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硬核推荐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时间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2年6月25日和6月26日开展了第四周的初高中分散研修,各位专家带来的精彩授课,令与会教师收获颇丰。

硬核推荐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时间轴)

 

内蒙三科统编教材培训历史学科第四期简报

初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6.25上午培训

      6月25日上午的初中培训课程是由北京四中原历史组组长、特级教师李明赞老师带来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材图片解读及运用》专题讲座      课程开始,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文物的重要价值,并参见2014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版,从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角度解读文物价值观。

      接着,李老师介绍了教材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的图片运用李老师从概况、称谓、关注细节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拓展讲述了汉唐石刻“双峰”,并结合具体教学从“六骏”的精神内涵、唐与突厥交流、图片观察、诗咏和今用五个维度进行介绍,归纳出其绝无仅有的历史价值与艺术史价值。

     随后,李老师分析了第3课《盛唐气象》中的图片运用他从概况、内容、教学等角度进一步解读了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骆驼载乐俑、《步辇图》和唐戴帷帽女子骑马的雕塑在介绍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图片运用中,李老师重点赏析了《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并进一步从审读、辨析、创作背景、画面分析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教学解读。

      接着,李老师分享并深入解读了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中的契丹鸡冠壶、第9课《宋代经济发展》的《耕获图》和北宋纸币铜板拓片、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杂剧陶俑、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的《流民图》(《乞食图》)等。

其中,李老师重点介绍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画卷细节,指出《清明上河图》在历史诠释中的风采,昭示了历史诠释的多元性和本真性、聚像与抽象、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是历史诠释的不同呈现历史教学应该是一门对话的艺术、探索体验、人文关怀和多元呈现,应是历史的深层意蕴。

历史教学没有模式,只有方向、道路和风格     在讲座结尾,针对网络上存在“现在教材的图片几乎每一幅图都有问题”的观点,李老师提到:“要对教材、对教材图片要有敬畏感,因为统编版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并学习,才有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是否有能够完善或改进的地方。”

6.25下午培训

      6月25日下午的初中培训课程是由北京四中初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王小琼老师带来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程第一部分,王老师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时空观念,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生能够达到的时空观念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接着,王老师列举各地的中考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时空观念”的考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从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历史时序、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特征进行考察;第二,从历史空间观念进行考察;第三,要求学生利用历史年表描述相关史事、利用历史地图再现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现象或说明历史发展趋势、运用时空观念解释历史。

      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这一问题上,王老师指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形成历史的时代感;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方式描述相关史事;利用单元导语、时间轴、历史地图、结构图示等形式,指导学生对历史展开古今贯通、纵横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地域特色:运用时序与地域、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认识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     接着王老师从纪年、分期、特定术语等方面介绍了时间的表达,从地理名称、古今地名、地理常识、特定术语角度讲解了空间的表达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王老师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导语”梳理线索,帮助学生把握特征;结合中外文明同时空进行学习;利用历史地图与时间轴,理解历史阶段特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

       在课程第二部分,王老师首先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梳理大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内涵,并从整体上解读中国古代史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概念。

王老师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讲授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王老师建议: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认识中国版图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开拓进取和巩固发展的结果,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接着,王老师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表现出的重要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在讲解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方面时,老师强调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的重要性。

      在课程结尾,王老师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教师要带着学生去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6.26上午培训

     2022年6月26日上午的高中培训课程是由梁美秀老师带来的《〈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分析》     梁美秀老师首先提出来备课三部曲:一是教材分析,理解课标、理解教材;二是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三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学案设计。

其中要注意教材分析要站在教师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关注学案的设计接着梁老师提出教材分析的关注点:一是关注课标要求;二是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单元内部各课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课文正文、四是关注课文辅助内容(导语、图片、学思之窗、学习聚焦等)。

      随后,梁老师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为例加以说明另外梁老师强调要进行学案设计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通过学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梁老师以分析拜占庭帝国内容为例,更为细致地呈现教材分析过程,并且关注到教材中“学习拓展”板块内容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由此提示各位老师可以将新教材融会贯通,充分利用新教材,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材料。

此外,梁老师强调要关注新教材中的辅助栏目,例如“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是可以用来深化正文部分的解释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学习聚焦强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加强认识和解释;利用学思之窗中的材料与问题深入理解教材重点难点问题;利用历史纵横进行正文内容的补充;利用思考点对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利用史料阅读板块拓展学生的历史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利用探究与拓展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角度。

总之,利用辅助栏目帮助学生建立起前后内容的衔接,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加强学习      课程最后梁老师认为新教材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素材和内容值得挖掘和利用,并且希望各位老师可以在研究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新教材,发挥新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6.26下午培训

     6月26日下午的培训课程是由赵建建老师带来的《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赵建建老师首先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出发讲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一致性“一致性”是教育系统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并由之影响到评价活动、课程资源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

一致性包括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知识的学科化、结构化和知识有层次展开)、学生的学(基于学生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出认知成长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不同层次的复杂活动)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评价是一致的,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赵老师认为教师“教什么”应该实现从知识到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变,即以教材研读为基础完成知识的学科化和以学情调研为基础完成学科知识的结构化两方面。

在如何实现以教材研读为基础完成知识的学科化这一问题上,赵老师首先提到教材是一本历史书,随后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和第15课的案例来讲解在教材研读中要关注“一是比较:在具体时空中认识事物、现象、历程、人物的特征;二是联系和发展:历时性(因果)和共时性(系统)”。

另外赵老师认为应该基于学科的认识逻辑和教材结论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充分使用教材中已有材料,可以不额外补充史料;同时在教学中一定要设计相关学习活动其次,赵老师认为教材是一本历史学书这里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解释。

历史学家的任务首先是基于史料还原史实,目的为求真然后是基于史实提出解释,形成叙事,目标是合理,只有合理才能保证真实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历史教师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联系之后按照从史料到史论的逻辑,将教学内容重新建构成有层级的、逻辑自洽的有联系的整体。

再者,他认为教材是一本通史或专题史,需要关注教材中的主题、分期、特征与结构化最后,赵老师认为教材还是一本简明通史和或专题史,教学中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补充细节、完善背景等方式做到从薄到厚来解答学生疑问,建构完整叙事。

     最后赵老师总结道:精读教材的目的是建构起一个基于真实逻辑自洽的历史叙事,此叙事以一到两个历史结论的理解为目标,以教材中的史料为依据,按照历史认知的层次结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END  撰稿:张睿 徐亚娟。

  编辑:张睿 徐亚娟  审核:杨朝晖教授教育有温度,文字有力量。首师历史。历史|教育|沙龙|教学|研究

立足首师教育发展优势致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历史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