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原创历史文物绘画(历史文物绘画作步骤)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唐代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大品类,团饼茶是当时的主流茶品。

原创历史文物绘画(历史文物绘画作步骤)

 

唐代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大品类,团饼茶是当时的主流茶品团饼茶的加工工序比较复杂,茶叶采来后,先蒸再捣碎,然后拍成饼状再进行焙干。

,最后进行封存简略来说,就是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基本工序而唐代主流的饮茶方式则为“煮茶法”煮茶时,先把饼茶放在火上炙烤片刻,使茶香散发出来;然后把炙烤过的饼茶等冷却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

,入茶罗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另外还要准备好风炉,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之水如蟹眼)时,按照水量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釜中之水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储放在

“熟盂”中,釜中投放适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起到了“止沸育华”[1](卷下《五之煮》)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准备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添入茶碗即可。

唐代时期,风俗画蓬勃发展,也有部分反映煮茶场景的茶画作品留存于世,让后人得以直观地了解唐代饮茶风貌笔者将以唐代描绘有煮茶场景的绘画作品及唐代茶具文物为引,一窥大唐茶文化之万千气象一、唐画中的“煮茶”场景及茶具。

在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及后世的诸多茶学著作中,均提到了唐代“煮茶法”及茶事活动盛况但文字记载毕竟没有绘画这么直观和写实,绘画能更好地发挥重现历史情景的功能下面几幅唐代画作,虽然主题大都并非是茶,但却侧面展现了唐代饮茶方式

,画卷中的人物或煮茶、或酌茶、或品茶,意趣非凡《萧翼赚兰亭图》(见图1)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所作,描绘了唐太宗时期的谏议大夫萧翼从辩才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

此画的主题虽不在茶事,但画卷的左半部分为我们留下了唐人的煮茶场景,故不失为一幅生动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画中左下有一头戴纱帽、长须美髯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一长柄釜(又作“茶铫”),铫中水将沸,

长者似刚放下茶末,正欲持竹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躬身,双手端茶托、茶碗,正待锅内茶汤盛碗向宾主奉茶长者专注地备茶,童子小心翼翼地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炉边竹几上置有带托盏、碾茶的茶轮、盛茶的罐子

图1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在《萧翼赚兰亭图》中至少提供了两个关于唐代茶具及饮茶方式的历史信息:1.唐代饮茶多为“煮茶法”图中用“茶铫”(《茶经》中称“鍑”)煮茶,持竹夹击拂茶汤再分盛在茶碗里。

另外,炉边竹几上置有碾轮,也证明了在煮茶之前的“碾茶”,这一切与陆羽《茶经》所记完全吻合2.图中的茶具以图解的形式证实了《茶经》的记载在《萧翼赚兰亭图》中出现的茶具有:风炉、茶铫、竹夹、带托盏(《茶经》中为。

“碗”)、碾、罐(《茶经》中为“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1](卷中《四茶之器》),兼有罗末和贮茶的功能)上述茶具均在《茶经》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萧翼赚兰亭图》布景简单,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地记载了唐朝煮茶法和唐代茶具。

《调琴啜茗图》(见图2)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绘,描绘了唐代仕女闲散恬静的享乐情景其中,图卷左侧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奉茶画虽以“调琴”为重点,但茶饮也相当引人注目画中有小树、大石等景物,说明场景是在室外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颊、雍容自若。

,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趣味。饮茶与听琴集于一画,说明了饮茶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已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图中出现的茶具比较单一,为饮茶所用的碗。

图2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局部)《唐人宫乐图》(见图3)成于晚唐,值饮茶之风昌盛之时从图中可见,中央为一张巨型长方桌,后宫嫔妃、侍女十余人,围坐、侍立于方桌四周,或团扇轻摇,或吹乐助兴,或品茗听乐。

,意态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口很大的釜,画幅右侧中间一名女子手执“瓢”,正将茶汤分入茶碗里她身旁的女子则手持茶碗,似乎听乐曲入了神,暂时忘记了饮茶对面的一名仕女则正在细啜茶汤,侍女在她身后轻轻扶着,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样子。

图3  (唐)《唐人宫乐图》(局部)从《唐人宫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此前备茶、炙茶、碾茶、罗茶、煮茶等程序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瓢”将茶汤从“釜”中盛出,舀入茶碗以供人饮用。

通过《唐人宫乐图》,我们清晰地看到唐代的一些茶具,如“瓢、碗、釜”等,这些均在《茶经》中有记录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唐代“煮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以画证史,古而有之这些唐代绘画作品是唐代。

“煮茶法”全面深刻的写照,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煮茶”场景,也将唐代茶具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众人眼前二、唐代“煮茶”茶具文物唐代“煮茶法”程序繁复,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酌茶等多道步骤,故而所用到的茶具也非常之多。

这些茶具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有文字记载,在唐代画作中也有图像记录而一些唐代茶具文物历经千年,通过考古发掘等多种方式为世人所见,这为研究唐代“煮茶法”、探索千年前的饮茶风尚提供了实物见证在唐代,“炙茶

