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满满干货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了到现在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极简中国史,解读中国历史背后隐藏的重要细节。

满满干货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了到现在一)

 

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请将“探照灯好书”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Book Review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通史难写,极简的通史尤其难写,真正好的通史书实属凤毛麟角因时人颇有硬“通”之病,为求通,不惜图解历史,硬性将历史安插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公式中,则历史成了观念的注脚,只为证明进化论的正确而存在。

要突破这一偏执并非易事,因现代化本身是一个规训机制,时间已被污染,绝大多数读者只有从所谓的“发展”“进步”中,才能体会到时间的存在,时间被人为地加速并变得单向度了要突破这一误区,只看自己的历史是不够的——只有突破现有的时间教化机制,从“不自觉融入”中挣脱出来,即“多从世界看中国”,才能有所得。

《极简中国史》一书是著名学者马勇老师讲座的集合,它采取专题化的方式,从26个议题来梳理中国史,不求知识完备,独重读史视角——将不同时代置于同一背景下,在历史中,许多问题其实是反复出现的,一次次提出解决方案,一次次遭遇挫折,只有将这些成败并置,才能对其背后的机制有所感悟。

传播历史知识容易,普及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则难,本书作为大众普及读物,能将后者用平易的方式表达出来,实属难得读史最忌“知识多,史观落后”,在互联网上,沉迷于“大一统”“封建论”“庸俗进化论”之类的网友几成主流,惟愿本书这样的通识之作,能被更多的人读到。

文/马勇在导论部分,我想讲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当中来表达中国的过去,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印象这个栏目的创意者将之定名为《极简中国史》“极简”二字极好,如果能在一个极短的篇幅中给各位一个中国史的梗概,一个与先前不太一样的认知,我觉得就值得做。

到今天为止,中国历史有多久呢?在中国史学研究的框架中,在过去漫长的时间段,我们先讲的是3000年叙事,后来讲5000年叙事当然我们讲到元谋猿人和北京猿人的时候,讲的(历史)会更漫长但是从严格意义的历史学、考古学而言,真正可以叙述的、有准确凭证的历史,还是应该遵循司马迁《史记》给我们的思路,从三皇五帝开始往下讲,这是中国历史叙事起源的大致情况。

100年来的现代中国考古学所做的主要工作,也大致不出这个范围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到现在,是2000多年的时间其间历史不断发展,历史叙事也在不断调整从孔子的《春秋》到司马迁的《史记》,再到班固的《汉书》,一直往下是《后汉书》,然后是唐朝几部史书的编写,又到宋朝司马光组织《资治通鉴》的写作。

到了晚近,历史学者把中国历史上公私所修的历史书做了一个大概的分类处理,比较宏观地讨论记述了中国历史的一些作品,被概括为“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这些历史书都是中国历史叙事的传统框架,它们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即传统叙事当中的王朝政治史,这是最传统的、最中国化的表达方式。

当然,虽然传统叙事格外注意政治史,但并不意味着政治之外的历史现象完全被视为无物其实,“二十六史”中也有不小的篇幅记录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科学技术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在清朝中期之前,中国的历史叙事是非常中国化的,没有夹杂外国因素。

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之后,中国的历史叙事开始渗入一些西方因素,特别是受俄国因素的影响,那时人们开始加强对西北史地的研究,中国历史的叙事方式、框架模式也开始有了调整到了20世纪初年,新史学传入中国,中国的历史叙事开始出现革命性改变,那时也叫作“史学革命”。

这一次调整,仅从形式而言,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章节体叙事方式——出现了而传统中受到广泛认同的纪传体、通鉴体、纪事本末体甚至典章制度等历史书写方式渐渐退出或淡出20世纪20年代由清朝遗老编纂完成的《清史稿》成为中国传统史学书写方式的绝响。

之后即便有人试图恢复、改良旧的书写方式,基本上都不成功在中国传统史学当中,没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叙事框架,但是新史学开始讲这些因素这样,在距今100—150年这段时间,中国历史叙事的框架开始有了很大调整。

这个调整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新视角可以得到一种不一样的观察20世纪20年代,随着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全球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这样,中国的历史叙事又发生了调整,民族主义史学开始崛起,历史叙事的观念性加强了。

原来的历史学是就事论事地讲一个事情,民族主义史学则开始讲价值观在民族主义史学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新史学逐步构建起来,给历史研究注入了爱国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平等思想,这对我们认识过去有很大的帮助。

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有它的局限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者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一角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你觉得你摸到这一块儿是历史的真相,其实可能不尽然历史学发展到现在,在民族主义史学、爱国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我们这个栏目就是以这种综合的历史叙事方式加以展开。

民族主义史学认为近代中国问题的发生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的,没有外国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向前走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所说的那样,假如没有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也将像西方国家一样,缓慢地进入资本主义阶段。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人类历史的发展确实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从15世纪(也就是明朝早中期)开始,大航海发生,全球史的叙事开始,中国的问题开始和全球有重大关联15世纪之后中国历史发生的许多问题,都能追到外部因素,比如明朝的闭关锁国、倭寇、白银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都可以从全球历史的变动中找到比较直接的原因。

从这个观点看17世纪明清易代,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内部问题,它实际上也有很多外部环境的背景过去的气候史研究认为,小冰河时期气温骤降,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全球环境变冷影响了政治的运转从这里边可能看到很多全球因素,当然到了18世纪,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

没有全球贸易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18世纪康雍乾时代清帝国的富强康雍乾时代的中国还是农业社会,为什么在农业社会背景下能突然出现几千年来最繁华的盛世呢?就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当中,贸易顺差导致了18世纪中国的繁华。

