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习

男人帮第七集台词(男人帮生日台词)一看就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喜马拉雅收听讲座的同学总是提一个问题,问陈老师什么时候才把那些讲座音频整理成文字,出版成纸质的书。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书稿整理中,该书将在明年上半年面世。到时候还请各位多多捧场。现在选编部分章节,先”读“为快。

男人帮第七集台词(男人帮生日台词)一看就会

 

各位同学,大家好!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平时看了太多的剧本,也看了太多的电视剧、电影在我们看过的作品中,常常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现象,可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其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许多电视剧或者电影,看起来不吸引人,感觉故事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

当然我们也看过许多精彩的电影、电视剧,那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么,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吸引人的作品和不吸引人的作品,它们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这个差别通常被我们叫做“有戏”,或者“没戏”——故事精彩指的就是“有戏”,反之就是“没戏”。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作为观众,而是作为一个编剧去写剧本时,会写戏、还是不会写戏,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为了搞清楚“有戏”和“没戏”的原因,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概念——什么是“戏”?。

一、戏,就是戏剧性我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请同学们先说一说,你们所理解的“戏”,或者你们曾经听说过、看过,关于“戏”的解释是什么?想好了,可以发到公屏上什么是戏?请踊跃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机会。

好的,有同学开始回答了——1.戏就是一个故事;2.从生活中来,但是又不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事件;3.戏,我觉得就是讲故事及其方法;4.戏,就是将生活搬上舞台;5.戏是简洁版的人生;6.戏就是矛盾、冲突、成长;

7.有故事情节,让人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戏;8.戏就是人物关系,戏就是故事情节;9.戏是存在于故事和生活的中间的事物;10.贴近生活,却又超越生活主要是有吸引力,或者是有卖点的事件有紧凑的故事或者说有矛盾的人性,或者有亮点的人性;。

11.戏就是在故事和生活中吸引人的情节和亮点;……OK!非常好!很踊跃!我觉得说得都很好!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但我感觉,是不是还需要有一个更凝练的概括?是不是还可以探讨得更细致深入一些?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包括看书或者是在课堂上课所学到的知识,都比较接近大家以上的说法。

尽管这些说法差不多都是对的,但当我们用来指导写作的时候,往往还会很迷茫——打开电脑,开始写一场戏的时候,就是不知道怎么进行,心里没谱、没底心中不免打鼓:这样写会不会吸引人?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有“卖点”?会不会“紧凑”?有没有“矛盾冲突”?等等。

恐怕我现在想跟大家探讨的,更多的不是一种理论或理念,而更像是一种技术,或者技巧我们可能有生活,我们可能有理论,甚至我们有激情和写作的冲动,但是在写作剧本的时候,仍然需要有一些技术和技巧那么,这些技巧是什么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我们这里说的“戏”,说“写戏”——说“有戏”还是“没戏”这个“戏”怎么解释呢?“戏”,换一个说法,其实指的就是“戏剧性”我们说“写戏”,就是要把一个故事,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写出戏剧性来用文学的说法,就是要有情节的张力。

二、戏剧性的因果过程什么是“戏剧性”?怎样写才有“戏剧性”?要把握“戏剧性”,应该注意一些什么要点或关键呢?我举两部电视剧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一部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双城生活》,另外一部是《男人帮》总体来说,我觉得《双城生活》没有打动我,或者没有吸引我。

故事看起来比较平淡,节奏也比较慢相对来讲,《男人帮》就比较“抓人”,一下就把我抓住了,尤其是第一集下面分析一下《双城生活》的反响和收视率具体怎么样我没有去调查过,但凭我自己的感觉,从第一集开始,我就觉得“没戏”。

其实,《双城生活》的题材是挺有趣的,它讲一个上海男人徐嘉惠,和一个北京女孩郝京妮的恋爱故事这里的“双城”,就是我们说的异地恋前戏是男女主人公因为在北京同一个进修班学习而相识相爱,但是双城的爱,看似时髦,却有艰辛。

