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广西历史文物(历史文物手工制作)
它们,有的生于广西本土,有的辗转万里而至。如今的它们可能已经失却了最初的模样,但它们身上的每一处磨损,每一道印迹,都是历史,都有故事,只是湮没于
它们,有的生于广西本土,有的辗转万里而至或埋藏于地下千年,或隐匿于市井百岁;因为知遇而拂去尘土,因为偶然而重返人间它们因为自身所长而成为国之珍宝如今的它们可能已经失却了最初的模样,但它们身上的每一处磨损,每一道印迹,都是历史,都有故事,只是湮没于漫长的时间之流,任人苦思冥想,甚或迷醉痴狂。
它们,是一册册无言的史;它们,是一本本无字的书它们裹挟着瓯骆故地的气息,风尘仆仆,穿越时光,化身为广西故事的“讲述者”
一、史前疑阵
双肩石铲:石铲在国内外均有发现,以广西南部地区发现居多,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极具特色的代表性器物,被称为“桂南大石铲”1978 年秋,广西隆安县大龙潭因基建发现一些磨光石器,于是进行考古发掘,随后,众多石铲破土而出。
其中有一件石铲用泛着青色的板岩制成,形体相对硕大,拥有对称的棱角分明的双肩,弧形的刃部厚而且钝,通体磨光,看似粗朴却不失精致,被命名为“楔形双肩大石铲”它和其他石铲一起,或直立或倾斜或侧卧或平放,或围成圆圈,或并列而置,或互相叠压,甚至杂乱堆放,成组排列成复杂而独特的阵势。
这些奇特的石铲和它们组成的阵列究竟有何用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拂去楔形双肩大石铲身上的泥土,轻摩它带着裂痕和磕伤的冰凉滑润的身躯,带着揣想随它回到过去:距今5000 ~ 4000 年前,一群生活在大龙潭的骆越先民拣选扁平而薄的页岩和板岩等石料,经过打坯、切割、磨光等工序,制作出许多形状、大小、厚薄、轻重等各不相同的石铲。
与那些使用砂岩或石灰岩制成的简单粗糙、刃部锋利、坚固耐磨,用于农耕的石铲相比,这些石铲薄脆易断,刃部或平或钝,根本无法用于翻土挖沟它们是在祭祀中用来沟通并敬献神灵的,倾注了人们的虔诚、敬畏与希望骆越先民携着这些石铲来到位于山坡的祭祀之地,挖坑,埋插石铲,排布不同的石铲阵列,然后在石铲四周点燃火堆,在熊熊火光的映照中,在苍茫浩渺的天地间,人们呼号,舞蹈,企望石铲能够将他们的所想所求传达给掌管天下万物的神灵。
他们祈求的是风调雨顺,是物产富足,是部族兴盛,是子孙繁衍,是生命无虞……或者另有他意,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如今的人们已不得而知,只有那些石铲知道二、不负光阴
西周雷纹铜角形杯:角形杯是一种造型比较特殊的尖底饮用器具,其外形多模仿兽角,主要是牛角或犀牛角,材质有陶瓷、青铜、玉石、角等多种有学者认为其为古饮器——兕觥之一种此西周云雷纹铜角形杯为越式铜器,容量近三两,未配杯座。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有使用牛角杯饮酒的习俗西周时期的某天,岭南一位高级贵族在宅邸大宴宾客,觥筹交错,竞展射艺,轻歌曼舞,鼓乐齐鸣席间,主人所用酒杯引得众人啧啧称羡只见那酒杯呈牛角形,器壁薄而腹中空,泛着润泽的铜光,杯身通体饰满了云雷纹和三角形纹,繁复而华美,倾入美酒,甘醇清冽。
主人握于手中,如同握着一柄权杖,握着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尽显身份地位的尊贵宾客频频敬酒,主人皆一饮而尽,酩酊大醉之后,怀抱酒杯蹁跹起舞随着主人的离世,他生前钟爱的角形杯便也销声匿迹,或许它陪伴主人长眠于地下,或许它换了新主,又或许它被弃置于角落,落满尘埃,终被遗忘。
直到3000 多年后,它出土于广西武宣县县城码头,之后被当成破铜烂铁卖到废品收购站1983 年,它被发现于柳州地区五里卡废旧物资仓库里擦拭干净后,它精美的纹饰,别具风格的造型,惊艳了世人中国首次发现此种铜角形杯,将其定为国宝,由柳州博物馆收藏,成为声名显赫的“镇馆之宝”之一。
至此,这件西周云雷纹铜角形杯历经奢靡的贵族生活,在黑暗的地底沉默千年,重见天日后却无人知晓它的不凡,以致流离失所,形同废物,直至被有心人发现,终不负光阴,带着荣耀,重现于世人面前三、秦统岭南
