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教育网(江津教育网支助中心官网)太疯狂了
江津几江中学的前身是几江书院,虽然校址三迁,但名与实一以贯之,至今280年办学历史,雄居重庆市首位。
听说有文化的人都关注了文化作文,听说没文化的人都在打听文化作文。
(城市教脉01)几江中学280年办学史:底蕴雄居重庆第一
谭云籍 谭蘅君连载:《探索地域教脉 寻找母城基因》——挖崛杏坛历史底蕴,打造江津精神旗舰谨以此文献给江津几江中学诞辰280周年!——题记重庆市哪所学校办学底蕴最深厚?答案是江津几江中学校花落江津并不意外。
江津教育受上游成都、眉山、宜宾、泸州等影响,创下了重庆市教育史上的多项第一比如,重庆市第一座文庙,重庆市第一位进士,重庆市第一座书院等等成都自西汉文翁兴学伊始,就开启了地方政府创办官学之先河,其教育文化领先全国。
江津几江中学的前身是几江书院,虽然校址三迁,但名与实一以贯之,至今280年办学历史,雄居重庆市首位。
创建几江书院:远绍绝学明末受张献忠屠川影响,巴蜀之地几绝人烟直到康熙癸亥年(1683年)学校工作方始重建几江书院创建于乾隆辛酉年(1741年),至2021年刚好280年,比重庆七中(前身为东川书院,始建于1758年)早17年。
《江津县志•学校志》记载了当时创建书院之初衷,乃在于流风未远,传承文脉,远绍绝学:江津学校从1683年开始重建,58年后几江书院创建近期扩大建校规模,使培养文士不再担心没有地方真正值得担心的是学生们埋没于时趣,追求时尚,对于古先贤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教,四术(诗﹑书﹑礼﹑乐四种经术)之崇,却不愿深入研究。
语言文字之外,毫无躬行心得之实如此迷茫下去,学统行将绝灭广泛搜集,远承古人文脉者,还有何人?不应该辜负圣朝培育人才之雅意啊!想那朱熹白鹿洞书院的院规,分年月进行设计,课程稳定,经义治事分类完整,已经形成书院传统的通行规则。
众多学子洗涤磨炼其中,究心于明体达用之学,我知道人才辈出,都会因为好运气而兴盛起来《江津县志》原文为:“国家崇儒重道,谒祀阙里,临雍释奠,读孔子以及颜曾思孟,各赞洙泗心源,默默相印广厉学宫,肇开书院,所以乐育人才者,至矣。
“津学自康熙癸亥重建,几江书院创于乾隆辛酉近复廓而大之,造士不虞无地,所患学徒汩没时趋,于古先圣贤三物之教,四术之崇,不加讲究语言文字而外,毫无躬行,心得之实茫茫坠绪远绍何人?不重辜圣朝育才雅意耶!“夫朱子白鹿洞规分年月,课程安定,经义治事分齐,造就成规具在。
多士濯磨其中,究心于明体达用之学,吾知人才辈出,咸应景运而兴起矣”《县志》所述学生追求时尚,文脉恐绝,文化传承断裂,几乎是历代战争或政治运动之后必然的恶果兴学办校的目的,就是传承文脉,养育人才,风化民众。
图注:《江津乾隆县志 学校志》原文几江书院,最初在城隍祠左边,原菜市街小学位置乾隆6年(1741年),时任县长兼县委书记杨纯伯同志基于培养人才的强烈愿望,率先创建,但未竣工,公元1742年代理县长胡观海续修完成。
随后历代县长多有维护乾隆九年(1744年),县长彭维铭同志扩充增建乾隆17年(1752年),彭县长又捐献正俸之外的养廉银169两,加上前任县长张志和承办公项存银970两,购买校田,置办校产《江津县志•地理志》记载了古人对江津老城的风水认知。
江津最佳风水地有三部分:一是县衙区,即现在老公安局从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县治迁移至此,到90年代因城市扩建而迁出,1500年间,此地作为江津县衙从未改变二是宫庙区,东西从七贤街到通泰门之间,南北从城隍街到怡然街,历史厚度几乎与县治相同,千多年来,一直是江津人民的精神信仰中心。
字圣庙、万寿宫、关帝庙、清廉祠、文昌宫等代表中国人价值观的庙宇,全部聚集于此它前面有道最重要的城门,叫“迎恩门”三是文庙区,即现在的魁星广场从公元1065年建庙至今,一直保留所以,当时将几江书院建在城隍祠左边,对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来说,是占据了江津难得的优质吉地,可见杨县长对几江书院之重视。
重庆市最早校训:学一也乾隆32年(公元1767年),江津人爱戴的曾受一县长对几江书院再次增其旧制,并写下《新建几江书院前厅记》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250多年前的办校雄文,它提出了几江书院的校训文章首先展示当时朝廷兴学的政治任务:。
“圣天子兴学佑文,加意造士,敕令各省创修书院,延师训课”接着叙述之前县长们的各种努力:前县长杨纯伯、胡观海等同志,先后建成讲堂、后堂各三间,左右两侧房屋十间,学生们在书院学习生活,乐在其中然后写自己刚到江津,即创作《劝学百韵示几江书院诸生》数篇,与学生们切磋互勉。