电视剧一开场,郝京妮开一辆吉普车,从北京到上海,准备给徐嘉惠一个惊喜没想到徐嘉惠却坐高铁从上海去北京找她——两个人错位了,擦肩而过没办法,男的在电话里就跟女的讲:“干脆你去我家!让我家人跟你见见面”女的也跟男的讲:“那你到我家去,跟我家里面的人见见面。

”接下来就写两地文化差异引起冲突了,以及未来的婆媳关系,未来的岳父岳母跟女婿的关系就是上海文化和北京文化的冲突,这个本来是应该有戏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太多的巧合:郝京妮的车坏了,她打出租车,上车碰到上海阿姨就大吵一架。

到目的地一看,这个阿姨就是自己未来的婆婆在北京的徐嘉惠带上一束花,本来想献给郝京妮,到了郝京妮家,却遇见郝京妮的发小,一个暗恋郝京妮的小伙子这北京哥们儿上来就考验徐嘉惠,让他喝酒徐嘉惠本来滴酒不沾,结果把那哥们儿给喝倒了。

惹得郝京妮的父母还不待见他上海那边呢,因为出租车上的不愉快,郝京妮自然跟未来的婆婆就非常尴尬别扭郝京妮带的礼物还被徐家拒绝了这大概就是第一集的内容现在来看看《男人帮》的第一集故事讲了三个男人:一个是孙红雷演的顾小白,风流洒脱,是个编剧;第二个是软件工程师罗书全,拘谨内向,同时在一家学校兼课;第三个是公关公司四十五岁的老男人左永邦,老谋深算。

这三个男人一开场就各自有各自的爱情宣言故事从顾小白的角度开始,顾小白正写剧本,突然有人敲门,来人是他的发小阿千姑娘,一个不出名的演员阿千拉着顾小白陪她逛街,顾小白不喜欢逛街,但经不住阿千连哄带拽到了超市,顾小白被前女友钟贞大发现,他一惊就跑,阿千只好跟着他跑。

钟贞终于追上来,才知道她是想告诉顾小白,自己找到新男友了,邀请他参加生日派对新男友就是左永邦,他答应给钟贞开一个豪华的晚会心情失落的顾小白回到家找哥们罗书全倾诉而罗书全在爱情和经济上比顾小白更倒霉,他被兼职高中的一位女学生(潇潇)追得四处躲藏。

第二天,顾小白在外面喝咖啡看见一个美女因为害羞差点错过,还是美女主动借手机通电话才搭讪上本想和美女再制造一次邂逅,依然勇气不足美女(莫小闵)主动打招呼,顾小白才斗胆提出带她参加派对晚会上,罗书全带来的高中生潇潇,竟然是钟贞男朋友左永邦的女儿!第一集结尾不欢而散,真相才暴露出来:左永邦其实并不是钟贞的男朋友,只是被她请来临时扮演男友的。

对比一下这两部剧的第一集,就我个人的感受,前者没有把戏写出来,相对而言,后者更有戏一些我被《男人帮》中一群男人的尴尬和窘迫所吸引,并开始关注往下的故事发展;《双城生活》让我的注意力一直松懈,感觉剧情没有抓住我。

那么,这两部戏的第一集差别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所谓“戏剧性”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爆我们常说,常态的生活是不好看的,你在写一场平淡无奇的生活戏时,最多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稳定,一切都是静态的这时,你得放一件事情进去“引爆”它。

就是要出一件事!引爆之后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击碎,或者说在常态下忽然导入一种非常态这是戏剧性的第一个要素——引爆点,我们有时也叫炸点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里,叫激励事件我们在写戏的时候,就要写出这样的引爆点。

它的效果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观众的悬念和胃口吊起来出事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男人帮》里面,有很多小的引爆点,顾小白正在写着剧本的时候,“咚,咚,咚”有人敲门打开门,一个美女走进来——这就是一个引爆点。

