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小时代台词(小时代台词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年轻人为何在“发烂发臭”中突然找到了“真香”?

小时代台词(小时代台词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学到了吗

 

REVIEW全文字数:4267字阅读时间:约12分钟JUL19导语2013年,郭敬明带着他的《小时代》走向荧屏,尽管口碑滑坡,电影被打上“烂片”的标签,但四部《小时代》的票房收入却高歌猛进,在粉丝经济、网络IP尚未普及的时代,《小时代》的成功可谓人神共愤。

然而,十年之后的今天,《小时代》的口碑却有了新的变化,许多剧情被综艺节目用来拉片,电影中的名场面,如“顾里生日”等也成为网络迷因被广泛传播无独有偶,“郭敬明审美”“郭敬明拯救古偶”等标签成为时下小红书的热门经验贴,内容基本围绕郭敬明作品的场景搭建、人物妆容展开讨论。

种种迹象表面,郭敬明及其《小时代》在如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口碑发生极大逆转

烂片翻红在电影圈并不稀奇,《大话西游》上映时也被评为烂片,随后却被奉为经典,朱茵扮演的紫霞仙子成为男人心中的白月光,“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等台词代偿了无数少女的梦想然而,《小时代》重掀热度却显得格外不同,从2013年首部《小时代》上映到2015年系列电影收官,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指责郭敬明电影粗制滥造、价值观扭曲,甚至连郭敬明的读者、观众也被强行纳入鄙视链底端,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没人否定《小时代》的“烂”,近几年郭敬明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也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固有的“标准”和“艺术”。

因此,不论是对作品质量的考究,还是对郭敬明本人的评价,《小时代》似乎不存在翻红的可能,但如今《小时代》被反复提及、二创,又让电影和郭敬明本人刷了一波存在感,这不禁让人追问,在“发烂发臭”当中,青年群体怎么就突然找到了“真香”?关于《小时代》的争议,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郭式唯美——当代风月宝鉴与审美定心丸

正如郭敬明所说,忠于原著、最大程度还原书中场景是《小时代》的追求,于是,二十几万的限定皮草、十几万的雨伞、动辄三千的欧式玻璃杯都被搬进电影里,片尾鸣谢部分一连串滚动的高端品牌也证实了郭敬明确实用心、且努力地把原著中的奢靡可视化呈现。

除了高端定制的道具之外,电影中令人费解的冷暖转场,猝不及防的人物七彩打光,以及介于“动漫和妖怪之间”的美颜效果,都让观众感受到人民币燃烧的味道在内容为王还被奉为圭臬的2013,郭式电影内容空洞,浮于表面的特点自然被人诟病,奢侈品和唯美画面伴随谩骂变得一地鸡毛。

然而,随着粉丝经济、流量为王观念的弥散,各种以偶像为收视率保障的电影让观众一次次刷新下限,千篇一律的桥段、横店批发的服道化,还有磨皮到认不出本尊的美颜技术,共同构成了内娱偶像剧的粗暴生态于是,观众们发现,相比如今内娱的粗制滥造、懒得敷衍,倒不如去消费郭敬明精致又烧钱的狗血,至少在情绪投喂和唯美搭建方面,郭敬明确实用心,也肯用钱。

郭敬明从不在作品中掩饰对物质的追捧和占有,自成名伊始,其人便与“精致”“物欲”深度绑定,他笔下构建的场景犹如一面风月宝鉴,既为无数少男少女提供了关于财富的想象,又将某种难以启齿的邪思妄念袒露于众,他的“精致”并非无意识的审美超前,而是精心蓄谋的审美盛宴。

作为青春文学的领衔作家之一,郭敬明一直都懂年轻观众到底想看什么,也很了解年轻人以为的“美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在小红书上,不少网友对郭敬明作品中的美感进行考古发现,不论是《小时代》中的型男靓女、《云之羽》中虞书欣的造型,还是《晴雅集》《爵迹》中巨资打造的精致画面,放到现在依旧能够吊打一众偶像剧。

