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所聘岗位类别怎么填_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怎么建设
生活垃圾分类背景下的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技术方案
一、政策背景 2021年5月13日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年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
、分类处理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 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2〕
7号),明确提出要“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加快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能力短板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
300吨地区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地区,鼓励通过跨区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设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可回收物回收、分拣、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 目前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末端垃圾处理能力逐渐增强,末端处理结构逐渐优化但中转设施存在的突出短板难以满足垃圾分类和环境质量提升的需求垃圾中转站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因不同地区垃圾分类水平不同、管理水平差异以及规划和投资不足等诸多原因,现有的垃圾中转站,尤其是县市、乡镇垃圾中转站普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运行技术水平不高、垃圾转运功能单一、污水臭气防控不到位等问题。
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全国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2021年10月9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浙分类办〔2021〕8号),实施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行动,通过新建、改造、
整合、提升等措施,优化转运站点布局,健全与源头分类相衔接的收转运网络,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要求到2022年底,所有大、中型中转站完成改造提升;到2023年底,全省50%以上的中转站完成改造提升;到。
2025年底,全省所有中转站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实现规范、环保、智能、安全运作,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并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量“零增长”、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全省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
95%以上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入,对垃圾中转站的功能、规模、污染防治、智慧管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衔接浙江省垃圾分类后各类垃圾处理处置,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亟需构建新型垃圾中转站,通过提升改造和技术优化,解决浙江省垃圾中转站现有问题,打造花园式、多功能、多元化的垃圾中转站,为全国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提升改造提供标杆示范。
二、垃圾中转站发展现状及问题 历史地看,我国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浙江省垃圾中转站无论是设计建设、还是运行管理,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很好地促进了垃圾处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关注身边生活环境的品质提升,伴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垃圾中转站的功能定位、环境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对浙江省垃圾中转站的实地调研走访,目前垃圾中转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功能单一,缺少易腐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设施 现有垃圾中转站往往只有单一的其他垃圾压缩转运功能,未考虑易腐垃圾处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暂存等现实需求,很难满足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社会公众逐步接受垃圾分类并开始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形成了强烈关注,对垃圾混合收运和处置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特别是分类后易腐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诉求,都明确指向垃圾中转站单一的压缩转运功能已经无法很好地匹配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2)渗滤液处理设施缺失或运行效果不佳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包括垃圾压缩、暂存产生的渗滤液和地面及车辆冲洗水废水,水质复杂、污染浓度高、臭味大,属于典型的难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针对该废水,一些中。
