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居然可以这样中国天气网历史天气查询记录(怎样查询过去一个月的天气预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随便说说北京近期的天气

居然可以这样中国天气网历史天气查询记录(怎样查询过去一个月的天气预报)

 

(注:本文作者仅为气象爱好者,非专业气象从业人员,本文中分析的正确性和预测的精确程度无法同专业人员相提并论,实际天气状况可能与本文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敬请谅解)    2023年7月4日,这,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图1)

(图1 全球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据Climate Reanalyzer网站分析统计,7月3日(本周一),全球2米高度日均温上升至17.01℃(图2),在打破了2016年8月13日、14日以

16.92℃创造的全球最高日均温记录(图3)的同时,也标志着全球日均温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站上了17℃大关7月4日(周二),全球气温继续快速冲高,日均温达到17.18℃(图4),刷新了昨天创造的全球记录。

7月5日(周三),冲高趋势虽逐渐缓和,但日均温仍第三次突破17℃并与昨日持平(图5)结合该网站提供数据分析判断,本次全球气温冲高主要是由近几日南半球的异常快速增温引起(图6),而近几日南半球的异常快速增温,又与今年南极严重低于历史同期的海冰面积(图7)紧密相关,而北半球均温,虽然也处于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水平,较历史同期偏高1℃左右(图8),但升温速度相较南半球更加均匀、缓慢,未出现极度偏离正常情况的快速增温事件。

(图2 世界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及7月3日全球日均温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图3 世界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及2016年8月13日全球日均温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图4 世界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及7月4日全球日均温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图5 世界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及7月5日全球日均温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图6 南半球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图7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年曲线比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图8 北半球两米高度平均气温年曲线比较图,来源climatereanalyzer.org)    关于本次全球气温冲高事件,没有人知道它真正意味着什么、预示着什么一些人认为,这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叠加ENSO能量循环的正常现象,在拉尼娜现象期间,大气中的能量被海洋吸收,而在厄尔尼诺现象中,积蓄在海洋中的能量释放回大气中,而2023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发展年(图9、图10),海洋在连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中积攒的巨量能量向大气突然释放,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也便是自然而然。

另外一些人认为,这标志着当下正处在旧气候态向新气候态过渡的时代之中,随温室气体增多,大气环流将由现有均温较低的稳态、过渡到另一均温更高的稳态之中,而在稳态之间的过渡期中,将必然会伴随着气温的剧烈波动、以及恶劣天气的频繁出现。

还有一些人认为,这已是地球温室效应失控的前兆,既然太阳系的保守宜居带是0.99-1.70个天文单位,位置接近宜居带内缘的地球,脆弱的稳态一旦被打破,便有可能造成超级温室效应的正反馈循环,使人类与这颗蓝色星球一同落入当下金星般万劫不复的死寂之中。

(图9 Nino3.4区海温距平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10 澳大利亚气象局的Nino3.4海温距平预报图,来源bom.gov.au/climate)   驴友、气象爱好者、植物爱好者、那大自然的感受者与追寻者们,身处这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身处这人类完胜神明的时代,面对这美好与神恩可能随时消亡的局面,到底应该如何应对?人口增多、文明发展,以及人类那与生俱来、永不止息的生机、活力、创造力、进取心与权力意志,既然本身便与全球气候这一不可感察而虚无缥缈的存在彼此冲突,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也便不再是改变与扭转,而纯粹是自我安慰与自我关怀而已。

说服自己不再杞人忧天,感受并珍惜承蒙的每一分美好与神性,在天空与大地恩赐的每一片神域中沉湎、陶醉……本性即命运,环境即命运,灭亡即命运既然自我、群体乃至于人类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那么,为何不能把这悲剧上演得更精彩、更壮烈呢?。

(图11 2018年2月24日的西山日出景色)    言归正传,回顾近期天气,在过去的一周中,大致完成了一次冷涡-暖脊-冷涡的转换过程6月29日-30日(上周四-周五),北京主要受冷涡外围(图12)的西北下沉气流控制,虽然空气清新、天空湛蓝,但因北京距离冷涡中心较远,冷涡对北京的影响以干热天气为主,。

