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感恩父母的故事(感恩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学到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感恩父母的小故事导语: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下面是励志故事网小编收集感恩父母的感

感恩父母的故事(感恩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学到了

 

感恩父母的小故事导语: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下面是励志故事网小编收集感恩父母的感人小故事,欢迎阅读。

故事一: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

」说完继续低头看报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

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

』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原来,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

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母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母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故事二:一朵玫瑰花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

”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真的要送我回家吗?”“当然啊!”“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

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很远”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故事三:包公救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故事四: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

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故事五: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故事六: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

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故事七: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

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

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故事八:朱德着文忆母亲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故事九:冯玉祥的“悼母诗”冯玉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