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太疯狂了红薯的来源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感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道路两旁常看见堆成小山似的红薯,有的齐整整码放在路边的空地上,有的一层层堆在农用卡车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薯形纺锤形,浑圆饱满,外皮粉粉的,颇

太疯狂了红薯的来源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感悟)

 

小路长,小路亲,小路连接的,是最亲的曾经 -----题记近日去山西旅游,一处小小景致吸引了我的目光道路两旁常看见堆成小山似的红薯,有的齐整整码放在路边的空地上,有的一层层堆在农用卡车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薯形纺锤形,浑圆饱满,外皮粉粉的,颇有些水果的釉质光泽,不免令人连连瞩目。

说起红薯,就会想到我家后院的那眼储藏红薯的地窖,因为它的存在,一年里的多半时光可以享用美味可口的红薯了!我家地处渭北高原中部,小的时候,庄稼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而为了合理利用土地,棉田中间的田垄上,往往被人们栽种上了红薯作物,这种高低套作的规划,棉花、红薯各得其所,给农人们的餐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来源,在贫寒的日子里,总算有了一丝的亮色。

每到十月秋霜过后,棉花已经采摘结束,到了红薯成熟的季节,全村劳动力,在队长的带领下,便開始了挖红薯的活计通常是男的主锄,女的在后整理,笼成长蛇样的一绺,等待分給各家各戶!红薯产量高,分配時常按人头计,那時各家孩子动辄三五個,五六口之家那是尤为普遍的現象,因而分到的红薯,用架子車运送也需要好多趟,但田间收获的喜悅常常冲散了一次次疲劳的奔波,家家戶戶小院裡的红薯隆成小山似的,于是,便有了储藏红薯的地窖了!。

地窖位置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处,直径约为1.5米左右,深约4米,一般设置两个储存洞,长宽不低于2.5米,挖地窖的用处主要是与空气隔绝,减少对红薯的氧化,增加二氧化碳来对它的保护其实就是农人的“冷库”了我家后院的那棵枣树与桑树之间,地势中高周低,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记得地窖是哥哥小时和大姑家的表哥一起开挖的,起土的活计是很累的,但被他俩当成了嬉戏,时间久长了,在大人的协助下终于大功告成,一直沿用到几年建新房的时候!从我记事时起,窖藏红薯就成了我家的一项浩大工程,年年上演。

每到秋十月的时候,几场秋霜过后,父母亲就忙碌起来了,白天一趟趟的将田里分到的红薯一趟趟运回家,太阳底下一一的晾晒,以免窖藏后受潮霉变,晚上还要加班储存晚上汤饭过后,月光如水般清澈,稍作休息,全家人又开始了窖藏红薯的繁重活计。

首先,将晾晒后的红薯进行分类,大的小的,好的坏的,这样,每次下窖取时会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浪费通常,父亲守在地窖下面,我们在上面搬运,一个个的小心翼翼的装在竹笼里,再小心翼翼地用绳子下到地窖深处,等到月亮影子走了很远的时候,方才歇息,全家人已经精疲力尽了!这样的活计往往持续10天左右,待地窖盖子覆上的时候,整个的过程总算大体结束。

当然,午间,阳光好的时候,要给地窖通通气,隔三差五要下地窖翻看红薯的状态等,那就是后续了

我是一个胆小、瘦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别家孩子自如的下到地窖里捞取红薯的自豪感,我倍加羡慕,期待着也能如愿以偿终于在我的反复央求下,母亲答应了记得第一次下去的时候,母亲找来家里装红薯的大竹笼,用一条粗粗的绳索系了又系,然后让我蜷缩起身子坐在笼里,徐徐地将笼子放入地窖,再徐徐的将绳子一点点的放下去。

逐渐的,四周一片漆黑,心里顿时感到少有过的惶恐偶抬头发现洞口大光线,才有了一丝的心安那时,家里没有电筒,一般都靠蜡烛取光,可由于慌乱,蜡烛也忘带了,下得地来,要找洞,全靠右手触摸,地窖本来就不熟悉,结果,只听“咚”的一声,额头撞洞壁了,痛了半天。

定神后再寻,终于摸到薯堆了,也不管母亲交代的大与小了,一通的捡了多半笼,再徐徐地上到地面我的一场历险记!长大后的几次自己踩着洞壁挖成的足迹也下去过几次,似乎没有了以前的忐忑不安了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吃红薯了蒸红薯,炒红薯,烤红薯、红薯包谷粥,红薯蒸碗菜……都是家乡的美味佳肴!而最令我难忘的是蒸红薯了,红薯成熟后,每到傍晚时分,小小的村落里,各家各户几乎都在上演一种美味——蒸红薯了!劳作的一整天的乡邻们,放下手头的农具后,男主人答理猪牛羊,女主人便在灶间烧晚饭了。

此时,常看见母亲将冲洗得一尘不染的红薯放进屉笼里,有时还有苞米或毛豆……灶间的火苗时高时低,时时映照着母亲汗涔涔的面颊,母亲是那样专注,那样的投入,那情景给了我最深情的美好有时还在灶间捎带几枚红薯,不一会,烤红薯,蒸红薯的香味便在整个堂屋里弥散,待出锅的时候,全家围拢起来享用的情景仍然恍如昨日。

后来,村里出现了加工红薯的粉房,考虑到储藏的烦劳,多数人家待分到红薯后,就直接变卖给村里的粉房了,父亲却执着地储存着,一直坚持了很久,大概他是穷苦的日子过怕了吧!,因此我们家一年中的多数日子里,还是可以享用到红薯甜滋滋的美味的。

想想还要感谢父亲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啊!农田分到各家各户以后,零星的红薯是有的,可再也看不到红薯丰收时劳碌、繁忙又充满欢喜的情景了!红薯的地窖也失却了昔日的功用,每次经过的时候,看到它,总觉得空落落的,似那随风逝去的岁月,一种惆怅莫名涌上心头!

一指流年处,光阴似箭飞。逝去的轮回,依然生动如画。待每年的红薯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极欢喜的享用,它会带我重温那逝去的岁月,逝去的薯情!

作者简介:孟小维,中学语文教师。业余喜欢阅读,尤其钟爱名家散文及古典诗词,也嗜好旅游。闲暇时喜欢写写随笔,书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有望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