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奔走相告历史文物图片(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弘化公主墓志》,俗称“弘化公主碑”,刻于武周圣历二年(699),今存武威市博物馆。简述弘化公主生平事迹及嫁与吐谷浑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之事,高度评价了弘化公主的风范懿德,对研究唐与吐谷浑、吐蕃关系,以及武则天称帝前后的政治具有重要价值。

奔走相告历史文物图片(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武威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巡礼4弘化公主墓志兼述吐谷浑及其王族墓葬群2023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简称《名录》),武威市《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梁舒墓表》)等9通名碑名刻文物列入《名录》。

本篇介绍《弘化公主墓志》一、《弘化公主墓志》概况《弘化公主墓志》,《名录》序号878,归入隋唐时期墓志全称《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俗称《弘化公主碑》因产生于唐代,亦称《唐弘化公主墓志》。

墓志刻于武周圣历二年(699)三月志盖正方形,边长60厘米,厚6厘米,刻有3行9字篆书“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四周镌刻草叶纹另据《陇右金石录》载,碑出于武威县(今凉州区)南,共两方,石盖高、宽各60厘米,石身高宽各56厘米,志文凡25行,满行24字。

志文中有武则天所造新字,为便于今人阅读,在编辑时已改过志文见于《唐代墓志汇编》《全唐文新编》《全唐文补遗》《中国西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青海金石录》等金石著录笔者主编的《武威金石录》(2001年,兰州大学出版社)、《武威金石志》(202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均收录于其中。

墓志今存武威市博物馆墓志简述弘化公主生平事迹及嫁与吐谷浑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之事,高度评价了弘化公主的风范懿德,对研究唐朝与吐谷浑、吐蕃关系,以及武则天称帝前后的政治具有重要价值弘化公主墓葬及其墓志,是武威发现的第一座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出土的第一通吐谷浑王族成员墓志,从此,开启了武威长达一百多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与墓志不断被发现的历史。

作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的吐谷浑,从公元四世纪初离开辽东,经阴山、陕北、陇东,后定居于今甘青河湟一带,从叶延(329—351年在位)建国至唐龙朔三年(663)灭亡,遗民徙居凉州、灵州等地,其后又经过数百年的迁徙演进,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其历史虽然悠久漫长,但史传记述疏略,千年之后,鲜有人知道这段历史,就连那些当年不可一世的王族成员死后如何?被安葬在哪里?更无人知晓二、吐谷浑及其王族墓葬群概况弘化公主墓的发现经过清同治年间(1862—1874),在甘肃武威城南15公里处的南营乡喇嘛湾一带,当地民众纷纷上山挖窑洞避难。

有个梁姓人家凑巧挖到一处墓葬(即弘化公主墓),只见墓中金碧辉煌,壁画艳丽,随葬器物琳琅满目,金银珠宝一应俱全,梁氏遂发了一笔大大的横财梁氏发横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才知道这里有一座古墓,但墓主是谁?依旧无从得知。

这座古墓与大唐、与公主、与王族这些光鲜亮丽的名字相联系,又是五十年以后的事1915年,古墓葬又被掘开,墓志及许多随葬品被盗走当时的武威知县康敷镕,字陶然,清末举人,曾任青海丹噶尔厅同知,著有《青海志》等著作,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极富学养和见识的官吏,号称西川名士。

康县长听说武威有人家藏有公主墓志,便派酷爱金石的商会会长贾坛前去寻访贾坛把寻访情况汇报后,康县长吃惊不小曾在青海任职并熟知地方志的他认为,这方“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的主人就是唐代和亲吐谷浑的弘化公主在康县长的介绍下,人们才第一次听说了“吐谷浑”这个词儿,第一次知道了远嫁青海的弘化公主。

之后,他和当地百姓又用青砖填补了盗洞,避免公主墓再次被盗当地老百姓知道了青嘴喇嘛湾有一位公主长眠于此,便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娘娘庙(公主庙),四时祭祀在康县长的大力支持下,贾坛四处寻访,又访得许多珍贵文物,陆续收藏于武威县民众教育馆(今文庙)。

