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不看后悔历史今天啥日子(520是啥日子历史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每天早上9:30,和你道早安后台回复“早安”,送你惊喜 2007 年8月7 日8 时19 分,中国共产党优

不看后悔历史今天啥日子(520是啥日子历史潘)

 

每天早上9:30,和你道早安后台回复“早安”,送你惊喜

2007 年8月7 日8 时19 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副理事长,原中共北京铁路局党委第二书记,顾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滕代远同志的夫人林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今天是2018年8月7日,是林一同志逝世的日子,是一个我们值得纪念和怀念的日子。

本公众号再次特刊此文以之纪念这位麻阳好儿媳,也愿更多人了解这位中共特工史上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当年她可是和上海的潘汉年并称为“南潘北林”,经她派出的特工及策反的人员在1955年授予少将级别的多达10多人。

先前关于林一同志的文章请点击曾经是中共美女特工,后却成麻阳最美儿媳查看,(很多重复处,本文不再累赘)林一同志,原籍河北省武邑县,1917年8月1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原名刘书兰,曾用名王晶殊(东北抗日工作时)、李黎光(在苏联学习时),到延安后改名林一。

林一的父亲叫刘润田,河北省武邑县刘新庄人,由于家里人口多,年景不好,加上兵荒马乱,刘润田只读过四年私塾便辍学在家务农为了脱困境、谋求生路,刘润田离开家乡去哈尔滨开照像馆舅舅那里当学徒1916年,当学徒六、七年得刘润田在舅舅这里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照像手艺,而且手头上也积攒了一点钱,于是便想自己开一个小照像馆以谋取前途。

刘润田把这种打算与他舅舅商量之后,得到了舅舅的支持经过一番了解,他知道依兰是下江一带的“东北重镇”,是“遐迩通衢”的繁华地方,刘润田便在舅舅的支持与资助下来到了依兰,开办了一个小照像馆,起个商号叫“华芳照像馆华芳照像馆”。

“华芳照像馆华芳照像馆从1916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后共有四十年的历史最开始华芳照像馆是在依兰四合发大楼路南一条南北胡同里,地址比较偏僻,门面很小,只有一架照像机、一间自然曝光的摄影室尽管这样,但由于是依兰县第一家照像馆,生意还是蛮好的,每天来照像的人络绎不绝,日照像量最高时可达四、五十版次。

1917年8月12日,林一同志就是这间小门面里出生的,父亲为她取名刘书兰因为父亲的努力,童年的林一同志是幸福的,林一同志所以能在7岁入小学读书,13岁高小毕业,1934年考入依兰县立中学如果没有父亲的努力吃苦,林一同志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孩子是很难上学的。

当然没有上学,林一也就不太可能接受新思想而走上革命道路

             (就读依兰县立中学的林一同志)正由于生意好,到了1933年,林一父亲刘润田师傅把华芳照像馆迁往依兰北夹信仅子路东,拥有了三间房子大小的自然采光的摄影房子,并增加了照像机与各种照像材料,还采用了电光照明的新技术设备。

迁移后的华芳照像馆营业情况比以前更好,顾客也比过去显著增多,日照像量最高可达一百多版次,最低也有二、三十版次,特别是逢年过节、营业非常繁忙,几乎是昼夜拍照、修版和冲冼但这个时候的林一同志因为进入了依兰县立中学而开始接受新思想。

这个依兰县立中学是依兰县革命的发源地,县中学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已经建立,在唐瑶圃(任国文和英语教员,后到抗联部队在战斗中牺牲)、李大丕(任国文教员,后改名季青,曾任抗联第五军政委)、富振生(后参加抗联,去苏联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他和林一曾经假扮夫妻去苏联学习)等地下共产党人的领导组织下,学校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秘密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当时青年团支部组织的负责人为富振生、葛宝云(后参加抗联在战斗中牺牲)、杨继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卫生厅厅长)等人

