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我是黑社会台词(我是黑社会哥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5-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香港的前世今生

我是黑社会台词(我是黑社会哥曲)

 

2019年年前,和家人一起去了澳门,原本是要先逛香港然后再渡轮到澳门,但由于彼时的香港正在经历着97回归后最为严重的社会事件,那个至暗时刻从2月份的香港政府宣布修订《逃犯条例》一直到6月份的民众示威游行达到了最高潮。

香港人对自己权利正当性的捍卫,在如今这个现实下,其实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无用的,以卵击石的随后2020年1月中旬,新冠疫情在中国全面爆发,同年6月人大表决通过了香港"国安法"此后的三年,香港在政治选举、公民社会、教育文化、传媒生态等不同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少有40万香港人离港移居国外,做为大陆经济的明灯也逐渐的暗淡无光了。

该走的、不走的、必须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在一切喧哗声之后,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太阳依旧每天都照常升起!总的来说,香港繁华的因素无外乎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背靠着大陆市场,健全的法制社会,稳定的政治环境才造就了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时代的列车虽然是滚滚前进行的,但大环境是欧美国家要限制中国的制造业,而香港也没有了同等重要的国际地位三年后的2023年暑假,带着女儿去了香港,这也是我第三次去香港这次我是带着足够的情感来到这座城市的,和对它过去的仰望,以及现在的同病相怜还有对未来的迷茫,看一眼香港在经历了创伤后的2023年。

                                                        一、讲关于香港的故事1997年的香港回归,在电视机前目睹了全球直播下,白岩松手持话筒自信满满的说:

"我现在左脚在深圳,右脚在香港,再过3个小时,这条线就具有区域线的意义了"少年时教科书上的"知识点"终于变成了我"亲眼"见证的现实1997年6月30日20许,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先头部队进入香港,这越过管理线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154年后香港上空首次同时升起了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中国对香港恢复了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基本法"的制约下,香港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人民依照基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

1842年《南京条约》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因为香港岛太小,清政府认为割让之后不会太丢脸,英国政府则认为,香港人少,占领之后不会遭遇抵抗割让前的英国面对中国货物时,遇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茶叶和丝绸、瓷器等被英国人爱惨了,随后几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撑不住了,由于交易量太大,超过了银行业务量的极限,为了破解逆差,英国要求和中国做自由贸易,国门必须打开,不开门就开枪,清政府不愿为之,之后就是在马戈尔尼史团来华半年后开始向中国贩售鸦片,割让香港是因为清政府对英国的"鸦片战争"打输了。

英国在得到香港岛后就加紧把香港建成了一个鸦片基地,1842年后,鸦片贸易就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后英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占领了"九龙半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英国趁火打劫占领了"新界地区",至此,深圳以南的土地就全部到了英国人手里。

二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香港被日本占领一直到"二战"结束,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日本战败撤出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也是亚洲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英国对香港的定位就是远东贸易的桥头堡,因此在90年代,英国每年可以从香港这个"自由港"获益1000多亿人民币李光耀曾说过"香港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鸡"!的确,在大陆人看来,香港就是东西方文明的边界,在文明的碰撞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叫"香港精神"!

它的法治独立以及言论自由,文化和创新领域都曾在全球一直遥遥领先所谓的"殖民地文化"下的香港,就是一把有历史的茶壶,它之所以繁荣,也是因为里面的"茶垢"(法治和言论),如果把它洗干净了也就不值钱了香港的"香"是怎么个由来呢?曾有过很多不同的解释。

有人说,在香港的石排湾附近,有个大瀑布,水质甘香,航海的船只总在这里取淡水,所以称为香港然而香港居民并不属英国公民,因此也不会给香港居民在英国的居住权而对于香港所谓的民主它也不是天生的,它的民主化进程其实并不长,上世纪的70、80年代才搞了代议制,香港总督是由英国女王直接任命,议员则是由总督直接指派,1981年,港英政府才推出了设议会搞选举,每个地区都可自行选出自己的议员,让香港的民主架构使其在短时间内达成独立或自治。

