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中国历史朝代年限排行(中国历史各朝代的年限)
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民国“五大名校”是谁?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什么时间开始的?请看“中国大学的前世今生”
关于中国大学起源发展的历史,从事社会学、历史、教育学的研究者多有文献,大多数事件也已得到共识,其脉络是清晰的这里我再叙述这个历史,无非是资料的再归纳总结,给准备报考的家长,考生了解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时间维度和发展变迁中,了解现在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如何走过建立、发展、调整、再发展的?民国没有大学排行榜,名校根据什么认定?民国大学的学术真的那么强?52年大学院系调整的功与过?大学发展的几次大跃进;大学文化的传承,管理制度、知识内容和招考方式的变革,中间走过的曲折;为何现在无“大师”?等等。
最终目的,把高考志愿中的选择对象—简单几个字组成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名赋予生命和内涵文章全篇并无个人的任何研究创新和发现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一、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二、清末民初大学的起源三、民国时期的大学。
四、大学西迁五、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的“功与过”六、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变迁七、民国大学真实的学术水平八、中国大学在世界的位置和未来一、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说到中国大学的第一,得有几个定义首先得说明“大学”指的是“近代高等教育下的大学”,其次,是国家公办的“大学”,第三得是“本科”大学。
为何要特指是近代高等教育下的大学?主要是区别古代的官或民办的“最高教育”,尽管我们学到的课本历史,多是讲朝代更迭,帝王将相,战争等事件,但稍微细心的读者会疑问,古代文字,文化的学习是通过何种方式?皇帝子女有专门的老师,太博,民间呢?如编写《史记》的司马迁们如何获得的语言文字,知识;砸缸的司马光,写诗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们和谁学的诗歌创作?历届开国皇帝,如底层上来的朱元璋,多少也懂点文字,等等。
一句话,文化的传承需通过教育,可以说,从古至今,早在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开始,就有教育机构如“学校”存在,到夏商,春秋,孔子的三千弟子,历届封建朝代,都设有“最高的教育机构”,如“翰林院”等,可以看作是今天我们定义的“大学”。
但和近代开始的高等教育不同的是,以前的教育机构无系统性,没有确定的办学规则,教学内容,入学门槛等近代教育的特征到科举制度出现,官办或民间的教育有了明确的分级和终极目标,以及以写好“八股文”为目的的教学内容,“
学而优则仕”有了具体的路线图虽然科举是大半个封建朝代的教育主线,但也出现一个另类,即教育和知识学习、传授不以为科举为目标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名称始于唐代,有官办和私人设置两种官方设立的书院主要用于。
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有点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如唐开元六年(718年)设立的丽正修书院书院还有其他名称,叫“精舍”或“精庐”,如南宋朱熹开办的“武夷精舍”,这可不是现在为土豪设立的私人会所养生馆书院起源可追溯至东汉,但规模化正式形成于宋代,书院在宋代得到重视和发展,一些有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宋代四大书院)和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一直延续千年到清末。
书院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定量的藏书,最初出现是为纠正官学的弊端,因此书院教育不专为科举,而是重在读书,探讨儒家义理,增进个人修养书院不论各种类型,其基本活动有三项,藏书,教学和祭祀其教学有三种方式,一是自学,自行学习,自行理会;二是讲演,名儒大师升堂讲说;三是躬行实践。
介绍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为何从书院讲起,这是因为近代第一批大学多源自书院,如果不对大学进行定义说明,则一些大学的历史可前伸至宋代书院,如湖南大学,校庆可按宋代“岳麓书院”成立日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为何业界又基本认可浙大源自“求是书院”,书院成立于1897年,浙大的历史也就从1897年算起。
这就涉及到书院的办学制度,规章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等,我们这里谈的第一所大学,是指按近代(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建立的最高教育机构这样就和古代的书院有了一个区别和分割后者叫“新书院”至于新旧书院交替的社会背景,学历史的都知道,清末鸦片战争败后,国门被打开,除了租借,通商和赔款,还带来一个文化教育现象,“。
西学东渐”一方面有西方文化浸入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国内对先进科学文化的需求,书院旧的教育内容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主要是洋枪洋炮挨打的醒悟部分国人开始创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书院,如1876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今上海格致中学地址),1878年创办的“正蒙书院”等。
自19世纪80年代起,一些有识之士对旧书院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分别增加了算术,天文,制造,化学,地学等新学(自然科学)内容
现代大学出现的一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上谕“各地大小之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后变法失败未实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实施新政,下诏将各地书院,省城的改为“。
大学堂”,府、厅,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至此,延续千年的书院制度宣告结束,三级教育体制出现,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十九世纪末期按新学课程成立的书院,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近代大学的起端。
,部分继承和升级书院的大学的历史都按书院创立起始,获得近代高等教育史的认可,典型地如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而山西大学的前身“晋阳书院”,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尽管两校历史都可追溯至书院,但因为新旧书院的不同,尽管到19世纪末期,书院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改革和升级,但湖南大学真正的建校时间,还是得从书院改大学堂的1903年“湖南高等学堂”算起,估计是被“岳麓书院”千年历史吓住了,大学长几岁容易接受,穿越几个朝代就困难了;相应地,山西大学则是1902年5月的“山西大学堂”。
可以说,晚清末代王朝的这一纸书院改大学堂的通告,给一批大学颁发了出生证。
