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万万没想到历史故事视频(八年级历史故事视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朱尚刚先生,有名翻译家朱生豪之子、母亲宋清如、朱生豪的独子。2014年冬天、嘉兴、禾兴南路七十三号一所老宅,一位古稀老人来到了这里。屏幕上的这两

万万没想到历史故事视频(八年级历史故事视频)

 

朱尚刚先生,有名翻译家朱生豪之子、母亲宋清如、朱生豪的独子2014年冬天、嘉兴、禾兴南路七十三号一所老宅,一位古稀老人来到了这里屏幕上的这两位,是朱生豪和宋清如,他们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而眼前的这位老人则是他们唯一的儿子朱尚刚。

“这一间原来是吃饭的地方,对、里面是做饭的、外面是吃饭的,自己小时候母亲会做蛋糕、会做沙拉,那些东西对自己影响还是蛮深的那母亲有说过父亲比较喜欢吃什么菜吗?好像没怎么说过、那时候就是,主要就是一清二白、也不可能花很大的价钱去操持那些好吃的东西。

”这所宅子是朱生豪的故居,现在已经建成博物馆,在这里收藏和保留了朱生豪夫妇生前的点点滴滴这是朱生豪写给爱人宋清如的一封信在这间屋子里、朱生豪在宋清如的陪伴下、翻译了莎士比亚大部分著作那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莎士比亚中文版作品,朱生豪先生用一生心血把大部分莎翁作品翻译成稿,但是天妒英才、朱先生因肺结核病于1944年12月去世、年仅三十二岁,那一年、他唯一的孩子朱尚刚才刚刚出生十三个月。

当时自己当然不可能了解,后来也曾经不是考虑的很多,但是呢最使自己震撼呢、就是她在遗物里面的那两篇祭文,那祭文里面描写的就是这一段心理活动,所以这个是最使自己震撼、最使自己看了之后激动的朱生豪先生英年早逝,妻子宋清如自此一人带着年幼的朱尚刚奔波各处,生活艰难无处诉说,只有篇篇悼念亡夫的诗句、声声血泪。

从母亲的回忆录里、朱尚刚也知道了父母二人的相识、是因为一首诗自己母亲呢,进之江大学是在1932年,那时候自己父亲已经读过三年了、最后一年了,那么自己母亲呢、从小也是比较喜欢诗歌的,文学也比较好,所以她进了大学之后就听人说、之江有一个之江诗社、诗社里面还有一个才子、叫朱生豪的,诗歌也好、诗论也好、反正很有才华的,所以呢、就听着这个之后、心里比较有些向往,那么自己母亲为了有点新意、所以她就写了一首宝塔诗,就第一句一个字、第二句两个字、第三句三个字 这样想的,地因为是比较有点新意的,那么只有自己父亲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小姑娘还是比较有点才气的、东西写得也不错,那么他的表现跟别人不一样,他就微微笑了一下、对她笑了一下、头就低下去了,为什么低下去了、,因为他本身也是、自己父亲其实也是很腼腆的、对女孩子总会比较腼腆的,所以就是头低下去笑一笑,那么这一笑对自己母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

从此、之江大学校园里,这对才华横溢的情侣开始诗句传情,朱生豪帮宋清如改写的诗句、宋清如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这一页诗稿就是《高阳台》,自己母亲早年读书的时候写的一首词,请自己父亲给她修改的,所以这一面是録呈余师请正、清如始学稿,后面是一首《高阳台》的词,《高阳台》上面改的呢、是自己父亲改的,可以看得出他改了之后呢、确实比原来要更好一点、更生动一点。

1933年,朱生豪毕业后、进入上海世界书局工作,进入社会以后,朱生豪看到国家贫困、时局动荡,感慨万千这时的朱生豪彷徨、无奈,在给宋清如的信中、他这样写到,“这里一切都是丑的,风 雨 太阳都丑、人也丑,我也丑的很,只有你是青天一样可爱。

”进入社会之后呢、发现社会并不像他原来所想像的那么好,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很大,特别一些人尔虞我诈、有些反正不平等的现象也很多,真正诚心诚意的、勤恳工作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他感到很苦闷、很彷徨,感到跟周围的人合不来,那么那样情况下面呢、他给我们的信里面就表达了很多这方面的思想,感到寂寞、感到彷徨、感到苦闷。

自己觉得这个和莎士比亚的当时的思想状况有点雷同的,所以自己想这也是他跟莎士比亚能够共鸣的一个因素吧,朱生豪在读莎士比亚英文原著的过程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知音,可他却发现、偌大的中国居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中文版莎士比亚全集。

