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习

结婚主持人台词(六十岁结婚主持人台词)墙裂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1-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0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7岁沈力被誉为中国电视播音主持界的“第一滴水”,见证了整个国家的电视发展史1958年,她参与试播第一条节目

结婚主持人台词(六十岁结婚主持人台词)墙裂推荐

 

2020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7岁沈力被誉为中国电视播音主持界的“第一滴水”,见证了整个国家的电视发展史1958年,她参与试播第一条节目时,北京仅有30多台黑白电视机收看。

到1988年沈力退休时,中国电视机超过了35亿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为您服务》和九十年代的《夕阳红》节目,陪伴了几代人,也让沈力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主持圈的后辈们称她“祖师”,“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将她视为中国主持人这个大家庭的“母亲”;敬一丹说她是“主持人业务上的标杆”,“几十年里,她从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特别舒服的、亲和的、让人信任的职业形象。

”她是观众口中的“沈力大姐”和“沈力奶奶”,若干年后,她清亮的声音一出,大家仍会记得,这是“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沈力”“第一滴水”1958年5月1日19时,黑白电视机屏幕里出现了播音员沈力的笑容。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大楼里,一间办公室改装成播音室,作为唯一一名播音员,25岁的沈力要在一个小时里,完成五套节目的播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黑白电视机屏幕里经常出现沈力的笑容尽管当时中央电视台发射半径只有25公里,仅能覆盖全北京市30多台黑白电子管电视机,但沈力知道,“这是直播,不能够出错要把这个稿子非常流畅地播出去,必须用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把稿子记得特别清楚。

”沈力与电视结缘源于一次播音的机遇她原名沈立环,1933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就读北平华光女中高一时,16岁的她报名参军,跟随部队到达桂林,分在24军步兵学校文工团在这里,沈力学会了练声、发音,还学会了拉小提琴,回到北京后,她调入总政歌舞团。

1954年,随总政歌舞团赴苏联和东欧几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时,七个昼夜的火车旅程中,沈力用车上的扩音设备为大家播报信息三年后转业时,战友建议她,“你的嗓子很有特点,那次在火车上的播音效果很好,不如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考播音员。

”沈力如愿被录取,成为现场讲解开国大典的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的学生,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播音学习第一次试播顺利完成后,沈力承担了电视台几乎全部的节目播音工作,播报5分钟的简明新闻,做画外解说,有时还要做专题采访,遇上节日庆祝实况、大型文艺晚会都得转播。

她早上六点就得赶到台里,把需要播出的稿件一份一份背下来,播完一天的节目已经是晚上九点那时的稿件都是手写,纸上写得密密麻麻,一层层批注、修改涂得难以辨认,沈力就准备了三色墨水,用黑色墨水抹去要删掉的字,蓝色加重修改过的地方,红色标明特别注意的字句,一张张手卡画得像“京剧脸谱”。

“那个状况现在想起来叫狼狈,当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简陋”沈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播报节目前的自我介绍环节,“沈立环”三个字念得拗口,台里领导一提出,沈力随口就回答:“那就把‘环’字去了吧”后来“沈力”的名字,她沿用至今。

在一篇当年的报告文学里,沈力被称作中国电视播音主持界的“第一滴水”沈力回想那个时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规矩可循“我那个时候真的很笨拙,什么是电视播音员都不知道,都在摸索阶段”“她把最真挚的情感和尊重带给观众”。

1974年,沈力主动申请离开了播音主持岗位她回忆说,“我想再学点什么东西,抱着很单纯的心,我就改行了”她开始做电视专题,从选题到报批,从编稿到跑资料,都是一个人负责摄像王崇秋参与了相声大师专题的拍摄,“采访侯宝林,她准备的很充分,跟他聊相声,陪他做沙画。

”专题节目《相声大师到哪儿去了》在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评选中获了奖1982年底,49岁的沈力接到通知,由她来主持一档服务类节目《为您服务》这档节目的理念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但沈力并不擅长琐碎的日常生活,由于工作忙碌,她很少做饭,两个儿子年幼时也是放在幼儿园里长大的,这样的经历使她感到自己很难准确地把握观众的需求。

