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奔走相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a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年代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件标本保存尚好,针身浑圆,针尖如芒,针眼由残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钻出来的。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奔走相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a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年代尺)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D )A 女娲捏出来的B 亚当和夏娃制造C 猴子变化而来D 由古猿进化而来2.“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

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B )A.300万 B.170万年 C.70万年 D.20万年3.学完“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这一课后,小明同学对我国的远古人类十分感兴趣,并计划和家人一起在寒假里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遗址进行研学探究。

那么,他们应该去的地区是( B )A.北京市 B.云南省 C.河南省 D.陕西省4.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著名的头盖骨”,发出了一封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这便是轰动世界的( A )A.北京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5.山顶洞人使用的骨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针这件标本保存尚好,针身浑圆,针尖如芒,针眼由残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钻出来的。

由此发现可知山顶洞人已懂得( C )A.人工取火 B.打猎捕鱼 C.缝制衣服 D.交换物品6.“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B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7.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B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8.“周围一带系沼泽地,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

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材料可以推断出所反映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C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居民9.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D )A、大豆 小麦 B、花生 高粱C、甘薯 玉米 D、水稻 粟

10.我国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D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11.下列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 )

A、牧野之战 B、盘庚迁都 C、西周分封 D、国人暴动12.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是下列哪件事(B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修建都江堰 D、修筑长城13.有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受了8级大地震的考验、2200多年来,它一直造福于人民、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D )

A、吕尚 B、周公 C、管仲 D、李冰14.墨子纪念馆坐落于山东省滕州市的龙泉广场,是世界唯一一座专门研究墨子文化、收集墨子资料、展示墨子研究成果的场馆、下列属于墨子思想的是(A )A、提倡节俭 B、实行“仁政” C、实行礼治 D、追求精神自由

15.相传是谁创制了文字(A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16.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合在一起形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后来的( B )A、夷族 B、华夏族 C、匈奴族 D、戎族17.随着一带一路向世界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了世界,他们在外国自豪地称自己为( D )

A.华人 B.黄种人 C.东亚人 D.炎黄子孙18.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A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封建制 D.郡县制19.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会制作彩陶的原始居民是( C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20.“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这一选举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推荐选举是民主的重要体现,以下最能体现“民主”的古代制度是( A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21.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孚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制度是( D )A.选举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22.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A )。

A.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C.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 D.尧发明了文字23.在我国黄河流域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依稀看到逐鹿之战的场景,逐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D )

A.炎帝和黄帝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黄帝联盟和蚩尤24.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C )A.炎帝 B.蚩尤 C.大禹 D.尧25.《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事件的王朝是( A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26.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制度开始于( B )A. 舜传位于禹 B. 禹传子,家天下C. 秦始皇统一六国 D. 汉武帝大一统27.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朝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都城才稳定下来,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

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C )A. 商汤 B. 桀 C. 盘庚 D. 商纣28.《封神榜》再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纣灭亡和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D )A. 阪泉之战 B. 鸣条之战 C. 涿鹿之战 D. 牧野之战

29.历史事件情景:发生在西周后期,国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这一事件史称( A )A. 国人暴动 B. 商汤灭夏 C. 武王伐纣 D. 涿鹿之战30.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C )。

A. 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 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C. 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 D. 不注意与周边部族的联系31.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D )

A.装饰品 B.乐器 C.盛水器皿 D.食器32.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C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夏期34.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今天的汉字最早源于( D )

A.金文 B.大篆 C.小篆 D.甲骨文35.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D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36.战国七雄中,通过瓜分晋国而立国的是( B )

A.秦、赵、燕 B.韩、赵、魏 C.楚、燕、齐 D.韩、赵、楚3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被尊为哪一宗教的教主? ( B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印度教3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B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兵家39.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是由春秋时期的哪一国分裂成的?( D )A. 楚国 B. 齐国 C. 越国 D. 晋国40.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是( C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D.管仲在齐国的改革41.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这说明下列哪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C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42.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关鼎的成语请问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有什么象征意义(A )A. 权力与地位 B. 吉祥美好 C. 显赫富贵 D. 人口众多43.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