这些韵文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鼎山硉[lù]兀(山石高耸)位南郭,远来播域雄东蜀岷江迢迢此际会,湾环似几流津澳山水清奇钟伟人,历数前贤难更仆明季兵燹邑凋残,学舍陵迟茂草鞠藏修无地士零星,家自为师人自学。
前令杨君创书院,齐居频修犹嫌促尔来生徒渐莫容,为建前厅规式廓从此精舍益恢宏,岁延名师以课读英才济济聚此间,希风武夷与岳麓”叙述了几江城的地理特征(鼎山高耸)、彼时文人对江津龙脉的认知(来自遵义)和人杰地灵之状,以及创建几江书院情况等。
图注:《江津乾隆县志•学校志》曾受一县长《新建几江书院前厅记》但考虑到书斋狭小,不能容纳更多学生于是在1767年又增建前厅数间,扩大规模然后提出观点:“士不虞无地,所患者用心之误,致力之差,学其所学而无当于古人之学也。
爰进诸生而告之曰:学一也”读书人不要担心没有学习的场所,应该忧虑的是聪明没用在学习上,缺少努力上进的精神,虽然学完了所有功课但却达不到古人学问的要求因此告诉进校的各位同学:学习重在专一几江中学的核心校训由此诞生,“学一”两字,字字千金。
不仅适用于乾隆朝,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这是250多年前江津县长兼县委书记曾受一先生专门撰文提出,比现在许多学校的校训由校长或个别老师率性复制粘贴,强之何止百倍也!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适性的古人思想。
把“学一”放到更宽广的文化层面看,它继承了荀子《劝学》中的“用心一也”的观点“学一”当然还有多种含义:学与心一,绝无旁骛;学与志一,一以贯之;学与天(赋)一,后天努力发挥先天优势等具有育人意义的阐释为什么要提“学一”?曾县长针对当时学生情况,指出“学之志与其学之功则不一,志岐于前,功别于继,迨(及)其终而所就,因之各殊。
”这是历代都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志向与用功程度不同,最后取得的成就,自然各各有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一定要为成为这样的人去努力文章由此提出“是不可不辨之于早也”曾县长运用打比方的说理方法,举南游北游为例到南边或北边是其“志”,百里之程皆其跬步其功。
去南边人,日积百里,不数月而到广、交二州(今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南部、越南等地)同样,去北边的人,日积百里,不数月而到燕国、代国所在地学者之为学,也如此文章再举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作“义”“利”之辨为例。
陆九渊说“今之学者,自少自壮,自顶自踵(脚),无非为利”其实是用君子小人的成就来讲“义”“利”之不相为谋,就像去南和去北相差万里一样,“志义必求尽乎义之微奥曲折”,同样,“志利必求尽乎利之微奥曲折”“犹之南者,不至极南不止。
之北者,不至极北之不止也”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图注:《江津民国版县志•学校志》曾受一县长《新建几江书院前厅记》当代人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这其实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是从“利”的角度古代君子是“主观为社会,却客观为到了自己”,这是天下公心,是从“义”的角度。
接着举子张、曾子、华歆、管宁等仁者为例,说明古者之风范再对比当时:“今学者志气不立,辅佐乏人,名利之说日薰于中,直谏之友罕观于外,所谓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茫然不知所志所学之为何事?欲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忠君孝亲,明体达用,出则有猷(谋划)有为,处则守先待后,何可得也?”。
同时反驳“使诸生不得为科举之学乎”?程朱大儒,早年皆出自科举登弟也因此引白鹿洞书院所讲“义”“利”之辨,以正士趋:“诸生诚能定志于始,程功于继,使他日成就伟然,在朝不愧纯臣,在野不愧纯儒,无愧盛朝作人雅意,是则予之所厚望也!”。
如此,曾县长数百年前以一篇《新建几江书院前厅记》,为几江中学提炼了极其厚重的两个词:学一,定志如果想更简洁,就直接用“学一”如果想当代人读得更明白,那就两个词皆用希望它成为几江中学的校训,继承“校脉”“学脉”与“教脉”。
也希望直接用曾受一县长这篇文章的真迹,挂在几江中学的会客厅,成为几江中学最有底蕴的见面礼。
图注:乾隆曾受一县长为几江中学题写的校训真迹重庆市还有哪所学校有这样厚重的传承?放眼全国,又有几所学校能拿出250多年前的校训真迹?当然,几江书院曾更名为几水书院,因此几江中学在新时期拟定校训时,将道家水文化和儒家精神结合,确定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吻合学校底蕴。