“江鱼” 铭铜戈:广西平乐银山岭墓葬出土的“江鱼”铭铜戈具有战国秦铜戈的风格,上面的铭文为研究古代的历史地理和越(西瓯)秦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20 世纪50 年代,因为采矿,在广西平乐银山岭陆续发现有青铜器、陶器和铁器等古代遗存;1974 年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墓葬165 座,以战国墓居多。
平乐银山岭古为岭南南越与西瓯两大部族分布区域的交界地带,岭南与楚地相接,其时又有秦统一岭南这些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是西瓯人,楚国人,南越人,还是秦王朝的戍边军民?不可确知透过墓葬出土的斑驳兵器,能想见的,只有古战场上的战马悲鸣、旌旗猎猎、刀光剑影、厮杀震天……。
这是一件出土于平乐银山岭的战国时期的铜戈,比较特别的是,戈的内部两面都刻有铭文,正面刻着“江”“鱼”二字,背面刻铭细如发丝,因磨损腐蚀已难以辨认根据文献记载,江、鱼原本都是楚之属地,战国晚期为秦所占有这件戈,跟随秦军征战,用刻铭见证了秦统一的历史步伐。
之后,它又随着秦军从楚地奔赴岭南战场秦征战岭南,带着统一中原六国的余威,大军压境但与秦军力量悬殊的西瓯部族并未束手就擒,而是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展开游击战,与秦军进行周旋,给秦军造成很大的杀伤秦军眼见无法迅速攻取岭南,只能大规模地移民屯戍,进行持久战。
这件“江鱼”铭铜戈,便是秦对百越战争的“见证者”,它晶莹润绿的器身,也许沾染过淋漓的鲜血,也许印记有胜利的荣光,也许承载着戍民的离思它见证了悲欢离合,腥风血雨,成王败寇然而,历史的巨轮滚滚前行,统一的潮流不可阻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秦统一岭南,岭南地区从此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的版图。
四、富贵之桶
“布”铭铜桶:铜桶是岭南地区极富特色的容器,在土著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多见于岭南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976 年夏,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大坡岭下,一座古冢初显端倪。
考古发掘一波三折,盗墓,透水,意外频仍,然而最终峰回路转,得觅遗珍,也揭开了墓主生前奢靡的生活秦汉时期,生活在布山(南越国郁林郡郡府所在地,即今广西贵港市)的一名显贵在享用丰盛的饮宴,家奴们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无酒不成宴,无肉不成席”,炭火正旺,铜鼎咕嘟咕嘟地烹煮着鲜美的肉,铜桶里盛满了佳酿,侍从揭开木盖,顿时酒香四溢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拿着主人的长铁剑和木拐杖立于一旁,闻到肉香,禁不住偷偷地咽口水主人宠爱的歌舞乐伎吹起了竹笛,精心打扮的侍婢频频给主人斟酒,纹饰精美的铜鼓和羊角钮钟兀自泛着华美的光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可是,当主人离世,他生前所好都被迫陪葬,无论是持物的少年、得宠的歌舞乐伎、贴身的侍婢还是干活麻利的家奴,纷纷被赐了毒饮,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服侍主人,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的器具了于是,在2000 年以后,当他的墓冢被开启,7 具殉葬的人木棺内还留有生前的景象,铜鼎的底部烟火凝积成的黑灰尚在,铜桶的木盖还未揭开,铜鼓与钟和鸣,扶桑树形铜灯闪耀……似乎盛宴仍在继续,余韵犹存。
墓主身份为何?究竟是瓯骆部族的首领,还是从中原到此地任职的官吏?不得而知因为随葬品既有属于土著文化的东西,又有五岭以北地区的物品出土的铜桶就极具岭南特色“布”铭铜桶为出土的四件形制相同、大小各异的铜桶中最小的一个,腹上部一侧刻有一个“布”字,是“布山”的省文,应是注明铜桶的制造地。
桶耳下方刻有“十三斤”字样,应是桶的重量,实测为3405 克铜桶出土时都附带有木盖,除用来装酒,也用来贮存粮食等其他物资铜桶的造型和现今广西壮族农村用来盛粥或蒸饭的木桶极为相似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用铜桶或铁桶盛酒分别置于厅堂两边,只有朝廷官员前来视察或土司征战凯旋才开启,寓意江山像铜桶、铁桶一样永固。
