把介绍西学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
另外针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特点,传教士采用了“孔子加耶稣”的宣传方针和策略,即把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结合起来,利用儒教来宣传基督教为使报刊更为中国人喜闻乐见以吸引读者,有些教会报刊开始聘用中国人担任编辑甚至主笔。
这些中文报刊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用传统印刷术手工印刷,是迫不得已的,也不能满足创办者和社会的需求印刷技术不解决,在出版的时效性和发行量上就受到了限制,所以,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们成为担当中文印刷革命的主体。
,陆续输入西方的近代铅印、石印、照相印刷等技术及相关设备,④从报刊的宗旨和内容看,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宗教色彩浓厚鸦片战争前,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宗教色彩浓厚,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宣称该刊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注:米怜:《基督教在华最初十年之回顾》,马六甲英华书院1820年版)其内容也大都是讲解《圣经》、宣传基督教义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也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组成。
,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有点例外,以时事政治为主,注重社会新闻,宗教宣传退居次位,其办刊宗旨是力图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敌视外人的思想障碍如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目的是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如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进出口的物价表《东西洋考》已没有阐释教义的撰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近代社会许多名词、概念均来自于报刊的译介,如“文艺复兴”一词可能就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创。
)鸦片战争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传教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教会报刊除了一些旨在传教的纯宗教性报刊外,有些中文报刊不再单纯地阐释基督教义、宣传基督教思想,而是增加了大量的非宗教性内容,成了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其办刊宗旨也改为
“增闻见”和宣传“格物致知”了如《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中外新闻七日录》、《中西闻见录》等报刊都是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兼及科学、文化、宗教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报刊而《格致汇编》则是专门宣传介绍西学知识和技艺并以“格致”命名的刊物。
还有原为专言基督教的宗教性报刊《中国教会新报》,也在创办后不久逐渐变为以刊载中外时事政治为主,兼言科学、文化、历史、地理、思想、宗教等的综合性刊物,最后连刊名也改为《万国公报》而面目全非了关于外国商人创办的商业报刊的影响
——以《申报》为例(1872—1909年外国创办,1909—1949年国人接办):①确立了“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办报模式(广告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
《申报》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拥有许多中文报刊的。
“第一”:1874年第一个刊用了外国新闻电讯;1876年第一个刊登新闻图片;1879年第一个刊发新闻人物的画像;1882年利用津沪电报线路第一个登载“本报专电”;1884年第一个采用“号外”的形式抢发消息等。
②以文字、图片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在《申报》生存的77年间,共出报25600号,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其间,。
历经了清朝、民国,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五四运动,“四·一二”叛变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日本侵略等
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如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申报》均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这些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步《申报》还发表诸多支持洋务的文章,如
1874年的《论开煤矿》、《论电线》、《火轮车为富国之举》,并且提出了“移风俗、新制度、改科举”等政治改革的主张洋务派认为,要改革,必须兴办报业当时的许多报纸,力主言论自由,揭露社会黑暗,呼吁学习西方,要求全面改革,成为洋务派的舆论力量。
④以媒体舆论推促司法公正的一个案例: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跟踪报道参考张艳红、谢丹《近代媒体舆论推促司法公正个案分析——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报道为例》(原载《当代传播》2008年03期)等文。
当时外国人办的商业性报纸,为了扩大声誉和销路,大多宗奉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的原则如《申报》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不偏不倚”,客观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特别关注又如《申报》对晚晴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连续报道,轰动朝野。
杨案是发生在1873年的一桩冤案,它的审理一波三折,牵动极广《申报》从1874年到1877年,对审理的全过程跟踪报道,对官员滥施酷刑痛加揭露,有头有尾,绘声绘色,它的公正立场影响了社会舆论,促进了冤案的平反,它的销路因此大增。
杨案梗概:案件审理全过程历时约四年杨乃武是余杭县人,家境比较富裕,是举人,平时里爱管闲事,喜欢抱打不平,为此还顶撞过官府,为以后他身陷囹圄埋下隐患小白菜,即毕秀姑,由于貌美,又喜穿绿衣系白围裙,人送绰号。
“小白菜”她与丈夫(葛品连,一个豆腐店伙计)两人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杨乃武经常给小白菜认字、读经,当时街坊中有“杨吃白菜”的闲话,葛怀疑其妻与杨乃武有染,但无实据1873年葛品连暴病身亡,葛母向余杭县指控秀姑谋杀亲夫。
知县刘锡同草草验尸,断为中毒丧命,刑求秀姑,秀姑不堪忍受,伪供与杨乃武合谋杀夫尽管杨乃武不承认,余杭县仍将验尸结果上报杭州府,知府陈鲁对杨乃武施加酷刑,杨屈认买砒霜作案杭州府拟定将秀姑凌迟处死,杨乃武斩首。
清朝审级制度分成四级,即县级、府级、按察司(职掌全省案狱的专职审判机构,其最高长官称按察使)、巡抚或总督死刑案件应由低到高,逐级审理,最终由巡抚或总督上报朝廷备案当时浙江按察司按察使蒯贺荪接到杭州知府陈鲁呈交的案卷后,进行了。
三审,维持了原判,将案件上报浙江巡抚按清制,死刑案件需报该省总督或者巡抚审问,当时闽浙设一个总督,衙门设在福州,杭州城内没有总督,只有巡抚,所以本案就由浙江巡抚负责四审浙江巡抚杨昌浚进行了四审,仍旧维持了原判:。
拟定将秀姑凌迟处死,杨乃武斩首《申报》紧追此案,发现甚多疑点当此案由杭州府报到省里将成铁案时,《申报》连续报道了此案可疑之处,对官员滥施酷刑痛加揭露,引起广泛关注,一时街谈巷议,舆论汹汹加上杨乃武家人得到了
红顶商人、江南药王胡雪岩的的经济资助,到北京告“御状”,清政府指派浙江学政(负责文化教育的省级高官)胡瑞澜复审胡复审之后,上奏皇帝和皇太后,称此案无有冤滥,拟按原审判罚定罪《申报》又公开揭露胡审此案“刑讯至六昼夜”,激起社会公愤。
浙江籍京官联名上书,要求将此案交刑部复查刑部接下此案后,便调集本案的有关证人及杨乃武和小白菜进京,将葛品连的尸棺运至北京,重新勘验葛品连的死因刑部在北京海会寺开棺验尸,验得葛品连周身大小骨殖均呈黄白色,确系病亡,而非中毒,历时。
3年大案终得大白慈禧太后知道后十分震怒,余杭知县刘锡同、杭州知府陈鲁、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等一干官员100余位,革除顶戴花翎,被革职、充军或查办,永不续用一时震惊朝野,是晚清因为吏治腐败处理人员最多的一次。
此案昭雪,原因多方面:杨家人不断上告;浙江籍京官联名上书;《申报》的全过程跟踪报道等(2)中国人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办的早期报纸: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
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汇报》、《述报》等以《循环日报》(1874