然后每三年选一次,民选议员是一点点增加直到1994年,香港回归的前三年,港英的总督全部消失撤出,民主制改革也最终结束英国赐予了香港的"民主",之前在租界期的香港保持了100多年的无民主状态,要不是归还香港迫在眉睫,港英政府因此才大力建设香港,并借此来增强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国家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也是日后英国和中国进行谈判的一盘棋,为了给香港的回归增加难度。

2013年,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离世铁娘子和她政治上的"soul met"里根总统,老年都是得的"帕金森"病当时BBC电视台的实况直播节目里,将几百人(主要是年轻一代)抗议"铁娘子"葬礼的事件放在了头条。

从这点来看,欧美的媒体和中国的媒体都喜欢骂英美政府,中国的人民和英美的人民都把骂欧美政府看成是"爱国主义"(这实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段子)1982年9月,撒切尔在与邓小平的会谈结束后,走出人民大会堂台阶前意外摔了一跤的经典照片,反倒是在西方的电视纸媒上反复被亮相。

当时的铁娘子在邓公面前是全面溃败,她后来回忆说"这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悍的外交对手",邓小平在与撒切尔交谈时抽烟,然后猛吸气吐痰气势惊人且弹无虚发,边抽烟边悠悠地说"如果有人要搞坏香港,我们会考虑提前收回和收回的方式"。

这个情形着实把首相的意志给弄挎了,她被吓坏了,所以出去时才忧心重重地摔了那一跤结果是,之后的香港回归也顺利地走上了正轨,英国方面也并没有在外交上搞对抗                                                                     二、香港是清朝。

香港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英国没有对它进行"彻底殖民"在新中国成立后,皇帝不见了,辫子也剪了,裹小脚的布也扯了;从百年前的清朝一直延续下来的香港,没有经历过"辛亥革命"和历次的政治运动,也没"无产阶级文化革命"。

中国的旧习俗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留存了下来且没有过重大冲击,所以香港有着,随四时运行,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民气,所以阿城说香港就是"清朝",陈丹青说,香港电影里全是清朝,"差人"(警察)这个台词还一直的被称呼着,金庸小说大多也都是写清朝,连僵尸也是清朝的装扮。

香港特有的"黑帮片"文化就是起源自"红门",而"红门"就是成立于清朝,是反清覆明的地下组织,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成了黑社会组织,港片里经常出现的"三和会"其实就是香港黑社会的代名词,最著名的就是"14K党"。

香港黑帮的前世今生在英殖民时期,由于港英政府与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任用华人探长来维护治安是当时港英政府的一贯做法,随之给了警察以极大的权力,自然变得无法无天起来那时的香港黑帮头目也是需要看警府脸色的,英政府对华人居住区的治安管理没有一套严谨的制度,这就像一片阴暗潮湿的土地,自然就会滋生许多细菌来。

当然,现在的香港行政区下的警府自然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性机关,与黑帮的纠缠斗争早已是古早的旧事了大陆人对香港的回归,其实并没什么新鲜感,那时还没有自由行的政策,不能随意去回归前去香港虽不是出国,但申请护照是必须。

阿城在《文化不是味精》一书中描写了他自己曾经第一次去香港开会的经历:1984年的阿城和全国中央一级的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们一起去参加香港图书展览会,集训的最后一个下午,香港过来的人要求大家提一些想法,最后解决一下疑问。

有个老总编说,香港来的同志讲,过街的时候要注意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过,我要请教的是,过街过到一半时候,红灯亮了,我是停下来,还是继续过,还是退回来?几十个人都愣住了香港来的同志(80年代末都还流行叫"同志")急得有些结巴:这不可能!怎么可能?没有这种可能!我在香港几十年了,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老总编说,怎么不可能,街宽的距离是一定的,灯变换的时间也是一定的,每个人的速度不一样,就有各种可能。