世界上,也就是中国人喜欢较真“第一”,并且极端看重“第一”,天下第一泉就名气大、名头响亮,第二泉则逊色很多;奥运金牌和银牌,差的可能是天上地下古代书院没有被近现代大学认同,当然有其不满足大学特征和条件的原因,但美国的众多大学,如耶鲁,起源也是教会教友创立的私立大学,早期世俗化之前,专业课程主要以宗教(神学),人文为主,和我们旧时的书院“国学”类似。
如果以“柏林大学(1809)”为近现代大学办学标准,耶鲁的“大学”历史应该从柏林大学之后或学校世俗化之后设立自然科学学科和课程后开始但事实是,耶鲁大学自创办之日就是大学,中国的旧时书院从没被认同是“大学”。
这样,只有部分“新书院”和“新学堂”被认作和近代大学趋同,那谁最早呢?按近代高等教育的元素和特征,直隶津海关道兼直隶津海关监督“盛宣怀”1895年10月建立的“北洋西学学堂”甲午战争惨败后,盛宣怀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培育人才是关键。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奏折中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光绪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第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多数学者和历史认可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
天津大学(1951年9月改现名)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建校纪念日。
为何北洋西学堂为中国第一所大学?首先源于学校性质,“北洋西学学堂”后为“北洋大学堂”完全按照美国大学模式设立成立之初,由盛宣怀亲自任督办兼名誉校长,他以“科教救国,实业兴邦”为宗旨,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传教士)出任总教习。
生于美国又在柏林大学获神学硕士学位的丁家立,由于对西方大学的熟知,再加上他于1886年在天津英租界创办过一所不带宗教色彩的“中西书院”,因此,北洋大学堂以近代的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教育模式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制规划,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
这样的办学完全具备了近现代大学的特征,因此,“北洋西学学堂”被看做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至于盛宣怀,第二年在上海按同样模式又创办了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如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数量的贡献,盛宣怀是第一人
现在的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天津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皆因他而有,一人为中国创立衍生出四所名牌大学(西南交大?)但“第一所大学”这个结论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注意其定义,“第一所官办大学”,虽然“北洋西学学堂”由皇帝批准建立,但其经费的筹措多为地方,按“后人”的定义,这相当于一所省立大学。
民国时期,对国内官办大学进行分类,交通大学由铁道部管辖,1942年才变为国立交通大学(1928年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由于这个因素,在“第一所官办大学”定义下,北京大学前身,成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
”就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具有现代大学特征和意义的大学,这里的官办指的是中央政府抛开争论,其实两者区分度很清晰,“京师大学堂”是中央(清)政府办的第一所具有现代大学特征的大学,而“北洋西学学堂”是。
第一所官方(地方?)办的第一所具有现代大学特征的大学“京师大学堂”争第一似乎有点强词夺理,这也难怪,因为其后者是北京大学,又名列皇都,而“北洋西学学堂”的后者“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无论哪个朝代,都未能进入国内最好的前几所大学,又地处天津(北京人从看不上天津),被“京师大学堂”抢白自然顺理成章了。
尽管两所大学,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都几乎遭遇毁灭,一个是被天津的义和团,另一个是八国联军“北洋大学堂”的学生全部转至上海“南洋公学”,而“京师大学堂”校舍被占用,图书设备皆被毁但其管理教育模式得以传承及被各地仿效。
为何两校都强调“官办”?因为,不说官办,这第一的名头就轮不到两校中国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教会大学比官办大学来得更早还是因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和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了自由进入中国内地从事传教、通商、建造教堂、学校的特权。
在这个背景下,教学学校开始大规模在国内设立,从沿海往内地拓展办学层次也从开始的小学到后期主要转向教会大学到19世纪20年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理的学校学生数约占全国学生数的30%,高等学校则达80%到1949年建国前,中国共有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等。
十四所教会大学,其中不乏国内一流的大学按近现代大学的特征,标准,大学后期的发展,学校实力“排名”,教会大学在中国都是不能忽略的大学三条主线(官办、私立和教会大学)之一而且和上述认定的第一所大学建立时间相比,教会大学建立得更早。
因此,如不加以限定“官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应为“(上海)圣约翰学院”(圣约翰-取自《圣经》意)(上海)圣约翰书院(1905年改名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ekoresehewsky)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
4月破土动工,当年9月即开始招生学校开设西学,国学,神学三门课程,开始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开始用全英语授课1892年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为当时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到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建立前也是中国唯一一所符合近现代大学标准的“大学”。
学校1905年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圣约翰大学,并再美国华盛顿州注册19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到1952年院系调整撤销前,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教会办学时间最长,上海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时光流逝,65年后的2016年,按现在大学的报考选择,圣约翰大学如存在,估计也是家长学生的选择热门君不见,现在热度颇高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外大学国内分校(上海纽约,昆山杜克)圣约翰的教学内容,全英语教学(当今国内很多大学招生以及开课的卖点),