云量较少、阳光暴晒,未能出现冷涡季那经典的蓝天白云与完美天气6月30日-7月3日(上周五-本周一),冷涡东移减弱消散,自副高北侧延伸的暖脊与大陆高压彼此叠加(图13),为华北带来了一轮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6月30日(上周五)、7月1日(上周六),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均达到39℃,周六,怀柔-丰宁-承德一带气温超过北京城区,最高突破40℃,处历史同期罕见水平,同时,因本次暖脊叠加有副高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海洋性气团,在本轮高温天气中,暖湿气流涌入,空气露点上升,体感温度逐渐由前期的暴晒干热转为潮湿闷热。

7月4日(周二),一较强冷涡向东移入华北地区并接替暖脊控制(图14),3日夜间-4日上午,北京受冷涡东南部高空槽影响(图15),迎来了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图16),降雨属锋面雨,平稳连续,对流性不强,雨量以小-中雨为主,西部山区雨量较大,局地达大-暴雨量级,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房山下石堡,为52.9mm(图17)。

降雨过后,北京转受冷涡南部西北气流控制,露点温度下降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转好,阔别数天的”冷涡蓝“重新出现,但与上周冷涡过程相似地,5日-6日(周三-周四),北京与冷涡及其激发的地面气旋核心相距较远,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量稀少、阳光暴晒,叠加偏西气流在太行山前地区引起的焚风增温现象,北京继端午假期过后,再度发生了一次有一定极端性的高温事件,南郊观象台两天均录得超过40℃的最高气温(图18、图19),体感相当灼热,加上端午假期连续三天的40℃高温,本年度中南郊观象台录得突破40℃的最高气温已有五天,在北京的气象记录以来尚属首次。

6日下午,受对流云团影响,北京局地出现阵雨-雷阵雨天气,降水回波分散,雨量较小且分布不均,全市最大降水出现在怀柔西栅子,为7.8mm,仍处小雨量级(图20)

(图12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6月29日14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分析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13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7月2日14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分析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14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7月4日8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分析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15 7月4日早8:45风云四号卫星云图,来源”weatherman_信欣“新浪微博)

(图16 7月4日早晨华北雷达组合反射率图,来源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转自“weatherman_信欣”新浪微博)

(图17 7月3日19时-4日11时北京市累计降水量图,来源“气象北京”新浪微博)

(图18 7月5日8时-20时北京市最高气温图,来源“气象北京”新浪微博)

(图19 7月6日15时北京市一小时温度图,来源“气象北京”新浪微博)

(图20 7月6日16时-20时北京市累计降水量图,来源“气象北京”新浪微博)    展望未来,冷涡活动预计将相对活跃,同时副热带高压有一定西伸北抬趋势,北京将在冷涡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的控制之下,迎来一段天气相对不稳定的时期,

前期以冷涡外围干热高温为主,而后期露点升高,干热将逐渐转变为潮湿多雨的闷湿天气,与南方梅雨体感接近(图21)7月7日-9日(周五-周日),大型冷涡在东北西部停滞回旋并形成驻波(图22),强度呈缓慢减弱趋势,因冷涡中心的移动带有一定南分量,北京与冷涡中心的距离有所接近,所在地表温度与高空干冷气团的温差逐渐加大,大气对流运动渐转旺盛,云量有所增加,北京将由冷涡外围的干热地带开始,逐渐向蓝天白云的黄金地带,乃至于接近冷涡中心的阵雨地带移动,虽然受半天阳光暴晒以及西北气流在太行山前地带的焚风作用影响,预计仍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但达到38℃以上的概率较低,体感温度相较前两日的酷热已有明显下降,同时受午后-傍晚较为较为强烈的热对流影响,积云易逐渐冷却膨大为积雨云,在三天中均有发生对流性雷雨的可能性,西部北部山区受雷雨影响可能性相对较大,北京处太行山前雨影区,预计将出现”回波翻山死“的情况,受雷雨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10日-11日(下周一-周二),东北冷涡继续减弱并退化为槽,一较弱暖脊将逐渐东移并接替冷涡在华北地区的控制(图23),北京受其影响,气流以下沉为主,云量减少、烈日炎炎,最高气温又将向40℃发起冲击(图24),好在此次高温过程中的暖脊势力偏弱,高温极端性不强,突破40℃的概率相对较小。

12日-14日(下周三-周五),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标志着副高边界的588线将向北移动至青岛-西安一线,北京则将来到副高西北侧外围、标志着主雨带区的585线附近(图25),露点温度提升至25℃(图26)的同时,也将迎来一次明显的主雨带降雨过程,降水量可能相对较大,伴有弱对流性。