小型垃圾中站转站普遍缺乏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往往通过简易收集后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有些中转站尽管配备了渗滤液处理设施,但存在着设施闲置、运行效果差等问题 (3)降尘、降噪及通风除臭设施不完善,危害人体健康和周边环境。
垃圾中转站卸料、压缩、转运以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过程中均会产生恶臭气体,垃圾臭气具有成分复杂且互相干扰、嗅阈值低、无组织排放、集中收集难、主观性强,脱除难度大等特点目前一些老旧的垃圾中转站敞开运行,恶臭无组织扩散,周边居民长期受噪声、臭气困扰。
部分垃圾中转站压缩工艺环节密闭性差、暂存时间长,加之转运车辆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污水和臭气对沿途环境和居民造成危害 (4)处理规模小,站点分散 部分区县垃圾中转站以小型化为主,建设不规范,选址不当且分散布置,渗滤液和臭气收集处理难度大,常发生污染环境和居民投诉问题,造成后续运行管理成本高,给垃圾的压缩转运带来困难。
(5)普遍缺少称重计量系统 一些小型、老旧垃圾中转站缺少称重计量设施,无法对生活垃圾的进出场量进行计量,难以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也无法对垃圾分类过程实施源头追溯、动态监管和监督考核,不利于中转站的长效运行管理。
三、传超环保系统化解决方案 3.1 技术原则 针对现有垃圾中转站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垃圾中转站新建及提升改造过程中我们研究提出了以下技术原则 (1)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各类因素,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通过新建、改造、整合实现区域垃圾中转站的控点提质。
(2)在实现垃圾密闭压缩、降噪除臭、渗滤液就地处理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与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创建等相结合,配套建设易腐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设施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暂存设施,实现垃圾中转站的多功能协同。
(3)运用数字化技术,依托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垃圾中转站实时监控、进出场在线计量、环境二次污染在线监控、危险气体浓度预警等系统,实现垃圾中转站的智慧管控 3.2 方案内容 3。
.2.1 压缩转运方案 中转站宜设置实体围墙,保证密闭建筑物的结构需保证垃圾转运作业相对密闭,通过新风除臭系统形成微负压状态,防止臭气无组织排放垃圾卸料应采用机械填装方式,有联动、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并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部密封良好。
转运垃圾的装载容器应保证装卸料顺畅,关闭严实,密封可靠运输车辆应具有良好的整体密闭性能,保证装载后不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垃圾卸料、压缩作业宜在主体设施内完成,垃圾转运间宜安装便于启闭的卷帘闸门,必要时设置风幕机隔断,减少对流,实现有效密闭。
图3.1-1(a)风幕机隔断
图3.1-1(b)快速卷帘门
3.1-2(a)实体墙密闭
3.1-2(b)微负压状态 3.2.2 易腐垃圾减量资源化处理方案 针对垃圾分类后产生的易腐垃圾,浙江传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研究开发了“易腐垃圾原位减量资源化处理成套化技术与设备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图。
易腐垃圾减量资源化处理技术工艺流程图 分类后易腐垃圾经过破碎脱水预处理装置实现固液分离,产生的废水通过废水集水系统与发酵产生的渗滤液一起排入渗滤液收集池,
经达标处理后纳入市政管网;脱水后含水率较低的易腐垃圾进入微生物好氧发酵系统,通过智能调节搅拌周期、曝气周期、温度波动范围,精确控制物料停留时间,强化微生物发酵腐熟与生物干化功能,大大降低新旧物料的混合率,提高输出物料的降解效率,经
10-15天快速发酵后,转化为高效有机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废气处理装置净化处理,以气体和水汽的形式排出,有效的消除恶臭污染,避免了易腐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传超环保提供的易腐垃圾原位减量资源化处理方案采用。
推流式好氧生物强化快腐熟工艺,采用全密闭一体化机械快速堆肥形式,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和优势:①设有破碎预处理和固液分离系统,物料适应性强,既可用于分类后的厨余垃圾,也可用于混合垃圾的处理;②可在24小时内任意时段进、出料,堆肥产品品质指标不受进料频率和时间的影响;
③物料55℃以上高温腐熟时间达10天以上,可确保达到无害化要求,且无恶臭污染问题;④设备运行比能耗<70kW•h/t-垃圾,生物质垃圾原位减量率达到70-80%;⑤具备智能加热系统,设定主发酵运行温度范围为
55-65℃;具有过热保护装置和恒温装置,能自动维持堆肥过程温度恒定,无需人工干预,提升操作人员操作效率⑥产品充分腐熟,主要指标(除总养分外)达到有机肥料(NY525-2021)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DB33/T 2091-2018)的相关标准,植物种子发芽指数>90%3.2.3 渗滤液原位高效脱氮除碳处理方案 针对垃圾中转站由渗滤液处理,浙江传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研究开发的“预处理。
+缺氧水解酸化+AO4微氧曝气+均相氧化絮凝”非膜法处理工艺,工艺流程如下:
图3.3-1 工艺流程图 ①渗滤液自原水池收集后进入格栅池,除去粗渣后进入隔油池,隔油池出水进入气浮机进一步除渣除油,并初步去除碳氮磷等污染物;②气浮机出水进入集水池,然后通过提升泵提升至水解酸化池进行水解酸化,将污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水解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然后进入配水池;
③在配水池中将集水池中的污水与水解酸化池出水混合,调整至适宜碳后,进入前置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碳;④缺氧池出水流经微氧池,通过微氧曝气,实现微氧曝气池中的短程硝化以及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大部分氨氮、除总氮和