因此,在当时,一般人是没有资格享用铜鼎烹肉、铜桶盛酒的五、凤凰涅槃
西汉羽纹铜凤灯:此凤灯凤首向后转,风嘴衔喇叭形灯罩,腹部可盛水,燃灯时,烟灰进入凤嘴,经凤颈导入凤腹,凝结沉积于水中,能防止烛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构思精巧,造型精美,令人惊叹1971 年, 在黑暗中沉睡了2000多年后,我和伴侣在广西合浦县望牛岭西汉墓中被唤醒。
当时的我们已经残破不堪,但很快,我们便在修复专家的手中重获新生因为我们呈现了汉时精湛的照明工艺和先进的环保理念,惊艳了世人,于是在此后的岁月里,代表中国,在世界多个地方留下了身影转眼过去四十多年,我们又渐渐显出疲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于是,一场涅槃在即脱胎换骨的经历,深深地烙进我的生命里我被放置到显微镜下,修复技师发现我身体精美的纹饰上覆盖有较厚的硬结物,但是如果清除这些硬结物,我几千年的翎羽很快就会化为尘土,因此,技师对硬结物采取了保守处理,尽量不去除。
我上一次涅槃,由于使用的是早期的修复技术和材料等,残破缺失的腹部、颈部都是用石膏填充固定的,断裂的颈部还用了铁丝进行连接这一次,修复技师将容易断裂的石膏清除,颈部的铁丝也拿出来了,改用速成铜支撑颈部,喇叭形的嘴也重新做了处理,还有长长的尾巴。
对了,我有一只脚之前修复的时候垫了铜片,所以有些站不稳,这次技师帮着我把另一只脚垫厚,让我稳如泰山之后,我的身体被涂刷了加固和防腐蚀的材料我那锈迹斑斑的灯盘也被清洗干净后重新拼接加固上色,修整纹饰……经过修复技术的回春妙手,我再次获得新生,带着千年的骄傲,回首顾盼。
我还想再为中华掌灯,岁岁年年六、海丝影迹
西汉弦纹玻璃杯:广西出土的汉代玻璃器包括装饰品和实用器具等通过化验,得知这些玻璃器大多属于铅钡玻璃和钾玻璃,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应该为本地生产制作,但其技术当是通过海上交通从西方传入的广西濒临北部湾,面向南海,港口众多,合浦港是汉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也许很难想象,2000 多年以前,合浦港是何等的繁盛热闹,商贾云集,千帆竞发,大量的中国的丝绸、黄金、陶器等从这里出发,运往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洋海域,同时,水晶、玛瑙、玻璃、香料等不断地从海上抵达,再从此地转运销往各地。
这些繁荣景象,从合浦众多的汉墓及数万件出土文物中得以想见这只流溢着神秘瑰丽之光的玻璃杯放到玻璃制品琳琅满目的今天来看,依然令人心动它用蓝料烧制,呈现出柔美的浅蓝色,色泽匀净,半透明且呈现玉质光泽,属于低铝和中等钙铝钾玻璃,与印度生产的玻璃器种类相符。
遥远的2000 多年前,不知道是谁曾经用此杯斟满美酒或清茶?抑或只是捧于手心,感受它的清凉润泽,看它在光的照耀下斑驳陆离,璀璨晶莹,足矣七、古道遗迹
宋藤县中和窑摩羯水波纹瓷印花碗模: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窑瓷址的分布范围宋代,藤县等地窑口的产品已溯江而上销往桂西及云贵地区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收藏、在南洋打捞出水的许多中国宋代瓷器中,也有发现包括中和窑在内的广西本土窑口的产品。
一枚仿若蘑菇的宋代印花碗模,出土之时,伴有一只瓷碗,轻薄的白色瓷碗光洁莹润,在阳光下散发着幽淡的青光,花纹繁缛细腻,叩之清脆有声,宛若瓷中高士,柔和雅致这是藤县中和窑出土的宋代摩羯水波纹瓷印花碗模,在中和窑窑炉林立、烟火不断、人声鼎沸的岁月里,它兢兢业业地模印出一只又一只碗盏,通过水路舟楫,运往海外。
中和窑遗址落寞经年,展现于人前的是漫山遍野的瓷器残片和匣钵,还有残破的窑炉透过眼前的荒凉,遥想它宋时的繁盛广西处于古代茶马古道东段,为西南与珠江流域之间的双向贸易集散地,也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地带。