讨论到最后的结果,是在理论上有意义,在实际上却没意义,会场非常活跃,几天来学文件的闷气,总算是出了一口~(阿城的语言简直要人性命)香港的第一轮大发展,从一个破渔村变成了城市,就跟太平天国和西北回乱有关太平天国,西北回乱,下南洋,其实都是一回事,清朝末期掉进了"马尔萨斯陷阱"里,就是所谓的内卷严重,由于人口太多资源又不足,技术科技也没有突破,活不下去的农民到处流窜。

其中一股流民从广州福建跑到南洋去了,比如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这就是下南洋1850年左右,这几个地方有将近50万华裔下南洋,此后又不断增加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张爱玲他们都跑香港去了,《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描写在战乱年代的香港。

到了60年代的香港集万千运势于一身,大陆的精英有钱人很多都是从上海跑过去的,他们本来是清朝以来外国殖民者在中国的买办、职员、旧时代的官僚子弟、以及满清余孽、军阀,都集中地跑到了香港,他们也给香港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这是香港现代化发展的第一桶金。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全球经济贸易体系WTO中,在还没有加入前的1974年,中国是被封锁的,就只有香港这么一个小小的对外窗口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有一个助力就是来自大陆的便宜物资,香港缺水、缺地、缺粮,从70年代开始,从内地进口的食品价格常年是低于国际市场,原材料在多重利好之下,香港便成了"天选之子"。

总之,香港的崛起关键依赖三件事,一是从大陆带去的天量资金,二是大陆被封锁了,三是赶上了西方转移落后产能的机遇,这三条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特质。

回归前的香港人,看中国大陆人,那就是"表哥表姐"60年代的"大逃港"事件,也就是广东人跑到香港去讨生活按照当时的香港法律,这当然就是非法移民,所以香港当局就要抓捕遣返他们但是,这个时候香港市民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带着食物赶去保护逃港者。

很多逃港者,在市民的掩护下逃入市区香港这个自由港,当年的确是在张开双臂热情迎接外来者,这种开放性真是让人赞叹不已2008年的奥运会,以及同年的"汶川地震"是港人与内地人认同感最多的一年,内地与港澳台的同胞们同唱《北京欢迎你》,国人们彼此心连心同舟共济,谁都希望国家在一个上升的状态中,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对国家的自豪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也都是发自内心的,即使经历着全球经济危机,我们中华民族也依然平安渡过。

到了21世纪后,我们常会在新闻里看到香港人,对内地人好像不是那么开放和友好了,更谈不上热情甚至对于去香港购物的内地人都不是很热情,就连乘飞机说普通话也成了被鄙视白眼的事情为什么现在的香港人显得相对冷漠了呢?这其实不是什么道德退步,原因是现在的香港人基本上都出生在香港,他们的本土认同,不再是无在内地的祖籍亲戚和老乡,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香港人,难免就有排外情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内地经济腾飞大国崛起,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跟着改善了很多,精神状态与人文追求同时也在向着更高质量的方面逐步赶超其实内地人的思维方式也不是以前的那种总是强烈而异常敏感地感受那些"被伤害",然后做出各种情绪化政治化的舆情表达,港人对内地人的普通话以及其它方面的歧视(暂且表达所谓的歧视),大多数内地人也绝对不会做更多的政治化的解读,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也没那么神经病似的关心政治,更多的,毕竟世情冷暖、烟火人间的普通生活根本不需要与政治掺和不清且理还乱。

就事论事,然后分析问题解决它,不去感受那个伤害不去情绪化的冲动表达,这才是一个强国人真正的美好风范                                                        四、香港电影的至暗时刻

我们在20几岁年轻时听刘德华、张国荣的歌,看王家卫、成龙、周星驰、徐克的电影,但那些都感觉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2003年张国荣自杀梅艳芳病逝,这些巨星同时出现在自家新闻以及报刊杂志上同年《无间道》上映之后,反响热烈并创下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声望,就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低迷已久的香港影坛,它宣告了香港电影仍然存在着无数的可能。

