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速看红薯的来源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200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许富强,退休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文学,热爱旅游。现任单县北辰实验学校终身名誉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单县老年作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地瓜

速看红薯的来源在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200字)

 

许富强,退休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文学,热爱旅游现任单县北辰实验学校终身名誉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单县老年作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地瓜时代(一)文/许富强地瓜本为一普通农作物,然而在中国几百年里,它的地位突显,成为一个历史的特别符号,给人类的繁衍生息绘就了特殊色彩。

而上世纪从“三年困难时期”到80年代初的20年里,在我们单县、在鲁西南、在我国很多地方,更是形成了让人铭记的“地瓜时代”现将“地瓜时代”的“地瓜故事”展现出来,算是对一个时期的亲情回顾一、地瓜的前世今生

地瓜,在输出国叫甘薯,而中国学名叫番薯,别名山芋、红薯、白薯等10多个地瓜是舶来品,来自菲律宾,因是外来物种,所以去掉甘字加一个番字,被称作番薯据传在明朝万历21年,福建商人陈振龙冒险从西班牙统治下的殖民地——菲律宾引入中国,因陈振龙引种番薯有功,受到官府的表彰,称“事属义举”“虽曰人事,实获天恩”。

从此陈家及其后人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为改变我国百姓的生存条件,消除贫困饥荒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番薯的原产地是中美洲,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到菲律宾的,西班牙管控森严,禁止输出,陈振龙冒险偷运到中国,是爱国、爱民义举。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番薯由福建、云南、广东向内地及边远地区传播,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得以广泛种植而在不同地区,番薯的名称也发生着变化“地瓜”这个名字主要在山东及其周边地区流行,而在我们的鲁西南地区,“红芋”的名字比地瓜更加响亮。

地瓜传入中国,因其产量高,适应性强,对土地水肥条件要求不高,故平原、山区,温带、热带都能种植,且地瓜营养丰富,生熟可食,口感甘甜,老少适宜,穷富可食,深受百姓喜爱所以得到历朝历代执政者的重视,被广泛推广,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从而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品种结构,使其成为和小麦、玉米、水稻并列的四大粮食作物,为解决粮食危机贡献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中,地瓜成为中国大多地区普通百姓的主食,对化解饥饿危机,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发挥了巨大的无以替代的作用而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地瓜也是革命队伍的应急“军粮”,红军当年种地瓜吃地瓜的艰难历程,军民“土藏萌番薯,吃饱不辛苦”的响亮口号还在萦绕,地瓜对中国革命也是功不可没。

今天,地瓜已从主食的神坛上走下,演化为人们追求自然、回归本真、健康养生的辅助美食人们在吃够大米白面甚至鸡鸭鱼肉之后,买块烤红芋“改善”生活,吃口红芋面窝头倍感新鲜,蒸个红芋叶窝头,胜是山珍海味,炒个红芋梗子菜,吃的津津有味。

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成为主导土地种植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人勤地不懒”,加上农业技术的普及,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粮食短缺一去不复返,温饱问题从此有保障,老百姓结束了地瓜填肚子、黑窝头充饥的历史。

从此变为以大米白面为主食,杂粮为辅助,蔬菜水果、肉类食品相搭配的生活方式,生活的质与量全面改善,过上了有史以来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地瓜的种植面积被压缩,在当下的鲁西南已成为稀有农作物,但身价倍增,价格持续攀升,甚至生红芋超出小麦、玉米的价格。

烤红芋居然六七块钱一斤,比鸡蛋还贵,一个牛眼似的红芋叶或瓜干面窝头也得两三块钱,比大白面馒头贵多了,纯红芋粉条居然成为礼品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昔日吃的让人望而生厌的东西,今日成了抢手货,成了上得了大雅之堂的珍馐美馔,已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老百姓那“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芋叶、红芋秧,磨成“淀粉”当口粮的艰难岁月,可是一个时期的真实存在从记事起的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年里,红芋滋养了无数人那睁眼、闭眼,家里、家外,吃穿住行皆与地瓜有瓜葛的时代——“地瓜时代”,让我们终生难忘,而地瓜时代的故事也就是这时发生的。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