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表演台词(双簧表演台词幽默搞笑小学)不看后悔
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的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又连续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3年自
文|齐榕
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的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又连续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广大农村百姓吃不饱肚子,穿不上衣服已成常态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当时,农村既没有电,更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天一黑下来,整个村子死一般寂静偶尔听到几声狗叫的汪汪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在那些年月,乡村小戏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奢侈品我的家乡是山东省平原县王打卦公社郭家堂村,乡村小戏不时光顾。
4公里外的恩城有个“说书人”,人送外号“铁蚂蚱”,因他说书时上窜下跳动作夸张,落下这么一个绰号有一年,刚过完麦,“铁蚂蚱”到我们村来说书他的道具很简单,几根木棍支一个半人高的架子,架子上放一个小鼓这小鼓可挺讲究,中间是椭圆形的鼓帮,两面用好牛皮幔过,上下边缘上用大头钉钉了一圈,鼓皮绷得紧紧的,确保小鼓发出的声音浑厚清脆、悦耳动听。
另外有一根鼓槌,一个用两块木板做成的“节子”“铁蚂蚱”在我们村说的是《大宋金鞭记》,也叫《呼家将》他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表演生动夸张记得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村里的人们拿着板凳、马扎坐下,有的拉半张破席头躺下,抽烟、拉呱。
“铁蚂蚱”把小鼓“嘭嘭嘭”一敲,人们立刻安静下来那一晚他说的是《呼延庆打擂》人们听得简直入了迷,忘记了困倦、忘记了饥饿,听了上段还想听下段“铁蚂蚱”往往说到节骨眼上,“嘭嘭”用力把鼓一敲,把木板向小鼓上一扣,便不往下说了。
他或者卖点带来的东西,或者往每个人身上插一根筷子,听书的人要回家插一块干粮送给他,这就是说书人维持生活的手段再往下,一直说到深夜人们劳累了一天,又吃不饱,早有人开始打呼噜了还有的放了两个响屁“铁蚂蚱”立刻幽默一把。
他收住书,咳嗽了一声说:“听说蒋匪帮正在叫嚣反攻大陆,咱把这些能放响屁的大爷们组织起来,管他们一顿饱饭,到福建前线排成一排,撅起屁股冲着台湾开炮,看看蒋介石还敢不敢再胡闹腾 ”引得人们哄堂大笑“铁蚂蚱”在平原、恩县、武城一带的乡村里说了一辈子书,他的“鲁北木板大鼓”2015年入选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村小戏的高潮在春节前后,那时冬季农活少,除了种菜园子的储存了白菜、萝卜要赶赶集,一般人家农事活动很少,上了年纪的人在沿街北房墙根下晒太阳村里有些文化的人和好热闹的人,便组织起来排练小戏多是自编自演,老百姓喜闻乐见。
我们村有个叫付广经的人,从山西师范专科学校肄业回村,在我们村算是大才子了他的父亲付子洁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当过德县、平原、恩县3县县长,因被错误处理回到原籍还有村东头陈家的陈振元是个初中毕业生,刘家院里的刘新民(人送外号大胡来)……这些人在当时都算村里的文化人。
他们把村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晚上编写剧本和排练节目村里的剧场也很简单,找一个场院或街中心稍大一点的空场地,把四周的土堆得高一些,压平了,在四周埋上4根柱子,柱子上拴上一根铁丝,把棉花包布缝在一起,上边缝上几个拉环,拉过来拉过去很方便,这就算是幕布了。
台前两根柱子顶上挂上两盏明亮的汽灯我们村的小戏多是表演唱、快板书、独唱,还有乐器独奏、双簧表演什么的等过完了年,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唱小戏晚上演出的消息像风一样很快传遍全村有些人家还要专门请外村的亲戚朋友来家看戏。
头一天下午各家都派出小孩子扛着板凳、木椅、杌子等到“剧场”里占地方,占得早的自然靠前一点还有些人家没家什,就在场子周围站着看乡村小戏的音乐伴奏也十分简单,往往是一套锣鼓、一把二胡,甚至是一把口琴有一天晚上,陈家一个乳名叫全意的小伙子在台上表演唱,他扮演了一个老汉,根据场景的设计,他穿一件白褂、一条黑裤,腰扎一根褡褓,头上蒙一条白手巾,鼻子上用细铁丝夹住两个毛笔头做成的两撇胡子。
正月里天气还很冷,他一出场就冻得流了清鼻涕假胡子一下子掉在了地上一帮趴在台子前的小孩高喊:“这个老头是全意”全意从地上捡起假胡子,用手捏住鼻子擤出一把稀鼻涕朝台下甩去,正好甩在一个小孩脸上小孩用手摸了一把继续大喊:“你就是全意,还不让说。
”这时全意停下台词加了一句:“滚蛋的,没看见正在演戏吗”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没有人评价节目的质量,没有人说他演得不好,笑声里带着新年的喜庆各村小戏在本村演出几个晚上,村与村之间还要互相交流,你到我村,我到你村,不用饭菜烟酒招待,不用花一分钱。
有一天晚上,我到王打卦村去看戏,该村是公社驻地,村中的台子搭得很高,台前挖了一条很深的沟,防止小孩子们往台上跑舞台上用水龙布搭起了一个棚子,到底是公社驻地,比别的村阔气多了演出中,有一个节目是小提琴独奏,由从外地回家过年的一位文艺工作者表演。
乡下没这种乐器,有个人惊奇地问身边的人:“这个人怎么把胡胡(称二胡为胡胡)扛到脖子上拉? ”那人不耐烦地说:“外行了吧,那是胡胡吗?那叫小提琴,就得扛着拉 ”然后洋洋得意地显示见识多当小提琴拉响的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你这是拉些嘛呀,下去吧。
”一帮小孩子跟着起哄:“下去吧,下去吧”闻听喝倒彩,文艺工作者直摇头,一脸无奈乡村的小戏是原始的,表演是本色的,在现代艺术的春风还没吹到偏远乡村的时候,那就是农民的生活呐喊,是乡村文化的符号,是深深沉淀于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它像乡村泥路上那道深深的车辙,永远深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双簧表演台词(双簧表演台词幽默搞笑小学)不看后悔
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的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又连续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
-
龙门镖局经典台词(龙门镖局经典台词对白)没想到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电视剧中的穿帮镜头,让观众…
- 小品搞笑台词(小品搞笑台词对白)奔走相告
- 小品搞笑台词(小品搞笑台词剧本)燃爆了
- 小学生相声台词(小学生相声台词 简短 搞笑)满满干货
- 怎么学习英语学习通在线登录网址学习通答案免费版
- 免费学习英语的app哪个好学习通答案查询如何学习英语英语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