今武威雷台有《四等嘉禾章国务院存记简任职武威县县长康公生祠记》碑,即载康敷镕事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在康敷镕之前,武威官方、学界和民间,压根儿就不知道弘化公主墓葬在武威的事,也从未见诸武威之前的所有地方文献、文人笔记等资料。

对此,地方上一些关注家乡历史文化的热心人士关于武威城南四十五里处之弘化寺(亦名宏化寺)是唐朝为弘化公主所建享殿之说,是否可以重新审视一下

武威青嘴喇嘛湾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是其政权灭亡后才形成的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败亡后,国王诺曷钵与妻弘化公主率千帐逃至凉州唐朝曾于咸亨元年(670)派大将薛仁贵率兵进击吐蕃,并护送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回本土建国。

后因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吐谷浑建国的希望落空,唐朝又将吐谷浑王族先后安置到鄯州(今青海乐都)、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凉州吐谷浑王族成员在凉州居住只有9年,但他们死后大都葬于或迁葬于凉州南山(即青嘴湾和喇嘛湾),由此在这里形成一片比较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今武威城西南15千米处的新华镇青嘴喇嘛湾(今武威南营水库对面及南面的山岗上)一带,地处祁连山北麓从清代同治年间到1980年前后,这里先后发现唐代吐谷浑墓葬及其墓志铭9通,(按出土时间顺序)即弘化公主、青海国王慕容忠、政乐王慕容煞鬼、辅国王慕容宣彻、元王慕容若夫人李氏、金城县主李氏、燕王慕容曦光夫人武氏、代乐王慕容明、燕王慕容曦光墓志。

2019年9月,武威市天祝县境内又发现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葬,并出土墓志1方及大量文物至此,武威成为国内保存最完整、最权威的吐谷浑历史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基地一大批墓志等文物的出土,揭开了吐谷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强而亡,以及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再现了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

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发现将揭开千年历史之谜随着弘化公主等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和大量文物在武威陆续被发现,甘肃榆中、宁夏灵武、陕西西安等地也相继发现了吐谷浑王族墓葬及其文物,考古学、史学界开始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吐谷浑这个尘封千年的古代高原王国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武威出土的10通吐谷浑王族成员墓志,分别介绍了墓主人的出身、简历、功绩、操行和生卒时间、寿夭、葬期等,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为完整的吐谷浑民族碑刻,对研究吐谷浑历史及北方民族史、交通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三、《墓志》录文

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成均进士 云骑尉吴兴姚畧 撰公主陇西成纪人也,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家声祖德,造天地而运阴阳;履翼握裒,礼神祗而悬日月大长公主,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

公宫禀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以贞观十七年出降于青海国王勤豆可汗慕容诺贺钵其人也,帝文命之灵苗,斟寻氏之洪胤;同日磾之入侍,献款归诚;类去病之辞家,怀忠奋节我大周以曾沙纽地,练石张天,万物于是惟新,三光以之再朗。

主乃赐同圣族,改号西平,光宠盛于厘妫,徽猷高于乙妹岂谓巽风清急,驰隟驷之晨光;阅水分流,徙藏舟之夜壑以圣历元年五月三日寝疾,薨于灵州东衙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六既而延平水竭,惜龙剑之孤飞;秦氏楼倾,随凤箫而长往。

以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礼也吾王亦先时启殡,主乃别建陵垣异周公合葬之仪,非诗人同穴之咏嗣第五子右鹰扬卫大将军、宣王万等,痛深栾棘,愿宅兆而斯安;情切蓼莪,惭陟屺而无逮抚幽埏而掩泗,更益充穷;奉遗泽而增哀,弥深眷恋。

以为德音无沫,思载笔而垂荣;兰桂有芬,资纪言而方远庶乎千秋万岁,无惭节女之陵;九原三壤,不谢贞姬之墓其铭曰:瑶水诞德,巫山挺神帝女爰降,王姬下姻燕筐含玉,门牓题银珈珩楴象,轩珮庄鳞其一与善乖验,竟欺遐寿。

