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这都可以?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大学者,小故事\x0a从三皇五帝写到民国时期\x0a\x0a高品位,低姿态\x0a历史学家们合讲中国故事

这都可以?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大学者,小故事,从三皇五帝写到民国时期高品位,低姿态,历史学家们合讲中国故事上百个历史人物,五百多个历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历史全貌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编

著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胡厚宣、何兹全、戴逸等审定

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极佳读本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编的关于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的著作为了宣传介绍中国历史,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包括著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人,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从北京猿人一直写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典章制度、文史常识、文物古迹、艺术创造。

本书内容扼要,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本编从中国猿人讲到战国末年,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争雄,诸子百家的兴起,这是中华文化的奠基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时期第一编中国猿人从人的形体上讲,儿子总是像父亲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父亲;父亲总是像祖父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祖父。

照此往上推,我们的远祖,以至人类的祖先,一定有些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相像的,也一定有很多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不相同的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192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五十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种牙齿和下牙床化石,既像人的,也像猿的,到底是什么动物的呢?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猿人”的化石“猿人”,是界于人和古猿(古代的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考古学家们把在周口店发现的这种猿人称作“中国猿人北京种”,或者简称为“中国猿人”,俗名叫作“北京人”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区再次发掘,发现了一块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牙齿、下颚骨、躯干骨化石,另外还有猿人制造和使用过的许多石器。

解放后,继续发掘,新的发现也很多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北京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北京人”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大约有五十万年(也有人推定为四十万年)现在让我们看看,“北京人”和我们今天的人,在外貌上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相像。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猿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极其相似,下肢骨虽然也具备了现代人的某些特征,可是还保留了明显的原始性质至于其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则更为显著,像低平的前额,隆起的眉脊骨,高高的颧骨,上下齿喙向前突出,没有下颏 (kē),脑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髓的重量只有现代人的80%,等等。

但是,从肢骨发达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中国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同时根据发现的石器,还可以肯定,它们能够制造工具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能制造工具,这是人和一般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使人从普通动物中区分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劳动猿人进化到脱离动物的范畴,进入人类的领域,首先就是从双手得到解放,成为劳动的器官,能够劳动、创造工具这一点开始的“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上肢骨极为相像,就是劳动的结果;下肢骨的进化比上肢骨落后,头部的进化相对比较缓慢,这正是说明下肢和脑部是随着手足的分工而进化的。

“中国猿人”体质形态的变化,正好证实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四五十万年前,我国华北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得多,那时周口店附近,林深草密,莽莽榛榛,到处是各种飞禽野兽出没的场所,也是“北京人”生活活动的地方。

在这块原始的土地上,谁是真正的主人呢?毫无疑问,是“北京人”“北京人”成群地居住在龙骨山边的洞穴里,过着比野兽稍强的、极其简单的原始人群的生活他们从离自己住处不远的河滩上,拣来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鹅卵石,打砸成各式各样的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用它来作为围捕野兽、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的工具,或者作为防御猛兽袭击的武器。

这种工具,只是经过初步加工,还相当粗糙,科学家们把它叫作“旧石器”所谓“旧石器”,是和人类进步了以后的石器——“新石器”比较而言的“北京人”不但能制造石器,而且还能利用吃剩下来的兽骨,制成各种用途的骨器。

考古学家们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还发现有用火烧过的石块、骨骼,还有木炭和深浅不同的灰烬堆积由这些可以断定,“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知道了用火烧熟食物,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火的使用,在人类生活上有着极重大的意义。

由于用火,肉类可以熟食,这样便大大缩短了胃肠的消化过程,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由于用火,人类便增加了防御猛兽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总之,“中国猿人”为了迫使自然界服务于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付出的各种劳动,已经在他们居住的环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大致了解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生活的粗略概况,主要就是因为这些遗留下来的劳动印记(包括他们所创造的劳动工具在内),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科学的线索(桂琼英)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这几个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是古代人们根据对原始社会情景的推测而提出的一些假想人物原始社会的情景没有文字记载现代考古科学证明,这些假想人物的提出,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几个主要阶段的经济生活状况相传“有巢氏”“构木为巢”。

所谓“构木为巢”,是指原始人用树枝架着像鸟巢般的住所,在树上居住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祖先——“猿人”,刚从树上降落到地面来生活,初步学会直立行走,他们拿着自己制造的粗糙石器,在那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和鸟兽逼人的原野上,用集体的力量猎取虎、羊、熊、鹿等野兽,掘取、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来维持自己简朴、艰苦的生活。

最初,他们还保持着在树上居住的习惯——“构木为巢”;后来,由于地面的活动日益频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又渐渐学会了利用野兽的洞穴,或者亲自在山岩边挖掘洞穴来作为防御野兽侵袭的藏身处所北京西南周口店的“中国猿人”遗址,就是一个洞穴住址。

