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英雄事迹)
刘学敏:中国历史杰出人物评价之英雄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国历史杰出人物评价刘学敏 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长河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使得中国历史精彩纷纷呈 杰出人物是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了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到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今对杰出人物简介如下04英 雄1、李牧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李牧无辜被害。
2、杨业 杨业(约932~986年),又名杨继业。原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北宋名将。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 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宋。
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牛马五万多,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战果辉煌.由于杨业屡立战功,人们称他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辽,在辽大军压境地的情况下,杨业奉命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
在与辽军激战中,由于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杨业身负重伤后仍奋力杀敌数百人,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擒受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亡其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
3、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 shì)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 bǐng)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5、于谦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chì )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shì)。
“肃愍”( mǐn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祖籍山东东平。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受到弹劾,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
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7、史可法 史可法(1602年~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大兴籍,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堵截农民军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8、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弘光时监生,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子郑经嗣位初葬台南州仔尾,后迁葬于故乡南安的覆船山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9、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明朝末年女将、民族英雄。
丈夫马千乘,世袭石柱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10、关天培 关天培(1781年~1841年)清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字仲因,号滋圃。由行伍升任太湖水师副将。
道光七年(1827年)擢苏松镇总兵十三年署江南提督次年授广东水师提督增修虎门、南山诸炮台,铸大炮六十座,严整海防十九年协助林则徐查缴鸦片,积极备战曾多次击退英舰侵犯,因功赐号法福灵阿巴图鲁 二十一年英军再次进攻,坚守虎门靖远炮台,昼夜督战,终因孤军无援,于1841年2月26日与四百余名将士壮烈战死。
谥忠节11、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获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
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2、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广东廉州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将领、民族英雄。
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后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接受招安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曾历任广西、贵州提督中法战争时,已年近七十,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法国内阁总理茹费里因此倒台。
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累官至太子少保冯子材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子材病逝,享年85岁冯子材病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13、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龙珠里(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龙涎里)人,清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同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为纪念邓世昌的英雄壮举,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刘学敏 根据相关史料整理1-敬请期待下集-
长按关注 更多精彩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居然可以这样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英雄事迹)
刘学敏:中国历史杰出人物评价之英雄
-
学到了吗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精而短,白话和古言对照而读,三分钟了解一个伟人的经典小故事,不枯燥不冗长——
- 这都可以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原创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英语作文)
- 越早知道越好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英语作文)
- 满满干货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了到现在一)
- 不看后悔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中国历史有多少年了到现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