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这都可以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中国历史朝代古都对照表)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苦县——春秋楚有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传老子为苦县人。 若邪——“邪”一作“耶”。山名,又为溪,均在今绍兴境。若邪溪又名浣纱溪,传为西施浣纱处。

这都可以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中国历史朝代古都对照表)

 

苦县——春秋楚有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传老子为苦县人 若邪——“邪”一作“耶”山名,又为溪,均在今绍兴境若邪溪又名浣纱溪,传为西施浣纱处 茂州——唐茂州治汶山(今四川茂汶)明废汶山入本州民国为茂县1958。

年改置茂汶羌族自治县 茂陵——汉武帝陵,在今陕西兴平东南 苑川——即今甘肃榆中大营川,汉在川内置牧师苑东晋时,鲜卑乞伏部居此 范阳——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

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x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M年(?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范公堤——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筑泰州捍海堰一百八十里议出监西溪盐税的范仲淹,知泰州张纶从其议,并命知兴化县,总其工事因称范公堤后世扩建至582里今堤东已涨出陆地百余里,堤身的一部分已建为公路 苕溪——浙江吴兴有苕溪,因以苕溪为别称。

茅麓山一亦作茅芦山,在湖北兴山县西北李来亨守此抗清十一年 砀山——①山名,在河南永城东北,北有芒山,号为芒砀②秦砀县即在上述之地,隋改砀山县1955年由江苏改属安徽秦还以砀县为治所,置砀郡,治今苏豫皖毗连地区。

汉初为梁国 郁林——公元前111年,汉置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故城),辖今广西大部南朝时仅有以今桂平为中心之地隋唐为郁州(唐郁林州)郁林郡宋郁州治南流(今玉林)民国以州治为郁林县今名玉林 郁洲——传即田横岛,在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原为海岛,清时始因涨沙与大陆相连。

郁孤台一—在江西赣州西南贺兰山顶,台筑于宋代 郁督军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古有赢姓奄国,为周公所灭 厓山——在广东新会南,海口两岸对峙如门,元将张弘宏灭宋于此 招宝山——在浙江镇海东北,亦名候涛山。

拂林——隋唐指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一带 拨换城—一在今新疆阿克苏汉为姑墨国,唐初属龟兹国,唐破龟兹后,拨换属龟兹都督府 拔达岭——唐时称今新疆乌什西北别迭里山口为拔达岭,又称凌山 轮台一一在今新疆轮台东北,原轮台国。

汉灭其国,驻兵屯田后入龟兹国 虎牢关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春秋时虎牢为郑地秦在此置关汉以虎牢为成皋县隋改汜水县唐避李虎讳,称虎牢关为武牢关 虎思斡耳朵——1133年耶律大石以此为西辽国都,在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

鸣条——传为汤伐桀的战地,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 岭外、岭表——均指岭南地区 岭南——①指五岭以南地区⑧唐有岭南道,治广州,辖五岭以南地区肃宗时又置岭南节度使晚唐又分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两节度使。

岭海——亦指五岭以南地区,海指南海 岭北行省——元代后期,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境包括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岷州——西魏置,在今甘肃岷县一带唐后期入吐蕃北宋熙宁时复置岷州。

南宋为西和州,改治白石(今西和)元仍于今岷县置岷州民国为县 峄山——邹山,在山东邹县东南 明州——738年;唐置明州,治郧县(今宁波南),后迁今宁波地,吴越名鄞县南宋中叶升庆元府,元为路,明为宁波府 明圣湖——杭州西湖旧名,又名金牛湖。

昆阳一一今河南叶县,自战国至元初,或名昆阳,或名汝坟元移叶县(本在昆阳西南)于此 昆吾——夏朝己姓部落,在今河南许昌东,为商汤所灭 昆明——唐昆明指今四川盐源,入南诏后仍有昆明城之名元始于今昆明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所。

明清至今均为云南省会1928年分设昆明市、昆明县,今并为昆明市 昆仑山——即军屯山,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昆仑岛,古代海船视为险地,常有海难发生 昆仑关——在广西南宁东北昆仑山上,古今攻战要地 昆明池——西汉在今西安西南斗门镇东南洼地开湖,周围四十里。

历代几次修浚唐大和时干涸为陆 昆明湖——在北京西郊颐和园内金称为金海元引玉泉山及昌平泉水汇入,水量增加,名瓮山泊明称西湖清乾隆时称昆明湖,面积三千余亩 昆陵都护府——唐显庆时以西突厥东部地置,辖境在今巴尔喀什湖以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一带。

昌平——孔子生昌平乡陬邑昌平在今曲阜东南 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秦置县,南朝宋废,隋一度复置两汉为山阳国、昌邑国、山阳郡、兖州治所 昌国——①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古有昌国燕封乐毅昌国君,即以所占齐邑为封地。

汉于此置县南朝宋改置昌国县于临朐(今属山东)隋恢复临朐原名②今浙江定海,宋置昌国县,明置卫,旋废昌国县,迁卫至象山县东南,清废 昌黎一—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昌黎县隋唐在卢龙县境内。

辽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金为昌黎县 昌南镇——景德镇原名,又称新平镇 易州一—隋改南营州为易州,置易县(今属河北)为州治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易县 忠州——唐改临州为忠州,治临江(今四川忠县)南宋末为咸淳府。

元仍为忠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忠县 罗猴山——在湖北房县西八十里;张献忠破左良玉于此 固原——明清固原州,明九边之一的固原,均治今宁夏固原 图们泊——即今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白头山顶的天池 图伯特——清初文献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呼。

外语称西藏,多据此译音,如英语Tibet 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商国都在今安阳,纣常居朝歌(一说纣父帝乙迁都,一说为离宫),故战地在其附近 钓台——东汉严光(子陵)垂钓处,宋范仲淹筑严祠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滨。

钓鱼山——在四川合川东,三面为涪江、嘉陵江、渠江环绕,山势又极险峻,宋末余阶在此筑城 钓鱼岛——台湾附属岛屿,在台湾岛东北约180公里 和龙一原名龙城前燕慕容鲩改名,在今辽宁朝阳 和州一—①北齐至清有和州,治历阳,即今安徽和县。