”“碾茶”“罗茶”是“煮茶”之前的准备工作,是要将炙烤过的饼茶放入茶碾或茶臼中碾成茶末,然后再入茶罗筛细,过筛后的茶末则放入茶盒中备用唐代的碾茶器具在《茶经》中有记载,为“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

”[1](卷中《四茶之器》)。图4的这件茶碾为瓷质,是一件颇具代表性的碾茶用具。碾内有深槽。碾轮呈圆饼状,中穿孔,原应有一根中心轴贯穿其中而方 便双手持之,用力碾茶。

图4  (唐)瓷茶碾(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碾茶器具除了“碾”以外,还有茶臼(茶研)图5的白釉茶臼:唇口,矮斜腹,造型如碗,小平底;外部施白釉,内部无釉,并以篦状工具刻划成网格状,从中心的圆点向外辐射,分为四个区域

(见图6)。当然,茶臼(茶研)还需与棒杵配合使用,方能将饼茶或散茶研磨成粉末状[2]。

图5  (唐)白釉茶臼(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图6  (唐)白釉茶臼局部(中国茶叶博物馆藏)过碾以后的茶末,再入茶罗筛细后,便可置于茶盒中备用唐代有各种形制的盒,大致可分为粉盒、油盒、镜盒,材质也多样,常见的有陶瓷类,还有金银类或铜铁类陆羽《茶经》中提到茶盒。

,只不过陆羽提倡以“剖巨竹”[1](卷中《四茶之器》)制作茶盒,以贮茶末由此可知,唐代的各种盒器中,有一类是贮存茶末之用的茶盒图7的盒为铜制,高5.4厘米,口径7.8厘米,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盒盖微拱

,弧面圆润,盒身下部渐收,小圆底。

图7  (唐)铜盒(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在完成“炙茶”“碾茶”“罗茶”等“煮茶”前的准备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煮茶”了根据《茶经·四茶之器》的记载,这一环节所用到的茶具主要有风炉、釜、则、熟盂、碗、水方等风炉及茶釜皆为煮茶器

,是唐代“煮茶”的重要物证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1](卷中《四茶之器》),是通风生火的炉子鍑(或作釜)“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1](卷中《四茶之器》),是煮水的阔口锅子图8的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

,由风炉和茶釜两部分组合而成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有镂雕三珠形,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壸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

[2]。

图8  (唐)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9和图10的“釜”均为整石剜挖而成其中,图9口微上扬,深垂腹,圆底石质青中泛黑,并伴有星星点点的芝麻点此茶釜,口沿下部的肩部两侧留有铁锈痕迹,推测当时使用时

,有铁环系住两侧。图10的“釜”器身镂雕出三个圆形系耳以穿绳系带之用,釜身一侧剜挖出匜形流。

图9  (唐)石质茶釜(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图10  (唐)石质三系茶釜(中国茶叶博物馆藏)茶铛也是当时用于煎茶的“釜”,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如《旧唐书》提到唐代诗人王维“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3](卷一百九十下)唐代吴融的《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曰。

:“烟冷茶铛静,波香兰舸飞”[4](卷六百八十五《吴融》)宋代陆游《西斋雨后》中有:“香椀灰深微炷火,茶铛声细缓煎汤”[5]图11的茶铛高4.0厘米,口径9.6厘米,直口,深腹,圆底,下承三外撇式足,并附叶形把柄。

器型仿唐代金银器,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中有此类金银器。此茶铛的独特之处,在于外茶叶末釉、里白釉的组合施釉法,在巩县窑同类器中也属少见。

图11  (唐)巩县窑外茶叶末釉、里白釉茶铛(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置于炉上煮水烹茶的器具除了阔口的“釜”以外,还有长柄的“釜”(又作“茶铫”)次页图12的邛崃窑黄釉茶铫,高8.9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

8.5厘米口沿有唇,深弧腹,平底器腹中间有一竹节形横把,与之成90度的一侧有匜形流砖红色胎,带有强烈的四川邛崃窑瓷器的地方特色器腹只施半釉,器内也不施釉,系实用器《萧翼赚兰亭图》中风炉上放的煮茶器便是茶铫。

,此件茶铫可与之相互印证。

图12  (唐)邛崃窑黄釉茶铫(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投茶之前,先煮水“水方”便是煮水烹茶时放在一边贮水的容器图13的越窑青釉水方,高11.1厘米,口径17.1厘米,底径7.9厘米小唇口,鼓腹,下胫部内收,

平底内外施青釉,釉面泛黄,釉层较薄“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1](卷中《四茶之器》)《茶经》中记载的“水方”为木质,但木质水方不容易保存至今,事实上陶瓷的水方在当时也是较为多见。

图13  (五代)越窑青釉水方(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煮水至初沸时,按照水量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储放在“熟盂”中“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1](卷中《四茶之器》。