,香港,创办人王韬)、《汇报》(1874,上海,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述报》(1884,广州,)这三家最有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
的《强学报》、《时务报》,1897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
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保皇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创办于1900年1月的《中国日报》,曾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其社址在香港,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国外的主要集中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
1903年6月《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史称《苏报》案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会的总机关报在孙中山领导下,《民报》和其他革命派报刊一道,同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笔战,扩大了革命影响。
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国民党的报刊: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国民党政府力图建立新闻垄断,以《中央日报》为中心,党营报刊扩展到了全国2006年停刊,改为电子版。
抗战初期,国民党新闻控制有所松动,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得以在国统区出版共产党的报刊:《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共产党》:月刊,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在全国秘密发行。
,1921年停刊,共出6期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红色中华》:创办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的机关报,是中央苏区的第一份报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1937
年改名为《新中华报》《新中华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前身是《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现名三日刊在延安出版该报辟有:社论、专论、短评、三日国际、三日战况、国内要闻、各县短讯等栏目。
1941年5月与《今日新闻》合并改组为《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建国后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
1947年2月28日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3、新中国时期的发展(1949年至今):《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创刊《红旗》:
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主办的理论刊物,1988年6月16日《红旗》杂志停刊《求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198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
总的指导思想: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全面地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改革总揽全局,防止僵化和自由化刊物的读者对象是县以上干部和理论宣传工作者1989年8月起,改由中共中央主办《求是》杂志于。
7月1日创刊,邓小平为《求是》杂志题写刊名中共中央原来理论刊物《红旗》在6月16日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求是》创刊总的指导思想要求是,以改革总揽全局,防止僵化和自由化1988年上半年正在开人大常委会时,胡启立坐在李瑞环身边,拿着一个写了一大堆刊名的单子琢磨。
胡对李说,新刊还没有一个好名字李想了一下,就在那个单子上写了两字:求是没想到,这两个字竟被中央采纳了一位《红旗》的作者回忆:1988 年6 月,《红旗》的名字莫名其妙的被改成了《求是》,我就一肚子的不愉快。
想想毛主席题写的“红旗”二字,再看看小平同志题写的“求是”二字,觉得仅字而言,伯仲已自见,再加上内容老套,文章八股,慢慢的我也就不再订阅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改名字如果说过去《红旗》有过“左”,新时代开始,现在要改成《求是》,那么,共产党过去也“左”过,新时代开始,现在是否也应改个名字?。
……从1958年毛主席题写《红旗》杂志刊名之后几十年,《红旗》杂志已经成了共产党的最大品牌之一,我不明白,为啥非要改呢?再说,其麾下的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红旗文稿编辑部,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文字的《红旗文选》等都没改,为何偏偏要把每期发行四五百万份的《红旗》杂志改成个《求是》呢?真希望有朝一日再改回去。
你有权不改,我有权不看,奈何?从中大约可以看出改为《求是》的端倪《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初由中国民主同盟主办;1953年1月,《光明日报》改由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1957年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
;1982年11月,光明日报明确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中共中央机关报之一,是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之一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对排版格式进行改革,开国内报纸横行排版的先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全文刊发了了由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揭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文汇报》:最早于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
抗日战争胜利后,《文汇报》因为立场鲜明的反对内战,令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不满,迫使《文汇报》于1947年5月24日停刊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之下,《文汇报》报社同仁一路辗转,于1948年9月9日在香港复刊解放后,上海《文汇报》也复刊,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两家《文汇报》。
目前,这两家报纸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大家都在用同一个报头,只不过香港文汇报是竖的,上海文汇报是横着的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该报道成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二、影视业的发展1、电影: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放映电影开始放映电影: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1896年,上海的一座茶楼里徐园就放映了“西洋影戏”。
国人最初把电影称之为“影戏”,是因为中国民间灯影戏(也称皮影戏)利用光影制造画面的原理与现代电影十分相似最初到中国放电影发洋财的多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不过没过多久,中国留学生林祝三便于1903年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的天乐茶园,开始了中国人自己放映电影的历史。
摄制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1905年,中国人又自己拍摄出了一部名为《定军山》的电影这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由当时的京剧名角谭鑫培和北京丰泰照相馆联合摄制而成(这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往事,在《西洋景》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十分大胆的演绎)。