毕业可申请美国大学(同等待遇的还有另一所教会大学“金陵大学”)而且,国家经济发展相比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旧中国”已天翻地覆那时的教会大学不是一般人能读,其学费是公立大学的3-7倍现在的中外合作办学(包括国外大学分校)学费是公立的15-20倍(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浙大—UIUC、浙大—爱丁堡国际学院”学费12万/年),但现在有支付实力的家庭至少是旧中国同期的一万倍?还有一点要说明,。
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纽约的美国排名前100的圣约翰大学没有什么关系。
那圣约翰大学是否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呢?还是得回到定义或标准问题,专科学校(学堂)是否算大学呢?我们知道,现在国内大学招生,按投档分段,把大学分成一本,二本和三本对应办学层次,一本多是原教育部所属重点大学和部分省属大学,二本部分为原省属大学和原专科学校,三本多是一本、二本大学所办的独立学院。
从教育部颁发文凭,并无一本,二本和三本之分,学制四年以上的,都是本科文凭按这个定义和标准,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并不是圣约翰大学,时间还得前移,成立于1862年8月24日的“京师同文馆”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而且还是官府(中央)所办的“专科大学”。
1862年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按现在的性质,相当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学院)”。
“京师同文馆”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拓展,洋务官员们日益感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1869年聘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总总教习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增加了不少西学自然科学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学、天文学、航海学等。
学校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学的仅十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
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自光绪二年(1876)后改为两种: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
因此,无论按办学性质、标准、近代大学特征、学习时间等,“京师同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应该才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考虑到学习年限,开初的十几年为三年毕业,按现在标准只能算专科,但到1876年,学习年限已延长至五到八年(够现在的本博连读了),已符合四年及以上的本科学习要求。
那为何教育史研究多不把“京师同文馆”认作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呢?依笔者个人看法,也许是以下原因:1.建校之初的“专科”性质,和后期的“大学堂”相比,只能归入“洋务专门学堂”,与此类似的,在洋务运动中,还建有“福建船舰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和“湖北采矿工程学堂”等。
虽然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大连舰艇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南矿业学院”,不同的是后者都是本科大学,而18世纪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同类学校没被认同为“大学”2.招生原因,众所周知,大学应有面向大众的公开招生报考要求,
不能针对特定的人群,而“京师同文馆”建立之初只面向“八旗子弟”,估计是毕业后做翻译,属于中央聘用的公务员,这个待遇和特权当然只能“八旗子弟”才能享受尽管后期逐渐放开,但先天缺陷导致对其“大学”性质的不认同。
3.学制原因,后期所建的新式学院,大学堂,大学,无一不是四年及以上,不到四年的只能算预科或专科后期“京师同文馆”虽然学习期限延长,但总不能这个时候定义为大学吧这么做似乎也不公平,我们现在的很多“专升本”不也是从“升本”之日起就叫“大学”么?而且校长“
行政级别”也从大学之日立刻改变4.毕业文凭?大学建立政府得先有章程,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且在全国实施的现代学制是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葵卯学制》,这部章程从学校类型、学堂管理、学员聘任,立学宗旨、培养目标、入学规则、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仪器设备、考试、颁奖等均作了完整的规定。
那意味着之前的办学都是无具体规章下的自主行为,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大学真正的起始是《葵卯学制》颁布前后这样,“北洋西学堂”符合大部分近代“大学”标准5.继承原因?如“京师同文馆”一直延续,并为后期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所继承,也许第一所大学的名称和时间就会改变(无后继者为其发声,其他同期学堂命运也类似)。
但“京师同文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并不是“京师大学堂”继承“京师同文馆”,可以看做“京师同文馆”变成“京师大学堂”的一个系(外文系),这样,“京师大学堂”的历史自然不能从“京师同文馆”算起(。
自然界对河流起源的认定和这不同,河流长度计算完全看支流长度)因此,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按官办:“北洋西学学堂(1895)”(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按最高级(中央)政府官办:“京师大学堂(1898)”(后“北京大学”、“北平大学”、“西南联大”,今’北京大学”)。
按时间:“圣约翰学院(1879)”(后“圣约翰大学”)按“专升本”?:“京师同文馆(1869)”(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按书院?:“岳麓书院(976)”(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1926))(未完待续
)专业,权威。原创发布!专为关注小孩成长认真有悟性的你!如阅读有帮助,请关注@金典课堂:大学,招生,专业,学业规划,科普学习。加入“金典课堂”线上课堂( QQ群号:5936094)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这都可以?中国历史朝代年限排行(中国历史各朝代的年限)
谁是中国第一所大学?民国“五大名校”是谁?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什么时间开始的?请看“中国大学的前世今生”…
-
学到了吗中国历史朝代年限排行(中国历史朝代年限排序)
分享优秀国学视频短片,透视国学智慧生活
- 新鲜出炉中国历史朝代年限排行(中国朝代寿命排行)
- 学会了吗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视频)
- 一看就会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完整版)
- 奔走相告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手抄报)
- 硬核推荐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怎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