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小时代台词(小时代台词经典对白)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好导演的春天,什么时候能来?

小时代台词(小时代台词经典对白)

 

谁能想到,有一天,我居然为郭敬明去看了《演员请就位》。尤其不能错过的是那场精彩“骂战”:老戏骨李成儒批评《悲伤逆流成河》演绎片段——先批演员演技:“没听见他们三个说什么台词。”

再批苍白肤浅的剧情:“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看这种高中生谈恋爱?”

最后剑指郭敬明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这就是畅销书?是吧?”

我要是郭敬明,可能已经在酝酿离场了...但郭敬明不退不避,先声夺人,逐字反驳,句句藏锋。先承认这段戏有问题:“百分之八十都是我小四的错。”

然后以理服人——你说《悲伤逆流成河》只是一部浅薄的校园爱情小说?可它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关注校园霸凌。嚯,让我等当年看过此书的人重新昂起了尊贵的头颅。

最后似叹息又无奈地收尾,以情打动:“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

撇开内容对错不提,郭敬明这“三部曲”式回应,和他的《小时代》四部曲之间,不知道横亘了多少个郭敬明……讲话滴水不漏,在节目里也多次提到电影术语,看得出郭敬明绝不是空口说辞,对影视毫无研究之辈。

那就奇怪了。既是一个懂电影的“文人”,拍出的作品即使不受人吹捧,也不至于落到被疯狂群嘲的境地吧?可是他的作品,从质量到口碑,都是用同一个惨烈姿势扑向大地的。为什么?

郭敬明,算得上“行外人”情商高,话术了得,头脑灵活,不过既没有什么影视代表作,离导演圈也一直很远提一句,尽管郭敬明曾考入影视艺术工程专业,但历经六年最终肄业,说是科班出身未免太勉强......(虽然郭敬明可能不这么认为:“我是科班身世的导演,只是没有结业罢了。

”)

2013年,郭敬明自编自导了同名小说《小时代》,正式跨入了导演的行列。来看看那些年的《小时代》们——

这四部曲,评分糊得很连锁,评价里更是横尸遍野,哀嚎一片。你以为熬过了《小时代》就结束了?不......2016,《爵迹》问世,以第一部CG电影的名目高调现身,大咖云集。

据悉这部巨制集齐了十大面瘫,动捕技术退化到负,想象力和背景一起变成空谈,设定和情节解读无从下手。让人双手空空地走进电影院,再大脑空空地离开电影院......不出意外,豆瓣荣获3.8分,换汤不换药。

观众在痛哭流涕之余,狠狠地贡献了3.83亿票房的成绩。而《爵迹2》......谢谢郭导和某些主演的努力,让我们至今没能看到这部作品问世。

尽管差评满地,凭借郭敬明累计的人气和吸睛的题材,《小时代》四部曲+《爵迹》依旧斩下超过20亿的可观票房。郭敬明也从作者成功转型,跻身新锐导演行列。

至于郭敬明的的导演作品。怎么说呢?走的是不多见的、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青春贵族风。试图展示的面貌则是“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件事,是不必遮遮掩掩的、也不用倍感羞耻的。

豪门、拜金是装裱,浮华和时尚潮流是原材料,名牌成为了彰显品味的佐料近百件时尚单品,3000多件出演服装,动辄就是几十万的国际定制大牌感谢郭敬明,让多少人小小年纪,就早早地接触到了LV,Prada,Long champ,Chanel,Gucci,Dior,pelle moda,neil barrett......。

《小时代》的故事,披着纸醉金迷的皮,藏着腐烂的核。闺蜜掐架,男友出轨背叛,豪门包办婚姻。甚至还有小三上位,狗血混乱爱情故事为《小时代》添砖加瓦。

这个挂着“上流社会”标签的故事,唤醒了少年欲望与追逐繁华的野心。郭敬明用极富煽动性的情节,带动目标观众对名利的满目憧憬和自发式的追逐。——有钱才叫年轻,年轻必须有钱。

《人民日报》曾经站出来指摘这一现象:我们都不会也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之有道的财富,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郭敬明倒是挺高兴的:连《人民日报》都有关注《小时代》呢!而郭敬明大部分受众都是初中生,缺乏明鉴辨别的能力:你说他们会不会被纸醉金迷、五光十色的糜烂生活晃得手脚打跌?

即使撇开个中是非和价值观,《小时代》四部曲的故事也并不流畅完整演技稀烂毋庸置疑,情节破碎,叙述断层;旁白尴尬,场景转换生硬,镜头渲染极度煽情...也许是为了强调和凸显演员的颜值,以至于几位主演从头到尾都只剩僵挺的面瘫脸。

整个《小时代》系列,就像那几句经典台词:“我并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宝马车接送而喜欢你,我也不是因为你的LV包包而喜欢你,我更不是因为你送了我D&G的靴子而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也喜欢你。”???