②高昌城常误作和州、火州 和林——即喀拉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蒙古窝阔台汗建都于此 和尚原——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宋吴阶破金兀术于此 制——春秋初年,郑取自东虢在今荥阳东北 邾——即邹,古国名。

楚灭邾,迁其君于今湖北黄冈,遂称其地为邾秦在此设邾县,东晋末废, 岱、岱宗、岱岳——均指泰山 岳州——本巴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隋平陈后为岳州 岳阳——晋置巴陵县,至清末改民国始以清岳州府治为岳阳县今置岳阳市、岳阳县。

又古以太岳山以南地为岳阳 岳阳楼——传为汉末鲁肃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已建楼,杜甫有《登岳阳楼》诗宋庆历间,滕子京重修,范仲淹撰《岳阳楼记》历代均加修葺 卑沙——古高丽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 邰阳——即合阳。

在今陕西合阳东南,战国与汉有此地名 采桑——在今山西吉县西,春秋时即有此黄河渡口 采石矶——即牛渚矶,在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 受降城——汉武帝时所筑,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狼山西北唐所筑见“三受降城”条 。

金山——①即阿尔泰山突蹶语“阿尔泰”即金②在江苏镇江西北,清末沙淤,与岸相连有金山寺⑧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有大金山、小金山明置金山卫与海中金山相对雍正二年(1724年),分娄县置金山县,即原金山卫地乾隆移今治。

1937年,日军在金山卫登陆 金川——见“大金川”、“小金川” 金华—一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民国废府 金州——①西魏在汉中所置金州,治西城(今安康)明万历时改兴安。

②明金州卫在今辽宁金县 金谷——晋石崇于洛阳筑金谷园五代苏州亦有金谷园(见“苏州”条) 金城——今甘肃兰州,古称金城汉置金城县,在今兰州西北;又宜金城郡,治允吾(今永靖西北),辖境除今甘肃兰州以西,兼有青海一部分。

汉末以后西境逐渐缩小前凉移郡治于子城,即今兰州地隋唐为兰州金城郡曾属吐蕃宋元丰年间再置兰州明一度降为县清设兰州府,以府治为皋兰县 金陵——楚灭越后置邑名金陵五代吴升异州为金陵府,南唐为江宁府,以后金陵为南京的别称。

唐人亦称今镇江为金陵 金匮——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置金匮县民国仍并入无锡 金阊——苏州的别称旧时阊门外有金阊亭 金堤——西汉东郡、魏郡、平原郡黄河石堤号为金堤东汉亦有金堤之名今存古金堤在河南汲县、滑县,经濮阳、范县、山东寿张,至张秋镇,传为宋代所筑,亦有即东汉王景所修金堤之说。

金微——唐羁縻都督府名,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 金源——女真语谓“金”为“按出虎”金以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发源于会宁府,称为“金源” 金满——汉在车师后部建城名金满,即唐庭州治所所在 金牛道——即石牛道,古代汉中与巴蜀通道,北起今陕西勉县,中经七盘岭入川,经朝天驿至剑门关。

传秦造石牛,诈言能屎金,蜀王信之,使五丁开山为道,秦因而进军灭蜀 金田村——在广西桂平北部;今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陈列馆 金水河——①北宋引荥阳京水东汇五丈河,并引水入东京,以供公私之用②金元引玉泉山水至京师禁苑(即今中、南、北三海),称金水河。

金堤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 金墉城——曹魏在洛阳城西北角所筑小城 肤施——自战国魏至东汉,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秦汉为上郡治所自隋至民国,肤施即今延安,但宋庆历以前,县治在今延安东北延河东,庆历间移治今市。

肤施改名延安在1936年 肥水——肥水之战的肥水,即东肥河从合肥西北将军岭发源,西北流至寿县,向北经寿县城东,再向西北至八公山南入淮 忽汗州——唐以粟末韩褐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其地置忽汗州,治所在今吉林敦化。

境内有忽汗河,即今牡丹江;渤海国都称忽汗城(今宁安西南东京城);镜泊湖称忽汗海 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春秋庸国邑,秦置县刘备居此时曾改永安唐为奉节 京——今河南荥阳东南春秋郑邑秦置县北齐废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209—211年间孙权自吴移驻此地,因西有京岘山,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 京东——宋有京东路、京西路京东路治宋州(今商丘南)辖今豫东、江苏西北角及山东大部熙宁时分京东为二泰山以北、沂水以东为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益都);余为京东西路,治兖州,移应天府(即宋州);金改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

京西——宋京西路治河南府(洛阳),除郑州、许昌、淮阳以西的今河南外,尚兼辖陕南及豫、鄂各一部;熙宁时分京西为南北二路北路治河南府金为南京路;南路治襄阳府 京兆——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

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京江——指流经镇江的一段长江。

京畿——一般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唐开元年间置京畿道,宋皇佑年间置京畿路,都辖京师及附近州县,但已变成具体地名 夜郎——古夜郎国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川、滇、桂各一部“夜郎自大”的夜郎指此汉武帝在其地置掸舸郡,又置夜郎县,则在今贵州关岭县境。

晋置夜郎郡,即治夜郎县,郡境远比古夜郎国为小此夜郎至梁而废唐又有珍州夜郎郡,辖地更小,不过今贵州数县之地;唐夜郎县初在今湖南芷江西南,天宝时改名峨山,与夜郎郡无关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以郡治为夜郎县(今正安西北)。

李白流夜郎,应指此地世传桐梓为夜郎,实则桐梓在汉夜郎国界以北,与唐夜郎郡或县更毫无关系 兖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鲁西南及豫东地区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南朝宋移瑕丘(今兖州)。

唐兖州仅有今兖州、济宁等几个县市明清为兖州府府治时名滋阳 庙街——在黑龙江口北岸1850年,俄筑寨称尼古拉耶夫斯克,1858年《瑷珲条约》为俄割占 怯绿连河——即驴驹河或龙居河,今译克鲁伦河,自蒙古国大肯特山东南,直至我国呼伦湖,长三千余里。

怛罗斯——“怛”作“恒”者误,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唐高仙芝在此为大食所败,被俘士兵传造纸术至中亚细亚 郑——西周末郑国始封,在今陕西华县东,后东迁今河南新郑一带 郑州——隋初置郑州,治成皋,唐迁管城,即今郑州。