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在上海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又过了9年,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和第一所电影学校问世,及至1931年春,中国又有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中国最早的影片摄制公司(上海“亚细亚”,创办于1909年;香港“华美”,创办于1913年)最初是由美国人投资兴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倒闭两年后,曾任亚细亚顾问的张石川自筹资金在上海创办了幻仙影片公司(1916年),从而开创了中国民营电影公司的先河。
据统计,1925年前后,在上海、北京、天津、镇江、无锡、杭州、成都、汉口、厦门、汕头、广州、香港等地,新开设的制片公司约有170多家在新开设的制片公司中,上海的公司占了八成以上上海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重镇,其原因并不难理解,上海在二十年代末,即已飙升为世界第五大城市,有东方巴黎之称。
上海小市民的自命不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业的黄金时代,这其间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到了1931年日本人入侵东北之后,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也多了起来,电影从摄影棚中走出来,承担起唤起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电影发展大致三阶段:第一阶段,政治电影时代(1949—1978)第二阶段,启蒙电影时代(1978—1990)第三阶段,娱乐电影时代(1990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变化:
第一,在电影的所有权上,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国有资本到多元资本的转变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国的电影业成功的完成了从私营电影到国营电影的改制,从所有权上保障了电影事业一体化局面的形成这为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体制的变化。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电影又从全部国有逐步转变为多元资本的格局不仅有国有资本、而且有集体资本、私人资本,不仅有境内资本,而且有跨国资本等多种形式,这种所有权的变化必然会逐步的渗透到电影的生产和消费中。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政府领导生产到政府主导生产的转变一个是领导,一个是指导,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变化很大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主要是政府直接领导生产80年代起政府按照市场规律指导电影生产的新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要领导生产,这也是必然的,现在变了第三,在电影的国际国内语境上,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单一的全球化格局到全面的全球化格局的转变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国拒绝了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格局,锁定了当时以苏联卫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主导的全球化格局。
这也是当时历史的必然新中国电影在困难中艰难的起飞,取得了胜利同苏联决裂后,我们关起门来搞电影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文革时期走向了完全服务于阶级斗争的格局,电影陷入了危机80年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迈向的全球化格局开放,顺应了今天经济全球化时代电影发展的需求,融汇到了这样一个浪潮中,在中间寻求自主的品格。
第四,在影片的表达体制上,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冷战时代以政治斗争为主导到后冷战时代以生活幸福或者生活和谐为主导的转变这种生活幸福或者是生活和谐可以包含以下内容:人性回归、伦理和睦、心理调整、风尚重建、个体和谐等内涵。
集中表现为从第3、4代导演到第5代导演创作的转变,例如《红色娘子军》,五、六十年代背景下把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那样一个历史合法化,合理化从《黄土地》开始,创作风格,表达体制有了转变,重新证明了地理环境、乡土文化,民俗风尚的生活层面的东西,它的特殊重要性。
第五,在电影美学效果上,中国电影显示了从思想教育性主导到感性娱乐型主导的转变 前30年的电影在美学效果上主要承担了教育群众的任务,统一群众思想,教育群众,整合群众新中国电影可以说顺利的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作为一个国家电影,它要承担的任务。
当时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后30年,我们的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语境变了,社会对电影的要求也变了后30年的电影有了一个新的任务,主要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在休闲娱乐需求中获得启蒙,获得思想的启迪,获得情操的感染,提升等等。
2、电视: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柯夫发明了机械扫描圆盘,解决了图像传送的难题,开启了机械电视研制的思路1884年11月6日,尼普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这是电视发明史上的第一个专利。
1900年,法国人康斯坦丁·伯斯基创造了“电视”一词1907年,俄国科学家鲍里斯·罗津开始研究电视接收机,并用4年的时间获得了成功1923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尔金发明了光电摄像管,用电子自动扫描取代了机械圆盘扫描。
1924年,他又发明了电子显像管,这是现代电视接收管的原型1925年,“电视之父”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利用尼普柯夫发明的机械扫描圆盘,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发射和接收设备的雏型,并成功地进行了传送和接收电视画面的实验。
1929年,英国开始实验性电视广播,第一次公开播出的电视节目是著名工程师弗莱明的电视讲话1930年,播出被称为是第一部电视剧的《花言巧语的人》,实现了声影同步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出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中央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现在北京电视台成立于。
1979年5月16日,是北京市的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媒体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援助开办了电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创办电视的准备。
但真正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决心尽快上马的是一件偶然事件:“1957年下半年,我们得到台湾将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的消息我们坐不住了,下决心要争这口气,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
” ——梅益(注:梅益曾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荧屏岁月记》》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国内背景虽然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第一座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但是这种。
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问题:思考一下创办一座电视台需要作那些准备?1957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送系统设备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1000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控室低周波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七台,这些为我国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第一天试播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播出的内容有:先进生产者的谈话、纪录片《到农村去》、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
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送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