郭敬明编排好了受众群体(绝大部分为初中生)最喜欢的逻辑,密密织成骨架的形状,然后一点一点往里面塞满填充物漂亮的脸蛋,华丽的服装,做作的对白,流光溢彩的夜晚,高人一等的地位,戏剧性的冲突,狗血的男女情爱......。

抓住这些就可以了。

在《演员请就位》里,郭敬明却展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他最开始抛出“表演的虚荣心”这样的专业词汇时,观众还是一脸平静。当他高谈阔论“影视表演与话剧表演的不同”时,大家纷纷开始坐不住了;

直到他犟着脖子,掷地有声地说出:“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在一个探讨演员演技、评判表演功力的节目里,所有人都起立鼓掌了。大家纷纷为其折服,并提出疑问:为什么讲话滴水不漏的人,导的却是超级大烂片?是郭敬明错了,还是当年的我们错了?

不必急着背锅......再瞅瞅陈凯歌相比起郭敬明,陈凯歌的话少而直白,却字字珠玑,切中要害演员听完郭敬明说的“表演的虚荣心”云里雾里,而陈凯歌的指正,只说了一句:“我在你眼里,看不出对方是你的父亲”一点即通。

再回头一看。嗬,原来郭敬明不过是个诡辩高手,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爱矫饰、爱装相,永远是一贯不变的“小四风”,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里,浮夸拜金、刻薄犀利、愤怒忧伤都是他的自我写照。

就像是这次battle,对迎面而来的批评先是全盘接受,放低姿态圈好感;再巧妙地避开演技和作品本身,偷换概念,大谈特谈平凡人的喜恶。——和探讨的问题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碗鸡汤。

网友说的没错,他该上的是《奇葩说》,而不是导着大烂片,却和陈凯歌、李少红坐在一起。明式语录意外地在10月迎来续集——上一位,是“霸道”的明,这一位,是“精明”的明。

《小时代》没有拍砸,《爵迹》也没有。因为郭敬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观众群体组成,而关于如何拍电影捞金,他从不失手。说他是会赚钱的艺术创作者,他绝不够格;说他是兼顾导演技巧的商人,倒是再合适不过。

“拍电影”和“写小说”一样,成了郭敬明又一个谋生手段。贪婪,赤裸,且坦然着...至于那些对于艺术的狂热、赤诚、尊重、敬畏……都在九霄云外。

所以《小时代》能三年连拍四部不停,并且又以极快的速度推出《爵迹》系列,这就足以看出郭敬明的清醒——他找到了讨好的群体,且成功讨好了而关于这场battle,他看似赢得漂亮;但,赢了又怎样,能为作品正名了吗?。

不会的。能给作品正名的,只有作品本身。

文人郭敬明,跨界做导演,“扑了”。巧的是,娱乐圈还有几位出了名“会说话的”,也都端起过导演这口锅。——何炅,黄磊,蔡康永。 这些跨界的“文人”导演们,吃上饭了吗?

说说何老师。虽然一直吃着娱乐圈的饭,但他和郭敬明一样,也是情商和头脑兼得,但没有什么真正的影视经验和拿得出手的作品。算是一位“非科班选手”。

因此最开始传出要导演《栀子花开》的时候,我着实为他提心吊胆了一把。你听别人说何老师“人好情商高”,有听过谁夸一句他“戏好表演灵”吗?如果有,肯定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要心血来潮拍这部电影?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就是,当时的电影大环境“宽容且诱惑”跨行导演正风生水起,赵薇的青春片和邓超的恶搞片坐吃红利,韩寒和郭敬明也所向披靡而电影,一直是何炅心怀但不敢实现的一个梦

做客《青年说》,他曾在采访里表示,去拍摄《栀子花开》完全在计划外,是朋友们“推着他走”,才最终诞生了这部电影。

而他也希望在主持之外,以其他形式带给这个世界一些馈赠。“当生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甚至开始要慢慢地准备和世界说一声再见的时候,就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再多做点什么,多留下一些什么。”

联想一下他在节目上一贯的“温柔少男心”、感性且心软的调调,此举也不难理解了。他依然是那个年过四十,鲜衣怒马的何老师...所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何老师送给自己的中年礼物,心血来潮,却也蓄谋已久。

但,事实证明,何炅在演戏上向来没什么天分,也没什么眼光——更何况是导演了。从卖情怀的主题、如同电影主题一样只有青春没有演技的一众演员。到莫名其妙的烂梗,还有生硬俗气到可以猜完所有走向的剧情。

《栀子花开》烂在情理之中,以及意料之中。直到现在,想起女主的口头禅是“哎哟我去”,我的天灵盖还是会一阵颤抖。

尽管这件事情败坏不了何老师的好口碑,路人感一样高,人也是真温柔、真谦卑。但是真相就这么大剌剌浮在水面上,有些呼唤透过屏幕都能够听到:何老师,收手吧......