返魄无征,神香徒有婺彩潜翳,电光非久睑碎芙蓉,茄凄杨柳其二牛岗辟壤,马鬣开坟黛柏含雾,苍松起云立言载笔,纪德垂熏愿承荣于不朽,庶传芳于未闻其三[墓志作者]姚畧:浙江吴兴人成均进士(国子监生员),曾任云骑尉。

[墓志简注]1.弘化公主(623—698):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唐宗室之女,被唐太宗册封为弘化公主按照礼制,宗室女一旦被册封为公主后,即以皇帝女儿(公主)的身份和亲异邦贞观十七年(643年;按:《旧唐书》表述为贞观十四年),在淮阳王李道明、大将军慕容宝等大唐使者的护送下,弘化公主以大唐公主身份下嫁于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

因她的和亲,唐吐关系改善,再无战事,使唐朝西部边境安宁武则天称帝后,弘化公主被赐封为弘化大长公主、西平大长公主,并赐姓“武”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去世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东衙私第,享年76岁次年,归葬于凉州南山阳晖谷吐谷浑王族祖茔,即今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南营青嘴湾。

2.慕容诺贺钵:一作慕容诺曷钵(?—688),慕容顺之子,吐谷浑汗国末代国王幼年嗣位时,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唐太宗遣军援之,并封为河源郡王,授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贞观年间,娶弘化公主为妻唐高宗时,拜驸马都尉龙朔三年(664),因其地被吐蕃吞并,遂与弘化公主逃奔凉州。

后唐廷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置安乐州,以其为刺史3.日磾(mìdī):即金日磾(前134—前86年),字翁叔,匈奴休屠王之子,西汉名臣,汉昭帝四大辅臣之一原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出生于凉州,归降汉朝后被赐金姓。

4.去病:即霍去病(前140—前117年),今山西省临汾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曾指挥两次河西战役取胜,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封冠军侯,英年早逝,陪葬茂陵 5.厘妫(guī):厘,即厘降,屈身下嫁,屈尊而降;妫,上古八大姓之一,虞舜姓氏。

6.乙妹:当指古代皇室之女。7.隟驷:隟同“隙”,缝隙;驷,马,神马。隙驷,比喻易逝的光阴,亦作“郄驷”。意同成语“白驹过隙”。

四、关于弘化公主出身与和亲的闲话唐太宗在位期间,西部边疆不稳,与吐谷浑、吐蕃的关系亟需加强在中国古代,和亲是改善邻国关系的重要国策之一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全过程,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中原王朝在自身实力不够硬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和亲之策来拉拢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既稳固了边疆,又安抚了游牧民族贵族,还为国家换来了和平发展的机会,免受战乱之祸。

和亲此举成本很低,献出一位公主和部分嫁妆,便可换取多年的和平正因为如此,和亲便成为中原王朝笼络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手段所以,昭君出塞和细君公主、解忧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历史上的几次伟大和亲故事,总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弘化公主的身份,一般认为是宗室女,也有人考证或推测是宗室大臣李道明之女李道明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道明其兄道玄,是著名的少年英雄,官至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受封淮阳王,后在讨伐刘黑闼叛乱中战死,年仅19岁道玄没有子嗣,其王爵由胞弟道明继承。

按照礼制,宗室女一旦被册封为公主之后,就是法定(实际上是礼制)的皇帝女儿,官方文件、圣旨均要统一表述,绝不能再称是某某人的女儿李氏被唐太宗选中并册封为弘化公主后,就必然要以太宗女儿的身份代表皇室前往吐谷浑和亲。

和亲时,朝廷要派出德高望重的宗室、大臣送亲,而送亲的人选一般是公主的至亲,这样便于上下、内外、亲人之间交流沟通。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送亲的代表团团长是淮阳王、左骁卫大将军李道明。