1958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也开始试播此后,天津、沈阳、长春、广州以及抚顺、鞍山等地也陆续开办了实验性电视台或者转播台1960年底,全国有电视台、试播台和转播台29座从1958年开始,我国生产了第一批国产电视机。
在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挫折与冲击,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但在技术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971年开始通过微波线路传输电视节目;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用第八频道向北京地区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开始播出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仍为国家电视台,同年12月开办电视教育节目新中国电视发展历程,如果按照节目创新的角度,可以分为三阶段:(参考《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文,原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作者之一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作者之一周建新,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教师)(一)“宣传品”为主导阶段(1958—1978):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模仿。
“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9、34、31、34、53、235、178页。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电视的内容生产,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宣传,承担的是“宣传教化”功能,扮演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突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要求导向正确、领导满意是节目质量、宣传效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由于处在初创阶段,电视节目从技术到艺术远未成熟,更多是从邻近的广播、报纸、通讯社、新闻纪录电影和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学习、借鉴和模仿 如在影像上模仿纪录电影(“新影体”);在文字风格上模仿《人民日报》(“人民体”);在播报方式上模仿人民广播(“广播体”);在报道体裁上则模仿的是新华通讯社(“新华体”)……在传媒系统当中,电视像是新闻纪录电影的缩小版,人民日报的影像版,人民广播的图象版,新华通讯社的精简版;在艺术系统中,电视则更多从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直接借鉴、吸纳内容、样态与方式,不少电视节目被观众视为“小戏剧”、“小电影”。
1. 电视剧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到《党救活了他》、《相亲记》、《新的一代》、《火种》等中国早期电视剧,其大多场景构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结构线索如《一口菜饼子》的背景就是一块灰天幕,场景只是一个草棚子和一些简单的道具,整个剧时长只有20分钟,故事情节就是姐姐向妹妹讲述一口菜饼子的故事。
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该阶段的电视剧采取的几乎都是直播方式,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赏同步,没有录制和剪辑,“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接近于舞台剧” (“在艺术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创造的,它们永远不是从现实中搬来的。
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基本创造物融合无间(即使它们具有了相似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各门艺术可以互换(置换)”参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腾守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2.电视新闻 “早期北京电视台的摄制人员大都来自‘新影’厂和‘八一’厂,……在观念和实践方面都深深影响了早期中国电视的电视新闻,……创作手法如出一辙” “早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有图片报道、电视新闻片以及口播新闻。
” 这些新闻节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图片加解说,如图片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形式采用的图片大多来自新华社,在摄像处理的同时加配解说词” ;二是新闻纪录片加解说,如电视新闻片,北京电视台设立的固定栏目《电视新闻》,主要播放的就是这种节目类型;三是口播广播稿,即口播新闻,这些稿件主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由沈力播报的《简明新闻》。
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是早期电视节目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1958年就有了国庆焰火晚会的转播,从1960年开始就有了综合性的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晚会尽管早期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对诗歌朗诵、舞蹈、相声、曲艺、杂技、音乐等艺术样式的直播或转播,没有进行成功的“电视化”,但是它对电视文艺节目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还是为我们的电视文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三次《笑的晚会》,尤其是第三次《笑的晚会》,“试图突破社会上现有文艺节目的局限,创作适于电视演播的喜剧节目” ,对中国电视文艺,尤其是晚会类节目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与艺术基础这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借鉴、模仿的
“杂交”,因此,一些节目呈现出“四不像”状态,如“电视片”既有故事性,也有新闻纪实性,其解说词既不像传统新闻报道,也不像传统文学样式,而显现出“别样”的形貌,《收租院》就是此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作品。
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中国电视节目体现出以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凸显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宣传品”特质,在节目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借鉴、模仿其他历史积累较长、较厚的传媒样式与艺术样式,尚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立的传媒特征与艺术特征。
当然,借鉴、模仿常常是创新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在借鉴、模仿中的一些探索也已显现出一些具有突破可能的新质(二)“作品”为主导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式与观念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视一方面努力摆脱上一阶段模仿、借鉴别种传媒样式、艺术样式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在上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具有电视独特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新形式和新观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内容生产之路(所谓“中国特色”,即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则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
参见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概括而言,这一阶段电视内容生产是以“作品”生产为主导的阶段,电视从业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追求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肯定在电视形式、观念上追求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 是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的一个重要口号,再加上思想上的空前解放,因此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得到肯定。