但这样的表述太时代化,平面化,同质化,许多学校都有类似词语,它缺少校脉个性和校史特色。“学一”二字,重在有根。
几番坎坷:名实相符,三次迁移几江书院280年岁月,几经沉浮曾受一扩建之后,到嘉庆九年(1804年),县长徐鼎重修,刊《史学提要》于藏书院过了26年,道光十年(1830年),因黄金地段空间限制,县长朱琦将书院从最初的城隍祠,移到县政府东面的考棚一侧,规模大增,教室窗明几净,学舍光亮宽敞,书院焕然一新。
同时捐养廉金200两,增修正厅和左右房于讲堂后
图注:《县志•城图》所示考棚和几水书院位置几江书院从彭维铭县长起,经历任县长添置产业,每年略计租息三百多石,作为办学费用为了管理好几江书院校产,在国子监读书的潘垺同志,专门写了一篇《几江书院岁支条规碑记》,对山长(院长或校长)束金,诸生支出,名师聘金等各种费用,详列条规,“勒之坚石,以为久远”。
但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各地创办新式学堂,江津全县中小学大增,急需教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人程德灿、杨世钦、夏风薰等提倡改几江书院为“师范传习所”,县里许多教师皆出其中但第二年改为“劝学所”,所有田房租息,改由“劝学所”接管为教育经费。
“劝学所”是中国近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从内容来讲,“劝学所”与几江书院在内涵上已经殊异,或者说是性质有所改变从政治来讲,完全是抢夺几江书院财产从行政来讲,几江书院升级为教育局,是一种提档晋级,但相对来说,可能文庙更适合变成教育局,毕竟历朝“学署”均在文庙办公。
可以说,此时几江书院文脉,已经实质性中断或半中断(“劝学所”属教育系统)程德灿、杨世钦、夏风薰等人虽为彼时江津教育贡献不少,但对于几江书院来说,却是负面杀手后浪终于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好在更后的后浪,可以评价当时后浪们的行为。
对比一下:几江书院迁到考棚一侧50年后,1880年聚奎书院建成,晚几江书院139年几江书院改为“劝学所”后两年,1906年官办江津中学诞生,晚几江书院165年这就叫底蕴几江书院校址,1917年被驻军所占,“门壁损坏几尽”,于是“劝学所”移出,迁往前清学署(清朝教育机构办公地)。
两年后,校址被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的中区高等小学迁占民国36年(1947年),校名又更改为城守镇第一中心国民小学1956年更名为四牌坊小学几江书院的文脉,直到1982年,方为“几江初级中学校”所续接,中间形成78年断层期或半断层期。
1986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县几江中学校”由几江书院,到更名为几水书院,最后复名为几江中学,在名称上重新回归原点任何一所学校,历史底蕴是否前后相承,关键看名与实即名称上是否相同,内容文脉上是否一致,而不是仅仅看校址。
就如四牌坊小学就在几江书院旧址,但它自有它的文脉它不是旧址上新建,而是他地迁移,自然不能继承几江书院史脉有的学校历史底蕴深厚,是同一地址连续办校,或同一地方多次迁址办校,中间因战乱中断,甚至名称也几度变化,但最终回归原点,这类也属教脉相承。
比如成都石室中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办了地方性学校“文学精舍讲堂”,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历代称为“文翁石室”,这一名称的改动属正常现象,也算是回归原点但公元194年,成都发生“州夺郡学”事件,文翁石室被改为“益州州学”,则属于夺名抢权。
最血腥的还是战争造成学校文脉中断公元1236年,蒙军攻下成都,随军巫师占卜时见四只乌龟全然不动,便解说为成都民心不归,是四绝死地,不会超过二世,建议血洗于是蒙古统帅皇太子阔端下令屠城,数十万民众被“火杀”(也有说成都知府贺靖统计尸体140万具,为世界之最),成都数十年间沦为鬼城,办学自然中断。
图注:蒙古西路军统帅阔端分两路进军成都,”火杀“屠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短短三、四年时间几乎将成都杀了个遍,然后一把火,成都尽成焦土1674年,吴三桂又和满清争夺四川,进行了七年血战,成都十年征战,白骨满地,虎行于街,蜀脉尽绝,“文翁石室”自动断裂。