《无间道》上映的第二年华纳公司以175万美元的价格竞标买了这部电影的版权,2006年,被好莱坞翻拍成电影《无间道风云》,导演马丁·西克塞斯凭借这部影片拿下了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但在与这之前的1993年香港电影最鼎盛时期的产量相比,像是一个盛极而衰的寓言。

曾经不愁没得卖的香港电影人,突然发现,好像全世界对香港电影失去了兴趣17年后,《无间道》并没有成为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2002年后,香港电影的制作量逐年下滑,到了2013年时本土制作只有42部,不但在质量上今非昔比,就连那股港味儿和市井精神,也荒腔走板不似旧时,香港此时已经开始在各个方面融入了大陆,也必然融入大陆,而内地的娱乐业也在香港化,香港用一种通盘娱乐化的产业方式慢慢地影响并融化于内地。

另人唏嘘的是香港电影的辉煌时刻,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原因之一是它的路径一直都是用商业体系替代工业体系而所谓的商业体系主要就是看市场的风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结果就是,当时代变幻需求更改,一个行业也就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而《无间道》这部影片也成为了香港电影一次回光返照的悲鸣。

                                                   五、摩登的香港与市井的香港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大屿山、新界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离岛组成,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举世闻名的深水海港。

香港的陆地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也包括历年填海所得土地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平地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新界地区,香港最大的岛屿是面积比香港岛大近一倍的大屿山最著名景点就是大屿山的宝莲寺的青铜天坛大佛,每逢节假日期,游人络绎不绝。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香港的信徒有超过100万人,道观(发四声)有超过300多个,且绝大部分都对外开放最有名的庙宇包括位于九龙黄大仙区供奉道教神明黄大仙的黄大仙祠、位于新界的车公庙以及港岛荷里活道的文武庙等。

香港是更是临海的美食天堂,烟火气则是市民文化语境下独特的产物最能体现老香港的市井味儿的地方,毫无疑问那一定就是油麻地的庙街了,它因"天后庙"而得名庙街(这里也通常被称为男人街)与旺角的女人街十分的相似,这里是香港电影的曾经与现在,是黑帮片古惑仔们打打杀杀的舞台,是星爷武功电影场景里算命先生的一个个摊位,这里的灯红酒绿勾栏瓦舍就是平民的夜总会。

而老式霓虹灯是香港夜景的标志,五光十色的招牌承载着工艺与美学,是一代香港人的共同回忆,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时代烙印(不是宏大叙事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早港风装潢、手写餐牌……那些老式茶餐厅和霓虹闪烁的街道,曾是无数香港电影的"第一排面",星爷的《食神》取景地就是在油麻地庙街。

在香港的礼拜休息日,你会看到路边的公园、天桥以及马路边上,到处都是菲佣们的身影,她们聚在一起放松身心的聊天、跳舞、唱歌、吃饭、甚至是睡觉,自得其乐无拘无束,每周6天的工作都要在这一天集中释放菲佣本质上也是市场选择的行为,她解决了本地用工的需求,也为菲佣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香港政府也做出了相当多的立法方面的努力,以此保证她们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其实我们内心都知道,真正的歧视就是名义上以损害城市形象为正当理由,找来穿着制服的"执法者",将这些席地而坐以及摆边摊为生计的小买卖人驱赶走。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大排档、街头演艺这类社会空间,它就是一个不文明的城市、落后的城市台湾作家詹宏志说过,如果哪天台北街上的小摊没有了,这个城市就完蛋了这样的社会空间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与治安、卫生、管理这些问题相协调,行政管理者如何在人文层面上的见人而不是见物,是如何不忽视由社会底层乃至整个社会的自发创造力与生命的活力,这也是城市管理者们需要重视以及学习改进的地方。

世界很美生活很苦,一天天的跟着同样的朝阳落日,看着一样的星空霓虹香港的坐标灯火依次点亮,维多利亚港的游轮,皇后大道的摩天高楼耸入云霄,太平山顶下的一片灯火斑斓香港的市井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这里有让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杂志,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迷迷之音、还有市民阶级的只见衣衫不见人的精明与世故。