参见时任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在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1983年3月31至4月10日)上的报告《立志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中国广播电视新局面》)成为这一时期节目创新的突出特点1.形式与类型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电视剧和电视文艺这几种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节目主持人这一电视独特标识符号的出现上(1)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人在本土实践中提炼、概括出的节目类型。
这一时期电视专题片生产量大,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电视荧屏支柱性的节目内容之一以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风光风情片,以展现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域风光为主,如《大连漫游》、《哈尔滨的夏天》、《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在文艺界乃至社会上引发了较大争议,并导致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崛起)。
这些电视专题片在视听表现力与冲击力上做了不少新探索;二是文化片,以表现历史文化创造与进步为主,标志性的作品就是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等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结构成功地运用到专题片的创作上,创造了电视文化片的。
“话说体”;三是主题鲜明,同时又渗透着个人独特思想、视角的政论片,如《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与纯粹的宣传片不同,这些政论片已经有意识地将思想宣传融入个人化思考与表达之中;四是行业宣传片,涵盖了农业、工业、教育、军事、外交等众多行业领域,在宣传中也加入了创作者个人化的理解。
这一时期的专题片,无论是哪种类型,既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宣传报道,也不同于国外纪录片,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出创作者独特思考、观察与表达的节目类型(2)电视剧20世纪80年代,小型摄像机、录像机、录像磁带的出现,演播室设备的更新,甚至是特技设备的应用,为电视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电视剧在80年代前期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并在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走向成熟。
”(耿文婷:《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这种成熟不仅表现在电视剧创作数量的迅速增加上,更表现在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电视剧剧作形式、电视剧题材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如完成了舞台化向电视化的过渡。
本时期的电视剧已由早期直播的舞台剧,发展成为可以录播,具夹叙夹议、跳进跳出等特点的单本剧,如《凡人小事》、《蹉跎岁月》等再如以单本剧为主经由多本剧向以电视连续剧为主过渡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推出到各种题材电视剧的大量涌现:像人物传记类的《鲁迅》、《秋白之死》,哲理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纪实类的《女记者的话外音》,历史类的《努尔哈赤》,名著改编类的《红楼梦》,农村题材类的《雪野》、《辘轳女人和井》,改革反思类的《新星》等等。
电视连续剧的故事性、悬疑性、连续性使其很快成为电视受众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成为电视荧屏最主要的节目内容,这种情形在全世界电视内容构成中也是少有的一道独特风景(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与综艺的创新引人注目: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它把中国传统庙会等内容、形式搬到了电视荧屏,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新的艺术品种。
从1983年推出至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造了收视吉尼斯世界记录,并成为了全世界华人共同拥有的新春仪式,一种不可或缺的新民俗 ;再如新的电视综艺文艺节目样式的出现,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音乐电视(MTV)等。
这些均对提升中国电视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4)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使中国电视开始由广义的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变,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时代性结合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首次出现“主持人”(随着电视节目生产数量的增加,电视节目的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精品意识”、“精品战略”陆续被提出,其内涵和外延也日益被深化,电视“精品意识”的自觉、“精品战略”的实施,也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以“作品”为主导的潮流与趋势。
参见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4页)称谓 ,到1984年《话说长江》中陈铎和虹云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造就了万人空巷的收视景观,到专栏节目、综艺节目和体育节目领域里三位标志性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倪萍和宋世雄的走红,再到后来《东方时空》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敬一丹、方宏进、白岩松、水均益及稍后的崔永元等)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电视节目主持人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巨大,成为了电视节目特有的形象标识。
2.观念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处于快速上升期,诸多新的电视观念更迭推出它们的出现是中国电视自身经过十几年的形式、类型的探索,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电视不断开放进程中,境外、国外大量电视节目的引进所产生的刺激与撞击的结果。
全新的观念赋予了中国电视节目颇具东方气韵的内容与形式,成就了大量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作品,有些被誉为电视作品中的“精品” 这期间,有五种节目创新观念影响最大(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1)电视纪实观念电视纪实是以电视的技术与艺术的方式对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纪录以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播出为标志,中国电视的纪实观念开启了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全新时期(“现代电视纪实”这一概念的提出参见朱羽君:《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朱羽君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原载《中国电视》1994年第3期)。
此后纪实的新观念不仅影响了电视纪录片创作,也影响了中国电视的其他各类节目的创作以及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方式,甚至也辐射到了其他媒介与艺术样式纪实观念影响下的纪录片代表作有《远在北京的家》、《香港沧桑》、《邓小平》、《毛泽东》等。
(2)电视栏目化观念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方式,是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组织串连在一起的一种载体方式(胡智锋:《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36页)电视栏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较更强调相对统一稳定的播出时段、时间长度及标识、标志,相对统一、稳定的节目内容、风格与样式等。
