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简写)
作者简介: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兴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邓绍根,李兴博.百年回眸: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前瞻[J].兰
作者简介: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兴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邓绍根,李兴博.百年回眸: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前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04):210-218. 本文系简写。
【全文共5441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百年回眸: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前瞻2018年,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百年诞辰一百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传播教育迅猛发展,其内涵和外延日益拓展,从最初的报学发展到新闻学,延伸至广告、广播电视、出版、公共关系、新媒体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新闻传播教育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历经萌芽起步、曲折前行、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等四个阶段,至今形成相当深厚的学术积淀,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邓绍根教授01筚路蓝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萌芽与起步(1918-1949)最新虽然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新闻学课程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成立,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却萌芽于20世纪初。
1927年,戈公振出版著作《中国报学史》,设有“报业教育”专节,系统介绍了国内各高校新闻学系和新闻课程设置情况此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著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总之,1918-1949年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萌芽与起步阶段其研究特点有四:第一,该阶段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以译介外国新闻传播教育情况和梳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停留在表象研究阶段,缺乏对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兴起及其规章课程制度的深层次的研究分析;第二,停留在报学教育研究阶段,很少涉猎刚刚兴起的广告教育和广播教育;第三,著述数量较少,大都包含在新闻事业史或报刊史中,并未独立出来;第四,出现新生力量。
一些新闻学子将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推动了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02“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曲折前行(1949-1978)1949-1978年,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发展缓慢,没有一部专著问世。
目前可查仅有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于1950年编印出版的内部资料《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概况》论文则以罗列的《十年来的我国新闻教育》为代表
▲方汉奇主编:《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论文汇编》1949-1978年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成果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颇高1958年,黄天鹏撰写《新闻教育四十年——中国新闻教育的创办与变迁》一文,叙述了大陆和1949年后台湾新闻教育发展。
1966年,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长曾虚白主持编撰的《中国新闻史》则全面系统梳理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史论文则有谢然之《论中美新闻教育之合作》、徐佳士《报业与新闻教育》,两文均载于《新闻学论集》这个时期台湾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成果中,世界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很大突破。
1966年,李瞻主持编撰的《世界新闻史》,不仅全面概述了英法德意俄美等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历史,而且详细介绍了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教育机构1949-1978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特点。
大陆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进展缓慢;台湾的研究成果却不断涌现,不仅将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而且拓展了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广度一是表现在世界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更加全面;二是将广播教育扩展到广播电视教育的研究上。
03步入正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恢复发展(1978-2000)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随着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工作逐渐恢复,1978-2000年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迅速步入正轨,恢复发展,成效显著。
(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纵向研究逐渐系统深化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成为中国新闻通史类著作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从民国以后的各个时段里均有章节论及新闻传播教育情况。
方汉奇《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新闻教育70年历程,对不同时期新闻传播教育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价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梳理了民国时期广告学教材,介绍了各学校开设广告学课程情况。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横向研究取得突破,个案研究成果增长显著1978-2000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机构、人物、地域的个案研究新闻教育机构方面,如张风《华中新闻训练班回忆》;新闻教育人物方面,如章玉梅《复旦新闻系第一任系主任——谢六逸》;特定地域方面,如马光仁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
1980年代,新闻学术杂志刊登了诸多以参访和交流外国新闻教育为主的文章,如张保安《美国新闻教育散记》等1978-2000年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继续发展1981年,徐佳士在《政大新闻教育的创始成长和现状》一文中回顾了政治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并分析了其现状和发展前景。
(徐佳士,1981)(三)编辑出版教育研究受到关注一些文章介绍了中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还有一些文章分别介绍了法美日韩等国的编辑出版教育现状学界还出现了专门书籍,对编辑学专业的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层次、专业设置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978-2000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逐渐步入正轨,开始向纵深推进,个案研究成果增长显著,领域有所拓展当然,这个时期的研究著述比较侧重对新闻传播教育历史过程的描述,缺乏对新闻教育阶段性规律和特点的总结,新闻教育思想和理念等更深层次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
这个时期台湾新闻教育史的研究延续了以往发展势头民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的研究继续增多,质量继续提高04繁花似锦: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开拓创新(2000年至今)2000年以来,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思维和新观念在国际化浪潮中大量涌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走向普及和多元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研究者锐意进取,新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繁花似锦的盎然生机第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通史和断代史研究成果涌现2003年,李建新出版专著《中国新闻教育史论》该书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概括和总结。
2016年,徐晓明著作《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发展史研究(1912-1949)》较为细致地分析了1949年以前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李建新著:《中国新闻教育史论》第二,新理论和新视野为中外新闻传播教育交流史研究注入新活力1998年,张咏将“教育模式”运用到其硕士论文《美苏新闻教育模式的引入及其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中,梳理了两种新闻教育模式传入中国的过程,并提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模式的重新选择。