古道马蹄嘚嘚,主要进行的是茶的运输及贸易,而马匹、食盐和陶瓷等商品,则更多通过便利的水道进行船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藤县地处广西东部的西江流域,是古代岭南水路交通的要冲藤县中和窑是北宋后期至南宋晚期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民窑,当地富有瓷土,松木茂密,为烧制瓷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和窑制瓷师承景德镇,并在不断创新中迅速崛起,生产的瓷器施青白釉为主,甚至可以和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比肩其时,本土的瓷器已经溯江而上深入西南内陆,顺江而下远销南洋俱往矣,规模庞大的中和窑百年后便突然销声匿迹了,史书和地方志中均无记载,是因为追求产量导致质量低下而被市场淘汰,还是因为大量开采瓷土砍伐林木造成资源枯竭,抑或是因为官方的欺压而衰败?不得而知,它就这样带着困扰人们的问题归隐成谜。
八、稀世珍品
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元代存在的时间不足百年,加上主要是外销出口等原因,导致国内元青花的数量较为稀少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相同题材的元青花“尉迟恭救主”图罐,但工艺和画笔更精湛些“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且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瓷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古瓷泰斗兼“青花王子”张浦生如是说2005 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一件绘有“鬼谷子下山”人物故事的元代青花大罐以折合人民币2.3 亿元的高价拍出,震惊世界一个高宽不过三十厘米左右的瓷罐,竟然价比两吨黄金,真是不可思议。
但这就是元青花的魅力,看似低调,却奢华无比广西也有此宝,坐镇南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也是一件元青花,被发现之路可谓一波三折1980 年冬天,横县农科所(曾为明初的驯象卫所所在地)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在距离地表1.2 米处发现了一个绘有图画的瓷罐,因土里的东西不好带回家,瓷罐便被弃置在角落里。
晃眼过了7 年,一名农技师看到这个瓷罐花纹好看,便用来养花,后来又用来装谷物1989 年,横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时发现了这个罐子,但不敢肯定它的价值因机缘巧合,瓷罐的照片转到了张浦生手里,他初步认定这是一件罕见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罐。
1991 年,经过专家鉴定,正式确认此罐为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画面取材于元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中尉迟恭单鞭救秦王的故事情节,青花采用元代以后逐渐失传的产自西亚的钴料,将尉迟恭的勇猛、李世民的从容、单雄信的凶悍等生动地呈现出来。
1995 年,国家文物局鉴定此罐为国家一级品终于,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被送上宝座,位列目前世界公认的9 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之一。九、“四爱”风雅
明万历青花“大明万历年制”款四爱图梅瓶:梅瓶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始见于唐代,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的大量烧造而日渐风行明代靖江王治桂林280余年,桂林由此成为岭南政治文化中心桂林博物馆珍藏有各类明代梅瓶三百余件,大多为桂林晋江王陵区发掘出土。
何为“四爱”?让这件梅瓶来告诉你1976年,桂林火车北站旁的墓坑里出土了一对梅瓶,为梅瓶中的主流——青花,当时梅瓶里装有五谷和一枚“万历通宝”铜钱梅瓶一般作为显贵的身份和地位象征,墓主的官职不大,这对精美的出自官窑的梅瓶得以随葬,耐人寻味。