从198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的要求,到1993年4月《东方时空》的播出为标志,中国电视“栏目化”的观念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名电视栏目还有:新闻评论类的《焦点访谈》、新闻深度报道类的《新闻调查》、文艺类的《综艺大观》等。
电视“栏目化”规范对中国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整体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对满足广大电视观众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口味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和作用(3)电视谈话观念电视谈话是电视说话的一种方式,而电视说话方式的观念演进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电视说话的理解和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视谈话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则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
”参见:Horace Newcomb:《Encyclopedia of TV》(the fist edition),Published by Routlege,1997.转引自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电视谈话节目的理念与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996年3月开播的《实话实说》,标志了中国电视的说话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便是现代电视谈话观念的形成自《实话实说》之后,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迅猛,并形成了时事新闻类谈话、社会类谈话、娱乐类谈话三足鼎立的格局。
除《实话实说》之外,还有一些知名的谈话类栏目如《艺术人生》、《对话》、《锵锵三人行》等电视谈话观念的逐渐成熟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充分展示了电视传播主体的个性化魅力,极大地调动了电视观众积极参与;二是提高了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创造了效益较好的节目类型;三是更多地让普通观众在主流电视媒体中参与表达,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也客观地推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
(4)电视直播观念电视直播在电视初创时代仅是一种基本传播方式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ENG设备的引入,中国电视便以录播为主要传播形式应当看到,录播对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强作用巨大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改进,社会的逐步开放,人们对电视的收视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的电视直播观念也逐渐开始形成。
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的三次大直播——“三峡截流”、“黄河小浪底”、“香港回归”,充分借助各种现代电视技术手段,在“第一时空”同步、立体、全息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了直播报道,发挥了电视独特传播优势和魅力。
此后,“直播”成为了电视节目的普遍样态(5)电视游戏娱乐观念游戏娱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电视传媒的重要内容( “电视具有娱乐性……电视有时甚至是让人们高兴的一个理由”“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 参见: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21页), 但在中国电视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游戏娱乐却始终没有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90年代初期以来,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的探索就已经在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1998年岁末,湖南卫视一档名为《快乐大本营》栏目的播出,使人们看到了一种非常纯粹和独立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一时间,冠以“快乐”、“欢乐”等名称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在各级主流电视媒体中纷纷亮相,如《幸运52》、《开心辞典》、《玫瑰之约》等等,令广大电视观众耳目一新。
中国电视的游戏娱乐观念自此成为一种时尚,影响至今电视内容生产在这一时期通过80年代形式、类型的探索,90年代观念的探索,以“作品”的个性、独特性为追求,在节目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电视本体独特的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电视节目风格、样态的形成,为中国电视迅速崛起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三)“产品”为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市场化、产业化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的内容与市场、与观众的收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化、集团化、市场、效益、效率、收视率、受众需求以及成本核算、营销、广告等影响着电视实践(黄升民:《媒介产业化十年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关于“媒介产业化”这个提法的由来、定义,以及理论体系,详见黄升民:《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电视全面进入了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节目创新也是围绕着“产品”进行的而作为“产品”,其评价标准就转换成它的市场价值的实现,比如较高的收视率、较强的广告拉动能力或者市场的回收能力、开发能力,能否形成产业链、创造市场价值等。
所以,具备可观市场价值的大型电视选秀活动、电视栏目品牌的创造以及电视产品的后期开发(音像制品、系列图书等)被高度重视,而这一时期,电视创新的主要任务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观众的认可,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额,获取最大的市场回报。
1.节目娱乐化:追求吸引力“产品”时期的电视节目整体呈现娱乐化趋势,不仅综艺节目在谈娱乐,新闻节目、专题节目、社教节目以及各种对象性节目都或多或少在谈娱乐(胡智锋、周建新:《娱乐选秀热忧思》,《人民日报》, 2006年10月12日)。
娱乐元素成为这些节目不可或缺的内容,可视性、互动性、参与性、故事性和悬念性,成为它们追求的目标其中尤以综艺节目的娱乐化程度最高,影响的范围最广,掀起了一股娱乐选秀热潮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这些节目与传统电视文艺、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从以电视媒体为主,从“我播你看”、“我说你听”变为以观众的参与为主,“大家做大家看”、“大家说大家听”,将国外“真人秀”的表现样式引进国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吸引了无数人加入到“选秀”行列,歌手秀、老人秀、太太秀、职场秀、宝宝秀……让万千观众有机会成为“选秀”中的一员,或以“粉丝”等身份直接、间接地介入,参与到节目中来。
2.栏目品牌化:追求影响力近些年,困扰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节目“同质化”,因此,走“差异化”之路,打造品牌,进而提升影响力成为电视栏目的普遍追求对电视栏目而言,品牌的打造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栏目的独特优势,寻找优质、稀缺、不可替代的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胡智锋:《电视品牌的特征与创建》,《中国电视》,2003年第9期) 。
如《艺术人生》打“情感”牌,《新闻调查》打“深度”牌,《焦点访谈》打“舆论监督”牌等等如围绕明星主持人量身订做新的栏目,《幸运52》成功后,又推出了为李咏专门设计的《非常6+1》、《梦想中国》;《新闻1+1》则主要围绕白岩松和董倩两位知名新闻评论主持人专门设计制作的。
再如推出与栏目相关的活动,延伸品牌效应,像《经济半小时》延伸出来的每年3月15日的《3.15晚会》,每年年末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等3.频道专业化:追求号召力专业化频道就是以特定专业性的内容、面对特定服务对象所组合成的频道。