然后接下去到超市,有人大喊一声“顾小白”!他回头一看:“哎呀,糟了!”然后撒腿就跑,这又是一个引爆点接下来,去找他的朋友罗书全罗书全和顾小白正说话的过程中老有电话打进来,又是一个引爆点接下来爆点不断,引发各种事件。

爆点最大的作用就是打破宁静,就像如镜面一般的池塘水面扔下一块石头第二,形成连锁反应引爆一个事件,引起观众的关注,这只是第一步,如果不能引起连锁反应,它就是一个偶然事件,最多只是生活的一块碎片没有延续和发展,就不能形成故事,转瞬即逝。

连锁反应有时比打破宁静的“引爆”还重要在许多影视剧里,引爆的只是一个很微小的事件,但接下来,开始出现多米诺效应,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发生裂变,主人公在不断出现的危机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第三,造成观众的期待和猜想。

一个事件的戏剧性,往往能让人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发生好奇和期待——这个也可以叫作形成悬念悬念,就是观众开始强烈关注一件事,并对这件事的结果有极大期待,可这个结果一时半会儿还无法出现第四,延宕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意外事件,这些事究竟能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不单纯地决定于这件事是否新奇,是否严重,而在于这件事是否纠缠着我们,影响着身边的生活。

所以我们在故事里写了某件事,就不要轻易放过它,也不要过快,过简单地迅速解决它,而要让它纠缠下去,延续下去不要停下来,而要顺着逻辑一直往下推演,往下发展第五,难关一定要有一个难关!往下延宕和发展以后,如果太顺利地走向结果,也成不了戏。

一定要设置难关,要让大家觉得“这事儿挺难办”,这个难关太大,肯定过不去第六,拐点要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拐点拐点,就是变化和转折,就是事情的发展并非朝着预订或预测的方向进行,出现了突变,甚至逆转这种拐点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想不到,没想到,万万没想到!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要评价一部影视剧到底好看不好看,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看它的故事中到底有几个“想不到”。

如果一部电影有七八个想不到,有一个最大的想不到,就可以算是好看了第七,结果故事是逻辑游戏,讲的是因果关系,所以,最终得有一个结果,一个结局结局的重要性,是逻辑的最终落点你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就在这个事件的发展上,最终指向结局。

如果你不给这件事一个结局,不给故事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一个答案,人们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就会觉得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不负责任,甚至不知所云此外,一个段落的结局或结果,也是这段故事主题思想的表达和表现一个小的单元故事,或者某场戏,某个段落的结局也有小主题,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戏剧任务”。

我想,如果在剧本的写作中遵循了以上几点,戏剧性会有明显的呈现以往说到这里,会有些同学表示不赞同,他们说,老师说的这些太死板了,考虑这么多会束手束脚,反而写不出东西来了我就习惯于不遵循这些清规戒律,写作是自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难道不行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行!没问题啊写作的确是一项自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写作理论和写作习惯,也可以没有理论凭感觉写,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的写作指手画脚:你只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事实上,一个故事,可以有100种讲法,1000种讲法。

但是,你如果想要讲一个大众故事,写那种男女老幼都喜欢听的故事,可能你就不能太自由,你就得遵循某些东西因为你想红,你想火,你想通过写作赚很多的钱,那你就得遵循大多数人听故事看故事的普遍心理模式和思维逻辑如果你不遵循,你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你就会失去大多数观众。

当然,你的作品可能真的很不错,但它们相对小众,只有一小部分人喜欢,就是和你趣味相投的人喜欢,你的知音们喜欢那叫什么呢?在电影里,我们把这一类比较自我的作品叫做“文艺片”或“艺术片”如果你写成小说,那就有可能写成先锋派、荒诞派、意识流什么的。

这些都属于小众艺术和小众文学你想写那样的作品我也会支持你,但它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之内如果你内心想写大众文学,想让作品大红大紫,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你就得“屈尊”这个是规律,逃不掉的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可以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原因所在。