单父——在今山东单县,春秋属鲁,秦置县五代后唐为单州治所,明改单县 单子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 单于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统漠南突厥部落。

河中——①唐河中府在今晋西南,原为蒲州,治河东(今永济县蒲州镇)又为方镇,后期号护国军②西域地名的河中府指今苏联撒马尔罕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武陟西南)。

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度府,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东——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

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⑧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河北——①唐有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东北),辖古黄河以北地区②宋有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分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东路治大名府,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金东路改治河间府(今河间)。

⑧192S年,国民党啤府改直隶为河北省 河外——见“河内”,又秦人以河东为河外,因秦、晋各以自己的一方为内 河西——汉唐以来一般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唐有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武威) 河州——前凉分凉州置河州,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

唐后期属吐蕃宋熙宁复置明清或为卫,或为州民国为导河县 河阳——汉河阳县在今河南孟县西隋移今县南金移至今县明初撤销,并入孟州历代都洛阳者,常以河阳为重镇北魏筑三城,北中城在北岸,中禅城在黄河中沙洲上,南城在南岸。

唐后期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以镇之 河阴——唐在今荥阳北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元明县治屡迁,均在今荥阳东北清乾隆时并入荥泽民国复置,后又与荥泽合并为广武县 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

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 河南——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⑧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

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河桥——古代黄河桥屡见记载最早为战国秦昭襄王时建筑的蒲津桥,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间。

最著名者为晋杜预在富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西北)所建浮桥北宋时尚存 河朔——指黄河以北 河源——隋置河源郡,治亦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本吐谷浑地隋末仍入吐谷浑唐置河源军,治今西宁东南,后为吐蕃所有。

河西务——天津市武清西北北运河西岸集镇元在此接运海运漕粮 泸水——诸葛亮五月渡泸,即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与雅砻江相会后的一段 泸州——今四川泸州南朝梁置,治所初名江阳,即今泸州 油口——亦壁战后,刘备领荆州牧,驻军油口,在今湖北公安北,为古油水入长江之口。

油水,今松溪县以上名界溪河公安县境之河已淤塞 泗口——即清口,古泅水在此入淮,在今江苏清江西南 泗水——①古泅水长一千数百里,为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起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向西至今兖州后,向南至今济宁市东的鲁桥镇,再循今运河南下,穿过今南阳湖,由今昭阳湖西继续向南到今徐州东北,再从现存的淤黄河故道东南下,至清江市附近入淮河。

鲁桥以上的泗河至今仍存,以下则面目全非徐州以下一段,金代被黄河所夺,黄河于清咸丰间北迁后,这段河道完全淤废,故古泅水的下游不复存在鲁桥到徐州段,即古泅水中游,元明时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而且在明隆庆、万历以后,这段运河的河道移到昭阳湖、微山湖以东,原来的泗水中游水源断绝,从南阳镇(在鲁桥镇西南,位于南阳湖和昭阳湖的分界点上)到徐州一段,完全变成了平地。

②秦有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汉改沛郡 泗州一一北周末改安州为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移临淮(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乾隆时移治今泗县。

民国度州现属安徽 泌阳——唐天宝时改上马县为泌阳县,即今河南唐河 泓——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败绩故河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为古涣水支流 泽州——隋改建州为泽州,治所在今山西晋城东北,唐移晋城唐中叶后置泽潞(昭义军)节度使,潞指潞州,今山西长治。

泾原——①唐后期方镇有泾原(彰义军),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②宋有泾原路,从陕西路析出,治渭州(今甘肃平凉)金废 泾惠渠——汉武帝时开白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唐以后废1930—1935年,水利家李仪祉主持改建,定名泾惠渠。

宝庆——南宋、明、清以今湖南邵阳为治所的宝庆府(元为路),宋宝庆元年(1225年)自邵州升置民国废 定州——北魏改安州为定州,北齐改其治所卢奴为安喜县,即今河北定县北宋末定州为中山府明改定州 定襄——汉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隋曾以云州为定襄郡 定军山——在陕西勉县西南诸葛亮葬此 宕渠——汉末刘备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宕渠,在今四川渠县东北隋宕渠郡即渠州 宜州——①南朝梁所置,在今鄂西沿江,治夷陵(今宜昌西北)②唐所置,在今广西宜山一带。

⑧辽末所置,在今辽宁义县,金改为义州 宜昌——清雍正末升夷陵州为宜昌府,治东湖,即今宜昌民国废府,以府治为宜昌县今有宜昌市、宜昌县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为古官渡水渡口 宛平——1012年,辽改幽都县为宛平县,与析津同为辽南京析津府治所。

自此北京城垣位置虽有变化,宛平均在城之西部1928年移宛平于芦沟桥1952年并入北京丰台区 宛县一—本战国楚邑,秦置宛县,在今河南南阳 宛陵——宣城(今属安徽)在隋以前名宛陵 郓州一—隋置,治万安(今郓城东)。

唐治所在须昌(今东平西北)宋治须城(今东平),宣和时升为东平府 房陵——秦置县,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为房州治所元废房陵县入房州明降州为县 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古为一湖,元分为三湖,今有两湖,与汉居延泽位置或有出入 肃州——今甘肃酒泉旧名肃州,始于隋朝 建业——212年孙权始以今南京为建业西晋灭吴,用旧名株陵,既而分为秣陵、建业西晋末,避愍帝讳改建康。

建宁——①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南朝梁末废②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元为路明又为府民国废 建州——①唐置,治建安,辖闽江上游一带②契丹有建州,治永霸(今朝阳西南)明初废。

建安——今福建建瓯,东汉末分侯官县置孙吴分会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县为治所福建与浙江分治始此以后建安郡渐缩小为今福建西北部隋唐以闽州、建州为建安郡 建昌——①宋于今江西南城置建昌军元为路明清为建昌府民国废府。

②今四川西昌一带,南诏蒙氏置建昌府元为路明置卫,改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改宁远府 建康—一①即今南京,见名城专条⑧前凉建康郡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唐武则天时,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地入吐蕃 建州卫——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在今吉林市东南,以阿哈出(李思诚)为指挥使。

