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这都可以?历史学家说树林是什么(历史学家说树林是什么比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填出来的鸭子,比不上自然养肥的味道好

这都可以?历史学家说树林是什么(历史学家说树林是什么比喻)

 

北京的烤鸭以前不叫烤鸭,叫烧鸭子北京烤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鸭子有肥膘这些鸭子来自通州,通州是运河北端起点,富有水利,宜于放鸭这些鸭子都不是自然喂养长大的等鸭子从毛绒绒长到青春可人的时候,便要开始“成鸭仪”——填鸭。

烤鸭店的伙计大多是从通州过来,擅长填鸭填鸭也讲究科学,总体来说,要经过面试、准备填料、填鸭几个步骤第一步是面试先把那些皮儿可能长肥的鸭儿买来皮儿不可能长肥的鸭就不要这要靠选择目光好,选择准确,那么喂它半个月、二十天就会长得很肥。

第二步是准备填料,用四分米六分黑面,搓成“食指”大小的小条,填入鸭儿的食道每天填三餐,每餐填八条北方的填料跟这里有些不同北方普通用的是面粉、高粱、麸子拌起来用,有时也用玉米至于具体用什么填料,要看鸭子的产地和种类。

鸭子喉咙小,用玉米填下去会把鸭儿胀死;喉咙小的鸭子,只能填细粮填料也讲究标准化啊第三步是填鸭梁实秋在《谈中国吃》一文写道:“把式坐在凳子上,把鸭子放在大腿中间一夹,一只手掰开鸭子的嘴,一只手拿一根比香肠粗而长的预先搓好的饲料硬往鸭嘴里塞,塞进嘴之后顺着鸭脖子往下捋,然后再一根下去,再一根下去……填得鸭子摇摇晃晃。

这时候把鸭子往一间小屋里一丢,小屋里拥挤不堪,绝无周旋余地,想散步是万不可能的这样填个十天半个月,鸭子还不蹲膘?”这一段梁实秋写得有点文艺,因为他把一些细节给省略了,而那些细节才是让我们感觉到不寒而栗的部分。

看看他在《烧鸭》一文中怎么写:“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唯近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畜鸭佳种皆纯白,野鸭花鸭则非上选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

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的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

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等鸭子膘肥体壮的时候,就可以送上烤炉了。

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时候大抵不会在意这些细节,没有西方人讲究西方人会把同一来源的食材和食物严格区分开来,这样不会产生罪恶感,不然将来下地狱怎么办?鸡肉是chicken,母鸡是hen,公鸡是rooster,鸡蛋是egg,。

鸡的一家都有自己的名字奶牛是cow,bull是公牛,cattle是黄牛虽然牛肉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叫法,但是beef是牛肉的统称在中文里不会做这样的区分,这就是文化上的区别所以食客们也不会关注被填的鸭子们的心理感受和创伤。

梁实秋说道:“一来鸭子品种好,二来师傅手艺高,所以填鸭为北平所独有抗战时期在后方有一家餐馆试行填鸭,三分之一死去,没死的虽非骨瘦如柴,也并不很肥”填出来的鸭子,比不上自然养肥的味道好有识之士把“填鸭”类比到应试教育上。

把“老师”当作“把式”,把“学生”比作“鸭子”,把“教育方法”比作“填鸭”,把“毕业”比作“上桌”这种不考虑被用来做类比的对象心理感受的方法,虽然不恰当,但反映了长时间存在的一种现象从我读书时代就听过这类比喻,但因为懂的不多,所以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为什么还没有改革。

等我从学校毕业后,读的书多了,才逐渐想明白一些道理1学校是“工业时代”的伟大发明“工业革命”持续了前后150年,所以有学者讨论到底应不应该叫“工业革命”,毕竟这个持续时间远超过“法国大革命”不如叫做“工业演化”,但是说“演化”这个时间又没有人类演化那么漫长。

所以这个问题继续留给学者们研究,咱们还是继续维持“工业革命”这个说法吧工业革命提升了生产效率,以此同时,也导致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像水波一样,同样推波助澜增加了对管理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生产效率的提升意味着科学和技术的大发展,知识的发展。

传统的私塾教学,作坊教学速度跟不上这时候,“学校”这种标准化的教育工厂出现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了整套的成熟体系标准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极大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假设你在教育系统负责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材,那么你会怎样来设计呢?。

拿中学历史来说,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从哪里说起,叙事的颗粒度应该怎么把握,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讲述普通人的生活,还是讲述帝王将相和伟人呢?是讲述人类史?政治史?还是讲述经济史,或者社会史?。

