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新鲜出炉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简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北京天坛终于回到北京。北京是除了西安之外,另外一个顶级国宝云集的地方。中国历史前半段最耀眼的城市是长安,而北京就是后半段的翘楚了。作为元、明、清

新鲜出炉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简介)

 

北京天坛终于回到北京北京是除了西安之外,另外一个顶级国宝云集的地方中国历史前半段最耀眼的城市是长安,而北京就是后半段的翘楚了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帝都,今日之首都,北京以国家之名征调了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

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我个人觉得,宋代以前的文物,陕历博依然独孤求败,宋代以后国博是无可争议的霸主文物只有在它出土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离开了故土,就如同一个人背井离乡,失去了灵魂一般(心疼陕西、河南,特别是河南省,流失了太多的珍品)。

这就是我们在参观国博时,总觉得元代以前的文物讲解起来欠缺一点儿味道,那些故事好像和这片土地有点格格不入,元明清以后的文物就像在聊家常一样的自然顺畅尽管如此,这些国宝还是留在了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比起飘零在异国他乡的孤儿(国宝),要幸福得多。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期盼着那些流落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家北京欢迎您,国家博物馆欢迎您!北京,大家首先要去的就是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交通十分便利,周边文物景点众多,是北京旅游的经典路线之一。

国家博物馆建成于1959年,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系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分为新馆和老馆,特别是新馆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是直属于于文化部的国家级博物馆,藏品执中国博物馆之牛耳。

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绝大多数观众包括我都是奔着古代中国展而来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汗牛充栋,许多为。

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1、新石器时代陶鹰鼎陶鹰鼎又称鹰形陶鼎,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现华州区)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

此鼎长期被村民用作“鸡食盆”,后被考古队野外调查时发现。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2、仰韶文化半坡人面鱼纹盆1955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半坡人面鱼纹盆是已发现的十件人面纹器物中最精美者,系仰韶彩陶艺术的代表,中学历史课本上有它的插图人面鱼纹彩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线条夸张,想象丰富,纹饰非常精美,体现了原始社会祖先对死亡的畏惧和对图腾的崇拜。

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3、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4、红山玉龙红山玉龙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的红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物龙这个形象就产生于红山文化,玉琮产生于良渚文化,礼产生于龙山文化,乐产生于陶寺文化,鬲产生于长城沿线,这些周边文化和中原腹地(关中、晋南、河洛)的仰韶文化碰撞交流,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正是由多元到一元发展而来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这个玉猪龙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5、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前期,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系一件葬具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

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俗称“鸟吃鱼”。是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6、商代后母戊鼎原来叫司母戊鼎,现已更名为后母戊鼎此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青铜方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王”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王陵遗址)。

这件国宝于乱世出土,抗战时为躲避日军搜查,曾深埋地下8年,抗战胜利后重见天日1947年10月,司母戊鼎运抵南京,交国立中央博物院接收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曾想将其一起运走,但因实在过于笨重而最终放弃。

这只鼎由南京博物院保管了10年南京博物院仿照残存的一只鼎耳的形制给其配上了另一只鼎耳,并于1959年将其迁往现在的国家博物馆至此,颠沛流离的商王重器终于安定下来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7、商代妇好鴞(xiāo)尊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通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

”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鹗形,器盖置于鹗首后部,鹗昂首,歧冠高耸,“臣” 字状目,小耳,钩喙,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妇好鴞尊一共出土两件,一件藏河南博物院,一件就在国博。

8、商代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一件边长为52.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它的特点是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抗战时,四羊方尊在长沙遷往沅陵的途中被日军飞机炸成了20多块新中国成立后得以修复,但还是能看到修补的痕迹。

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9、西周武王伐纣利簋西周初年铸造,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现临潼区)零口镇出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利簋通重7.95千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上半部为圆形,鼓腹,两侧有两只兽形耳,兽形耳上还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造型庄重沉稳。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饰蝉纹之所以叫利簋,是因为一个叫利的人铸造了这件金器簋原本用来盛放小米,后用作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以体现等级尊卑在周礼中严格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只能享用三鼎两簋。

至今,中国尚未出土九鼎八簋究其原因,西周王陵不封不树,史料中记载的毕原王陵区尚未在陕西关中地区找到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周天子实质上已沦落为实力弱小的二三流诸侯国,撑不起牌面了而且,洛阳金村的东周王陵早已被盗。

