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中国著名历史文物(唐朝著名历史文物)
走进著名历史古迹遗址
一、三星堆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距今约5000年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
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二、古格王城遗址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公元10世纪前后古格王城遗址位于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
古格王城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国度”西藏吐蕃王朝覆灭后,一个名叫古格的王国一度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然而没过多久,古格王朝突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留下后裔,也没有史书,只余一座空城,证明他们曾存在过。
古格遗址建立在西藏阿里象泉河南岸的土山上山脚下就是著名的札达土林,奇特的土林地貌蜚声于世,古格城堡就是用取自土林中的黏土所建山上的王宫、城堡、庙宇、洞穴,井然有序恢宏壮观的王宫位于山巅,再往下是土木结构的贵族居所,而山腰上遍布的洞穴,则是平民及奴隶的栖身之地。
从遗址建筑群最显眼的佛教殿堂中,可以看出佛教对古格的深远意义古格对于西藏佛教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殿中大大小小的佛像、雕刻,是古格留给世人的巨大文化遗产雕像中的神双目低垂,嘴角挂着永恒的微笑,在祭坛上坦然地接受各方朝拜,俯瞰众生。
殿中的壁画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是古格艺术的精品壁画内容丰富,有各色神佛,也有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生动地反映了古格王朝的生活不但有西藏传统风格,甚至还借鉴了印度、希腊、罗马的艺术特色,令人对古格文明更加刮目相看。
三、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13世纪-20世纪初土司遗址(Tusi Sites)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这次申报的三处遗址为中国规模较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且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四、交河故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雅尔乡将格勒买斯村,公元前2世纪-5世纪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战略位置重要,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
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公元7世纪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始称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为唐王朝200余年间的统治中心。
唐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宫废毁,沦为废墟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宫殿遗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南至自强路,北至重玄路及玄武路,东至太华南路,西至建强路,总占地约3.84平方千米,公园基本还原了唐代大明宫的历史原貌,并在文物保护基础上,体现了旅游的元素,并延续唐代大明宫的历史格局,由南向北沿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玄武门—重玄门,为中轴线,分为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三大区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形成六大亮点和十个典型游览景点,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2014年6月22日,包括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六、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西北去西直门二十华里,其东南角为清华大学西门,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
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七、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祥凤线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都路,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
良渚古城遗址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千米,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这里先后发现了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大型宫殿基址300余处。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1996年,良渚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采集
八、广富林遗址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路3260弄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昔称“皇甫林”,清乾隆年间市肆较盛,后大都弃商务农广富林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北和西面有佘山、辰山、凤凰山等小山峰,周围地势平坦。
遗址主要分布在原佘山镇富林村北、施家浜河道及两岸广富林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迎宾路49号,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高句丽(gāo gōu lí)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
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十、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路北端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
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1961年3月4日,殷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
END
扫描二维码获更多精彩众信智造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快来看中国著名历史文物(唐朝著名历史文物)
走进著名历史古迹遗址
-
太疯狂了中国著名历史文物(唐朝著名历史文物)
斋中积古最精研,一尺檀盘事事全。金石文房十三器,汉唐北宋二千年。案头旧拓铜花细,笔下新生墨彩鲜。翡翠珊瑚皆避席,好同欧赵共清缘。…
- 没想到中国著名历史文物(著名历史文物图片)
- 快来看中国著名历史文物(著名历史文物图片)
- 真没想到中国著名历史文物(故宫著名历史文物)
- 学到了中国著名历史文物(故宫著名历史文物)
- 干货分享中国著名历史文物(著名历史文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