所以,历史越久远的学校,可能断层越多,每次断层的时间长度不一,这属正常现象到近代,“文翁石室”改为“锦江书院”(1701年),名称变动,属于异常到现代,与几江书院一样,变成了“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年),不但名称异动,功能上也成为培养教师的基地,文脉再一次断裂或半断裂。
1904年改为“成都府中学堂”,名称虽然偏离原点,但内容已回归1940年2月,国民政府终于想起这里原来叫“文翁石室”,于是赶紧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中间239年出现偏离或半偏离当然,这又一次回到“州郡之争”,于是1983年,四川省政府恢复旧名“成都石室中学”。
历经2100多年风雨,全中国官办历史最长的学校,终于涅槃重生,再续文脉几江中学同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它最初的校址在江津东门文化馆,1938年欧阳竟无将1922年创建于南京的“支那内学院”迁至重庆江津民众教育馆(文化馆),建立“支那内学院蜀院”,自搭院舍,沿习“讲学以刻经”之旧规,这是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最重要的学府。
抗战胜利后,1947年蜀院院长吕澄返回南京准备恢复“支那内学院”,但未能实现1952年9月“支那内学院蜀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学院停办,将全部地产、房屋、设备、藏书、刻版以及基金等移交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接收。
至此,蜀院打上句号,校史清清楚楚一所佛学院,有自己完整的校脉,更何况,它仅仅是避战迁移至此因此不能说几江中学的创办者是欧阳竟无,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闹笑话了佛家人不打诳语,欧阳竟无先生肯定也不会同意其实,1938年9月,同时迁入江津东门文化馆的还有“旅宜四川中学”,时任校长程锡垣。
抗战胜利后迁回,其校脉与蜀院一样,清晰独立同样,你不能认为几江中学的创办者是程锡垣同志。
图注:《江津县志》民国版所载抗战时期各地中学迁入一览表抗战时,江津文庙处曾创办“几江女中”,在名实上有一定吻合,性质上属于私办,不久解散。
图注:《江津县志》民国版所载抗战时期江津新办中学一览表新中国成立后,江津民众教育馆(文化馆)所在地还办过“江津专区文化干部学校”、“江津专科学校”等,但均与几江书院在办学精神和名称上难以契合直到1973年,此地重新兴建“四川省江津县城关初级中学”,。
在内容上回归了几江书院的基础教育属性1982年,城关中学扩建,教育主管部门终于想起了江津几江书院,于是赶紧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县几江初级中学校”,让200多年前的几江书院,终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符合时代要求的面貌,重获新生,续接血脉。
随着城市扩张,学校招生规模增大,2008年8月,几江中学整体迁入江津东部新城换一个角度,江津民众教育馆(文化馆)成立于1934年,虽然文化馆与学校在性质上不同,但在精神上还有一些相通如此,几江书院完成三次东移:从最初的城隍祠迁至考棚一侧(现在四牌坊小学处),为第一次。
由考棚一侧迁至东门广场文化馆处,为第二次由东门迁到琅山,为第三次
图注:几江书院三次东迁路线图几江中学琅山新校园内有一条幸福河,从校内西北角向东南蜿蜒写出一个“几”字,然后从东北流出,注入长江这个“几”字,成为校园天然LOGO至此,几江书院占地近400亩,成为功能齐全,融古汇今,雄居重庆办学历史第一的现代化学校。
也使江津成为拥有聚奎和几江两所活书院的教育大区。
责任:永久保留“几江中学”校名江津书院很多且不说重庆市最早的五峰书院,也不说两广总督张铉读书的石蟆游心书院,单说光绪年间,就有桂林书院、钟山书院、余庆书院、双峰书院、育才书院、莲峰书院、凤鸣书院、文峰书院、聚奎书院等等。
其中几水、聚奎、育才、华峰等合称“江津四大书院”几水书院、聚奎书院闻名重庆府但真正传承下来,依然名实相符且未断裂者,只剩下聚奎和几江江津双福育才学校虽然与育才书院名称相符,但办学“校脉”迥异因此保存校名,就是保护江津校脉、教脉和文脉,这是江津每一个人的责任。
但是2007年5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几江中学更名为“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校”,原校名仍然同时兼用到2014年,则只允许使用新名,“校脉”再次中断只有江津本地民众仍然称其旧名,保留着那份念想田家炳先生是最值得尊敬的慈善家,特别对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奉献一切,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他的慈善精神与回报祖国的品质,可谓感天动地但相信田家炳先生无意将他支助的学校,全部改为由他名字构成的校名,更不会因此去中断一所拥有几百年校史的历史名校比如田家炳先生支助过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但仅仅在该校为他支助的教学楼命名为“田家炳楼”,而不是将所有大学,全部改为“地名+田家炳大学”模式。