不懂表演的导砸了,那懂表演的呢?看看黄磊吧。本科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专攻电影表演创作及教学。而我们熟知的他,不仅是个好厨子,还是北电的表演系老师。科班出身,底蕴深厚。

03年播出的《似水年华》就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爱情故事。剧情与表演都很出色,拿下豆瓣8.8。

十年《暗恋桃花源》功力深厚,《小别离》演技不俗,会调度还会编剧,他总可以了吧?——依然扑了。黄磊导演的《麻烦家族》翻拍自日本电影大师山田洋次的作品《家族之苦》。

说是翻拍,可能用翻译更准确点。场景照搬,剧情照搬,台词照搬,起承转合毫无新意,像个超长的家庭小品剧。最有创意的应该是广告植入,硬生生把原剧的鳗鱼饭换成了“某度外卖”。

黄磊的剧本创作能力、电影把控和考究的表演都去哪里了......留在了《爸爸去哪儿》里吗?更为人诟病的是之后他投资出品的《深夜食堂》,每个片段拎出来几乎都能写一部吐槽巨制有一句话,其实很早就该说了:黄老师,你不用心。

还有蔡康永。毕业于东海大学外文系 拥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导制作硕士学位。从学历、智商、到人情世故、专业技能,无一不差。

他也有一部导演作品,《“吃吃”的爱》,主演则是他最爱的搭档,小S。虽然能看出有在努力埋梗和铺笑点,但剧情只服务于场景转换。电影像是加长PPT,导演手法不熟练,叙事能力平平。

蔡康永更像是一个刚学会走路就去开车的孩子,空有专业技能和拍电影的热情,等真正实操起来,却错漏百出。试图传递些对待人生的感悟,也总是词不达意。

这部电影,可能称作是康熙的番外篇更合适。老粉看了,感动温柔,路人看了,就有点食之无味。所以蔡康永能辩到人哑口无言,能用文字打动人心,有超高主持天赋和鬼马的点子。但是导演这条路,他要学的东西且多着呢。

导演好当么?好当。扯一块布,找一群演员,铺开剧本,加上资本的力量,谁能拦着?

可你看从郭敬明到何炅,从黄磊到蔡康永。当跨界导演之前,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是高情商,会说话的代表。然后呢?无一例外都扑了。

而且我举的还都只局限在“文人派”里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演员派”“歌手派”纷纷转型做导演,也是各有千秋,成败难论最近几年,导演好像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像是一种媒介在“理想的梦幻主义”温床上,导演甚至有被“轻视”、被“胡乱使用”的嫌疑。

也许通往名利,也许通往梦想,也许通往团圆。

影评人周黎明评郭敬明提这么多失败的例子,不是劝大家不做导演,也不是为了下什么定义,或者刻意针对这种现象。相反。跨界,其实是勇敢的尝试,是在用另一种文字书写人生,很生涩,也很生动。

王宝强跨界做导演,坦然面对失败只是不要让幕布变成遮羞布,也不要让名利战胜了羞耻心艺术是美好而愉快的,搞艺术也是——但总有些边界不容忽视你看看刘嘉玲怎么说的:“我在这一行大概已有35年,待得越久,越觉得我没有这个资格做导演。

因为做导演要懂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当然也可以随随便便去做个导演,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子我觉得导演应该对历史、文化、艺术、音乐等方面都要懂,最重要的是要能很深刻地理解人性”郭敬明深谙并利用人性,给他的商业宏图添砖加瓦;。

何老师为圆梦而来,他重义气、朋友多、真性情,但虚无缥缈的情怀撑不起一部电影;而黄磊和蔡康永,一个往俗世里钻,一个尽踏空中楼阁,缺乏自己的创造力,两部翻拍作品,好像是蚂蚁搬家一样,从别处直接搬过来。

李成儒老师在《演员请就位》如是说有句话太对了:钱难挣,屎难吃话糙理不糙,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不容易,有些心酸外人懂,有些苦楚只能自己咽演员是这样,导演是这样,圈内圈外都一样钱难挣,是真的只是——屎可千万别再让我们吃了。

部分图片 / 网络责任编辑 / 金田二编辑 / 屁屁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