戏剧性的第一种表述:“戏”是什么?戏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触发引爆,能引起重视,可以连锁发展,拐点出人意料,结果让人心服口服的完整过程。

三、猫坐狗垫这是对戏剧性的第二种表述,我们把它叫做“猫坐狗垫”这个比喻是著名编剧黄晖提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看戏的时候,其实是在看一个生活的“常态”,怎样突然变成“非常态”,然后经过一个过程,最终返回到“常态”。

一般认为,生活中的常态是平淡的、乏味的,是不好看的常态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好看?写好了也是可能的例如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它也许没有故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非常态),但是,如果选择的角度好,有某种特定的色调,构图有冲击力,也可能成为很有美感的艺术品。

但那只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是一个瞬间而电视剧和电影是一个时间延展的线性艺术,要讲述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横截面或者说,一个故事可以理解为由无数个横截面串联起来的艺术讲故事,拍电视剧、电影,长时间地停留在常态生活的呈现,是很难看的。

所以,故事的讲述需要遵循刚才我说的那个法则:一上来是常态,如生活一般,突然闯进来一个元素,将常态砸碎,打破,变成一个非常态然后,故事沿着非常态运行,再运行,最后重新归于常态,这就是戏剧性总结一下,什么叫作“有戏”(戏剧性)?在常态的生活中引入一个力量(元素),打破常态,构成非常态、不稳定的悬念,或者是一个冲击、一个变换、一个逃遁……反正就是一种非常态,最后再回归常态,这样就具有戏剧性,这戏就好看了。

四、事件、动作与冲突的三位一体对戏剧性还有第三种表述,这是我在微博上从中央戏剧学院的罗锦鳞教授那里学到的罗老师说,戏剧性是事件、动作与冲突的三位一体怎样理解这个“三位一体”呢?1.先说“事件”是什么?事件这个概念,在戏剧学院的课程中经常被用到。

包括“中戏”、“上戏”,无论是导演系,文学系,还是表演系,老师都会让同学做大量的练习,让你去区分什么是“事件”,什么是“事实”它们的区别是什么?这个区别可能只有一根头发丝儿那么大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大到人类的历史,小到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你都可以用两种视角去观察和研究,第一种是你站在一旁看,从一个侧面去看,这时你仿佛看见的是连绵不断的长河,有头有尾,有急有缓,有蜿蜒曲折,有起伏跌宕,最后奔向大海;也可以用第二种方法看,就是用一把无形的到砍下去,让时间凝固下来,我们去观察一个切面,一个横断面。

前者,我们得到的就是事件,后者就是事实——事件是一个有逻辑链关系的过程;而事实,有可能就不反应出逻辑,它是非逻辑的,是相对独立的、静止的,碎片化的举一个例子,假如你一大早起床来,拿起订阅的报纸读几篇,吃早餐,出门去上班,打了个出租车,办公楼门口碰到熟人,跟他打个招呼,进电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叫什么?就叫事实。

因为它每一个分段的事情,和下一段事情是没有逻辑关联的,只不过是随机组合,任意排列而已换句话说,随意性的组合,就叫事实这个例子稍微修改一下,继续用什么是事件呢?一大早起床,吃完早餐,出门买了一张报纸,打开来看就到一个爆炸性消息——这消息预示着一场经济地震!它可能涉及未来的经济运行、宏观数据、企业风向,甚至导致你手中的业务可能因此损失20万元!你放下报纸,立即打开电脑处理重要文件,然后拿着包立即出门。

你必须尽快将文件送到办公室,于是你去找交通工具,车不在身边,只好打车正赶上交通高峰,没有出租车,只好打一辆黑车来到公司楼下,电梯门口太多人,你匆匆跑上楼梯,跑到一半遇到一个熟人,他拉住你要聊聊,还说个没完,你急得要死,还得应付。