             ( 延安时期的林一同志)1935 年 5 月,由葛宝云介绍,林一同志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加入团组织后,林一同志开始接触到革命书刊,更加明确了自己为之奋斗和献身的革命目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林一在思想接近的同学中传送进步材料及党的有关信件,秘密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林一同志在学校加入共青团组织,其父刘润田并不知道只知道其偶尔参加一些抗日救国活动当时日伪军经常抓捕参加抗日活动的群众,父亲为女儿感到担忧当时林一 已经18 岁,刘润田觉得女儿是大姑娘了,又赶上兵荒马乱的年头,就不要念书了,找一个像样的婆家嫁出去,这样也就可以放心了。

                 (1941年的林一同志)当刘润田将自己的打算说与女儿,林一坚决不同意,看到父亲执意要这样办,林一便向地下党组织汇报了这件事,坚决要求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参加抗日工作林一的要求得到党组织的批准,经党组织研究决定,将其安排到上级机关勃利县委工作,所以林一同志于 1935 年冬季秘密离开了家乡。

林一同志离家去外地工作,为了避开家人寻找,党组织为林一化了妆,李大丕送给林一一件男士黑呢子大衣,穿上呢子大衣,戴上棉帽,放下帽耳,戴上大口罩,像一名男青年葛宝云给她买了车票林一同志首先乘车到了二道河子,下车后到长途电话局接上关系,由专人护送到勃利一个秘密机关住下。

第二天,勃利县委书记老张和团县委书记老胡来看望林一,并交代工作任务在勃利县工作期间,林一与同志们一道深入农村村屯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为抗联筹集粮饷,组织妇女为部队做鞋、缝洗衣服一次,为欢迎一支地方部队归抗日联军指挥,林一按县委的指示赶做一面锦旗,上面贴着 “欢迎参加抗日联军”字样,由于第二天就要赠送,林一整整做了一夜。

(1943年,照于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林一同志)由于林一同志有文化有知识,她还在勃利县委秘密机关担任刻蜡版,油印抗日救国宣传单等任务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林一就由于出色地工作受到组织上的好评1936 年 5 月,经团县委书记老胡介绍,林一正式转为中共党员,那一天,林一同志非常激动,后来她回忆当时入党宣誓的誓言是:“抗日救国,宁死不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流尽最后一滴血。

” 虽然林一的父亲刘润田师傅不知道女儿从事革命活动,甚至一度要她出嫁,但并不表明刘润田师傅是个明哲保身不爱国的人,其实恰恰相反,我们的林一同志的父亲也是个抗日的爱国人士,也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1938年后的华芳照像馆一度成为依兰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地点。

               (1943年反扫荡中的林一同志)当年依兰县中共地下党员黄金秋在征得刘润田师傅同意,在林一同志的父亲刘润田师傅华芳照像馆的后院租了间小房子,让自己的爱人搬来住,并把那里做为依兰县党的联络点,那时依兰县地下党员黄世一、刘振忠、刘振祥、李成林等就经常在此碰头或聚会商议抗日大计。

后来,依兰的特务们得到了消息,在特务头子黄宪补的带领下也时常来照像馆搜查,但都被刘润田师傅及徒弟姜言杰巧妙地应付过去这些都是已经远走家乡的林一所不知道的!因为在1936 年 8 月,勃利县委通知林一同志,组织上决定派她到苏联学习。

这让林一同志当时感到非常意外,也感到非常兴奋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故乡,能去苏联学习,这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投身革命工作的极好机会,这种机会是当时中国革命者梦寐以求的当时组织是派她和富振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也是她在依兰中学的领导)一起去的。

     (富振声同志)根据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为了安全通过敌占区,顺利越境去苏联,他俩扮成“夫妻"等富振声和林一准备工作做好后,党组织向他俩交代了联络点和联系暗号他俩从倭肯站搭乘火车到了林口,他俩按照联络暗号找到了联络点——摆着一个杂货摊的一间临街房。

走进屋,一位象商店老板的中年男人接待了他们这个人就是当年中共吉东地委书记于化南(于化南 (1904—1945) 原名于诗勋, 号化南,字诵芬,化名李文生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东孔格庄人,革命烈士,出身农民家庭,曾任中共吉东省委常委。

1945年,随中共中央工作团挺进东北,被叛徒出卖,就义于龙爪南山)