2013年,林牧茵著作《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研究了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传入中国的历程外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陈俊峰著作《学徒制影响下的学院制:英国大学新闻教育研究》分析了英国新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个案研究不断拓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个案研究成果不仅数量上升,而且开掘了研究深度如邓绍根著作《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客观分析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地位。
▲邓绍根著:《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第四,研究边界得到进一步拓展广播电视学教育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赵玉明在《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一书中勾勒出1978年以后中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发展历程;公共关系教育研究受到关注。
2010年,王晓乐论文《民国时期公共关系教育创建始末》,推断1934年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开设的必修课程“实用宣传与公共关系”是中国公共关系教育的发端,将中国公共关系教育的引进时间提前了50余年;广告学教育研究受到重视。
苏士梅的《中国近现代商业广告史》第九章“近现代广告教育”,大致描绘出广告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编辑出版教育研究向数字出版教育拓展如郝振省主编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分析中国数字出版教育的现状、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等问题。
▲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五,专门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组织成立,推动研究新发展2008年10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成立2015年以来,张昆会长组织了全国新闻传播院系一百多位教师,于2016年11月编撰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编:《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总之,2000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力量逐渐形成,出现了诸多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该阶段的中国编辑出版教育研究向数字出版教育拓展,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呈现出“个案研究多,总体性研究少”的态势,深入程度大大增加。
许多个案研究采用“挖深井”的方法,或是深入挖掘某个人物的新闻教育思想,或是全面分析某个新闻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办学特点,抑或是梳理某个新闻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阐释其意义影响05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加强新史料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料种类丰富,除了常见的各类资料外,教科书、讲义、学生论文之类均可以纳入其中,且要不断地挖掘新史料,弥补研究资料的缺失2010年,龙伟等编辑出版的《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就是希望通过搜集整理那些似已湮灭的文字,帮助读者对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2017年,李建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教育100年的文献资料整理与史论理析》也将促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料整理和挖掘工作(二)改进研究方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者应积极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才能取得新突破。
如口述历史方法非常适用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2013年,俞家庆访谈出版《中国教育口述史(第2辑)罗列教授等亲历新闻教育往事回忆》,以罗列的口述为主线,加上对甘惜分、方汉奇等人大新闻学院老教授的采访,清晰地展现了人大新闻教育的发展脉络。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开始设置“新闻传播教育史钩沉”栏目,邀请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撰写回忆文章,再现历史真相
▲俞家庆等:《中国教育口述史(第2辑)罗列教授等亲历新闻教育往事回忆》比较研究方法也值得借鉴通过对不同学校的新闻教育在师资、受教者、教育方针、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清晰地认识新闻传播教育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并厘清各类外界因素如何影响新闻教育实践。
(三)提升理论思维,探索研究新角度,继续拓展新领域目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者多以新闻史学者为主,比较关注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研究,忽略了新闻传播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研究首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分支之一,也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联系通常称之为教育的外部规律;一个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联系,通常称之为教育的内部规律其次,要按照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应按照教育的构成要素,对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教育者,即学校师资,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进行研究;对受教育者,即新闻传播教育的各级各类学生(教育对象)、毕业生进行分析;对教育影响,即新闻传播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学设备)、教育方法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进行探讨。
再次,加强不同层次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目前中国新闻传播职业教育研究比较薄弱;在专业教育中,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史、博士研究生教育史及其博士后培养史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不仅应加强职业教育史,而且要加强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史研究,构建一个完整学历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
(四)拓宽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的新视野在萌芽起步阶段,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在加强报学教育研究基础上,将广告教育研究系统化,探索广播教育;在曲折前行阶段,在加强新闻教育基础上,应深化大陆广播教育研究,将台湾地区的广告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研究系统化;在恢复发展阶段,在加强新闻教育和广告教育的基础上,应深化编辑出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的研究;在开拓创新阶段,应深化新闻学教育、传播学教育、广播电视学教育、广告学教育、编辑出版教育,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公共关系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等研究,从而构建起全面立体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体系。
(五)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化队伍据2017年12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报告:全国有681所大学开设了1244个本科专业点,在校教师7000人。
七千在校教师既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者他们也应加强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注重问题研讨,在自己新闻传播领域梳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在各自新闻传播领域,搭建起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化水平,推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载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210-218页。编辑 | 王孟晴、卓曼曼审核 | 陈 薇、王一鸣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满满干货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简写)
作者简介: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兴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邓绍根,李兴博.百年回…
-
真没想到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简写)
在中国的历史上,1949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中华民族正式开辟了新纪元。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新中国在世界之林开始谱写无…
- 越早知道越好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手抄报)
- 深度揭秘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视频)
- 墙裂推荐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波兰球)
- 难以置信中国历史发展史(中国历史发展史思维导图)
- 这都可以历史最恐怖的朝代(明朝的诡异消失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