八年至十年间,再在今吉林珲春与朝鲜庆源、会宁一带,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以后两部迁至今辽宁新宾县境正统七年(1442年),明增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弟范察为指挥使,猛哥子董山继左卫任 陕甲——作为大行政区,始于北宋陕西路,所辖不包括今秦岭以南的陕南,而包有今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山西、河南各一小部。

熙宁时分为永兴军路、秦风路 陕州——北魏置,治陕县(今陕县),包有今三门峡市等地民国废州,以本州为县 陕西三边一一明陕西三边指延绥(榆林)、宁夏、甘肃三镇主官官名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姑苏——苏州别称,市西南有姑苏山(胥台山),春秋吴王阖闾在山上筑有姑苏台。

姑孰——东晋在今安徽当涂筑缄名姑孰,又名南洲 姑臧——即今甘肃武威,汉置迭为汉武威郡、魏晋凉州治所,前、后、南、北四凉都城,唐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 始兴——孙吴分桂阳郡置始兴郡,治曲江(今韶关南),辖今粤北地区。

隋废唐为韶州始兴郡 始安——孙吴分零陵置始安郡,治始安县(今桂林,汉置县)隋废唐为桂州始安郡始安县于唐初改临桂 迦师城一—唐疏勒镇驻迦师城,在今新疆喀什市 参合陂一—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后燕慕容宝攻北魏,在此大败。

孤竹——商周古国,在今河北卢龙南 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周亚夫屯兵处 绍兴——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并府治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 孟州——唐置,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

金移治至今县地明降孟州为孟县 孟津——今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古为黄河重要渡口 孟渚——古薮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唐时周围尚达五十里金元后因黄河冲决湮废 孟养一—明土司孟养在今缅甸孟养清乾隆后属缅甸。

孟密——明土司,万历间入缅甸,清初一度内属 甾川——西汉吴楚七国之一,治剧(今山东寿光南) 沓中一—蜀汉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承天——①明世宗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治钟祥,清为安陆府②郑成功以今台南市为治所,置承天府,辖台、澎等岛,相当于今台湾省。

郑经改东宁省 承德——清有二承德一为县,即今沈阳,为奉天府治一即今河北承德雍正改热河直隶厅为承德直隶州,乾隆初年改热河厅,后期改承德府民国废府,以府洽为承德县,为热河特别区域、热河省省会今为河北承德市 。

函谷关——战国秦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置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移关址于今新安东,于原函谷关地置弘农县新函谷关废于曹魏时九画 春明——都城的别称,因唐长安城东面正门春明门得名 春申江——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黄浦江。

旧传楚春申君黄歇疏浚此江,其实并无其事,上海亦非黄歇封地 贰师城——古大宛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 城父——古城父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亦称“夷”,先为陈地,后入楚,汉置县南朝宋并入浚仪,隋改浚仪为城父。

五代曾名焦夷、夷父,旋复原名明废 城阻——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

城颍——春秋郑城颍在今河南襄城东北 城濮——晋文公破楚子玉处,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旧陈留附近 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 项县——在今河南沈丘古项国,秦置县隋改名项城明移项城于沈丘西南,仍以故地为沈丘县。

今项城则在沈丘西北 胡里改——金代地名,在今黑龙江依兰徽、钦二宗囚处 柘县——秦汉魏有此县,在今河南柘城北 柘林——①西魏北周有柘林,先为郡,后为县,在今河南唐河西南②上海市奉贤县南有柘林镇,明倭寇曾屯此。

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曾为商代国都 相州——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都邺,以相州为司州北周再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移今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金为彰德府。

相国寺——河南开封相国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建唐宋均扩建明末毁于洪水清重修 柏人——汉柏人县在今河北隆尧西 柏举——楚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境,吴破楚军于此 柏海——青海扎陵湖古名松赞干布至此迎文成公主。

柳中——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东汉班勇驻此 柳州——唐改南昆州置,治马平(今柳州)明清有柳州府 柳林——在今北京市通县南元末毛贵军进至此地 柳城——西汉柳城县在今辽宁朝阳南北魏并入龙城县隋改龙城为龙山,再改为柳城,在今朝阳。

辽为兴中县 柳条边——清顺治至康熙时陆续建成,用柳条筑篱,禁止边内人民越篱采参放牧.分老边、新边老边从今辽宁凤城南,北经新宾、开原,向西南到山海关新边从开原向东北至今吉林市北 抱罕——古袍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北魏迁今临夏。

向为河州洽所隋有河州袍罕郡 栎阳——秦汉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 树敦城——吐谷浑旧都,在今青海西宁西北 荆——古楚国别称因楚初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得名 荆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两湖全部及豫、黔、两广各一部。

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汉末刘表移治襄阳三国吴魏各据一部,吴荆州治江陵,魏治襄阳东晋定治江陵辖境远小于汉实仅荆州南部,唐沿隋称,后为江陵府、江陵郡明改元中兴路为荆州府民国废府 荆南——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

十国的南平高氏,本后梁所任荆南节度使,国号亦有荆南之称 荆湖——宋荆湖路治江陵,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及桂北一部后分南北两路,南治潭州(今长沙),北治江陵,因有湖南、湖北的名称 荆溪——清雍正分宜兴置荆溪,同城而治。

民国合并 荆紫关——在河南浙川县西 勃海郡——汉勃(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今天津市及冀、鲁一部东汉治南皮(今县东北)隋为沧州勃海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西南)今沧州市所在地在汉勃海郡中,而在隋沧州勃海郡界外。

勃利州——唐以黑水靺鞨一部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勃律——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尔大勃律在今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两国与唐有交往 南山——汉长安在秦岭以北,故称秦岭终南为南山。

张骞穿过河西走廊,称南面之山为南山,即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南宁——唐南宁州在今云南曲靖一带,元亦曾以曲靖为南宁州今广西南宁,唐为邕州宜化县元后期改邕州路为南宁路明为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城为邕宁县今有南宁市、邕宁县。

南安——①汉末曾改汉阳郡(公元74年以前为天水郡)为南安郡隋废②宋分虔州置南安军,治大庾(今为大余)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南阳——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

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南京——①唐肃宗时一度号成都为南京.②渤海有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境内。