实际上,目前小红书上盛行的各种“高颜值”,几乎都能在郭敬明的电影中找到对应,从这一层面而言,郭敬明一直走在时尚的浪尖在批判性、内容深度、艺术价值等评判标准无法加诸于目前偶像剧的情况下,画面美感、人物妆容、色调运用等成为为数不多能够让观众来感知好坏的元素,而这正是郭敬明擅长的、也是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同行“衬托”下,《小时代》口碑逆转、郭敬明被吹捧成“审美定心丸”,似乎也变得合情合理

怀旧情结与流量的狂欢

在“郭敬明审美”成为标签以外,《小时代》的口碑逆转也离不开流量和怀旧情节的助推作品的文艺复兴背后,直接反映的是话语权迁移90后、95后承载了太多关于郭敬明的记忆,郭敬明韩寒两人争锋之际,他们还是背负繁重学业压力的青葱少年,而互联网发展至今,这一代年轻人早已不是当年落拓、孤寂却又不甘平凡的少年,转而成为掌握网络话语权和表达权的主力军,他们并不避讳谈论《小时代》、玩梗《小时代》,甚至还会模仿剧情进行更加夸张搞怪的二创。

从电影内容来看,四部《小时代》积累了太多令人抓狂的对白、无理任性的桥段,以及毫无预兆的矛盾与反转,这也契合了短视频“意识流”作品的创作逻辑,它不是以揣摩人物内心为主的抽象意识流,而是想到一出是一出的“野蛮”意识流,对于短视频创作而言,《小时代》可谓是天然资料库与爆款剧情样板。

除了玩梗和二创,《小时代》能够引起回顾、口碑逆转,也离不开广大书粉追忆青春的情结,然而这份“怀旧”被加诸于郭敬明亦或《小时代》身上时却略有不同实际上,近几年“青春伤痛”题材电影并不在少数,《匆匆那年》《左耳》《后会无期》都由小说改编,电影口碑都比《小时代》更好,饶雪漫、韩寒、张悦然、笛安等人也是与郭敬明成名大致相当的作家,饶雪漫胜在作品数量够多,张悦然的《誓鸟》曾让莫言夸赞,笛安的龙城三部曲内容精度也有目共睹,论名气韩寒则不遑多让,但为何偏偏郭敬明的《小时代》站在了怀旧的浪尖?。

笔者少时可谓王朔、韩寒等人的脑残粉,虽然不喜欢郭敬明的文风,却也读过郭氏几乎所有小说,包括早年投稿于“榕树下”和“新概念”的作品平心而论,郭敬明的文字美感表面上看的确是实打实的,写进作文里便是忽悠语文老师拿高分的绝佳武器,其文通俗流畅,对于爽点的拿捏和情绪的把控确有过人之处,因此,对于十几岁青涩懵懂的少年而言,喜欢郭敬明并非不可理喻。

其文华丽的辞藻、堆积的意象对青少年来说宛如魔怔,在尚不成熟却又热爱阅读的年纪,“不知所云”往往是“高级”的代称,当少年看到“无风雪,雷雨夜,陌生的屋檐,有雨水打湿干枯的世界”“大风吹,大风吹,春天比夏日盛开得还要明媚”时,他们不会懂得这些句子的涵义,但一定会直呼“WC,真妙!”这点在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争议中更加明显。

随着周遭的经历更加充实,青年们对于文章的评判标准也愈发成熟,他们不再迷恋那种浮夸的、流于表面的“高级”,从而转向对深刻、真诚的追寻某种程度上,郭敬明的文风表征着少年儿时的肤浅与矫情,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网友表示“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看郭敬明小说,但每个人都能说出郭敬明小说的金句”,甚至有人表示后悔看过《小时代》,并嘲讽自己喜欢郭敬明是出于“年少无知”。

实际上,并非读者后悔“爱过”,而是当少年们摆脱青涩懵懂、不谙世事的特点后,站在成年人视角往回看时,对于曾经的自我多了一丝往事不堪回首的“羞耻”当然也有一部分读者即便“后悔爱过”,却并不避讳对《小时代》或郭敬明其他作品的怀念,这种矛盾的怀旧心理所流露出的感情无法用单个词语来形容,但能够确定的是,郭敬明与《小时代》就像一个符号,早已深深镌刻进了那些人的青春里。