“我到底怎么为您服务,服务什么内容?”沈力看着一沓沓的观众来信,这是当时唯一了解观众的渠道了每个午休,她都在看信,“当时目的很单纯,就是从中找选题,看看人家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当时每个月大概有3000多封观众来信,最多时能有5000多封信,她几乎每封必看。

她记得,有时候信里提到的问题,编辑们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她会坦诚地说没有找到比如冬天戴眼镜进教室时镜片哈气的问题,等找到解决办法,天气已经暖和了她还是会做出回答,请写信的这位小同学原谅,“我们诚心为您服务一年,我们没有忘记。

1986年,沈力(右二)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敬一丹(右三)的硕士论文答辩受访者供图“在节目里说的每一个字,她都是用心的,非常的简洁、准确、到位”敬一丹记得听沈力讲过的一个案例,稿件里有一句是“有一天一位观众认出了我”,她觉得两者的关系不舒服,琢磨后改成,“观众遇到了我。

”“她改的是一种关系,她的话里对人是尊重的,作为观众,就会觉得被尊重、觉得亲近”在敬一丹印象里,几乎从未见过老师情绪波动,“她是个很温和的人,但她很坚持自己的原则,恰恰是她改变了电视节目的表达,这是一种静悄悄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变革。

” 敬一丹说,“她是用真诚的态度和语言,把最真挚的情感和尊重带给了观众”“沈力老师主持《为您服务》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过去坚硬的话语体系,柔软,平等,温暖,说人话,有服务意识,让电视的语态走进了改革的新时代。

”白岩松说,从某种角度,沈力是中国改革时代的标志人物之一观众也接收到了她的这种善意和尊重,反馈回来的是更多的来信信的开头,观众大多称呼她,“沈力大姐”他们感谢沈力的陪伴,“多少年来,我们虽遥隔千里然而每个礼拜却要按时见面,犹如近在咫尺。

”在得知她退休后,也有观众向她发来邀请,“欢迎您能光临我家来相聚,我们一定会像对亲大姐一样对待您”最美不过夕阳红退休后的沈力,生活闲了下来,去早点摊吃早点时,总有人问她,“您还来这地摊吃?”她笑,“我也是老百姓。

”1993年,沈力受邀主持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进入花甲之年的她领着一群相似年纪的同龄人拍摄节目,“老龄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出现在了中国社会中。沈力怀揣着试试看的心,又回到了主持工作中。

2013年05月06日,沈力接受采访“跟老年朋友们在一块,我永远是个小学生” 沈力在一次采访中回忆,有观众看到她的身体和体力不比从前,连夜做了两个小马甲,“说我是大家的,希望我能够保重身体”节目里大家总会唱上一句,“最美不过夕阳红”。

沈力很喜欢这句词,“这一代老年人非常值得尊敬,也非常可爱,他们有坚定的生活信仰,有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还有那种弃而不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1995年,沈力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的第二届“金话筒”特殊荣誉奖。

《夕阳红》和名牌节目《东方时空》一起,成为中央电视台白天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15年重阳节,沈力参加《夕阳红》特别节目录制视频截图“主持风格完全不同,一软一硬,却都满足了观众的内心需求,观众心里有对柔软的需求,对温暖的需求,同时也有对锋芒的需求”敬一丹对新京报记者说2000年,67岁的沈力最后一次作为《夕阳红》栏目主持人,和观众说了“再见”,她真正退休了。

时间闲了下来,她找到了一些乐趣,会去爬香山,去看展览,还买了架钢琴,跟着一位在音乐学院教钢琴的战友学琴,时常练了一首曲子,出门几天回来又忘了,她就从头再数五线谱,从头去练七十四岁的时候,在成都的弟弟打算教她电脑,她起初不接受,觉得“这是青年人的专利,又很难。

”弟弟远程开着视频一步步教她,她学会制作电子贺卡,还配上了喜欢的文字敬一丹记得,“有一段时间她对电脑特别感兴趣,发来电子贺卡时,老师很开心,挺享受的,那个时候我们都不会”沈力淡出了荧幕,她把在《为您服务》和《夕阳红》时期的手稿和观众来信,全部捐献给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她说,“没有这些,没有观众,没我”1999年,中央电视台曾举办“沈力主持艺术研讨会”,敬一丹记得,当时沈力低调谦和,甚至带着歉意,“怕耽误大家时间”“白岩松还调侃说,‘我不是应邀来的,是硬要来的’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种尊重。