⑧辽先以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而以幽州为南京析津府④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⑤金先以平州为南京,旋废后以开封为南京⑥明成祖迁都北京,乃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清为江宁府,习称南京民国亦然1927年始以南京为正式地名。

南都——①东汉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②唐肃宗时曾以江陵府为南都。⑧南唐在北宋初曾以南昌为南都。④明人常称南京为南都。

南徐——南朝宋在京口(今镇江)置南徐州,辖地本在江北,后改为江南 南笼——今贵州安龙,清代曾名南笼 南康——晋南康郡治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后移赣县(今赣州)隋唐为虔州南康郡此为赣南之南康宋于赣北置南康军,治星子。

元为路,明曾称西宁府,后仍为南康府民国废府 南剑——宋于福建置南剑州,治南平元为延牢路 南兖——南朝宋改东晋侨置的兖州为南兖州,先治京口,后移广陵(今扬州西北),辖地在淮南北魏也有南兖州,治涡阳(今安徽蒙城)。

后郡境变动,治小黄(今毫县),在旧南兖的西北面北周改为毫州 南郡——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西晋旧治江陵隋南郡即荆州 南海——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

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 南越——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越”亦作“粤”秦在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汉之际,龙川令赵佗据其地,为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 南兰陵——南朝宋有南兰陵郡,治今江苏常州西北。

南运河——清代称从天津到临清的一段运河(卫河)为南运河,天津以北(白河)为北运河 草桥关——在今河北高阳东五代后晋时入契丹,周世宗复取其地 荥阳——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

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荥泽——今郑州西北有旧荣泽县,隋改广武县置,明中叶曾稍南移1931年废 药杀水——中亚锡尔河的古名 赵州——北齐改殷州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唐移平棘,即今赵县明省平棘入州民国以本州为赵县。

赵城——隋置赵城县1954年与洪洞合并今为山西洪洞县北的赵城镇 赵郡——汉赵国在今河北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 硐州——今作硇洲或匈州,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东南海中的岛屿。

宋末,帝昰、帝昺曾驻此 咸平——辽置咸平县,在今辽宁开原东北辽咸州,金咸州路、咸平府,均以此为治所元复为咸平县明改开原 咸阳——秦咸阳在今咸阳东北二十里唐再置咸阳县,在今咸阳东,明移至今县 轵关——轵道的关隘,见“太行八陉”。

北齐曾在此筑长缄二百里 临川——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设临川郡本治南城(今南城东南),晋治临汝(今抚州西)隋唐为抚州临川郡 临邛——秦置县,在今四川邛崃西魏在其地置临邛郡隋有雅州临邛郡唐析雅州,另置邛州临邛郡(雅州为卢山郡),宋为邛州,治所在临邛。

临江——①今四川忠县,汉为临江县明初将县并入忠州②东晋曾在今江苏如皋南置临江县,北周废⑧今江西清江县西临江镇,宋于此设临江军,辖今清江等县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临安——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临汾一一汉置临汾县,在今山西新绛东北,北齐并人太平县隋再置临汾,在今市隋为晋州临汾郡治所唐改临汾郡为平阳郡 临泾——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从东汉到北魏,为安定郡、泾州治所西魏废县隋复置,在今镇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为原州治所。

蒙古并入镇原州 临城一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发生土匪孙美瑶劫火车巨案 临洮——今甘肃岷县,古名临洮,秦置,西魏与隋末都曾暂改溢乐秦长城西端在此 临晋——战国秦汉的临晋在今陕西大荔东旧朝邑县东南。

东汉末移今大荔晋改大荔北魏仍为临晋,又改华阴西魏为华州(改同州)治所 临海——孙吴分会稽所置郡,治临海(今属浙江)隋唐为台州临海郡 临茁——“茁”亦作“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西周、春秋、战国齐都初名营丘。

子城周十里,大城四十里 临湘——从秦至隋,今长沙为临湘县隋改长沙 临潢——西拉木伦河古名潢水,契丹上京临潢府即因而得名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 临濠一一元曾改濠州为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明初为中都,旋改凤阳府,治凤阳。

临晋关——蒲津渡口要隘,战国魏筑关,在今陕西大荔东后有蒲津关、蒲关、大庆关等名 临渝关——即渝关(山海关) 哈拉和卓——约元明之际所建城堡,在今吐鲁番东南六十里,堡之西南有汉唐高昌城故址 峡州——北周改拓州置,在长江三峡之口,治夷陵,辖今宜昌等地。

明为夷陵州,即今宜昌 峡路——宋分西川路置,治兴元府(今汉中)后又分为利州、夔州二路 蛲关——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绕此关进至蓝田南 峥嵘洲——在今湖北黄冈西北长江中的沙洲东晋刘毅破桓玄处 昭义——唐昭义军领泽、潞、磁、邢、铭等州,参“泽州”。

昭文——清雍正分江苏常热置昭文,取昭明太子读书处之意,民国仍并入常熟 昭关——春秋时吴楚间要隘,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小岘山,其地两山对峙传为伍子胥入吴所经 昭陵——唐太宗墓称昭陵,在陕西醴泉东北五十里九峻山。

又清太宗(皇太极)墓亦称昭陵,在沈阳北郊 昭君墓——即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以南 昭莫多——蒙古语树木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清军破噶尔丹处 毗沙——唐在于阗国置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

毗陵——春秋吴季札封地延陵,汉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晋置毗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丹徒镇)后郡与县均改名晋陵隋唐为常州毗障郡 郢——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都郢,即今江陵西北纪南城,至前278年,秦白起破郢,为楚都四百余年。

中间昭王一度迁若,惠王迁鄢,均暂时性质但二地因而亦称为郢,江陵之郢亦称纪郢,以相区别其后楚迁陈,迁巨阳,迁寿春,均称为郢 郢州——隋以前的郢州一般指后来的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南朝宋从荆、湘、江、豫四州析置。

隋灭陈,改为鄂州另一郢州以今钟祥为治所,西魏始置故在隋统一前的数十年间,两郢州并存,相去亦不远钟祥的郢州,元升安陆府 郧——春秋时有郧国,在湖北安陆或郧县,为楚所灭 郧阳——明成化时分襄阳府置郧阳府,治郧县。