每一个频道有它非常鲜明的风格和它的主打的内容,形成统一性、个性和独特性(彭吉象、杨乘虎:《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如女性频道、生活频道、法制频道、旅游频道、读书频道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意识开始加强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各省、区、市等电视台纷纷向频道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不断的调整中,各个频道更加突出专业化特色,使节目编排得更加合理、有序,更利于不同群体观众收视。
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以“ 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宗旨,以开掘人的知识、智慧、能力为己任,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目标的文化品格,和追求真、善、美的审美品格,在众多频道中脱颖而出,体现出很强的号召力 (胡智锋、赵帆:《创建科教频道的意义和价值》,《电视研究》2001年第7期);省级台在频道专业化的步伐上走得也很快,一方面开办贴近百姓生活的都市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音乐频道、外语频道等专业化频道,同时省级卫视还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特色定位,如湖南卫视定位于大众娱乐、重庆卫视定位于故事、江苏卫视定位于情感、安徽卫视定位于电视剧等;省级地面频道被誉为“地面频道四小龙”(赵德全、李岭涛、罗霆:《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四小龙序言——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四小龙概念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的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江苏城市频道、湖南经视台、山东齐鲁台本身也是专业化探索的成功案例。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视频道的专业化程度将更加细化,例如动作电影频道、钓鱼频道、高尔夫频道、老故事频道等等在市场化、产业化的探索中,不论节目,还是栏目、频道,都在努力追求创造出有足够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的
“产品”,节目创新的速度、频率、节奏日益加快,其效益也日益凸显,如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拉动的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一些品牌栏目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拉动广告收入1.5亿多元,中央电视台的专业频道如CCTV2、CCTV5、CCTV8拉动的广告收入都超过8亿元,而省级地面频道的“四小龙”年广告收入也都超过2亿元。
三、广播的发展1、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一家实验电台播出这个州的竞选新闻,被认为是最早的广播新闻1920年11月2日,世界公认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开播——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此后,各国的无线电广播陆续诞生:
1921年,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丹麦;1922年,法国、苏联;1923年,德国、中国(1月23日,上海);1924年,荷兰意大利;1925年,日本其他各国的无线电广播随后也相继发展起来到1935年,全世界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发展到1700多座。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为了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
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此电台只开办了三个月此后不久,美商开孚洋行于1923年5月在上海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内容以播送音乐为主,也仅维持了半年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建造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
该台与《申报》、《晚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广播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直至1929年10月底才停止播音,前后播出历时五年此后,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广播,其中一部分是单纯为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作宣传的,是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该台在1926年10月1日开播,是在奉系当局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是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和中国音乐“新新广播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装配、安装及施工,并且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在“新新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天津、北京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
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创办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此后,广播事业在我国蓬勃兴起 2、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
“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在办起《中央日报》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这座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
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在1932年11月将“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充为75千瓦,使其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在1928年,国民党政府还成立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据193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内已有广播电台78座,其中官办的有20多座,其余大多是商办的。
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受到很大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或破坏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1937年11月23日中止播音,由汉口、长沙两地的电台接替播音任务,成为抗日宣传的喉舌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
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发射功率减为10千瓦国民党政府最早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1938年汉口短波电台开播1939年初,位于重庆的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开播,每天用多种外语(英、德、法、俄等)和中文向世界广播。
1940年1月5日,该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简称VOC.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广播电台迅速恢复发展,但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官方台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