 (于化南烈士殉难地纪念碑)天黑后,于化南用软纸写了一份简要工作报告和他俩的介绍信,让林一把这两件东西缝在自己的鞋垫下面第二天天刚亮.一位身材魁梧自称老杨的中年男人来找他俩,并和他俩一同乘开往密山的火车。

这位老杨就是国际交通员杨昆在火车上杨昆扮作商人,佯作与他俩素不相识,为了减少麻烦,他们在密山前一站连珠站下车三人找到一家旅店,假夫妻得在一个房间住宿,杨昆住在他俩隔壁夜里,当地自卫团来旅店查夜,盘问富振声和林一时,他俩按杨昆交代的,说去半截河串亲戚。

答话虽没破绽,查夜的两个家伙贼眉鼠眼地缠着不走,说了些庸俗戏虐的话,诈他俩是“私奔"富振声不露声色,沉着应战时间长了,自卫团自感无聊,出门走了

老杨担心自卫团可能还回来捣乱于是,他按事前规定好了的暗号,大声地咳嗽富振声听到老杨咳嗽,立即装作出外小便二人碰头后,老杨说明自己的担心,让富振声回屋把报告内容背诵下来,介绍信由林一握在手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塞嘴里吞掉。

富振声和林一按着老杨的吩咐,立即对文件和介绍信进行了安全处理两人紧张得一宿没合眼,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三人赶忙起身走出旅店中午,在半截河北岸老杨认识的一户人家吃的午饭饭后,没敢多休息,继续东行,傍晚就到了国际交通联络点。

这个联络点是一户农家,这天夜深,这家的老头带他们启程走了没有一个小时,就到国境线老头向杨昆说了一句“再往前你带路吧,便折身回去老杨虽然走过这条路,但记得不很准,加上夜晚,看不见目标他们边走边摸,整整走了一宿,当东方天边泛起的微白晨曦的时候,他们看见一道没有尽头的乌黑漫岗,拦在前方。

老杨看到这乐得一蹦,告诉他俩:“前边象黑岗子似的就是兴凯湖,我们没有走错路l”三人兴奋地加快了轻松的脚步太阳出来的时候,有一辆马车径直奔他们跑来,车上坐着四个拿猎枪的苏联人,截住他们进行查问老杨懂几句俄语,回答了苏联猎人的问话,说是“中国同志”。

于是,猎人让他们上马车,一直把他们送到兴凯湖西岸土里罗格红军司令部,司令部帮助他们找到了中共党驻在这里的联络站在联络站等待自己人来接的这段时间,林一和富振声每天都在埋头学习列宁、斯大林著作直到10月末,海参崴党的机关才来人按他俩。

在前往莫斯科的时候,海参崴党机关的人给他们换上了苏联服装,改了假名,富振声叫胡松,林一叫李黎光他们到达莫斯科时,已是11月末,他们按东方大学的要求,填一份履历表,写了自传,然后到东方大学第八分校插入第四班学习。

         (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校址在距莫斯科60里的郊区,座落在一大片树林中间学校环境幽静,学习条件好负责人是住校主任赵毅敏,副主任是契尔年科(苏联人),分管教学教员多是苏联人,也有中国人讲“中国问题”课的教员是吴玉章,讲党的建设课的教员是陈潭秋。

王明、张闻天、康生也来八分校作报告,我们的滕代远同志也是也位列其中哦,否则后来怎么在新疆一下子认出我们美丽大方的林一同志啊!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8月,学业期满,林一同志和部分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毕业的同学王友、张松、罗云、朱光、张功成跟着中共中央领导人、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稼祥经新疆返回国内。

当后来林一同志回忆说:“路上只有我一人是女同志,在那一望无边的大沙漠上,上个厕所都困难在老山(距延安30华里,也称卅里铺)时,下起了大雨,司机着急赶路,换挡加速,突然前面道路出现个大下坡,司机来不及减速,汽车猛然翻倒,滑向山坳,幸亏车身被一棵大树挡住,没有翻到下面的山沟里,但是人全部都被甩出车外,只是受一点轻伤,有惊无险。