时在荆襄流民起义失败后,明政府在流民群集处增设府县,以加强统治民国废府 贵乡——前燕曾置贵乡郡,东魏于其地分馆陶县置贵乡县,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五伏后唐改广晋,后汉改大名 贵阳——明隆庆间改程番府置贵阳府民国废府。

贵德——辽有贵德州,治贵德,在今辽宁抚顺北蒙古废 贵霜王国——大月氏贵霜翕侯丘就劫于公元一世纪上半期创立,至二世纪前期迦腻色迦时,成为中亚大国,北起花刺子模,东南有印度半岛西北部,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其后渐衰,五世纪为恹哒所灭 显州——辽在今辽宁北镇一带置显州,治奉先(今北镇西南)金升广宁府 昱岭——今浙江临安县西部天日山要隘,有昱岭关 思南——明土司,后置府,治所在今贵州思南民国废府 思恩——唐有思思州,明置府,治所在今广西武鸣北旧思恩。

民国初改武鸣府,旋即废府 幽州——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海河以北的天津市等其后缩小唐又为方镇,见“范阳”契丹为南京幽都府。

幽蓟十六州——北宋末又称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割给契丹之地,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十六州为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 科布多——科布多城,原在科布多河畔,1730年筑成。

1763年迁布扬图河畔,现为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1761年,乾隆派参赞大臣驻科布多,统辖阿尔泰山南北麓厄鲁特蒙古及阿尔泰、阿尔泰诺尔两乌梁海部落,受 驻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将军节制科布多遂为政区名称两乌梁海被俄割占大部后,清廷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统率阿尔泰乌梁海的剩余部分(民国并入新疆)。

1912年,科布多厄鲁特亦为受俄国指使的喀尔喀封建主所占 钟离——秦以楚邑置县名钟离,在今凤阳东北晋于此置郡,亦名钟离隋唐为濠州钟离郡;参见“临濠” 钦州——今广西钦州,隋始有此名,治钦江,在今钦州东北。

宋移治安远,即今钦州明废安选入州民国度州,州治为钦县今为钦州县原属广东,1965年划归广西 复州——①北周置,治建兴(今湖北沔阳,隋改今名),唐后期移竟陵(今天门)南末后期再移沔阳元为沔阳府②辽复州治在今辽宁复县东北,辖今复县地。

蒙古废 香山一一①洛阳龙门山东之香山,唐白居易居此②北京西郊西山有香山,主峰鬼见愁;⑧南宋绍兴末分东莞县置香山县,1925年改中山县 重庆——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恭州为重庆府,治巴县(今重庆市)。

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府治为巴县1927年设重庆特别市,后改普通市 保宁一一元升阆州为保宁府,治阆中(今属四川)民国废府 保安——宋以延州永康镇置保安军,即今陕西志丹 保定——元改顺天路为保定路,治清苑,即今保定。

明仍为府,辖境小于元时民国废府府治为清苑县今为保定市 保德——宋改定羌军为保德军,金为州;即今陕西保德 信州——①南朝梁置信州,治鱼腹(今奉节东)唐改夔州②唐乾元时以上饶《今属江西>为治所,置信州元为路;元末,朱元璋升为广信府。

民国废府 信安一一①隋改端州为信安郡,治高要(今属广东)唐仍为端州,②宋澶渊之盟后;改破虏军为信安军,在今河北霸县东北信安镇金改为县 信都——①秦在今河北邢台西南置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②汉在今河北冀县置信都县。

又置信都国,后改广川国、信都郡隋唐为冀州信都郡这些郡(国)都治信都县明撤销信都县,并入冀州 侯官——福建旧有侯官县,治今福州“侯”本为“侯”,汉曾在此置候官西晋因置此县隋改闽县唐又分出,后与闽县同城民国并为闽侯县。

顺天——明建都北京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治大兴、宛平(今北京市)清中叶后辖境略小1914年始废改为京兆地方 顺庆——南宋后期升果州为顺庆府,治南充(今属四川)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顺昌一一宋政和间升颍州为顺昌府,治汝阴,即今安徽阜阳。

金仍为颍州 顺德一一元初升邢州为顺德府,旋为路,治邢台(今属河北)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皇都一一契丹上京初建时称皇都,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 泉州一一①西汉至北魏前期,在今天津武清西南,有泉州县②隋灭陈后,改丰州为泉州,包括今福建全省,以后唐分建数州,辖境缩小。

景云二年(711年)改原泉州为闽州,辖闽江下游地;而于晋江县(今泉州)另置泉州宋元泉州辖晋江流域,并及金门、厦门、澎湖群岛等地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禹州——明万历初改钧州为禹州,即今河南禹县 禹王台——在河南开封东南郊,传为师旷吹乐处,亦名古吹台。

须昌——秦置县五代后唐改须城在今山东东平以东的须城镇西北 叙州—一宋政和间改戎州置叙州,治宜宾(今四川宜宾东北)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剑门——唐武则天时于剑阁东置剑门县元度 剑外——唐人以剑阁以南蜀地为剑外。

剑州——唐先天间改始州置剑州,治昔安(今四川剑阁)南宋为隆庆府元仍为州民国为剑阁县 剑南一一唐有剑南道,领今四川大部(不包括东部的南充、重庆等地)及云、贵、甘各一部,治益州(今成都)又为方镇,从肃宗时起,更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

参见“东川” 独石口——在河北赤城县北,明宣德间移开平卫于此 独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三至八世纪中,铁勒各部居此一带 饶乐——唐在奚族地区设置的都督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老哈河上游与滦河中上游一带。

饶州——隋平陈后置,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度府 饶乐水——西拉木伦河古名 胪朐河——见“怯绿连河” 胜州——隋分云州所置,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五代废西夏曾置 朐山——即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

秦于此置朐县南朝宋废梁置招远县东魏改B9县北周为胸山 施州——今湖北恩施,古为施州,北周始置清雍正时为恩施县又设施南府,以恩施为府治 哀牢——今云南保山怒江以西,古有哀牢国一世纪中叶,与东汉联系,受汉封号。

汉于其地置哀牢县,在今云南盈江东 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传为颛顼古都 恒山——隋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唐仍恒州,后改镇州常山郡 恒州——①北魏迁都洛阳后,改旧都平城的司州为恒州北周废。