在这里大家机会均等,赚了钱就该享受众人的仰望与羡慕,不仇富不气馁,人们各安其所自得其乐!到了夜晚,庙街亮起了各色霓虹灯,又极具赛博朋克的质感在平价大排档夜市来一碗杂碎面和撒尿牛丸,泰式猪颈肉和肥肠面,或坐在街边的塑料凳上嗦面或边吃边游逛,伴着夜空中漫天嬉戏的流星,迷醉了一整个霓虹缭乱的夏夜。

墨镜王曾说:《重庆森林》的主角不是王菲,也不是金城武,而是香港这座城市的日与夜在这流光溢彩的夜晚浅浅睡去,在清晨时分出来散步,沿着"破旧"又摩登的街道穿行,仿佛自己也是电影中都市浪漫故事的女主角伴着叮叮车启动换轨时的叮叮声,随后。

钻进小巷,戴着大金表的老男人在陆羽茶室喝着一壶龙井,一边读晨报一边吃点心……

九龙半岛的旺角街景出现在无数多的香港电影里,也是街拍爱好者的天堂,而在我们眼中看到的奇景却是别人每天要面对的最普通的生活旺角是香港乃至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这里相当低的房价和租金,保证了香港底层人士的最基本也相对体面的生存权利。

在香港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依然能够让大多数百姓摆摊开店,而不用顾及所谓的城市面子工程这遍布大街小巷的高楼,组成了香港的美好与繁华在香港超过150米高的摩天大楼就有480多座之多,名副其实的钢筋水泥的森林,当日照落在那些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映出的却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香港。

其实国际大都市,楼都建得很多很高,例如纽约曼哈顿那个石头岛有多小,就明白那个岛上为什么楼都很高了,这也是香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又密集的高楼了香港这种经过时间历练和杂揉的城市风格韵味十足,著名的打卡地标建筑群,中环渣打花园,围绕着纯英式的1912年法院大楼,后面就是1985年建成的,现在看起来也极为前卫的中银大厦,还有1950年建成的中国银行。

建成于1841年,在2006年后停止使用的中环荷里活道的原警察总部大楼经过改造后成为了新型的城市聚会、文化交流与休闲的公共空间,在2018年面向公众开放中环半山"大馆"见证了香港百年变迁的监狱史,是一座揉合了历史与当代的16座建筑的围合庭院式建筑群,经设计师操刀后的建筑群,蜕变成了繁嚣都市的文化地标,为公众提供更多元的艺术及生活享受。

建筑群同时也是香港现存的法定古迹之一,它与四周的高楼大厦形成对比,在人口最为密集的市区中成为了独特的一角景观

香港·大馆警署广场长廊

离岛区·香港迪士尼中环半山的自动扶梯,是夹在楼宇和巷弄之间的,分成很多段,在错落有致的高楼和低地之间穿行,就像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总会归于气定神闲的日常生活《重庆森林》中,王菲就是躲在中环的自动扶梯上与狭小的窗口边,偷看着上下班的梁朝伟。

香港市区确实十分拥挤,道路狭窄且陂度又大,也会经常的堵车说香港是个山城一点都不为过,所以很多本地的富豪都很喜欢买跑车,不但马力足,轰鸣的发动机声也足够的拉风香港很有特色的电车也是很多旅行者们必拍的街景,除了车本身是一大看点外,车身上的涂装广告也是五花八门,正所谓"在香港,没有一辆电车长的是一样的"。

坐上大巴在盘山路上绕行,在香港岛的最高处"太平山顶"就可以俯看到整个殖民地,脚下是香港这片土地,远处就是一大片辉煌的港口区,那里挤满了各个自由国家的汽船渡轮,在这里从不沉默,永不止息。

荷里活道监狱建筑群组

太平山顶的明星豪宅

在太平山顶俯瞰香港岛

中银大厦耗资1.3亿美元汇丰银行大厦10亿美元中银大厦封为"倚天剑",汇丰银行被迫"架炮"