”“当我走上主持人道路不久,就经常得到沈力老师的鼓励,这么多年,一直有她温暖的目光,我一直觉得和沈力老师非常亲,像娘俩”白岩松说让央视前主持人郎永淳印象深刻的是,一起做主持人大赛的评委及朗诵活动时,“她的眼睛明亮清澈,她的言谈举止谦逊随和,塑造出亲近自然可信的魅力。

舞台上下,都是难得的清流也是后学晚辈应该坚守的赤子心、同理心”“谢谢沈力奶奶,再见”200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摄像王崇秋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沈力,她侧身看过来,呵呵笑着,对着镜头,冲他招手,“你也来了。

”“她变化很大,头发白了,特别瘦,精神倒是挺好的。”王崇秋回忆。

2006年11月25日晚,“2006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晚会上的沈力2015年重阳节,沈力受邀参加《夕阳红》特别节目拍摄,她变得更瘦了,之前被确诊了肺癌,身体很是虚弱节目组为她准备了房间休息,她侧坐在床上,与陪同的儿子吴林讨论上台的话。

“又到一年重阳节,祝您幸福,长长久久,健康平安”她念了一遍,改得顺了点,把台词纸折好放进包里,“我事先不想不行”她戴上了自己最爱的丝巾,剪短的银发梳得整齐,化妆时她轻皱着眉头,化完去隔壁的化妆间,去看望老朋友。

到门口时便笑着打招呼,“您好,祝您健康再见”节目里,主持人提及老年观众关心的养老问题,“要不要去养老院?”镜头前的沈力面带笑容,思路清晰地分析,“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我就愿意去养老院,有饭吃,有很多空余时间,不给家里人添麻烦。

”她也点出老年朋友的顾虑,“但条件略微好一点的养老院,价格上很高,一般的老年朋友,包括我在内担负不起”节目录制后的第10天,沈力进入空军总医院接受治疗她很少向别人谈及自己的病情,这位82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感慨,“该走就走了吧。

有什么遗憾的?再过多少(年),若干若干年,谁认得你沈力是谁呀?我这一辈子,很知足,很知足”治疗期间,她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早起后会把被子铺好,窗台、桌椅周边都擦拭一遍,“权当锻炼”将近两个月的治疗后,沈力的病情逐渐平稳,她回家中休养,天气好时,她能出门散散步。

最近几年,敬一丹和白岩松、鞠萍等人去探望时,“她一见我们都会从床上坐起来,请她躺下,她会说这样不好,不礼貌”敬一丹回忆每次见到老师,哪怕在病中,她都保持平和、得体的模样,“她的思维也很活跃,会关心台里最新有什么节目,有什么事情,我们会把有意思的事跟她说一说。

”病痛在一点点侵噬这位八旬老人先是癌症,后来又骨折,绕着房间散步的锻炼也取消了,她不得不长时间卧床,家里的电视开着,放着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探望的时间更短了,说一会儿话会很累,后来她更多地听着大家说话“得这个病这么久,她一直心态挺好。

”王崇秋说2019年6月15日,敬一丹再去探望时,沈力已经不能说话了告别的时候,大家尽可能平静地说:“沈老师,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望您!”敬一丹说,老师一直望着他们,目送他们离开7月28日晚,87岁的沈力静默地与世人做了最后的告别。

对于亲友、后辈而言,“非常难过,前面空荡荡的,是失去敬爱的老师的感觉”敬一丹说“过去这四五年,她病卧在床,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其实是在熬,这一次她离开,让我们难过,对她可能也是一种解脱,在另一个世界里,她依然会温暖地注视我们所有人前行,而她也会自由并快乐着,我相信她的身边永远会有爱。

”白岩松说,“我会时常想念她”有网友写道:“谢谢沈力奶奶,再见”(部分资料整理自央视网《为时代而歌 沈力》、金鹰访谈特别节目“明星面对面”、新民周刊、重庆晚报)新京报记者肖薇薇 实习生李雨凝 编辑胡杰 校对卢茜。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