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怀念我们的青春)万万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青春“疯了,累了,痛了,人间喜剧;笑了,叫了,走了,青春离奇。”这是王菲为电影《致青春》演唱主题曲中的歌词,这或许概括了青春中所遇到的各种回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怀念我们的青春)万万没想到

 

青春“疯了,累了,痛了,人间喜剧;笑了,叫了,走了,青春离奇”这是王菲为电影《致青春》演唱主题曲中的歌词,这或许概括了青春中所遇到的各种回忆“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这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台词,瞬间激发了观众心底的纯真感动,引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电影《致青春》引发了一轮“追寻青春”的热潮,不少人怀念,感叹自己曾有过的青春青春犹如流水逝去不还,青春酷似鲜花零落成泥。

我们都在夺目的年华拥有青春,青春的转瞬谁也不可幸免的终将老去。

似水流年,白驹过隙,时间的轮盘残酷而又真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刻度而当时间撩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这段岁月中鲜活过的人不禁感慨着:“青春,那是很遥远的事儿了吧……”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每个年轻人一定都会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

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有志青年”,在谨记毛主席谆谆教导的同时,都怀揣着建设美好家园、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

在那个物资和信息都十分匮乏的年代,“文革”和“饥荒”成为了许多人有关青春的全部记忆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是矛盾的,经常吃不饱饭的灰色记忆里却往往充斥着红色的信仰革命的激情,纯真的理想,无畏的精神,引领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

时至今日,每当67岁的刘国富怀念起那段岁月时都会说:“虽然那时候经常饿着肚子,但是我们是靠着对毛主席的敬仰和为祖国奉献的伟大理想度日维生的。”

报效祖国、为祖国献身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青年的崇高理想从刘国富的名字也不难看出父辈寄予他身上的期望,那就是“国富民强”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国富已是一名热血澎湃的中学生,那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要“早请示,晚汇报”。

“早请示,晚汇报”,是那时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早晨一起来,向毛主席请示当天的工作;晚上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活动。当然不是直接到中南海向毛主席请示汇报,而是对着毛主席画像或雕像,或对着“红宝书”。

“那时我们天天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说着,刘国富双手放在胸前,默念起了毛主席语录中的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节约粮食问题,一定要抓紧,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并加以红薯、土豆、杂粮……要节约闹革命。

”在毛主席语录的教导下,那个年代的青年都有着极高的“觉悟”。不似现在的年轻一代,有着多彩的青春。

在那个年代人的记忆中,青春就是那成片的红色,蔓延开来而正是那成片的红色,造就了这一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巅。

时至今日,刘国富仍然会哼唱这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唱着这首歌,不觉的就回想起了那个年代,就好像自己还是那五十多年前的毛头小子,虽然吃不饱饭却有浑身的劲,虽然有爹妈,却觉得毛主席比谁都亲”每个年代都有着它独特的时代特征,虽然身处动荡的六十年代,可那段岁月也有着属于它独特的时代印记。

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更体现在衣着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即便穿上新衣是奢望,但那时的年轻人也有着自己对服饰的独到追求与他们在六十年代的火红的青春相比,那时大家追赶的“服饰潮流”却是一身绿军装“我们那个时候不懂什么叫做时尚,周围的人只是随着时代的大流,统一穿着灰蓝绿色的工装。

不管男女同学,大多数时间都穿着白衬衣、蓝布裤子”72岁的郑庆春回忆着自己青春时代的时尚观。

“那时候家里小孩子多,没有那么多新衣服,‘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就是家里父母给我们定下的规矩那时穿补丁的衣服,随处可见,就连我后来工作了,也是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即使有些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也被用来拆了当补丁、纳鞋底。

”在郑庆春的记忆中,母亲的手很巧,他们穿过的衣服大改小、旧翻新,在母亲的手中都可以任意变换样式。比如褪色的卡其衣裤、棉袄,翻一个面,又是一件很好的衣服。

衬衫领子、袖口破了,换一条新领子,补一补袖口,又可穿一个时期裤脚破了改短裤,长袖破了改短袖;裤脚嫌短,可以放长裤后磨破可以翻新高头,也可以改制成裙子、拉链衫或者两用衫用郑庆春的话来说,她的青春是用补丁来拼接的。

在郑庆春的记忆里,当“文化大革命”战鼓擂响的时候,人们认为解放军战士是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的。

解放军服饰形象成了最革命、最宝贵、最纯洁、最可信任的象征所以整个60年代,大体都是军用服装在领导时尚的潮流当年一度游行的顺口溜中,有一句为“狂不狂,看米黄”,指的也是军装而布拉吉对于当时的年轻女性来说,更是“致命诱惑”。

“当时买任何物资都要凭票,要是有布票,买到花棉布,做上一条布拉吉,就是最值得高兴的事了。”郑庆春回忆着。

六十年代的爱情和婚姻,被赋予了许多革命的色彩“我们那时候结婚,屋子正中不像现在挂的是结婚照,而是挂的是毛主席像”林英志一边哄着怀里的小孙子一边回忆着在李英志的记忆里,那个年代的婚姻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城里的人们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得用来干革命工作。

新婚夫妇结婚这天晚上同往常一样穿着朴素的衣服,胸口戴一朵大红花。

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接着,厂团委书记和同志们作热烈祝贺。祝贺的同志们还纷纷以节目助兴,有的唱歌,有的说相声。最后,在新郎新娘合唱《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中,婚礼结束。

“我们那时候谈对象、论结婚,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定情信物、陪嫁品,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双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只有送这些东西才会显得自己有革命觉悟,也只有通过互送与毛主席相关的物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忠贞不渝。

”在林英志的家里,现在还放着两枚毛主席像章,那是林英志和老伴结婚时交换的信物。

“保存了这么久,现在这东西已经很少见啦,隍庙一直有人高价收毛主席像章,我可舍不得卖这稀罕东西”在林英志看来,这两枚像章,不仅是他们几十年婚姻的见证,也是当初对毛主席许下誓言的坚守“我们那个时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切为了革命,没有任何的欲望条件要求,只要两个人愿意,其他的都不重要。

虽然像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有些美化了那个年代的爱情,可是那个年代的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单纯”

虽然说起自己的爱情,已经当了奶奶的林英志显得很不好意思也或者说那时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根本不能称之为爱情,但他们却用了一生诠释了相知相守的承诺有人说,六十年代生的人很好辨认:那些把盒饭吃得一粒不剩的,一定是六十年代生的人。

那些为省一元钱多走几站路的,一定是六十年代生的人。那些在饭店就餐后并不忌讳把剩菜打包回家的,一定是六十年代生的人。那些出差归来也不忘给同事朋友带些礼物的,一定是六十年代生的人……

由于出生在六十年代,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人生最重要阶段与“文革”狭路相逢、不期而遇有人认为这是他们最大的不幸,也有人说,正是这种磨难和伤痛,才使他们的人生之旅呈现出多姿多彩、苦乐参杂的本色。

这赋予他们快乐与温暖,也赋予他们迷惘和困惑。这使他们执着和坚强,也让他们痛苦和彷徨。

每当忆起往事,笑声中抖落下他们身上曾经的风霜,泪光里映衬出他们沧桑面容的美丽每当重理心结,话语中透射出他们一贯的乐观和豁达,举止间弥漫着他们历久弥新的情爱和志趣他们可以无愧无悔地宣告:我们生于六十年代,我们这代人是激情燃烧的一代人。

是勇敢担当的一代人,是执著躬行的一代人,是无需回报的一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