(图27),最高气温虽然将明显下降,但体感极其闷湿、与江南梅雨相当接近15日-16日(下周六-周日),预计又将有较强冷涡突然南下(图28),结束北京的闷湿阴雨天气,但冷涡带来的影响,是阵雨地带中的午后急雨,是黄金地带中的蓝天白云,还是干热地带中的高温酷暑,则尚需今后几天的天气观察。

(图21 ECMWF给出的北京未来6天气温及降水预报图,来源Easterlywave)

(图22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7月5日14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预报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23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7月11日14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预报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24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7月11日午后北京气温预报图,来源Windy)

(图25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7月13日14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预报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图26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7月13日午后北京露点温度预报图,来源Windy)

(图27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7月13日晚间北京雨、雷暴预报图,来源Windy)

(图28 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北京时间7月15日14时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预报图,来源tropicaltidbits)    具体到本周末,北京预计都将处于冷涡南部、与冷涡距离相对适中的黄金地带-阵雨地带,虽然受焚风与日晒影响,最高气温仍将达到37℃(图29、图30),但天空湛蓝、白云飘飞、风力清劲、露点较低,体感相较于前期高温可谓是相当舒适,适宜各类户外运动的进行与开展,但与此同时,因地表与高空温差较大,午后-傍晚的大气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北京受对流云团影响,将有可能出现阵雨-雷阵雨天气,西部、北部山区受降雨影响相对较大,建议进山的驴友在备好雨衣等防水装备的同时,时时关注周围天空的变化情况,如果听到雷声或者发现有大片浓密乌云向头顶移动,即需及时从山脊、山顶、开阔草甸等危险地区及时下撤。

8日(周六),北京城区预计将处在与冷涡距离适中的黄金地带,属蓝天白云(图31)、清风飘飘的完美天气,受较强西北气流影响,气溶胶浓度很低(图32),天空呈湛蓝色,能见度极佳,徒步出行的驴友,将会完全迷醉在一片野旷天低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周六,崇礼-丰宁-承德一带将处在与冷涡中心距离较近的阵雨地带,午后-傍晚受对流云团影响,发生短时阵雨的概率较大。

(图33、图34),局地可能伴有弱雷电活动,前往燕山山区徒步穿越的驴友(图35),包括崇礼168越野赛的参赛者与观战者(图36)在内,需要注意防范,北京城区受雷雨影响的概率较小9日(周日),天气形势与8日大体相近,北京城区预计将处在黄金地带或阵雨地带内缘,因冷涡势力减弱,西北气流将不如周六强劲,同时气溶胶浓度相较周六将有小幅上升(图37),天空呈中蓝色,能见度良好,北京西部的茶山-麻田岭,以及北部的燕山山区,午后-傍晚预计仍可能受到对流云团的影响,出现短时阵雨乃至于雷阵雨天气(图38、图39),前往北京周边地区徒步的驴友,以及。

崇礼168越野赛的参赛者与观战者(图40)仍要主要防范,而北京城区处太行山前雨影区,易出现对流”翻山死“的现象,受降雨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图29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六午后北京气温预报图,来源Windy)

(图30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周日午后北京气温预报图,来源Windy)

(图32CAMS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六午后北京气溶胶浓度预报图,来源Windy)

(图33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六午后北京雨、雷暴预报图,来源Windy)

(图34CMA-BJv2.0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六北方组合反射率因子预报,来源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IUM))

(图35 周六丰宁东猴顶详细天气预报图,来源Meteoblue)

(图36 周六崇礼太舞顶详细天气预报图,来源Meteoblue)

(图37CAMS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日午后北京气溶胶浓度预报图,来源Windy)

(图38ECMWF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日午后北京雨、雷暴预报图,来源Windy)

(图39CMA-BJv2.0数值预报模型给出的周日北方组合反射率因子预报,来源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IUM))

(图40 周六崇礼太舞顶详细天气预报图,来源Meteoblue)    北京入夏之后,气温走高,降雨频繁,天气多变,相对于干燥舒适的春季,驴友进山徒步,需要注意的事项亦将有所增多,在前面的天气小析中已经涵盖,但事关重要,在本周在此再度列出:

夏季气温较高,用水量大,进山徒步一定要带够饮水,即使是京内短线,饮水也要至少携带3.5-5L左右,宜多不宜少,具体携带饮水升数,可由当天气温、露点温度、徒步预估时间、个人饮水习惯等多重因素综合决定夏季气温较高,驴友在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易发生中暑,有黄草梁去年6月25日两名驴友因中暑不幸遇难的意外为先例,夏季徒步出行,尤其建议驴友在规划户外运动计划方案时,及时、多次查询徒步当天天气预报(Windy、中国天气网、手机App等),将当天的气温因素考虑在内,在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中,尽量选择走较高海拔及山谷等避暑路线,并适当降低徒步强度,最高温度38℃以上的炎热天气中,尽量避免徒步出行。

另外,预报的最高温度并不能代表体感温度,在7-8月份的湿热季节中,驴友在查看天气预报时,需要把露点温度也考虑在内(Windy提供“露点”这一栏目),在最高露点温度超过22℃的闷热天气中,尽量选择避暑路线并降低徒步强度。

夏季降雨频繁,雷雨、暴雨多发,且山区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驴友进山雨衣必备,手机等电子设备需配备防水袋,并需要在徒步出行前,及时、多次查询徒步当天天气预报,以Windy这一数值预报显示网站中的ECMWF预报模式“

雨、雷暴”这一栏目为佳,并与此同时了解当地近期的降水量累计情况(可在中央气象台官网www.nmc.cn上查询近10天、20天、30天的降水距平百分率统计),短期天气形势则可查看中国天气网中的气象雷达回波图(products.weather.com.cn/product/radar1/index/procode/JC_RADAR_AZ9010_JB_V3.shtml),以观察是否出现降水云团、降水云团的位置、强度及其移动方向。

若徒步时间段内有明显降水,则需尽量降低徒步强度,并尽量避免爬崖、挂壁小路等危险路段的行走,若有雷雨天气,则需尽量减少山脊、尤其是山顶等暴露路段的行走,若有大雨及以上的较强降水,或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则。

尽量避免徒步出行,当地前期若已有较多降雨量累积(尤其是大暴雨过后数天),亦需更换目的地以减少地质灾害威胁夏季雨后,道路泥泞,亦降低驴友行进速度并带来安全威胁,为避免打滑,驴友需尽量减少雨后、尤其是强降雨后的出行计划,若无法避免在泥泞路段行走,需注意鞋底凹槽中泥土的清理,如有条件可穿上冰爪增强抓地力。

夏季植被覆盖率较高,草木易覆盖小路路面并给寻路带来困难,而在草木覆盖路段行走也会大大降低行进速度,即使草木没有把小路盖严,繁密的蜘蛛网也会给驴友的行进带来不小的障碍,为此,驴友在夏天徒步,应尽量选择较为热门的成熟路线,尽量减少冷门路线,避免探路、钻棵子。

夏季蛇虫活跃,在北京,山区有一定数量的剧毒华北蝮蛇活动,百花山-灵山一带分布较多,而携带大量病毒的蜱虫,在山区甚至是城区公园中亦有不少发现报告,因此,驴友夏季徒步,尤其是前往林草较密、小路不甚成熟的路线徒步,即使天气炎热,也依然建议身着长衣长裤,裤脚需尽量紧扎,视线受植被阻挡处,有必要可手持登山杖打草惊蛇。

北京的毒蛇不会主动攻击人,如果见到蛇影也不要慌张,更不要用登山杖甚至手脚主动挑衅,任其逃跑、让路即可夏季空气湿度较大,大气静稳,且午后光化学反应易生成大量地面臭氧,大气气溶胶浓度偏大,能见度相较其他季节一般较差,尤以湿度最大的盛夏时节为最差,不利于驴友赏景观光。

空气清新、能见度优良、风光绚烂的时间段,一般是初夏时节(5-6月)的初段冷涡季,以及残夏时节(8月末-9月初)的二段冷涡季而在空间地点的选择上,则以气候凉爽的较高海拔山区为最佳,不仅可以避暑,而且能见度、风光相较平原地区均有明显改善,如果运气比较好,也甚至可以捕捉到云海、佛光等自然奇观,微信小程序“莉景天气”包含气象景观预报项目,但属付费功能,不如驴友根据不同高度层面湿度、云量自作分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