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特点有哪些)
本人前天撰写的《戴锦华教授的观点很危险: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不是真理》一文,获得久违的流量,也引起一片哗然。
本人前天撰写的《戴锦华教授的观点很危险: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不是真理》一文,获得久违的流量,也引起一片哗然。
看看点赞量与评论量的巨大反差就知道,赞成戴教授观点的人居多,而赞成本人观点的人是少数。第一个留言的是位高校教授,讽刺本人:连戴教授要表达的意思都没搞清楚。下面这位网友干脆是嘲笑啦。
一句“戴老师的话没错。”就能赚取两千多个赞,而本人的文章点赞量还不到两千个。
在戴教授的启发下,有网友竟然喊出“不真实的历史比没有历史坏1000倍”的论调,这是多么可怕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本人不赞成戴教授绝对化的话语方式:“历史从来就不是客观的记述”本人则认为,不能因为史书中的有些记叙不够客观,就全面否定历史记载的客观性。
“从来就不是”是全称肯定,没有例外如果有一个例外,戴教授的观点就不成立了本人依然以《史记》为例(虽然有人反感,没办法,本人只熟悉《史记》)《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列传”中不仅仅是人物传记,还有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最后一篇《货值列传》,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与贸易发展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八书”包括:《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其内容是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这里面不可能都是主观臆断吧。
由此可见,戴教授“历史从来就不是客观的记述”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这种绝对化的认知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作为教师应当避免把这种不严谨的言论传授给学生戴教授最后一句话:“历史一直以来都是用来书写胜利者如何必然获胜,而失败者如何必然失败的。
”受到追捧的也不少胜利者书写历史不是天经地义吗?总结胜利者经验,探究失败者的原因,正是历史对后世的馈赠失败者有的没有机会探究失败原因,比如秦王朝土崩瓦解,轰然倒塌,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有的失败者是有机会探究失败原因的,蒋介石退守到那个岛子上,不知有没有组织史学家编写自己的功过是非,也没听说下个“罪己诏”,向全国人民谢罪。
但蒋介石死后并不寂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尊其为“蒋公”,为其歌功颂德,打抱不平的人不少看看这个网友的观点:
该网友是说,我们抗日战争的历史不真实?是不是认为抗日战争的主力是国民党?当时国民党是执政党,国民党军保家卫国是天职!但历史的真相是,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蒋介石却正在集中兵力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给东北军张学良下达“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的命令。这段历史不真实吗?
是中共中央在第一时间(9月20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一支抗日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组织的东北抗联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有多少抗日志士牺牲在白山黑水的抗日前线。
1934年10月,蒋介石百万兵力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两年后到达偏远的陕北“安内”目的达到了,但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得以长驱直入平津、华北!这段历史不真实吗?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老蒋刀架在脖子上同意停止内战,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1937年7月8日,在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毛主席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吹响全面抗日的号角:
直到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才代表国民政府发布的《告全国国民书》,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自己的安全,在通令全国后蒋介石就迁都躲到了大后方重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独吞胜利果实,毛主席把他形象地比喻为想从峨嵋山下来“。
摘桃子”这段历史不真实吗?共产党为了抗日,接受国民政府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采用地道战、地雷战等各种游击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并依靠人民,建立了一片片的敌后根据地,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兵力。
这段历史不真实吗?国民党军方面则指挥乏术,导致正面战场败多胜少为阻挡日军进攻,居然愚蠢地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淹没河南44个县,耕地1900万亩,近90万百姓丧生而淹死的日军只有1000人左右!这笔账谁来付?。
这段历史不真实吗?而国民党对付共产党的军队则是心狠手辣,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9000余新四军遭到国民党8万兵力围剿“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段历史不真实吗?假如“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能及时电告张学良进行反击,并抽掉兵力驰援东北,中国人民会被拖入长达14年的战争吗?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请问@聪明可乐5r9你来写这段历史怎么写?掌握了国民党多少丰功伟绩?戴锦华教授说:“历史是不真实的”。起初,我以为戴教授是搞历史研究的,现在才发现她是搞电影评论的。有网友说她喜欢《隐入尘烟》,
与她关注的“衰败的破碎的历史”倒也契合也许这就是她所追求的“真实”认为“历史是不真实的”还有诺奖获得者莫言,他用自己的方式解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2009年11月20日莫言在北大所作的《历史与语言》的演讲中曾作过这样的阐述:
“每一个作家写的都是历史”“写历史的文学实际涵盖了我们几乎所有的文学。”
那么莫言的小说写的是历史吗?专家们是肯定的莫言在演讲中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把当下一批作家所写的历史题材小说叫作“新历史主义”《红高粱》对“新历史主义”小说具有开拓性意义,《檀香刑》《丰乳肥臀》都属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延续。
2005年,张清华再次撰文《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概念也做了如下界定:
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小说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正统历史的改写上,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学视野对社会学历史观的彻底取代,将一切历史场景还原为人类的生存斗争,性爱、生殖、死亡、战争、妒忌、仇杀、神秘主义、甚至异化……这些生存的原型母题,
瓦解了以往正统的道德意义上的二元对立的历史价值判断简单说就是把阶级斗争“还原”为人性的斗争其次,历史的主体实现了“降解”,原来的“中心”与“边缘”实现了一个位置的互换:“江小脚”率领的抗日正规部队“胶高大队”被挤到了边缘配角的位置,而红高粱地里一半是土匪、一半是英雄的酒徒余占鳌却成了真正的主角。
在《红高粱家族》里江小脚不仅被边缘化,而且人性卑劣,在余占鳌为戴凤莲出大殡的路上打伏击,把余占鳌的抗日武装打得只剩下父子二人江小脚的队伍还偷了余占鳌150多张的狗皮,又效仿余占鳌打狗吃,凑足200多张狗皮,穿在了身上,成了妖兵群魔:。
作为人民军队一员的莫言,江小脚代表的八路军可是你的前辈啊!他连个大名都不配吗?他们为了抗战出生入死是应该拿来仇视、嘲笑的吗?三是民间历史空间的拓展,它用民间化的历史场景、“野史化”的家族叙事,实现了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原有的权威叙事规则的一个“颠覆”。
张清华说,莫言“在历史被淹没的边缘地带、在红高粱大地中找到了被遮蔽的民间历史,这也是对历史本源的一个匡复的努力”问题在于莫言是“找到了”,还是“虚构”?这有着本质的区别前文说到,司马迁为写《史记》,二十岁开始进行了十六年的壮游,所到之处都是历史风云席卷过的地方,司马迁像个探宝者“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这才是“找到了”而莫言呢?“高密东北乡”是存在于莫言大脑中的“幻境”,他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完全是依靠想象、虚构的绝技,怎么是“找到了被遮蔽的民间历史”呢?莫言的“新历史主义小说”首先否定的是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
他在北大的演讲中直指前辈作家的不足:
一个是“带着很强的纪实色彩”,不能表达与时代不合拍的思考;一个是前辈作家站得位置“低”了,作家应该“站在超阶级的立场处理他的题材,处理他的人物”。
《丰乳肥臀》是莫言自认的代表作,张清华认为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作”。1995年出版,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先是获得给“大家·红河”大奖,旋即遭到老作家、老红军、老八路的猛烈抨击。
老作家、老红军、老八路愤怒与鞭笞:歪曲共产党抗日历史,丑化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前中国驻挪威大使徐中夫,1940年任南海地委书记,南海独立团政委是高密县当时党的建设、武装斗争、抗日根据地开辟工作的直接领导人之一。
徐中夫怒批《丰乳肥臀》是历史逆流,质问国家出版社为什么出版?一些头面人物为什么高度评价?文艺领导部门采取什么态度?用四个“糟蹋”评价这部小说,用“非常气愤”表示自己的态度。
由于这些老同志的强烈批判,勒令《丰乳肥臀》被封禁,莫言被勒令转业!莫言在北大演讲时,《丰乳肥臀》已经由美国出版,国内重版。于是他云淡风轻地说:
《丰乳肥臀》受到了很多的批评,一个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把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当做"人"来描写,很多老同志写了义愤填膺的文章,"试看今日中国到底是谁家的天下?"我当时还在军队里工作,他们批评说:"我们军队里面竟然养着这样一个为国民党军队树碑的作家。
"但莫言依然坚持“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其实,莫言是经常制造悖论的莫言在《〈丰乳肥臀〉修订本后记》中与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对小说中的历史事件作过这样的定义:“小说家并不负责再现历史也不可能再现历史,。
所谓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是小说家把历史寓言化和预言化的材料历史学家是根据历史事件来思想,小说家是用思想来选择和改造历史事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事件,他就会虚构出这样的历史事件所以,把小说中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的批评,是类似于堂吉诃德对着风车作战的行为。
”由此可见,莫言否定革命历史小说的“纪实性”,而建立起用思想选择、改造、甚至虚构的历史说穿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实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但是,莫言在北大的演讲中也暴露了自己的野心:“用民间来补充官方或者否定官方,用民间的视角、民间的观点来填补官方历史。
”也就是说莫言想用“新历史主义小说”来补充、否定官方的历史。不知戴锦华教授怎样评价“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反映的“历史”,真的能用它来补充、否定你所认为的“不真实”的历史吗?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满满干货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特点有哪些)
本人前天撰写的《戴锦华教授的观点很危险: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不是真理》一文,获得久违的流量,也引起一片哗然。…
-
一看就会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学习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速看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
- 速看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的特点阅读理解)
- 一看就会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的特点和文本特征)
- 龙胜教育信息网(龙胜教育信息网成绩查询)干货满满
- 深度揭秘历史小说的特点(历史小说的特点和文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