终于跑到办公室,将那个重要文件交给上司——这就叫作事件它有因果关联,有头有尾2.第二个概念说“动作”此“动作”非彼“动作”也动作这个词需要解释,这里所说的动作,准确地说应该叫“戏剧动作”这个戏剧动作不同于演员的肢体动作、表情或说话,不是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不是做操、打球、打拳的那种动作戏剧上所说的动作,是指有目的有目标的行为和行动这里的“动作”和刚才说的“事件”一样,是有逻辑联系的、会引起连锁反应的过程和系列行为这个行为,也有可能表现为演员的一句台词,一个举动,或一个看得见的肢体动作,但这里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动一动”,或漫无目的的行动,而是有逻辑、有意图、有动力、有目标的行为和行动。

我们常听人说,你这个剧本写得不好可哪里不好呢?不知道但仔细看看,其实就是你的主要人物没有动作——我们看不到他在剧中究竟要干什么我们只看到他做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不会引起任何的连锁反应如果我们找出另外一个剧,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形,剧中人物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他所做的事有明显的目的性,所有行为都在目的和意义下往前推进,这个就叫作“动作”。

戏剧动作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主动性的动作”,一种叫“被动性的动作”什么叫“主动性的动作”呢?剧一开始,主人公宣告:“我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的研究生!”接下来所做的事情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搜集资料、网上查询、背英语单词、做模拟题……这些全都是主动的。

他有一个目标,并且主动发起进攻什么叫“被动性的动作”呢?一个人物处于常态的生活中,本来并没有什么目的或目标,可突然被某一个外来得因素冲击了一下,使他不得不做出对应,行动起来,他这个行动是被别的因素推动的——不得不动。

举例说:一个人准备上班,刚一出门,“咣”地从楼上掉下来一个花盆,把他的头给砸破了怎么办?流血不止,得上医院!赶紧打车去到医院,发现没带钱包打电话求助,可交通高峰谁也来不了头上的血还在汩汩地往外流,得求医生帮忙,先救命才是……这些都是动作,但是被迫采取的行动,是被动的动作。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动作,都有共同的特征:目的性,因果性如果你写一个剧本,有个人物在剧中虽然有行为,却是盲目的、琐碎的、随机的,东一下,西一下,毫无目的,毫无因果关联,甚至人物这些动作可有可无,没有动力,那你就要警惕反省了:这个戏肯定有问题!这个故事肯定缺乏戏剧性。

反之,如果人物的行动和行为有很明确的目标,你会发现,甚至不用你写,那个人物自己知道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会拉着编剧往前跑你仿佛并不是在创造他,而只是在记录他的行动轨迹3.第三个概念叫“冲突”我们也叫作“戏剧化的冲突”,或简称“戏剧冲突”。

常见有的编剧同学在写戏的时候,没有真正的理解戏剧冲突的含义,以为写两个人打架,或者吵架,或者扇耳光,人物之间发起争执,那就是冲突,其实不是,至少不准确真正的戏剧冲突,一定是逻辑的必然,是一个冲突的因,造成一个果,而这个果又是新一轮冲突的因。

冲突必须是连锁反应戏剧冲突一定推进事件的发展,改变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常看到一些电视剧,一堆人在吵架,很激动,高声喊叫,肢体动作拉拉扯扯,但是仔细一想,没有什么大事,没有内在动力,没有冲突的根源,没有为什么而冲突,仅仅是为吵而吵,为闹而闹,甚至让人觉得这样的冲突根本不合理,不成立,是假冲突。

这样的戏看起来就难受,很虚,很空,也觉得没劲儿,我常常把这种情况说成是“一堆破事”4.事件、动作、冲突的三位一体就是戏当你写一个故事段落的时候,注意把这三者揉在一起,就是戏,故事就有戏剧性它们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在一片常态的宁静中,突然扔进来一个“石头”(引爆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戏剧事件”这个事件一定会砸到人物身上,将人物带入困境和危机人物对这个事件产生了态度和反应,迅即形成对应措施——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作。