      (1946年4月,巡查北平时的林一同志)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最先得到老山的车祸消息,他立即组织车辆和人员携带食品和水前来营救,将王稼祥等同志接回延安安顿好以后,就急忙到驻地看望大家,慰问和欢迎他们。

从这群欢天喜地的年轻人里,滕代远一眼就认出眉清目秀,热情大方东北姑娘,她就是林一同志,他马上握住林一的手笑呵呵地招呼:“林一同志,我们在莫斯科就认识了!”林一同志当时腼腆地说:“是的,首长!”8月,林一被分配到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特工委,是中央社会部前身)机要科工作,后任机要科科长。

当时社会部领导是部长康生、秘书长王中、秘书处长黄炎堂、机要科办公室工作人员有潘汉年(后是孔原)、金信、林一、陈英

    (1946年4月,赴北平前抱三儿子久明的林一同志)1938年9滕代远同志开始追求林一同志,那段时间林一身体不好,患有贫血,滕代远曾经亲自为她寻找治胃病和治贫血的药品,托人带给林一,尽管军务繁忙,仍然利用休息时间,约林一到校外大路上散步,终于在时机成熟时,当年34岁的滕代远直接提出希望和21岁的林一结成伴侣,并征求她的意见。

林一当时表示可以考虑,但希望滕参谋长把烟戒掉后滕代远一诺千金,再也没有吸烟,1938年12月,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同志终于娶了林一同志后林一同志会议说:“我们就是这样定下了终身大事”1939年11月,林一同志参加延安土改工作团,到延川地区进行土改工作。

1940年1月回到延安后,林一同志调任中央社会部秘书长,对内负责管理社会部机要、收发、管理及秘书各科工作;对外协调中央办公厅和军委二局、部队锄奸部、地方保安处以及敌占区往来的文件、信件、电报、情报等工作。

除此之外,她还专门负责保管社会部特别经费的领取、发放、结算

   (1947年9月,在武安县治淘中夫妻的合照)1940年12月,中央社会部派出以林一同志为组长的情报工作保卫组,前往晋东南八路军前方总部,执行保卫我党我军进行反敌特斗争任务工作组直接受北方局领导,授权可直接向延安中央社会部汇报情况。

1941年6月,为了开展工作,林一同志携彭德怀同志亲笔信,到前方邢台县浆水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选调隐蔽战线干部,在抗大总校主持工作的滕代远、何长工等人支持下,林一同志经过阅档考察和找本人谈话后,带领选出的第一批干部返回八路军总部。

短期培训后,这些同志被迅速派往敌占区开展情报工作

  (在情报处任科长时的林一同志,摄于麻田)1941年秋,林一同志被任命为前方总司令部情报科科长,直接受左权副参谋长领导当年冬季,为适应形势变化,前方总司令部成立情报处,林一同志改任情报处一科(派遣科)科长。

这段时间林一同志建立了多个特工组织,使我方情报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中央和军委制定正确的抗日战争战略部署起了关键性作用如下图就是当年林一同志建立的情报站“1.北平姚继鸣情报站,可靠人员有8名当时姚继鸣是抗大六分校的教育长,曾在北伐战争中任过副师长,西安事变后参加红军,后被林一选中派往北平。

2.北平贾建国情报站,有可靠人员有六七名3.北平王岳石(当时姓名即王鉴平)情报站,有可靠人员约有10人4.河南开封郭有义情报站,有骨干8人5.江苏南京徐楚光情报站他徐楚光混入汪精卫伪政权系统,身边的可靠人员有十余人。

此外,林一同志还建立了山西太原,河北邢台、邯郸、石家庄、张家口,河南安阳、洛阳、郑州,天津,东北瓦房店及华东等地情报站、点,交通站可以这样说,抗战期间,八路军和北方的红色特工几乎清一色是经林一手派遣出去的,所以在中共特工史上只有她可以上海的潘汉年并称为“南潘北林”。