上面每一个分类,下面可以延伸出几十个子类,子类又可以细分,最为关键的是,任何事件不能单纯的用“还原论”的角度分解为某个类型所有的事件都离不开人,而人离不开群体,群体又和制度、经济、社会、心理、民俗、科学和技术息息相关。

中学是三年加三年,一共六年学制真正落实到课时上,就少之又少,还要和地理、生物、政治、音乐、美术这些学科抢课时所以课本的内容需要压缩,历史学科中政治史的比重最大到最后就是我们上课的那些内容,只有朝代史,年号更迭,帝王将相大事纪。

历史这么有趣的内容,压缩的只剩下干巴巴的框架我们需要记住哪一年因为某些原因某些人做了什么大事,要记住那些没有灵魂的朝代和年份,来应付考试我们不知道当时发生这件大事的时候,社会情况是什么样的,那个时代的古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一个古人会有几种身份,有什么样的社会冲突当时的古人的心理和现代人有什么不同2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说,人们对事件的兴趣有多大和空间距离成反比,和时间跨度成反比对微观历史的兴趣远超过宏观历史,对个体的兴趣超过群体。

如果说学习历史是“以史为鉴”,那么这些朝代更迭,帝王将相的政治史,我么如何为鉴?更何况从这些干巴巴的“历史渣”的营养都被挤掉,又如何能从中悟出什么真理?历史学科就像原始森林,为了让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建立历史观,在有限时间和成本下,另外兴建一座游乐园式的小树林,让学生们记住里面大概有哪些树种,这些树是什么时候谁种的。

这让我想起深圳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缩微景观主题公园,可以让游客们不出家门和国门,花点门票钱就能周游中华大地和世界我们的那些课程,和这些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但是你要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也实属无奈之举。

毕竟义务教育就那么几年你总不能按照历史学家的培养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吧?历史有趣的地方在于微观细节,按照当代新派历史学家们的建议,历史不能只从横向时间轴的维度来看,即使加上纵向空间维度组成二维历史角度,也远远不够。

还需要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科学和技术等综合考量,形成立体历史观如果历史真的这么无趣,为什么那么多“大话历史”的书籍能够畅销,就是这个原因,这些畅销书的特点是找一个朝代,然后细细描述,有血有肉。

让人读起来,感觉和自己更为亲近3但我想提醒一句,这些“大话历史”不能当作正史来读,想要读正史,建议读那些历史大学者们的著作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选,看看“豆瓣评分”高的那些历史著作吧历史真真假假,即使一些官方认可的历史记录,也会因为考古学的新发现而推翻过去的研究结果。

读史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有些流传已久的历史,甚至不用考古学的新发现,都令人生疑“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讲的是一个周幽王为了讨褒姒这个妹子喜欢,不惜点燃烽火台来博妹子一笑。

这就是“狼来了”的西周版把国防重器当儿戏,最后敌人来袭,大家都不信了,于是亡国了这可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里说的啊但是在西周时期,不太可能有烽火报警制度,这种制度是到了战国,甚至秦汉时期,特别是到了汉代才真正成熟起来的一套制度,是为了防范匈奴而建立的一套制度。

西周时期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烽火报警制度,自然也不可能有烽火戏诸侯这样的事情发生从胜利者(朝代更替者)的角度来看,不丑化一下周幽王,不利于伸张正义获得合法性同理,还有妲己和纣王所以,“烽火戏诸侯”不可靠好了,回到正题。

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读历史呢?我认为,这反而简单了,因为不需要考试,不用死记硬背那些随时可以查询到的陈述性知识我的建议是:A:建立宏观概念B:构建知识地图c:微观立体剖析建立宏观概念,指的是要对历史这片原始森林要有个整体观,知道这片森林大致分为哪些林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林区,这些林区的用途是什么,养护林区的代表学者们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和发现。

构建知识地图,为了不让我们在原始森林迷路,我们需要制作一份森林的“知识地图”这份地图标记了适合我们的路径,进入森林探险,能进入哪些区域,要看探险者自身的历史水平层次微观立体剖析,这一段才是我们真正的精彩之旅,当我们到了森林的某个区域的时候,就可以对某棵树展开深入了解。

这就像是一次脑海里的时空旅行,十分安全,随时可以往返历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都属于那些读了不能立刻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但从长远来看非常有必要,因为正是这些“过去的某个时空的截面”能够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启发。

其他类似的学科也是如此希望以上内容能够转变你对一些学科的看法,扫除学校教育给我们带来的阴影,重拾学习的乐趣作者简介吴晓布《认知: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一书作者(微信的“当当购物”小程序中,搜索“认知”,排名第一的那本)。

致力研究元知识及元认知,帮助个人建立“心智工具箱”,科学建立个体的知识体系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晓布研习社】,加速转变你的思维。

让作者加快文章更新,点个“在看”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