相传“燧(suì)人氏”“钻木取火”原始人不知道熟食,猎取到野兽后就连毛带血地生吃经过长期观察,他们才慢慢发觉由于雷电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森林大火不但可以取暖,而且可以吓跑野兽;同时还发觉被火烤焦的兽肉,吃起来比生肉更香、更有味,也更容易消化。

于是,他们逐渐地学会了如何保存天然火种不让它熄灭,用火来烧熟食物、驱逐寒冷、围猎猛兽由于有了火,过去许多不能生吃的东西可以熟食了,可食之物的范围扩大了;由于熟食,“猿人”的躯体有了新的发展,脑量有了增加,因而在形体上逐渐进化到了“古人阶段”——即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过渡阶段。

此后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观察实践,原始人发现进行燧石加工或久钻一块坚硬的木头时,往往由生热而迸出火光,根据这个道理,他们慢慢地学会了“钻木取火”从此,用火便得到了保障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用火的痕迹,这说明远在四五十万年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类,就已经知道熟食了。

相传“伏羲(xī)氏”(又称“庖牺氏”)教人结网捕兽捕鱼,“养牺牲以供庖厨”,又说他“教民嫁娶”这个传说所反映的时间,大致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中石器时代”以后这时,石器的制作比以前进步,石器的种类比以前增多,因而猎获野兽的效率也比以前提高了。

特别是像弓箭啦、矛啦、鱼叉啦等一类狩猎工具出现后,连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也都成了猎取的对象猎获物多了,一时吃不完,饲养起来让它繁殖,要吃时再宰掉,以后如果再遇到刮风下雨的日子无法出外围猎,或者围猎一无所获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闹饥荒了。

牧畜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相对地安定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慢慢地由原始群居阶段进入到了有组织的氏族社会阶段氏族社会,一开始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妇女在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候,在婚姻方式上,已经摆脱了同族间“乱婚”的现象,而采取了氏族与氏族间兄弟姊妹对偶婚姻的形式,出现了“嫁娶”。

由于氏族社会是以母系为中心,因此这时出嫁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设立集市,又说他制造耒(lěi)、耜(sì)等农具,教人种植五谷这个传说所反映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类通过长期的劳动,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辨认和培植可食植物的经验;石器的制作又比以前更进了一步石刀、石镰和木制耒、耜等农具的出现,说明农业已经开始当然,这时候的农业还是极为原始的,人们只知道在砍倒烧光的林地上播种谷物,等待收获,还不知道施肥和进行田间管理。

这种农业,后世称之为“锄耕农业”这时饲养牲畜有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与农业需要分别进行,因而开始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由于社会的分工,导致了原始交换的萌芽;开始时,这种交换当然还只是偶然的,不过越到后来便越成为经常的了。

我国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所发掘的器物,正好展示了古史传说中“神农氏”时代这一发展着的“锄耕农业”经济的某些社会图景(王贵民)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考古学根据人类制造工具和武器所用的原料,将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好些阶段“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两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仰韶文化”是由于它最早发现在河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现在大约有四五千年。

它的分布地区很广,在河南西部、北部以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就不下一千处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由于这些陶器以表面是红色而又带有彩色花纹的为最多,而这种彩陶又具有很明显的特征,所以“仰韶文化”又称作“彩陶文化”。

根据对“仰韶文化”遗址和大量遗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当时的经济是以原始的“锄耕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粟;农具有石斧、石铲、石刀和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磨棒等这时的畜牧和渔猎虽然已渐成为一种副业,但是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占有一定地位。

家畜方面,已有猪、狗的饲养手工业方面,制石、制骨、制陶、纺织、缝纫已很普遍人们这时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方形或圆形的小屋子连接成的“村落”模样(在这种“村落”当中往往还有一所大房子,大概是这个氏族成员活动的公共场所)。

另外,从对当时的墓葬和日用品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这时妇女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远远高于男子,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龙山文化”是比“仰韶文化”更晚、更进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现在大约有三四千年。

它的得名,是由于它的遗址最早被发现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缘故“龙山文化”的陶器,具有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坚硬等特点,考古学家把这种文化叫作“黑陶文化”“黑陶文化”的分布地区也很广,大体是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辽东半岛和浙江杭州附近。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除了石斧、石刀等之外,还有半月形的石刀、石镰、蚌镰和木耒等农具这时期饲养的家畜除了猪、狗之外,又出现了马、牛、羊、鸡手工业制品也更精致美观根据对“龙山文化”遗址和遗物研究的结果,我们知道,“龙山文化”时期的经济,是以发达的“锄耕农业”为主,狩猎和捕鱼只是一种副业。

手工业开始占重要地位男子在生产中,已起主要作用,氏族中贫富的差别,愈来愈明显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龙山文化”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王占山)黄帝炎帝蚩尤黄帝、蚩(chī)尤和炎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三个部族首领。