然而,对《小时代》口碑逆转的反思只停留在“郭敬明审美”、流量与怀旧层面,那么围绕电影展开的更深刻的矛盾与争议则容易被忽略不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的今天,谈起《小时代》,绕不开的便是大小两个“时代”的价值离心,以及历史与虚无的博弈。

郭敬明退场,但小时代却未落幕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必须带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必须针砭时弊,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社会症结,或是正视问题引人警醒反思,同时还需兼具美感与艺术品位,换句话说,“文学”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品即便是写小人物,也要切合大时代、大叙事,故事只有在主流价值体系下才能经典流传,人物只能在传统道德框架中才能熠熠生辉。

然而,关乎文学的标准,在流量时代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最起码是变得更加多元,而更残酷的现实是,评判文学作品所依赖的社会价值体系也逐渐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荡然无存

《小时代》曾被讥讽为开创了国内QQ秀电影、MV电影和PPT电影之先河,郭敬明看到的只有个人主义式全景舞台,没有往外延展的社会视角,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正是这种个人主义叙事的投喂,成为年轻人应对平淡生活的奶头乐。

一方面,不论是《小时代》中的林萧、顾里,《幻城》中的樱空释、卡索,还是《夏至未至》中的陆之昂、傅小司,郭敬明笔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飞跃式创伤的人物,他塑造的角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来源于一种平淡、却又无法克服的精神危机,它们是如此平滑却又常态化地流淌在年轻人的成长脉络当中,在与人交往时,当这种危机无法排遣就容易表现出撕逼、歇斯底里,而当其未凸显时,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是好姐妹,一起做梦、一起疯狂。

有人说《小时代》充斥着“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精致生活、人神共愤的转场和不讲武德的故事走向,却不曾想,抛开奢靡与贵族气息而言,那就是当代年轻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切面,“发疯文学”“寺庙打卡”便是其最佳注脚。

实际上,没有人会相信郭敬明描绘的沪上奢靡是真实生活,但其笔下的人物不知所云的浪漫、无处安放的悲伤、没来由的爱恨情仇,在多年后却突然有了与大众共情的基础。

个人主义的投喂让年轻人找到了情绪宣泄的缺口,另一方面,曾被诟病的“拜金”与物欲横流在年轻群体间也有了新的诠释郭敬明作为一个川渝小镇的普通奋斗青年,短短几年就打造出最世文化这一出版帝国,创造出作家致富的神话,也成为小镇青年励志翻身的代表,人们慢慢能够理解郭敬明作品中无时无刻都体现的物质崇拜。

在传统道德规训里,人们对财富的态度是克制而隐晦的,但随着流量经济、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资本对财富的贪婪更加肆无忌惮且明目张胆一面是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造富神话,一面是自己只有社畜般工作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两相对比之后,青年不再迷信财富在传统道德中的“罪恶感”,并逐渐意识到普通人也被时代赋予了追求财富与名利的正当性,于是,光明正大地追求财富、拥抱财富、显露财富便获得了道德层面的默许。

相比之下,郭敬明在《小时代》中的炫富,只不过是虚构而已结语

极度的物质崇拜与虚无的个人主义,这两个曾被诟病最多的问题,随着青年观念的改变也获得新的理解,同时,年轻人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理解,不论是上海白领日常品牌图鉴,还是执着于身材管理、饮食管理的社交平台博主们,都在用“精致生活风”分享着年轻人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与实践,这既是该有的生活态度,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某种程度上说,并非郭敬明的《小时代》翻红,而是年轻人在构建自己的“小时代”,并引导着社会文化向“小时代”倾斜(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参考资料虎嗅APP:不要给《小时代》翻红的机会.https://mp.weixin.qq.com/s/Q2kNbdWRCVKTCGZ5epQKlw.文字|嘿我们很近排版|嘿我们很近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