COD,出水进入沉淀池;⑤微氧池出水在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经均相氧化絮凝反应进行深度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下层污泥回流至前置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除碳;⑥生化系统和均相氧化絮凝反应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池,再由
污泥泵输送至叠螺机中进行脱水,产生的泥饼返回垃圾中转站外运处置叠螺机脱出的污水回流至前端废水集水池,避免二次污染 传超环保研发的渗滤液原位高效脱氮除碳处理处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采用非膜法技术,不产生浓缩液;。
②以AO4微氧曝气生物技术为核心,氮除碳效率高,运行成本<45元/吨废水,相比传统双膜法低30%以上;③通过系统碳源碱度自平衡调节,无需外加碳源和碱度即可实现高效脱氮,出水总氮稳定达标,出水水质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控制》(
GB16889-2008)表2标准的排放要求;④处理过程不使用强碱、强酸和强氧化剂等危化品3.2.4 降噪除臭治理方案 针对垃圾中转站的噪声和臭气污染,着重从以下方面解决: (1)中转站噪声治理
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阻尼减震-材料复合的手段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在中转站设计阶段利用专业的声学软件进行三维模拟、计算、评估和预测产生的噪声,在建设处理就针对性的提出减噪策略 (
2)臭气的收集和处理 中转站因受位置、臭气特征等因素影响,单一的除臭工艺一般不能满足需求,工程实践中多采用组合式工艺传超环保提出采用干式化学过滤与植物液洗涤耦合的技术方案,可确保总处理效率相对稳定在
96-99%3.2.5 智慧管理方案 针对浙江省大中型垃圾中转站和有条件的小型中转站应设置数字化监管系统,及时上传动态监管数据,并接入区域“垃圾分类”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监管系统宜包括以下子系统: (
1)进场在线计量系统:通过安装“无人值守称重系统”或对现有地磅系统进行提升改造,实现垃圾中转站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传输及查看 (2)车辆进出管理系统:在中转站出入口安装抓拍设备、RFID(射频识别技术
)设备,识别车辆配备的RFID身份卡;或建立电子图像数据库,对固定环卫车辆、社会垃圾车辆及其他车辆进行进站识别,并通过后台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的贮存和处理 (3)监控系统:在中转站出入口等关键点位安装在线视频监控。
系统,实时监控中转站作业运行情况,确保中转站每日按时“开张”,杜绝中转站安全事故的发生 (4)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水质水量、臭气在线监测,实时监测中转站运行过程中的水、气排放,确保实现无害化排放 (
5)综合分析系统通过感、传、智、用大数据整合应用,系统分析海量的人员、部件和事件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理、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智慧的管理和决策 3.2.6 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模式构建。
在浙江省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打造全国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的背景下,传超环保通过实地调研浙江省生活垃圾中转站布局及日常运行情况,综合分析不同规模垃圾中转站建设、运行维护、环境影响等因素,剖析现有中转站存在的短板和瓶颈,提出了未来垃圾中转站建设模式
—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模式,实现物质流、价值流、环境流、信息流循环的“四流畅通”。具体模式如下:
图2.5-1未来中转站模式—“四流畅通”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模式 “四流畅通”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综合体模式运行过程如下: ①清运人员通过清运车将分类后的垃圾分类运输至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可回收物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临时存储;
其他垃圾通过垃圾压缩中转设备封闭压缩减容后外运焚烧处理;易腐垃圾通过原位减量资源化处理设备进行减量资源化处理,筛上粗纤维和塑料等杂质用作焚烧发电的优质燃料;筛下物料收集后得到高价值有机肥产品,用作厂区内绿化种植和周边农场果蔬种植肥料使用以提减少化肥施用,实现易腐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由此,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在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分别完成了减量压缩转运和无害化资源化提值升质,实现了“物质流”和“价值流”畅通 ②垃圾压缩转运和减量资源化处理过程中,废气负压收集系统同步工作,将废气、水蒸气经。
废气收集处理设备处理,相关指标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及《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6297-1996)后经由离心风机和排气烟囱排入大气;其他垃圾压缩转运、易腐垃圾破碎脱水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则集中收集后排入污水池,再泵入渗滤液高效低耗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表2标准后与雨水(不含初期雨水)一起排入清水池,部分清水用于园林绿化和车辆清洗,剩余清水就近纳入污水管网,完成减污降碳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对周边人居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实现垃圾处理过程