1946年5月迁回南京,又于1949年迁往台湾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始试验播出,呼号为XNCR, 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该社的语言广播部由于处在战争坏境,广播设备简陋,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广播播出时断时续,在1943年被迫彻底停止,直到1945年,经过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并于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当时播出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情况、文艺节目等等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停播,当天由设在瓦窑堡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随着日本的投降,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地陆续接管和新建了许多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一般称为“某地新闻广播电台”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把语言广播部与新华总社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
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
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截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除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
到1960年,全国各级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批电台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前后,地方台逐步恢复和发展地方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有各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地方广播电台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节目外,还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情况,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节目。
一些民族自治区除开办汉语普通话广播外,还开办了适合本地听众的民族语言广播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电台84座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四、互联网的兴起Interne,音译因特网,意译互联网互联网始于。
1969年美国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成为因特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等如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词库网络语言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 语音谐音型谐音型网络语言又可以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1)数字型谐音:通常是指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字词比如:“7758”指“亲亲我吧”;“886”表示“。
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9494”表示“就是就是”;“8错”表示“不错”;“1314520”表示“一生一世我爱你”; “3Q”表示谢谢;555(呜呜呜的谐音,表示哭的声音);88(拜拜,英语单词
Bye-bye的谐音);520(我爱你的谐音);286落伍;748去死吧;74539 其实不想走;562059487 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8147不要生气等等(2)汉字型谐音:这种方式除了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
比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 “斑竹”“板猪”是“版主”的谐音酱紫(这样子)、表(不要)、杯具(悲剧);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什么不叫什么,叫——神马;喜欢不叫喜欢,
叫——稀饭;滚不叫滚,叫——哥屋恩;童鞋——同学2、文字转义型在网络上,网民给一些词语又增加了一些这些词语本身不具备的含义,但这些含义与词语的搭配又是非常形象的例如“灌水”本指将水倒进或装进容器中,在网络上是说在聊天室或。
BBS上的发言随意写,是BBS上的常用词汇;“造砖”指用心写,指上帖者比较用心写的东西一个好的BBS是即要有砖还要有水的灌水和造砖对于活跃一个BBS各有千秋;“楼上楼下”是BBS上常用的词语,用来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
3、符号象形型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笑”作为例子,“:-”这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一张笑脸,“:-D”表示非常高兴的张开嘴笑;“:-)”表示微笑“8-)”这是眼镜一族的专用笑脸;“;-)”指抛媚眼的笑;“1-D”哈哈的笑;“l-P”是捧腹大笑,此类网语还有:用“:-(”表示悲伤难过;“:-!”表示不屑一顾,等等。
;“O.O”表示"惊讶"的表情;“T T”表示“流泪”的表情4、英汉简缩型英汉简缩型多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使用这种缩语的网民多少知道一些常用英语常见的英语缩略语有:AFAIK(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CU(See you)再见;OIC(Oh,I see)哦,我明白了;R U THERE(Are you there?)你在那里吗?英语减缩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每个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来表示整句话,例如AFAIK、BTW、JAM;另一种是用字母和单词之间相近的读音来减缩单词或词组,例如CU、OIC、R U THERE,有时这两种方式会同时使用,例如CUL(See you later)再见。
当然也有不少汉语缩略语,例如:“MM”即妹妹;“GG”哥哥;“BB”宝宝这是利用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表示一个词词语简缩以后,比起规范的汉语或英语其输入速度肯定是快了很多BT(变态拼音的缩写);PPMM(漂亮妹妹)
;PMP(拍马屁);BF(boy firend的缩写,即男朋友);OUT老土旧词新义: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不错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可爱可怜没人爱贤惠闲适得什么也不会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价值。
恐龙丑女青蛙丑男灌水随便乱发文章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如形成开放、多元、自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
【必修二备课】名周明学: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各版本通用)【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3课 《 古代商业的发展》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备课资料
【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5课开辟新航路》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 周明学:《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
【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备课资料
【必修三备课】周明学:《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备课资料【必修三备课】周明学:《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必修二备课】周明学《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备课资料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生活知识小百科广播稿怎么写(生活小百科广播稿500字)难以置信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
计划生育三句半(计划生育三句半台词)硬核推荐
咱们四个到台前, 先给大家拜个年, 恭喜发财鸿运开, ———红包拿来! 匆匆忙忙回到家, 进屋忙把奶瓶拿, 再出电梯吓一跳, ——…
- 生活知识小百科广播稿怎么写(生活小百科广播稿200字)居然可以这样
- 功夫熊猫2 台词(功夫熊猫2台词中英双语)这都可以?
- 生活知识小百科广播稿怎么写(生活小百科广播稿小学生)硬核推荐
- 生活知识小百科广播稿怎么写(生活小百科广播稿幼儿园)没想到
- 生活知识小百科图片高清(小学生生活小百科知识大全)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