大唐与吐谷浑和亲,这是举国相庆的盛事,吐谷浑肯定要举行盛大的国礼李道明作为大唐特使,自然享受国宾之礼,吐谷浑王族成员和达官显贵,纷纷向李道明敬酒道贺李道明酒喝多了,结果闹了一个国际笑话宴会结束后,他回到国宾馆,向陪同他的吐谷浑官员说出了弘化公主的身世:“公主并非当今天子的亲生女儿,我才是她的亲生父亲啊!”此事。

《新唐书》有载:“贞观十四年,(道明)与武卫将军慕容宝持节送弘化公主于吐谷浑,坐漏言主非帝女”“漏言”二字说明,李道明确实是酒醉后无意中说出口的李道明一行回国后,唐太宗也没有太为难这位堂弟,只是夺了淮阳王爵位,外放为郓州刺史,多年后卒于任上。

从汉至唐,有多少和亲公主,但有几个是皇帝亲生的?这种情况历史上很多,各国都知道,无非在外交上双方顾全大局,要个面子罢了,谁还那么当真正是这句“坐漏言主非帝女”,坐实了李道明确实是弘化公主生父的真相如果不是,借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说。

这又如何理解《弘化公主墓志》中“公主陇西成纪人也,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之记载?前面说过,宗室女一旦被册封为公主,就视为皇帝女儿,官方文件、圣旨均要统一表述,绝不能再称其生父民间同样如此,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兄弟或亲戚,习惯与法律上都得承认养父与继子女的关系。

墓志是重要的历史依据固然不错,但对墓志中的一些叙述,应作具体分析,并结合史料和常识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据史料统计,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和亲公主,大多是“假公主”,朝廷选取一些宗室或贵族的女儿,册封为“公主”,然后代替真公主去和亲。

一般而言,皇帝是不愿意将自己身边长大的宝贝女儿送去异国和亲的,只有清朝是另类,用真公主和亲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公主是唐朝的文成公主,她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大唐西部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文成公主并不是“真公主”,一般说是李道宗之女。

李道宗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一生功勋卓著道宗与道明是堂兄弟,文成公主与弘化公主自然就是堂姊妹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册封宗室女李氏为“文成公主”,于次年正月代表皇室前往吐蕃和亲,并诏令自己的堂弟、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在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持节护送。

文成公主一行途经青海时,受到弘化公主与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的热情接待

关于弘化公主和文成公主的生身父亲,历史记载比较模糊,但后人的许多分析与判断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一对姐妹,为大唐西部边疆的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自创文章,严禁抄袭!引用请尊重作者权益!)

请点击链接阅读:中国酿造葡萄酒的摇篮:武威葡萄种植与酒文化摭英名震西陲的明代边将之冠 达云与武威达姓源流述略古浪吕氏家族墓地石桅杆探微武威阴姓源流与诗人阴铿 名将阴寿及其他塞上长城 西陲名将:明代武威籍名将 伏羌侯毛忠与毛姓源流拾零

武威永昌府与元朝开国功臣赤老温家族:《孙都思氏世勋碑》解析烈山河而泣鬼神 昭日月而垂青史:明代武威籍名将张达述略明代名将张达后裔  武威名士张兆衡事略从一方墓志管窥武威徐姓源流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武威市9通碑刻石刻文物列入名录

武威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巡礼 1  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武威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巡礼 2  刘和墓志兼述刘氏播迁武威概况武威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巡礼 3  唐康君墓志  兼述康姓与粟特族源流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特聘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兼职研究员已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联系电话:13909358669(微信同步);电子邮箱:wwswqy@126.com转发是最佳的鼓励 分享是最高的赞赏感谢鼓励欢迎分享请您点一下右下角“在看”哦!

书讯:《武威金石志》,王其英编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采用规范繁体字排版,16开,1332页,137万字;精装带护封。共收录金石碑刻778通(件),另有图片280多幅。

本书全价580元/本为答谢各位群友和微信公众号“凉州文史探绎”关注者,特以优惠价让利销售,并由作者承担快递费(书重约3千克);多购者再给予折让优惠有意者请在微信或信息中发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13909358669(微信同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