②河北之恒州,北周分定州置隋唐为恒州恒山郡后避唐穆宗讳,改“恒”为“镇”五代先后为真定府、恒州、镇州 恰克图——1727年中俄订《恰克图条约》于此,原本全在我国境内订约后,以旧市街归俄,今仍名恰克图;旧市街以南新建之城,清代称买卖城,今属蒙古国,名阿尔丹布拉克。

闽中——秦闽中郡治所在冶县(今福州),辖今福建全部和浙江宁海、天台以南 闽县——隋改陈侯官县为原丰县,旋又改原丰为闽县,民国与侯官合并为闽侯县 前藏一—清雍正时将西藏的康部宁静山以东划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为前藏。

1914年建立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 美稷——西汉置美稷县,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娄江——即今浏河又为江苏太仓的别称 娄县——秦于今江苏昆山东北置娄县,南朝梁改信义县清顺治年间,分松江府首县华亭置娄县,民国并入华亭,华亭旋又改名松江县。

娄山关——亦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 洪州——隋灭陈后置,治豫章南昌称洪州始此唐改豫章为南昌南宋孝宗年号隆兴,因升洪州为隆兴府元为路,改名龙兴 洪都——南昌的别称,因系东南都会 洹水——今名安阳河,从林县隆虑山向东流,经安阳到内黄附近入卫河。

洄曲——唐淮西拒命,屯重兵于洄曲指今河南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 洙泗一一孔子讲学,在洙、泗二水之间世因以洙泗为孔子教泽之代称古洙水在今泗水县地合泗水,会流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洙在北,泗在南后世洙水改道入汶水,与泅水隔绝,故道已湮。

今洙水在曲阜孔林东,西南流入沂水,其实是另外一条河 铭州——今河北永年,古为铭州地掐州,北周置,治所广年,隋改永年,但故址在今县东南 洛阳一一见名城专条 洛涧——刘牢之败前秦军处,即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

洛涧又名洛水,按史书上常见的洛水有三,一即洛涧,一为今河南洛河,一为今陕西北洛河 洛口仓——隋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在洛水入黄河之口处,故名在今巩县东北 洮州——今甘肃临潭,古名洮州,北周始置 济水—一江、淮、河、济,-古称四渎。

济水有黄河以北与黄河以南两部分黄河以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入河处汉时在今武陟县南,后移今 温县东南,又移至温县西南因受河堤阻挡,近代济水不入黄河,而折入漭河黄河以南部分系黄河支流,古时从今荥阳北分出,东流入巨野泽(北朝时从今荥阳东北至巨野泽有南北两条水道)。

出巨野泽后向北再向东流入海中,在今济南附近一段,大体同今黄河,从济南以北栎口起至海,大体同今小清河隋以后巨野泽以上渐湮,以下则渐称清水唐宋曾利用济水南派故道,通东方航运,如五丈河即是以后又湮 济州——①北魏所置济州,治稿嗷(今山东茌平西南)。

唐安史之乱以前、州城为河所陷,辖地并入郓州②五代后周分郓州重置济州,治巨野(今县南)巨野本在北魏济州界之外,所领亦仅一小部分为旧济州地金移州治于任城(今济宁,在北魏与巨野同属兖州)元升路,辖境兼有今苏皖各一部。

明仍为州,辖境缩小清济宁州仅济宁、嘉祥、金乡等数县,巨野、郓城都不在州境民国废州 济阳——汉济阳县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 济阴——汉分梁国置济阳国,改郡,治定陶(今县西北)。

隋唐为曹州济阴郡 济南——汉有济南国呆楚七国乱后为郡,治东平陵(今章丘西)晋移治历城(今济南)北魏为齐州宋政和中升济南府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济州河——元在济州境内所开运河,即今运河鲁桥、安山段的前身。

会通河完工后,济州河成为会通河的一段 浑河——即今永定河本名卢沟河,因河水浑浊称浑河;又因下游河道常有迁徙,称无定河(按陕北有无定河,是正式名字,此系别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成龙等疏浚改定河道,命名为永定河。

浔州一一唐分燕州置浔州,治所在今桂平东南桂平一带有浔州之称始此贞观即移治桂平(今县西,宋移今治)清代尚有浔州府明大藤峡瑶族起义,清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均在浔州府境内民国废府 浔阳——即寻阳又唐以今九江市地为浔阳县,又曾以江州为浔阳郡。

律门、津沽——均天津别称称门,因系北京门户;称沽,因天津本名直沽 宣大——明宣府、大同的合称 宣化——清康熙时改宣府镇为宣化府,辖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间地,民国废府原府治即今宣化县 宣州——今安徽宣城古为宣州治所。

隋灭陈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南宋乾道时升宣州为宁国府 宣武一一唐汴宋的军号朱温于唐末为宣武节度使,治开封,后遂以开封为后梁都城 宣府——明九边之一,总兵官驻宣府(今宣化),镇守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间地 宣城一一晋有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宣城。

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本表于隋唐常说某州某某郡,都属这种情形) 室利佛逝——古国,七——十三世纪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即三佛齐 祖州——辽有祖州,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

原为耶律氏世居之地 祖法儿——古国,即佐法儿,在今阿曼的佐法儿一带郑和曾至其地 神州——中国的别称 祝阿——今山东禹城,唐天宝以前名祝阿 冠军——汉以霍去病封地为冠军县(今河南邓县西北)唐废 胥山——今苏州西南有胥山,今杭州吴山一名胥山,又嘉兴东亦有胥山,原名张山,均因伍于胥得名。

眉山——今四川眉山一带,南朝梁置齐通县(今眉山),又有青州西魏为眉州隋改眉州为眉山郡唐有嘉州眉山郡(天宝为犍为郡)与眉州通义郡今眉山县名通义县,属眉州宋有嘉州、眉州、通义县改为眉山县,自此眉山之名与嘉州无涉。

三苏即眉山人元废眉山县入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眉山县 昼——孟子去齐,宿于昼,地在今淄博市临淄西北 姚州——唐于今云南姚安一带置姚州后归南诏,为弄栋府元再置姚州民国为姚安县 姚江——浙江余姚县别称,因有姚江得名。