”林一同志派出的这些红色特工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林一的同事和部下有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将军衔,比如,钱江、魏国运、张衍、柴成文、梁军、王毓准等等,而林一离休前仅仅是北京铁路局党委第二书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这主要是我们滕代远和林一同志的高风亮节,不求名利,否则以滕的威望,滕最少可以评大将的,林一也是可以评少将的!。

1942年5月,敌人用近两万人的兵力,对晋东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扫荡”,目标是消灭我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等高级指挥机构林一同志奉命携带大量情报工作绝密文件转移,在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山区被敌人冲散,她在枪林弹雨中冒着被俘危险,用双手扒开一个洞,将文件埋藏好,和其他同志冲出包围。

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林一同志化装后只身经安阳前往开封、北平和天津等敌占区检查情报工作,看望潜伏下来并取得成绩的同志,使战斗在敌人心脏部位的我军情报人员受到很大鼓舞。

1945年2月,在一二九师驻地赤岸村参加“边区参议会”,并被选为参议员同年10月,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国军工作部,下设四个室,林一同志为一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做城市工作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国军工作部撤消,在邯郸成立了中央局领导下的城市工作部,林一同志调任组织科科长,任务是专做国民党占领区域的党和群众工作。

1946年4月,林一同志奉命到北平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直接受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同志指挥。

1946年8月至1947年8月,林一同志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一年同年9月党校毕业后,正赶上我军开始战略反攻,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原城工部缩编为城工科,任命林一同志为科长1948年6月,林一同志和部分领导同志调到华北局社会部工作,任办公室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一同志从石家庄进驻北平,调任中央军委铁道部人事局干部处处长,后任劳动工资处处长。

1951年3月,林一同志调任天津铁路管理局北京分局副分局长,负责主管计划、财务、人事、劳资各科工作1953年,成立北京铁路局,林一同志调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分工主管计划、财务、人事、劳资、公安各处工作,担子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1958年3月,林一同志由行政改行到党委任副书记。1961年5月,林一同志任北京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林一同志受到冲击,被错误批判她排除各种干扰,带领干部深入基层站段,了解基层党支部情况,与干部、工人座谈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1969年11月至1973年5月,林一同志因病休息。

其中,在1970年1月被宣布恢复党的组织生活1973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任命林一同志为北京铁路局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林一同志和路局党委其他同志一起,下到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迅速恢复铁路局的运输指挥与安全生产做出贡献。

1974年12月1日,共同生活36年的伴侣滕代远同志因病逝世,林一同志深感悲痛与内疚。

1979年3月,林一同志担任北京铁路局党委第二书记,1981年11月至1984年12月,担任北京铁路局顾问在担任顾问期间,她仍然关注铁路工作,积极为运输安全生产荐言献策同时,为了完成国家安全部交给的整理情报工作历史资料,和大家一同到各地访问搜集资料,最后圆满完成这项任务。

1984年底,林一同志被批准离休同年,被国家安全部聘为“特邀咨询委员”林一同志还是北京市第一、七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第八届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副主席。

在她72年的革命生涯中,林一同志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林一同志一生无私无畏,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对子女言传身教,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林一同志在依兰的姊妹来北京看望她,她都没有给这些姊妹和那些后辈通过权利拿过站台一张票,都是要他们自己去站台买票,只是到了2000年后,姊妹都80多岁了,才通过坐在一起的一个站台的售票员提前给姊妹买一张票,那些后辈仍然要自己去买。

在病重期间,她仍关注着国家建设和铁路事业的改革发展,并在生前对亲属做出丧事从简,不通知外地亲友,不开遗体告别会,事后发讣告,骨灰植树的生前嘱托其对自己身后事宜一切从简安排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我们永远怀念你林一同志----麻阳人的好儿媳!林一同志永垂不朽!西风快语1、谨以此文纪念林一同志诞辰101周年,逝世11周年,麻阳人民怀念你林一同志----麻阳人的好儿媳!文中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以便下回修改!

2、也希望其他的朋友能把你的文章发来,我们共同分享下彼此的酸甜苦辣,共同进步,共同学习西风快马关于作者:平凡的山村教师,相信学习,爱好阅读、喜欢历史期待你的关注和建议联系QQ81053069,微信13789265580。

别光看,赶紧长按关注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