)《茶经》中记载的“熟盂”便是用来贮存“二沸”水的容器图14的青釉熟盂为越窑烧造,高2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3厘米,器身丰满,流较短,敦朴厚重外撇口,粗短颈,溜肩,圆鼓腹,平底肩两侧有双环形系,肩颈相交处一侧有一扁平执柄

,与之对应的另一侧有六角短流。器外施青釉,釉色稍泛黄,近底处无釉。

图14  (唐)越窑青釉熟盂(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取部分“二沸”水贮于“熟盂”后,便要往釜中投放适量的茶末投放茶末的工具《茶经》有载,为“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

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1](卷中《四茶之器》)《茶经》中提到的“则”材质多为贝壳、蛎蛤、铜、铁、竹木、带刺的植物等功能为“量也,准也,度也”,由此可见

,茶则在当时的实用功能为量茶入器根据《茶经》的描述,在唐代通常情况下烧一升(唐代一升相当于0.5944公升,约600ml)的水,用一方寸的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清淡些的,可减少用量;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

图15  (唐)錾花鱼尾铜茶则(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15的錾花鱼尾铜茶则,长26.5厘米,为河南出土茶则面为较细长的柳叶形,微凹,面与柄交界处采用一刀一起的点刻法刻出联珠云纹,纹样较为简洁随意其柄部与面连接处呈四方柱形。

,到了柄尾端捶打成略薄鱼尾状。茶则柄部同样以錾刻工艺装饰有下凹几何纹样。该茶则整体为黑褐色,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稳重大气之感,后世的辽金茶则在设计上受此类器型影响较大[6]。

图16  (唐)尖桃形银茶则(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16的尖桃形银茶则,长15.8厘米,柄部呈直线,微有弧度,至尾部略宽,造型简洁大方银和硫这种元素相当亲近,银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极少量的硫化氢和游离态的硫反应生成硫化银。

,生成的硫化银为黑色,故此件茶则呈“黑漆古”般效果,光可鉴人,宛似悠远历史的烙印图17的越窑青釉龙柄茶匙,长6.0厘米,宽2.6厘米,制作精巧面呈铲形,因年代久远,铲形的面微有开裂,釉面略有剥落柄端呈微微昂起的龙首形。

,龙睛凸起,便于手握。唐代的茶则通常以木、金银铜等质制作,以瓷器制作茶则并不多见。

图17  (唐)越窑青釉龙柄茶匙(中国茶叶博物馆藏)用“则”投入茶末,等到第三沸时,把刚贮于“熟盂”的水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起到了“止沸育华”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了准备好“瓢”,把煮好的茶用“碗”

添入茶碗即可。图18的长沙窑青釉“荼埦”器型与别的茶碗无异,碗内底心有“荼埦”二字刻款,是此类型碗作为茶碗的有力证明。

图18  (唐)长沙窑青釉"荼埦"(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图19  (唐)越窑青釉玉璧底碗(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19为当时的玉璧底碗,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初,流行于唐中、晚期,以其底足颇似玉璧形而得名玉璧底碗的器型在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

,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传世此件玉璧底碗为越窑烧造,敞口,斜壁,高3.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6.5厘米,胎骨致密,圈足似玉壁,釉质匀薄,釉色青中闪黄,有不规则的开片,

光素无纹饰,质感柔润细腻,整体制作工艺一丝不苟,可谓越窑青瓷之佳品这种玉璧底碗在唐代有个专用名称叫“茶瓯”陆羽对当时最负盛名的邢窑和越窑茶具有过一段比较:碗,“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

,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1](卷中《四茶之器》)除了对瓷色、瓷质本身进行的对比外,《茶经》中另有一段通过对比茶汤来分辨茶具的高下“越州瓷、岳瓷皆青。

,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皆不宜茶”[1](卷中《四茶之器》)由此可见,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烧造的青瓷茶具除了用“碗”来喝茶外,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也是当时主要的饮茶器。

图20便是由托及盏组合而成的带托盏。灰白胎,釉色青中带黄,盏直口,深腹,圈足;托圆唇口,大折沿,内凹以承盏,宽圈足。

图20  (唐)越窑青釉带托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图21  (唐)白釉煮茶器(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图21的白釉煮茶器由茶碾、带托盏、风炉及釜组合而成茶碾为瓷质,碾槽座呈长方形,内有深槽;碾轮圆饼状碾槽及碾轮无釉,余皆施白釉盏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托呈卷荷形。

,中有凹圈下陷,以承盏风炉呈筒状,有圆形炉门茶釜带双耳此套白釉煮茶器出土于河南洛阳,虽系明器,却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唐代煮茶的情景综上所述,唐代高度兴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茶文化的繁荣又推动了唐代的茶具生产

,使得唐代茶具品类齐全这些茶具不仅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器皿,对品饮过程中的感官享受更有裨益,实用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故此,唐代的“煮茶法”虽已消逝在历史舞台上,但其饮茶方式、茶具审美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唐)陆羽.茶经[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5](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6]乐素娜.量茶受汤乐而忘忧——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茶则(匙)鉴赏[J].

收藏家,2016,(9).图文来源:《农业考古》2017年5期责编:静静审核:郑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