姚源洞——在今江西万年西南城厢镇东明王浩八等据此起义明置万年县在镇压起义后 勇士川一一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又称苑川汉曾在此置勇士县,汉末废十六国时期乞伏国仁在此筑勇士城 柔玄——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兴和西北。

柔佛一一1530年,满刺加王子阿拉乌丁在柔佛建都抗葡19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骆谷道—一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之一北口骆谷在今陕西周至西南,南口傥谷在今洋县北中间通过骆谷水、傥水河谷道,长四百余里 绛一—春秋晋国都城。

本在今山西翼城东公元前585年迁新田,即今曲沃西南,亦称绛,即新绛,而以故都为故绛 绛州——北周改东雍州置绛州,治龙头城(今山西闻喜东北)唐时治正平(今新绛)金为晋安府元又为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新绛县 。

绛县——汉周勃封绛侯,封地在今山西侯马东北 统万城——公元413年赫连勃勃筑,在今陕西靖边县红搀界公社白城子北魏至唐,均以此城为夏州治所宋初赵保吉(即李继迁)据此,淳化五年(994年),宋破夏州,城毁 。

十画 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汉武帝于海南岛东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县东南元帝时废孙吴所置名朱崖,治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

唐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 敖仓——秦在中原的重要粮仓,在今郑州西北邙山上 秦——①秦城(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北,秦始封之地②陕西省的简称 秦川——指今陼返回顶端十一画 掸国——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

理番—一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庆时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1945年改为理县 琅邪一一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

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

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梧州——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

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苏无锡东南传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二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首县 乾陵——唐高宗与则天后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已发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 营丘——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此系关中与塞北间的交通要冲北宋又在宁夏同心南筑萧关以御西夏地在原萧关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军处努尔哈赤战胜后在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

黄——春秋时楚所灭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 黄州——今湖北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 黄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 黄浦——上海市内黄浦江旧称。

本为吴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宽广后经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代吴淞江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黄天荡—一①今南京市东北一段长江,古有黄天荡之名韩世忠阻击金兀术于此②今苏州东南隅葑门外也有黄天荡,“黄”一作“皇” 。

黄龙城——契丹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语,论者或以为岳飞误以燕京为黄龙城 黄金台——燕昭王招贤所筑,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均有黄金台,乃后人依托 黄陵冈——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元明时最为黄河险工所在。

黄鹄(鹤)山——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传为仙人子安乘黄鹄而过之处孙吴时在此建黄鹤楼历代修建建长江大桥时拆除,迁其塔至高观山 黄歇浦——上海市内黄浦江别称楚春申君黄歇与上海无关,黄歇疏凿黄浦事纯系后人误传。

焉耆——西域古焉耆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为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

曹——周同姓国,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为宋所灭 曹州——北周改西兖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济阴,在今曹县西北隋唐或称曹州,或称济阴郡金因治所受黄河影响,迁至北面的乘氏,亦称济阴,即今菏泽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泽。

清雍正时为曹州府民国废府 曹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以北和东北一带 瓠子河——古瓠子河,从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先向东南到古巨野泽,干流在泽的西北面向东北流去,注入济水汉武帝时,河决瓠子,即濮阳方面的河堤决口,大量洪水经瓠子河灌进巨野泽,由泽向东南溢出,通于淮泗。

河决在公元前132年,堵塞决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由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政区名称 盛乐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西汉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东南两次筑新城,均称盛乐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苏六合北,先属楚,称棠邑;后入吴,为堂邑西晋堂邑郡即以堂邑县为治所东晋安帝时改名秦郡堂邑县在隋初并入六合县②隋于今山东聊城西北设堂邑县其地今分属聊城、冠县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

战国属韩,以造铁兵器著名当时 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治元氏(今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为今正定)隋为恒州恒山郡。

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苏常州本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

民国合为武进今有常州市、武进县 常德——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阳——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今泰安东北)隋废 野王——今河南沁阳,古名野王。

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鄂县——秦鄂县即今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

鄂渚——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崖州——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具体位置多变南朝梁所置,治今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今琼山县东南)。

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今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今县治在旧崖县东参见“朱崖”、“琼州” 崇——商代有崇国,为周文王所灭,在今河南嵩县北 悬瓠——在今河南汝南东晋南北朝时兵争要地。

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 逻些——即逻娑,吐蕃国都,即今西藏拉萨 铜堤——春秋晋有铜堤,在今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历代多有,宋移治今沁县明与沁州合并 铜瓦厢——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1855年黄河大决处,地已坍入河中。

银州——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今陕西榆林东南),有今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党项拓跋氏所有 符离——秦符离县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今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今宿县元初并入宿州 笠泽——太湖古名,一说非太湖,系今江苏吴江县一小湖。

后作吴江县与吴淞江的别称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陕西眉县西南,详见“褒斜道” 猗氏——春秋鲁猗顿经营盐业致富,地在今山西临猗南 象林——汉日南郡属县,在今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区连起兵建林邑国。

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今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於在今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 商山——汉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县历代多有,辖境伸缩不定民国为商县 章武——西汉黄河人海处,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此县 竟陵——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

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望海蜗——明初筑堡防倭寇地,在今辽宁金县东北。

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国,即满刺加,见该条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今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康居——西域古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康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鹿耳门——在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昔为船舶出入之口,后因淤浅而废 阏与——在今山西和顺马服君赵奢破秦处 盖州——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今辽宁盖县 清口——①即泗口,见该条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今山东梁山东南,从此以下的济水亦称清水. 。

清州——宋大观间置清州,即今河北青县明改青县 清河一一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淮阴西南。

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清江市、淮阴县 清源军——五代南唐所置军号,治泉州(今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 效、陈洪进统治地区陈洪进归宋后废 鸿沟——战国魏(梁)惠王所开中原运河。

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开封以北(当时的开封离黄河有相当大的距离),再折而南流到淮阳东南入颍水颍水南流入淮,济、汴、睢、泗等水都可与鸿沟相通,故以鸿沟为中心,黄淮大平原上水道到处可通开凿时间约在(或约始于)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 涿郡——汉涿郡治涿县,即今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 淮西——①唐方镇,全称为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