“环境流”畅通 ③在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建设数字化城管办公大楼,配置宣教中心和可视化远程监控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太网、GPRS、5G等)将垃圾分类情况、各类垃圾处理系统的运行数据和运行状况传输到可视化监管平台,完成垃圾分类效能评估、各类垃圾处理系统远程数据的监控、诊断、程序维护和故障报警等功能,为居民、操作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监管平台,提高垃圾分类治理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全程监管以及公众知晓与参与水平,实现。
数字赋能和“信息流”畅通 ④通过“四流畅通”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综合体的构建,打造花园式、多功能、多元化的未来中转站模式,很好地衔接前端垃圾分类和末端分类分质处理3.3 技术特色与优势 传超环保构建的未来垃圾中转站建设模式。
—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模式具有以下技术特色和优势: (1)通过集成可回收物分拣储存、其他垃圾封闭压缩转运、易腐垃圾肥料化、有害垃圾暂存、臭气和渗滤液就地处理、数字监管、宣教中心等系统,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多功能协同。
(2)通过配套易腐垃圾减量资源化处理设施,实现了易腐垃圾的全量化和高值化循环利用 (3)通过配套垃圾渗滤液原位达标处理设施,避免了渗滤液的横流溢流现象,减轻了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消除了环境污染风险。
(4)通过建设防尘除臭设施和降噪设施,避免了粉尘臭气逸散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扰民现象,有效规避居民投诉 (5)通过建设宣教中心和可视化远程监控平台,实现了垃圾中转站的智慧监管和长效运行 3。
.4 典型案例3.4.1 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农村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位于衢江区杜泽镇下余村,由浙江传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倾力打造,是浙江省首个具备“四流畅通”(物质流、价值流、环境流、信息流)特色的村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项目被列为
农业农村部第一典型案例。
图3.6-1 衢州市衢江区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 3.4.2 易腐垃圾减量资源化处理典型案例
图3.6-2 瞻岐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综合体设备采购项目(10 t/d)(1)项目地点:鄞州区瞻岐镇垃圾中转站(2)服务人口:2.56万人(3)垃圾处理量:10吨/天(4)运行时间:2019年6月至2020
年1月(5)产品执行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DB33/T2091-2018)和《有机肥料》(NY525-2012) 3.4.3垃圾渗滤液稳定达标处理典型案例(1)杭州市径山镇垃圾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原位达标处理一体化设备
(10 t/d)
(2)杭州市未来科技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原位达标处理(50 t/d)
四、浙江传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浙江传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为依托的高科技环保企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现已通过国家“三体系认证”,具备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服务资质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杭州市青蓝计划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拥有多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凭借浙江大学的“双一流”学科优势和深厚的科研积淀,以及自身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13项,软著8项,在申请发明专利
16项,参与省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4项公司充分发挥核心技术优势,致力于垃圾渗滤液原位高效脱氮除碳处理、规模化养殖废水高效脱氮除磷处理、有机固体废物破碎除杂预处理和有机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发展,积极为垃圾分类分质处理、生态循环恢复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睦路1288号梦想小镇7号楼205室 法定代表人:王昊书0571-86131895/18057149238 邮政编码:310014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所聘岗位类别怎么填_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怎么建设
生活垃圾分类背景下的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技术方案
-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所聘岗位类别怎么填_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怎么建设
目前好多客户问到小编,垃圾压缩中转站工艺有哪些,为此,为大家分享一款水平压缩工艺。垃圾压缩中转站工艺有哪些垃圾压缩中转站水平压…
-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心得_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
-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离居民有要求吗_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对周围影响大不
-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与小区的距离_生活垃圾压缩打包设备
- 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对周围影响大不_生活垃圾压缩打包设备
- 生活家演员表_生活家演员表全部演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