寻周仍是中国考古学家的艰巨任务利簋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它的铭文极其珍贵,短短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夏商周断代史的重要依据不过,对于铭文的解读(。

铭文中的岁在甲子,到底是指木星出现在甲子日还是仅仅指甲子年)以及由此推断出的夏商周断代史在国际上争议很大,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学术要严谨,爱国更要理性。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利簋铭文10、西周大盂鼎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清道光29年(1849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一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礼村 。

大盂鼎高102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镐京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11、西周虢季子白盘大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大型青铜器虢季子白盘与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并称晚清四大国宝,且全部出土于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范围内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其造型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铭文8行111字,记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音

xiǎn yǔn即后来的匈奴),铸此盘以为纪念这恐怕是最早的燕然勒名了吧 无独有偶,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多友鼎,同样出自西周晚期,内容也是针对猃狁的战争两件青铜器的铭文足以说明,西周晚期猃狁已经严重威胁到周王畿的安全,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危机四伏,大动荡即将来临。

虢季子白盘出土后长期放置在马厩里用作食槽先后被眉县县令徐燮、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所得,刘氏后人为保护国宝又不得不将此盘深埋地下,新中国成立后,才挖出捐献给国家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12、战国青铜冰鉴青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冰酒器,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这件冰鉴纹饰繁复幽美,以范铸法和失蜡法相结合的方法铸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铜冰鉴的造型,还被运用在了开幕式的倒计时表演中,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强烈震撼。

13、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时期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现兴平市)西吴乡豆马村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 。

14、西汉金缕玉衣西汉时期,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村40号汉墓其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刘修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件金缕玉衣共用金丝2567克,玉1203片,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

河北省博物院藏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金缕玉衣,也是河北省博的镇馆之宝。

15、东汉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的一件彩绘陶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被称为“汉代第一俑”。这件陶俑生动展现了艺人说唱的肢体动作,极具喜感的表情穿越千年仍让人忍俊不禁。

16、东汉熹平石经残片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为规范儒学经典版本,汉灵帝命令蔡邕、李巡等大臣标定经文,以隶书刊刻《诗经》《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7种儒家经典,一共刊刻了46通石碑,全部碑文约20万字。

刊刻完毕,这些石碑立于洛阳城南、鸿都太学讲堂门前东侧,史称“熹平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教科书。汉末大乱,熹平石经被毁成为残片,千年以来散落各处。熹平石经体现了汉隶之美,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

17、隋李静训项链李静训字小孩,北周大将军李贤曾孙女,光禄大夫李敏之女自幼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杨丽华(隋文帝杨坚嫡长女)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殁于宫中,时年九岁杨丽华十分悲痛,以厚礼葬之。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城西的梁家庄出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这条项链是随葬品(石棺椁现藏西安碑林),由28个金质球形饰组成,球饰上各嵌有10颗珍珠金球分左右两组,各球之间系有多股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

链两端用一金钮饰相连,金钮中为一圆形金饰,其上镶嵌一个刻有阴纹驯鹿的深蓝色珠饰。

18、唐三彩载乐骆驼陶俑唐三彩,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四个乐偏围坐演奏,中立一跳舞胡人国博的这件骆驼陶俑与陕历博的载乐骆驼陶俑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陕历博那件是一位女性歌者,都是丝绸之路的见证,长安不愧为国际化大都市,大唐海纳百川的气魄显露无疑。

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载乐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载乐俑19、五代王处直墓彩绘石雕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曲阳是著名的石雕之乡,曾经是北岳恒山的所在地(清順治以前)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一对贴金彩绘石刻,均高1.135米、宽0.58米,被盗后遗失海外,是。

我国第一件无偿从海外追回的文物,意义重大。这件石雕有明显的晚唐遗风,代表五代时期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20、宋代瓷器哥汝官定钧五大名窑,都是稀世珍品,国博悉数收入囊中。

21、明万历皇后九龙九凤冠明万历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1957年北京昌平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定陵出土孝端皇后的这件九龙九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

冠顶以宝石和串珠组成一组花卉凤冠使用了点翠的工艺,不仅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点翠工艺过于残忍,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爱护动物)系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

其他还有众多的珍品,直接上图吧。来到国博,5000年的历史活生生展现在你我面前。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我中华屹立不倒,我们为中国骄傲,为生在华夏而自豪!

唐大明宫含光殿马球场界碑

网红兔子针铺广告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