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中国历史知识大全及答案(中国历史事件大全详细内容)
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2、“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3、“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5、“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6、“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7、“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8、“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9、“巨鹿之战”: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10、“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2、“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1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4、“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
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15、“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16、“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17、“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18、“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9、“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预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0、“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a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a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21、“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u)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
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i)”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22、“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3、“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4、“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25、“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26、“靖难之役”:明太祖开国后,将自己的子孙加封为王,镇守边疆藩王权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帝,是为惠帝,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后,为保护自己的皇权,决定削藩,各藩王先后被革去兵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北平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变”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传说是建文帝自焚宫中),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成为明代第三个皇帝。
27、“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
“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28、“平定三藩”:清朝康熙时期,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区的藩镇势力逐渐扩大,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形成了三藩之乱清朝政府为了维护统一,采取了军事行动。
清朝政府出动大量军队,经过多次战斗,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29、“大小和卓之战”:清朝乾隆年间,和卓地区的藏族人发生了一系列叛乱,这些叛乱活动给当地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帝派遣了大军进行讨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进攻和卓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清军取得了胜利在战后,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对和卓地区的控制,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和保护30、“清缅之战”:清朝乾隆年间,缅甸向中国的云南地区发动了侵略,这导致了中缅之间的战争。
此外,清朝政府还试图通过和缅甸和谈来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军进攻缅甸,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清军取得了胜利战后,清朝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安抚当地人民。
31、“虎门销烟”: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此次战争时签订的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32、“太平天国运动”:时间,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19日,以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为首的农民军从广西金田村率先起兵反对清朝统治,随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南京城。
入主南京的太平军开始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最后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击败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被清军攻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3、“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了“自强”、“求富”开展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
影响: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抵制了外国资本的涌入、促进了国防建设近代化34、“广州起义”:兴中会为践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言,集中精力筹划起义活动,企图武力推翻清政府。
1895年孙中山带着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来到广州成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开始筹划10月26日预备发动的广州起义,准备占领广东省城,并希望以此引起连锁反应,使得全国上下反对清政府的统治然而起义计划却遭人泄密,最后功败垂成。
35、“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派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新鲜出炉中国历史知识大全及答案(中国历史事件大全详细内容)
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
这都可以中国历史知识大全视频(中国历史知识问答题及答案大全)
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哪个朝代?历史上说的三国是指哪三国?晋朝皇帝的姓氏是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的清王朝的皇帝年号是…
- 东邪西毒台词(东邪西毒台词全本)太疯狂了
- 新鲜出炉中国历史知识大全视频(中国历史知识讲解视频)
- 越早知道越好中国历史知识大全视频(中国历史知识讲解视频)
- 没想到中国历史知识大全视频(中国历史知识大全软件)
- 这都可以?中国历史知识大全视频(关于中国历史知识大全(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