官窑制作的梅瓶名不虚传,只见这对梅瓶瓷胎细腻,器体轻薄,通体白釉泛青,青花发色浓艳,蓝中带紫腹部主题图案为“四爱图”,表现的是陶渊明爱菊、周敦颌爱莲、孟浩然爱梅、俞伯牙爱琴,笔法流畅,线条明快,满而不雍。
此正是难得的官窑佳品,被树为明代梅瓶标准器此梅瓶集“四爱”于一身,菊的遗世独立、水清傲骨,莲的清新淡雅出污泥不染,梅的坚韧不拔、苦寒暗香,彰显的是高士的风雅,传递的是中华的精神那些不知名的匠人,用泥塑,用火炼,烧造出一件件流芳百世的梅瓶;那些不知名的画者,在梅瓶上留下了传承的印迹,伴着不朽的陶瓷绵延不息。
十、铜鼓之王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600 多年,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也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在广西,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各个时期的古代铜鼓均有发现,而且种类齐全,数量多达两千余面。
如今,在广西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铜鼓仍旧是一种“活的文化”广西铜鼓资源丰富,铜鼓历史悠久,铜鼓文化灿烂,因此被誉为“铜鼓之乡”
北流型101号云雷纹铜鼓说到广西的国宝级文物,铜鼓是绕不过去的重器其中,重中之重,便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现存的古代铜鼓中体型最大的一面,被称为“世界铜鼓之王”的北流型 101 号云雷纹大铜鼓铜鼓王鼓面直径约165 厘米,残高约64 厘米,重299 公斤,虽然身躯庞大,但通体匀称,身上的纹饰也精美。
只是,它实实在在地闯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却不知道它诞生于何时何地,何人如何铸造,何人如何使用各地的铜鼓专家纷至沓来,想拨开包裹着它的疑云,将它看透专家们想弄清铜鼓王的年代,于是通过探索研究,有的提出春秋晚期至两晋时期,有的说是两晋到清代,有的猜测汉至唐代,观点莫衷一是。
专家们想弄清铜鼓王的铸造者和使用者,于是展开讨论,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认为铸造及使用北流型铜鼓的民族为乌浒人及其后裔俚人专家们想弄清铜鼓王的铸造地,于是前往发现铜鼓王的北流市六靖乡水埇(冲)庵调研走访但因为年代久远,知情的老人们记忆模糊,加上缺少文字记载,始终无法确知。
专家们又将目光投向北流铜石岭的冶铜遗址,探测出遗址所处年代当在西汉至东汉,因此暂时猜想铜鼓王也是出生于此时,虽然目前并无确证专家们想弄清铜鼓王的铸造工艺,但铜鼓铸造技艺早在清代末年便已失传,于是只能根据实践经验和现代铸造工艺进行推测,并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物力,多次尝试复制铜鼓王,其间,还将两面残缺的鼓进行切割焊接,拼凑成一面完整的鼓,但始终无法完整地复制出铜鼓王来;直到一位铁匠世家的后代研究并掌握了铸造大型铜鼓的工艺,复制铜鼓王的梦才得以圆满。
然而,铜鼓王仍然有诸多谜题等待人们去破解也是,自古为王者,哪个能轻易被看透?如是十件国宝,雪泥鸿爪,管中窥豹,说不完的广西史,道不尽的广西缘END文字丨黄春图片丨王梦祥摘编丨《美丽广西》期刊联系我们| 。
mlgxoo@163.com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这都可以?广西历史文物(历史文物手工制作)
它们,有的生于广西本土,有的辗转万里而至。如今的它们可能已经失却了最初的模样,但它们身上的每一处磨损,每一道印迹,都是历史,都有故事…
-
居然可以这样广西历史文物(广西文化历史文物有哪些)
广西融安文物胜迹 广西苍梧文物胜迹 广西隆安文物古迹 广西横县文物古迹 广西资源文物古迹 广西融水文物古迹 广西合浦文物胜迹 …
- 越早知道越好广西历史文物(广西历史文物陈列)
- 这都可以?广西历史文物(广西历史文物研究所)
- 学到了吗广西历史文物(广西历史文物古迹)
- 不看后悔广西历史文物(广西历史文物古迹)
- 这都可以广西历史文物(广西历史文物有哪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