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形容历史文物(形容历史文物多的成语)
第七集,锱铢必较的成语典故
最近有一部剧进入了小编的视线,这部剧被称为“古装剧版成语大会”剧中演员都出口成章,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还有排比句都信手拈来,甚至还讲究单押双押主角之间的battle就好像在比教两个人的成语词汇量一样,很是精彩。
(图片源自网络 )比如李隆基一口气说:“千古帝王,含冤而死,奸佞乱政,何以安息”,“为鬼为蜮,无影更无形;佛口蛇心,无耻更无情”,“作恶天不赦,恶行招恶祸”,“妄想牝鸡司晨,当第二个则天圣后”,接着韦后回击一段:“滃染帝灵,灵柩喋血,摄魂惊魄……”
则天圣后、摄魂惊魄之类的“伪装”、“倒装”成语都来了,真实的古人说话是这样吗?让我们跟着张晓翔老师去看看古人的成语都是怎么来的?了解清楚成语的源头我们就不会堆砌词语、用错成语了让我们去看看今天的成语“锱铢必较”和上博馆藏文物有怎样的渊源呢?。
zī 锱zhū铢bì必jiào较释义对锱和铢这样微小的量都要计较。形容斤斤计较。铢:一锱的六分之一。它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这里的“锱铢”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两个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它们都非常小,四锱为一两,六铢为一锱,这之后还有十六两为一斤让我们来算算看它们究竟是多重吧!换成我们现在常用的重量单位,1斤就是500克,比一瓶矿泉水轻一点点。
做一下除法就可以算出一锱约等于7.8g,大约就是一勺糖的重量,而一株约等于1.3g,就更加轻了。所以古人便用“锱铢”来比喻极其细微。
▲半两西汉初期,大家还在用秦半两,老百姓有自己的“小聪明”,把秦半两剪下薄薄一圈,剪上七八个钱,这多出来的铜料就能再铸一个钱,因此,我们推测:大约是收钱方为了防止收到被剪过的钱,会设立“公平秤”,来衡量钱币的重量,少了一锱一铢都不行。
(上林三官五铢钱)但由于剪钱风气盛行,对当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汉武帝下令改革币制,由“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铸造五铢钱,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增加围边,可以防止被剪边锱铢必较这个成语的来源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精明,那么赫赫有名的“五铢钱”还有哪些妙用?这种钱币的历史价值如何?透过这枚钱币我们可以看到汉朝的哪些文化习俗?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节目中去看看吧~。
更多好玩又好看的内容,敬请期待!《跟着文物学成语》课程共10集,将带领孩子们透过博物馆里的国宝学习成语,把历史、名人、寓言、典故、地理等知识点聚焦到一件件的文物中,深度挖掘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与相关事件,将其与传诵度、知名度较高的成语进行关联,讲述成语背后的典故,以文物为证,还原历史,学习“原汁原味”有史可查的成语。
主讲人简介
张晓翔 上博学院金牌讲师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专业,从事文化艺术展览工作十余年所设计博物馆课程《博物馆是什么》系列课程曾荣获2015-2017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项目奖、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教学设计奖。
课程时间 2020.5.22起,每天更新一集内容!带孩子用国宝来学成语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上博学院粉丝优惠价仅需29.9元
让我们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查看视频详情更多精彩请关注上博学院
以古鉴今,让孩子获得课堂上没有历史文化新知识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