到了19世纪,这一点看得更明白,鸦片战争以及之后中国一系列的变革,就是因为中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世界当中上面我们讲的是中国变化背后有全球因素的推动,反过来说,全球变化当中也有很强的中国因素从全球史视角观察,在过去一个漫长的时间段,中国所有的发展都是因为和全球有一个互动的因果关系。

现在全球史的研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不是15世纪大航海之后,中国才卷入全球化的背景中国人对世界的观察和了解,现在可以追溯记录的时间,也往前推得很早比如先秦时期齐国的邹衍,已经对“大九州”“小九州”有了很准确的描述,表明至少到那时,中国人已经对域外文明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秦汉帝国建立之后,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更不要讲很早时期留存下来的文献《山海经》了现在我们对《山海经》的研究也很充分,如果没有一定的勘查或者文字的记载启示,《山海经》不可能描述出那样一种世界图景,比如它里面提到了中亚地区和红海附近的情况。

以上说的是可以记录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观察,而不可记录的,也就是考古学发现的中国和世界曾经发生的联系,那就更久远了有些研究者根据基因组的考订,认为各色人种的祖先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如果这样讲的话,那从更遥远的年代开始,中国和世界就是一体的。

100多年前曾经出现过中国“人种西来说”“中国文明西来说”,认为中国人来自巴比伦,来自中亚今天很多中国人不愿意认同这些观点,但是如果完全无视这些说法,有几个问题也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三星堆文化的来源问题,还有如何解读秦始皇陵寝里面的中亚因素。

我在这里不想强调很奇特的个案问题,而是想跟大家探讨交流大历史叙事当中,中国因素和世界之间的互动到了中古以后、晚近时期,中国因素影响世界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汉唐时期,中国由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过渡,这个时间段极为漫长,差不多有1000年。

其间,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可以和罗马帝国有某种程度的沟通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有很多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外部因素进入中国,中国因素也开始渗透到外部地区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历史上实际发生的和历史学能够记录、表达,并进行研究的东西,是根本不成比例的。

历史学家知道的再多,也没有历史上实际发生的多为什么?因为人们在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时时或有意识为后来的历史学家留下记录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隐私,历史的创造者甚至会有意识地毁掉我们历史学认为是史料的东西。

现在如此,过去同样比如多年前在美洲发现了明朝宣德年间的文物,这能否表明明朝人曾经到过美洲呢?不能这么直接讲六朝时期,南朝法显和尚可能到过美洲但是他到美洲是不是有意识地要去发现新大陆呢?毫无关系那只是很自然的原因,可能因为风向,因为非人力可控制的因素,飘洋过海就到那儿了。

可能有很多人飘洋过海到过美洲,但是只有他活着回来了历史上记录的事情极为有限,而历史上实际发生的故事远远多于历史的记录历史学研究一方面需要实证,需要史料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要打开想象的空间,在历史各个节点中找寻历史关联中的合理逻辑。

我想在有限的篇幅里做出以下解读:在过去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演变之中,有哪些外部因素影响了中国,中国又是如何向世界进行反馈的我希望能立足于一个大的视角,同各位一起讨论中国的过去历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分析过去,它研究的问题都是不可再现的东西。

历史学可能是所有学科中最不像科学的学问对自然科学,人们可以去描述第二次发生的情况,经过实验,第二次一定和第一次一样,不一样就证明其中有问题而历史学要讨论的是一个无尽的过去,是消失的过去,我们没办法起死人于九泉之下,更没有办法去重复、重现历史场景。

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去讨论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一切东西都是我们的主观诉求我们可以把与李鸿章相关史料读得很熟,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建构李鸿章和他同时代人心灵上的互动我们再怎么建构史料场景,依然缺少心灵上的环节因此,历史学在描述过去的时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历史学的进步和改进,主要凭借的是历史学家不断对历史进行解构、重构、再解读、再重构,逐渐逼近历史真实,而不是强调自己的探究就是历史真实在这本书当中,我希望通过自己粗浅的一家之言,跟诸君一起回顾先民曾经走过的路,曾经可能有的想法与意识。

(本文摘编自马勇所著《极简中国史》 一书,由海峡书局·后浪授权发布。)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极简中国史》 马勇 著 海峡书局·后浪 2023年3月在传统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习惯“以我为主”,将“中原”文化放在历史研究的中心,缺乏与同时期周边乃至世界范围历史对比的视角,忽略“外部”文化对“内部”王朝的影响。

本书高屋建瓴地以全球化史观重构中国历史叙事,用“横向共时”的视角观察中国历史的演进,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讲述从上古至清末的中国历史,帮助我们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长时段演变与其内在逻辑。

  编辑 | 珠    兰 主编 | 刘羿含

2023年好书评选征集中!评选图书类型图书主要以大众读者为对象,为中外类型小说、中外文学、人文社科原创、人文社科翻译四大类1、中外类型小说长篇类型小说+中短篇类型小说集2、中外文学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自传体小说;文学向散文、随笔;报告文学。

3、人文社科原创思想、历史、科普、新知、艺术、非虚构写作和特稿、人物传记、学术性强的散文随笔4、人文社科翻译思想、历史、科普、新知、艺术、非虚构写作和特稿、人物传记、学术性强的散文随笔出版社荐书标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出版的图书(1月除外,补提上年12月、11月好书)

☑中国内地出版☑再版、重印不在此列

Contact us主编刘羿含微信:happysueve邮箱:10087390@qq.com合作请加微信,加入工作群

文化是国家的灯塔,阅读是文化的精神的象征。我们仍然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请您关注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我们会为您推荐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