1912年建成的渣打花园法院大楼这座城市既古老又科幻,既传统又现代,既东方又西方,既华美又悲哀;一半俗一半雅的无处不在它包容又洋气,但香港的烟火气却始终是让人爱不完的烟火缭绕里的活色生香,它已然浸染了城市的每个角角落落。

就像王家卫的港式文艺片,也许你不能清晰复述其中的故事,但你总是能够对那些氛围感同身受,是路边摊的鱼蛋、鸡蛋仔,是在地铁上不期而遇的发哥,亦或是对香港的那种亲切舒适与怀念在这里,富豪和赤贫者都拥有相对安稳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并不介意把这一点暴露给外人面前,所以外地来的游客既能看到高楼和顶奢旺铺,也能看到卖打工人廉价生活用品的铁皮小店,那种"破旧不发达"的错觉也是香港引以为傲的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六、香港是配得上"沙漠"这个词的香港常被内地的文人称为"文化沙漠"(倒也不是贬义),主流文化中贯穿了理直气壮的俗文化与实用主义精神,又在与国际化都市间不停的切换,它更是在包罗万象的国际世界里纵横天下指点江山的存在。

梁文道说过:关于香港文化艺术圈的生态,是在大陆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大家在一起交流但是香港却没有,这些人是混迹在三教九流之中的香港只有一种活动,叫做娱乐活动;只有一种名人,那叫做艺人甭管是任何名头的名人政客在香港做活动都要弄成综艺节目,把那些名人通通变成艺人。

悍匪与巨富,作家与巨星,通通都被包裹在娱乐狗仔版面下各种生猛的都市传说之中……九龙皇帝娶的四房姨太以及十几个儿女们争家产的恩怨大戏、刘銮雄的女人们以及电风扇、李嘉诚的塑料花和房地产、李兆基的黄金铺、包玉刚的大船、郭晶晶下嫁的霍家、陈冠希的"那些照片"、成龙大哥的"犯了全世界很多男人都会犯的错"、刘德华的老婆、哥哥的爱人、星爷的前女友、窦文涛的黄段子、墨镜王的墨镜、发哥的遗产慈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庸的政治理想、黄霑叔的爱国爱港歌曲……

总之,在香港"八卦"就是一种全面的生活态度,而香港独特的"八卦新闻"就是对这种态度的迎合与激励其实"八卦"最初也是源于粤语,指一种不无烦琐的生活态度,凡事都要卜卦,其在粤语的全称就是"诸事八卦"(科普完毕!谢谢~)。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尾声:香港是不服输的,在大起大落面前,港人永远保持着一种拼搏精神有一首歌叫《狮子山下》,就是黄霑叔填词罗文演唱狮子山是香港九龙塘和沙田之间的一片高地,海拔495米,只因远眺像一只狮子而得名。

70年代流行的一部电视剧就叫《狮子山下》,从1973年开播算起,整整播了近半个世纪,香港大半个演艺明星和导演都曾参与过该剧它讲的就是这里的草根阶层在逆境中努力挣扎、顽强不息的故事后来,在2002年经济萧条下,香港财政司长朗诵起了《狮子山下》的歌词,号召市民发挥狮子山的精神,也是构建自己作为市民的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

后疫情时代的香港在逐渐抛弃夜郎自大式的成功标准,重新认识自我,在迷惘中再次寻找更辉煌的出路,愿东方之珠能恢复往日的风采!不朽香江,香江不朽!总字数:9300字附:一起在心里来朗诵霑叔的《狮子山下》歌词: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地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欢笑多於唏噓人生不免崎岖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济拋棄分歧用努力寫進不滅傳奇無計較 快樂與否成功失敗暫時毋須理讓我們高歌一曲唱出心中愉快無計較 快樂與否

成功失敗毋須掛慮讓我們高歌一曲一曲獅子山下同舟人 誓相随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边攜手踏平崎岖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