许多因城市扩张而新建的学校,本来没有多少底蕴,本着继承田家炳先生慈善精神的愿望,可以冠以田家炳先生名字,以表达对这位世纪巨人的景仰但几江中学这样文脉绵长的学校,如果因为接受一定捐款就更改校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都是极大的遗憾,给后世留下一声叹息。
想想,如果因为接受捐款,就将清华、北大,或哈佛、斯坦福、牛津改名,会是什么结果?江津教育最大的财产传承之一,就是聚奎和几江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它,就像保护自己的姓氏和灵魂一样,这是江津教育的根脉。
希望相关部门与田家炳基金会协调,恢复“几江中学”原名,但可保留在田家炳学校系统内,永远作为系统之一员,以发扬田家炳先生的伟大精神280年来的先贤们都看着我们呢!每一位读到此文的人,都有责任鼓与呼!写于2020年11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文化作文”公众号:whzw99999一 、品质大赛:“国文杯”第18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等级测试)大赛征文,欢迎各学校踊跃参加二、品牌赛事:“第17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第一届大学生文化教学才艺大赛“圆满结束。
四川特级教师陈家武荣获大赛最高奖“教魂奖”,周霞老师荣获“超特奖”,文化阅读组最高奖“国文奖”由济南二中选手王钰和四川安岳县启明九年制学校选手谢运红摘取青岛市崂山区第六中学李士征老师荣获科学组最高奖“墨子奖”,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段雪茹同学大学生才艺组一等奖三、品牌联盟:由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南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学语文》杂志社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
“全国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简称“文教联盟”,正式进入筹备工作“全国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筹备小组”于2021年4月8日成立,随后成立各省筹备小组,团结全国名师工作室,共同为“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重塑千古教育魂”的目标而奋斗。
同时借助全国优质课大赛平台、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名师,共同为提升中国教育品质而努力四、品牌基地: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基地学校,全面接受文化作文写作教学理念和文化教学课堂操作系统,既能快速提升学生分数,又能夯实学生素质,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效结合,欢迎参加。
垂询电话:13527539810 晓惠老师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江津教育网(江津教育网支助中心官网)太疯狂了
江津几江中学的前身是几江书院,虽然校址三迁,但名与实一以贯之,至今280年办学历史,雄居重庆市首位。…
-
江津教育网(江津教育网支助中心官网)不看后悔
一生源地贫困大学生助学金申请对象和条件条件1.家庭困难:①城乡低保户、烈士、重点优抚对象子女,孤儿;②建卡贫困户家庭子女;③其他特…
- 江津教育网(江津教育网站)学会了吗
- 名人成长的故事(名人成长的故事有哪些)学到了
- 江津教育网(江津教育网官网教师招聘)一看就会
- 江津教育网(江津教育网官网教师招聘)这样也行?
- 关于爱情的名言英文(莎士比亚关于爱情的名言)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