事件激发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反应,人物之间的这种错位的动作,势必产生不一致和差异,引发冲突而这种冲突不断演化,推进了事件,直至结果的出现(结局)——这就是“三位一体”如果你处理好了三位一体,你这个故事就“有戏”。

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叫“没戏”

五、出事了和要出事这是对“戏剧性”的第四种表述当你写剧本的时候,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能让人感觉到有戏?怎样才能吸引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我推荐另一个通向戏剧性的方法:“出事了”,和“要出事”1.先说“出事了”。

例一:有一种情形很常见,剧中人接了个电话:“啊?!什么?”表情严峻,感觉风云突变——这就叫出事了!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了一个引爆点例二:一个人物在路上走着走着,“哐!”前面不远处发生了一场惨烈的车祸……例三:更常见的,一个人边喊边跑:“陈老师!陈老师!”跑到面前,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出事了!”

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马上就被吸引了——出事了!接下来,观众的心一下被提了起来,然后开始关心:到底出了什么事啊?严重到什么程度啊?谁死了?谁病了,谁怎么了?怎么办呢?接下来的注意力都跟着这个人物,跟着这个动作,跟着这个戏就往下走了。

最后肯定会有个结果,就是这个事的结局,是怎么了?是好了?还是坏了?而这个结果很有可能又会形成了第二件事情的一个因,一个果又变成了一个因,然后引起发下一个事件,又出一件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叫作出事了!。

2.还有一种叫作“要出事”!什么叫要出事?就是故事一开始,制造氛围,形成悬念,引起紧张感和不安,让观众看到各种各样的变化,不管是视觉的(色调、光影、构图和气氛),还是听觉的(音响和音乐)有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人物脸上的表情反应引起惊恐紧张等感觉,让观众感受到危险在一步步逼近,而主人却公浑然不知。

这个时候观众凭直觉得出一个暗示:要出事了!也许在故事开始很久都没有出现引爆点,但却充满紧张气氛例如有一群性饥渴的男人,一群光棍,忽然发现他们面前走过一个美女,那一定会出事例如一堆坏人,一群罪犯,中间突然来了一个很淳朴、善良、单纯的农村娃,没有社会经验,对坏人坏事完全没有防范,他却随身携带一大笔钱财。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营造出“要出事”的氛围,你说有戏还是没戏?这个情景,曾经出现在冯小刚导演的经典电影《天下无贼》中通过以上的阐述,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了解一些技巧,以便在自己写作中增强剧本的戏剧性,解决“有戏”还是“没戏”的问题。

不仅如此,我们提倡大家平时增强自我训练——不仅从观念上弄懂什么叫作“有戏”?什么叫作“没戏”?更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和练习,把这种理念培养成一种素养将来每当你策划、写作、评估一个剧本的时候,都会迅速看出作品是否具有戏剧性。

这种培养和养成,最终变成一种很灵敏的自然反射这个有点类似学开车我们到驾校去学驾驶,刚开是师傅坐在副驾座位上,不时地提醒并发出指令:加油!换挡!注意前方!左转!慢点慢点!……等等师傅不在身边,学员就紧张,要用大脑想,我现在要加油,我现在该启动;先松手闸,再加油,同时松离合器。

脚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手要怎么办?离合器怎么放,全是大脑指挥这就是初学者刚开始学写戏也是这样,我们可能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背下来过后遇到问题,会随手把本子拿出来查一查,看一看但真正的高手不是这样!真正的好司机,一定是把驾驶技术溶到血液中去,变成了一种素养,一种本能。

老司机开车不假思考,一边开车,可以一边跟人聊天一边开车,还可以抽烟、接电话如果突然从路边冒出一个人,司机会下意识踩刹车,车会戛然停下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剧本,我们也能对“有戏”和“没戏”作出反射性的判断和评价,那写出优秀作品就是必然的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