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经典对白(拾得寒山经典对白)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谨以此文释吾对《枫桥夜泊》之爱。

经典对白(拾得寒山经典对白)这都可以?

 

新媒体青年辞典新媒体文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后人已道不清是到底是寒山寺成就了《枫桥夜泊》,还是《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声名远扬。

总之,今日它们互为羁绊,彼此共生,人们读起《枫桥夜泊》,便有悠扬的钟声缓缓而来无巧不成书,在去寒山寺之前,我参加了一次讲课比赛,我选的课文便是《枫桥夜泊》以前了解诗歌是往深了钻,但要讲课的话,受众是全体学生,我得做到深入浅出,为此我对诗歌又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初到苏州时已是2018年年底,本来打算直奔寒山寺,但听当地的出租车司机说苏州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祈福听钟声活动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老方丈就会撞钟迎接新年,而门票也往往被抢购一空,一般人都买不到。

撞钟讲究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重复一遍,计108下撞钟108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5天为一候,一年共72候,加起来108,表示一年终结,有辞旧迎新之意二是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撞108次钟,人的所有烦恼便消除了。

钟楼两侧有幅对联:“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人们相信一年伊始听钟声,能逢凶化吉,如意吉祥大家都在听钟石旁听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据说,当初有人对梁武帝讲,地狱的冤鬼闻钟声可以减轻冤屈,钟声还可唤回苦海梦迷人,故撞钟有“超度”的意思。

若是在人山人海中去寒山寺,显然不符合《枫桥夜泊》的诗歌意境,所以我是特意避开了游客高峰期,在2019年1月2号才去的寒山寺而在2号之前我在苏州城内待了几天,如果要感受苏州城外的萧条冷清,有必要先感受苏州城内的繁华热闹,在比较中去深刻感受张继当年的孤独与失落。

2号上午,我怀着万分期盼的激动心情来到寒山寺。

这是寒山景区的大门,大门中央正上方写着四个端庄雄伟的大字“寒拾遗踪”“寒拾”二字表示高僧寒山和拾得,若是大家对这两位高僧不熟悉,那么下面的这段经典对白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张照片拍摄于寒山寺,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知寒山寺得名的由来相传在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但需要注意的是,寒山寺不在山上,那里地势平坦开阔,其名是源于高僧寒山据说寒山、拾得在唐代一个村里是一对很要好的异姓兄弟,同时喜欢上同村一位美貌的姑娘,哥哥得知弟弟的心事后,就离家当了和尚,没想到弟弟也放弃结婚,找到了哥哥要一起做和尚。

两兄弟相见,悲喜交加,哥哥手捧盛放素斋的竹篾盒,弟弟从荷塘里采来一枝多苞大荷花,两人都敞开胸怀,手舞足蹈起来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里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便被称作“和合二仙”

历史上也确有寒山和拾得其人,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古往今来,写寒山寺的诗歌并不在少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寒山寺作过诗,部分诗歌写在去往寒山寺景区道路一旁的墙上。

部分诗歌的作者是寒山子,想必大家现在已经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曾为寒山寺作诗。寒山寺和枫桥这两个景区虽然相邻,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景区,需要购买两次门票方可进入。1.寒山寺景区

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

从这幅图中就可以看出寒山寺香火旺盛,然而听导游说寒山寺的旺不在香火,而在宝物寒山寺有三宝,古碑、罗汉和经书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自从有了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才让寒山寺名声大振唐代诗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十二年 (公元753年)中进士。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寒山寺屡毁屡兴屡建,能延续千年,张继功不可没很多风景之所以名扬天下都是因为其文化历史内涵,而不是其表,寒山寺就是这样典型的“庙小名气大”。

2.枫桥景区我和妻子沿着运河走,先去的是枫桥景区。

仅从诗歌中的“霜”字并不能断定《枫桥夜泊》是在秋季所作,因为苏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冬季温和湿润,冬季也有乌鸦和霜枫桥的石阶,经历过千年的风吹日晒,霜打雨淋,石阶已磨得光滑,踏上去满是岁月的厚重感这让我想起《涛声依旧》里的两句歌词“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政局动荡,战火连天加之古时由于交通和通讯都极为不便,亲人是否安康,是否存活于世,张继无从得知所以《枫桥夜泊》中的“月”字说明身处姑苏城外的张继尤为想家,只要出了家门,哪里都是他乡“乌啼”二字首先打破了诗歌所营造的沉寂,我们暂且把张继视为一个普通人,年近三十,一事无成,只身划船顺着运河之水漂流至寒山寺附近,残月渐落,深夜霜降,幽暗处阵阵乌鸦啼叫,孤独恐惧之感从四面八方侵入内心。

江枫瑟瑟、渔火零星,但这都是他乡之物,深夜里的每一处景色仿佛都在提醒着张继,他只是一个过客,这里不属于他,此情此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张继难以入眠。

这尊立于枫桥旁的张继铜像,将张继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张继双目轻闭,胡须凌乱在风中,满是颠沛流离的沧桑之感,心中的愁绪又岂能是《枫桥夜泊》诗歌里寥寥28个字能道尽的人生在世,有些话不必说,有些话不能说,还有些话即使说出来也无人能懂,文字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站在张继的铜像前,我仿佛能听到张继阵阵的叹息声,也许越是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人,越能深切理解诗中的“愁”字寒山寺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张继的《枫桥夜泊》,石碑高约3.5米,宽约1米,这块由清末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宝。

传说,唐武宗酷爱张继这首《枫桥夜泊》,在仙游前的一个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块《枫桥夜泊》碑,命如驾崩,要携此石碑同走故其驾崩后,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宫,置于棺床上首而且,唐武宗临终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独赏,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唐武宗安葬位于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的端陵。

然而,唐武宗之诅咒应验了,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清代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俞樾,都因书刻此诗而中招。

当年和张继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些成功人士如今都被人遗忘了,我们唯独记住了落榜的张继当年李林甫担任主考官,一个都不录取,并且还向唐玄宗道和,天下人才都已经被朝廷搜罗殆尽,一个都没遗漏,所以民间人才一个人都没考上,李白、杜甫便在其中,从考试的角度上来说,他们都是失败者。

然而正是因为李白、杜甫没有久在官位,经历了多年真实的人间疾苦,人生几度浮沉后,方能成为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所以说,《枫桥夜泊》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失败,是另一种纬度的成功前文说过,佛教认为撞钟可消除人生百般烦恼。

张继卧船于枫桥旁,夜渐深,本来依稀可见的“月”、“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已变成一片漆黑,乌鸦归巢,不再啼叫,静谧的寒山寺夜空响起从六角翘檐的钟楼里传出的浑厚深沉、叩人心扉的钟声时,身处他乡的张继在此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虽然张继名落孙山,孤独失落至极,但失望并非绝望,张继希望得到保佑,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对未来依然有无限期许。

我想起了电影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前方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啊,天亮之后还是很美。

如今的寒山寺已成为苏州的著名景点,全国各地的游客都络绎不绝地来此游玩,景区附近的许多人依靠寒山寺来做各类生意,从这点来说,寒山寺养活着当地的许多百姓寒山寺和枫桥景区还有许多没有来得及仔细看过的东西,但我此生再也不会去那里,寒山寺逐渐被现代化是无法避免的,我想在心底保留一份对《枫桥夜泊》的美好幻想,幻想是永远不会被改变的。

谨以此文释吾对《枫桥夜泊》之爱若不慎对寒山寺、枫桥景区有冒犯,万望海涵不刻意追求华丽的板面设计和阅读量       只在乎每篇文章对读者的意义与价值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