比较系统的没有,但是不知道、反正当时鲁迅先生曾经提出来希望能够翻译莎士比亚,那么1935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叫做翻译年、因为当时社会上面的关系、好多进步的作品不让发表,就是有些文学进步文化人、就用引进的方式、就翻译国外的那些好的作品,所以当时翻译家特别多、翻译作品,那么世界书局在上海也是比较有影响的大书局嘛、所以他们也考虑翻译一些外国的名著,那么当时它的主编是叫詹文浒的、建议自己父亲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但是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何容易,仅仅是搜集莎士比亚的全套作品、在当时的中国就很棘手,而要把莎士比亚高超的文学境界、通过中文表达出来,更为困难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古典文学、确实很难的,不是花很大的功夫、确实也很难把它翻译下来,而翻译出来之后别人是不是喜欢、也很难说,所以自己觉得我父亲也是、他觉得这是在顶着狮鹫唱戏,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1935年,朱生豪和他所在世界书局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能够得到这份差事、让朱生豪对生活重新燃起了热情,一扫初入社会后的痛楚与阴霾,他也把这份情感传达给了爱人他在给自己母亲这封信中、是这样说的,舍弟说我想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莎士比亚翻译成功以后,因为某个人说中国是一个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1935年,朱生豪跑遍了上海的各家书店、资料馆,搜集了大量莎士比亚的书籍,通过整理、他把莎士比亚的作品按照喜剧、悲剧、历史剧、杂剧,四类编排,先从喜剧开始翻译开始的时候比较吃力,但是因为他本身做英文的功底、莎士比亚原本 他已经看过十来遍了,所以呢比较熟悉,翻译的时候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到1937年年终的时候,大概翻译了八、九个剧本,喜剧部分基本上翻译完了,他原来估计呢、再有两年可以全部完成了,但是呢日本人没有给他这两年。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在我国各地制造事端,为大规模侵华寻找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军人大山勇夫、斋藤要藏驾汽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事为借口、突然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就到八一三的时候,日本人进攻闸北、半夜里面炮弹打进来,他就没办法、连夜跑出去,身边只带了少数的几件衣服和一本莎士比亚原著的全集,那么他原来已经翻译出来稿子、陆陆续续都交给世界书局了,那么在那一天呢、世界书局也被日本人占了、而且放火烧过了,所以那些稿子呢基本上都丢了。

朱生豪两年的心血就此化为灰烬,在痛苦的逃难路途中、他从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他只能从头再开始,那么第一次翻译的时候、他交了稿子还可以拿点稿费的,而原来已经拿过稿费再重译的话、是没有稿费拿的,但是他呢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为了其它的目的,所以他还是从头开始、再把它一个一个再翻译出来。

离开一年后,朱生豪再一次回到上海、这时经历了炮火洗礼的上海已经物是人非朱生豪在老友的帮助下、进入《中美日报》工作《中美日报》是詹文浒请他去的,因为詹文浒原来在世界书局也是,他翻译莎士比亚、就是詹文浒建议他翻译的,他在世界书局的同事。

后来《中美日报》呢,它当时经营了整顿之后,由詹文浒去担任主编了、那么詹文浒也觉得自己父亲是可以用的一个笔杆子,自己父亲呢也知道《中美日报》是主持抗战的、所以他也愿意去、为抗日去摇旗呐喊,所以就去了在那里工作、他是以非常大的热情工作的,主要是撰写一些宣传抗日的一些诗篇短论。

2014年的冬天,朱尚刚来到上海,当年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中美日报》社、已经不复存在在重新回到上海的日子里,朱生豪依然不忘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工作之余他更挂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心上人1937年以后自己母亲随着他们全家人也逃到四川去了,四川、后来在主要在 重庆北碚的国立二中,国立二中当时主要是收留的从下江、就是长江下游一带逃难去的一些学生。

宋清如在重庆时刻要提防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这对情侣一个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天各一方、杳无音信到了1941年,当宋清如得知朱生豪在上海的消息后、不顾危险辗转到东北,再立即南下他们到了上海之后、跟自己父亲取得联系挺麻烦的,《中美日报》她是根本进不去,因为那时候也非常紧张的,因为租界虽然一个小块地方、日本人不让进来,周围都是日本人的、里面日本特务多得不得了。

第一次相见就是自己父亲从《中美日报》社偷偷跑出来、到她住的地方去,那时候很紧张的,因为像自己父亲这样的人、他在《中美日报》社用的都是化名,如果给日本人知道的话、肯定要暗杀的长期的分别之后,朱生豪和宋清如终于在战火纷飞的上海得以重逢。

他们曾经考虑再次逃到重庆去、四川去,那么四川去如果同行的话呢,如果以夫妻的身份同行的话、毕竟方便一点所以他们同学们也建议他们结了婚再去,那对自己父母来说嘛、反正这是迟早的事情,实际上已经是从相爱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十年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