以黄帝为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我国的西北方,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迁移到涿鹿地方(现在河北涿鹿、怀来一带),才开始知道驯养家畜,种植植物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也称有熊氏炎帝姓姜,是另外一个部族的首领炎帝族最早也是生活在我国西北方的一个游牧部族,他们迁徙的路线是由西部向中部推进。

他们向中部推进时,和最先进入中原地区的九黎族发生了冲突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九黎族胜利了,炎帝被迫逃避到了涿鹿地方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共同对抗九黎族,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大械斗在这场械斗中,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被杀了。

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涿鹿之战”九黎族和炎、黄两族的斗争持续了很久,后来九黎族因敌不过炎、黄两族的联合势力,一部分被迫退到南方,一部分仍然留在北方,还有一些则渗入炎、黄族内,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自这以后,中原地区——主要是黄河中游两岸的地方,便成了炎、黄两族的活动场所。

炎族、黄族在共同击败九黎族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大冲突,双方在阪(bǎn)泉地方(在今河北省怀来县)接连发生了三次恶斗最后,炎帝被打败了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阪泉之战”但是,此后炎、黄两族却进一步结合,并且在中原一带定居下来。

“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说明了定居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是由黄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组成的他们互相融合的过程,当然绝不会这样简单,融合的途径必然是多方面的,后世之所以只提这两次冲突,那是因为年深月久,古书中就只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两个重大突出事件的痕迹。

炎、黄两族和部分九黎族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与东方的夷族以及部分南方的黎族和苗族,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两岸,使这个地区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据说,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裔。

这些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古老居民,春秋时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以区别于居住在长江、粤江(即珠江——编者)等流域的其他各族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后世汉族人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炎黄世胄(后代)”、“黄帝子孙”。

中原地区因是华族文化的发祥地,古时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把这一地区称为“中华”后来,由于华族和其他各族不断地融合,华族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

这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里“中华”这个词的来源(梁群)尧 舜 禹公元前两千多年,是我国原始社会彻底瓦解,奴隶社会完全确立的时代,也就是禅(shàn)让制度被传子制度代替(即部落联盟大首领推选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的时代。

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推选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在这以后,禅让制度就被从夏禹开始的传子制度所取代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我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曾经存在过以黄帝族为主体的黄、炎、黎三族的部落联盟。

这一部落联盟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在三族首领中推选大首领有权祭天、各处视察、处罚有罪的首领、率众攻击敌对的部落三族联盟的大首领——尧,年岁渐大的时候,要寻找继承人,炎帝族的“四岳”(管理四方事务的官名)推举舜为继位人。

舜受到了各种严格的考验,协助尧工作了二十八年尧死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部落成员表示欢迎舜的领导,有纠纷的双方都愿意找舜做仲裁人而不愿意去找丹朱,歌手们也不愿歌颂丹朱而愿歌颂舜,于是舜最后才接替了尧的职位。

后来当舜的年岁渐大的时候,部落成员推举禹出来兼管政务;十七年后,舜死,人们都不拥戴舜的儿子商均,却愿拥戴禹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及到禹死,情况便和过去有了不同禹的儿子启直接继承禹位,并称王号,建立了夏朝这时候,与启同姓的部落有扈氏不承认启的统治者地位,起兵反对他,说他破坏了禅让制度。

启战败有扈氏,罚他做畜牧奴隶经过这场斗争后,禅让制就被废除,王位世袭制便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相传古代洪水泛滥,尧命鲧(ɡǔn)治理洪水,鲧治水失败,尧便改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

禹在外治水八年,为公忘私,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后来禹治水收到了良好效果,建立起了变水患为水利的排灌系统——沟洫制度,大大有益于农业的发展,因之禹便为后世所歌颂并被夸大为战胜洪水的神人同时相传禹的时代,用铜来做兵器和生产工具。

根据这些传说,可以想见禹在位时,生产力一定有了迅速的增长另外,根据记载,禹时曾对苗族进行过战争,获得大胜,苗族被迫退回南方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有了剩余,战争中的俘虏不再像过去那样随便被杀掉,而是被当作奴隶来从事生产,生产出的产品绝大部分归奴隶占有者所有,这样就自然加速了奴隶主与奴隶这样两个对立阶级——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形成。

无阶级和有阶级的社会,在各个方面是有显著区别的古代的传说,给我们在这方面描绘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比如说,尧、舜以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前一社会中,领导人是公推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老、幼、鳏(ɡuān,没有妻子的成年男人)、寡(死掉丈夫的妇女)、孤(没有父母的儿童)、独(年老没有儿女的父母)、残废的人由社会供养,这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也没有战争。

后一社会内,剥削产生,王位世袭,财产私有,有了划分土地的疆界,出现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城池,战争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禅让制度被传子制度所代替,这就标志着我国古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社会彻底崩溃,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正式形成,即由无阶级的社会正式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

(应永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