这些地名称谓的由来是源于西周初年实行的( A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44.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B )A. 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C. 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 他们都爱民如子45.它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它是( B )。

A. 毛公鼎 B. 司母戊鼎 C. 四羊方尊 D. 青铜神树46.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 )A. 孔子 B. 墨子 C. 孟子 D. 庄子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锐,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遭受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最终商鞅失去靠山后,被贵族车裂而死回答下列问题(1)若你是材料一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项措施表示欢迎?。

答: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若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贵族,你对法令中的哪条措施最不满?答: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3)若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会对法令中的哪项措施表示欢迎?。

答: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平民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自己一辈子的命运(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

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答:说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哪项措施贵族最反对?。

答:因为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6)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这是为什么呢?答:商鞅虽死,但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对秦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你认为商鞅为变法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答:值得,因为他通过变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8)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答:成功了因为衡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由于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最终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D 2.B 3.B 4. A 5.C 6.B 7.B 8.C 9.D 10.D 11.A 12.B 13.D 14.A 15.A 16.B 17.D 18.A 19.C 20.A 21. D 22.A 23.D 24.C

25.A 26.B 27.C 28.D 29.A 30.C 31.D 32.A 33.C 34.D 35.D 36.B 37.B 38.B 39.D 40.C 41.C 42.A 43.A 44.B 45.B 46.A

47.(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3)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平民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自己一辈子的命运。

(4)说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因为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奖励军功(6)商鞅虽死,但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对秦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值得,因为他通过变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8)成功了因为衡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由于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最终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也就是刘邦的亲侄刘濞这个人长得鹰鼻鼠眼,估计是个不太英俊的人。

按刘邦的话来说,刘濞这个人长得就是一幅反贼模样但是当时由于荆王刘贾被英布杀了后,荆王没有留下后代,而刘邦的儿子们年龄又比较小,再加上吴郡、会稽郡这些地方的人比较轻浮强悍,而异姓王又是那么的不可靠,所以刘邦就让刘濞当了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

当刘濞来到此地后发现,吴楚一带民风极其剽悍,加上连年战争,人烟稀少,用蛮夷之地形容毫不为过刘濞携带家眷住进所谓的王府,那里只不过比中原简陋的农家小院略大而已  一位瘦骨嶙峋的属地官员找到刘濞,详细叙述了当地的财政状况。

令他感到苦恼的是,这里的税收只能从农民身上盘剥,如果一味的盘剥又可能引发暴乱如果不这样,就像这位属地官员一样只能挨饿刘濞来到属地周围视察,他看到空旷的平原和山丘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庄稼,明显因为缺肥缺水而欠收。

他知道要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必须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吴国一无存粮二没储银,刘濞的幕僚向他建议可以发展矿业,贩卖到其他地方再换取粮食,以支持农业发展,不出两年实力就可以恢复并扩大刘濞大喜,与属下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

  刘濞一方面发掘铜矿,自己铸造钱币,另一方面煮海水变盐,出口到中原实际上,他无形之中发展了冶铜、铸钱和煮盐三项产业  经过多年的经营,不仅官员们的收入日丰,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  此时,又有幕僚建议刘濞,已经具备了免除农业税的条件,因为如果使农业荒废,仅靠向外地购买粮食,终究不能成就大业。

刘濞反复思考后果断决定,全部免除吴国境内的农业赋税,而且原来义务的法定劳役都由官府付给报酬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他们不仅将原来的土地进行改良,还大面积开垦出新的农业用地刘濞又帮助农民兴修了水利在两年的时间里,亩产几十斤甚至十几斤的水稻,变到了亩产二三百斤。

吴国的人口也急剧上升,这为刘濞壮大军事实力提供了基础由于有钱,所以刘濞对待自己国家的百姓还是很不错的,老百姓不但不用交税,而且遇到中央要求服役的活,国家也拿钱给抵了,这样老百姓也不用出门服劳役过年过节的时候,为了显示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吴王也经常派一些高级官员去看望有名望的知识分子;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国家则会发些“过节费”。

在我看来,当时的吴国,应当是共产主义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刘濞的儿子在首都陪皇太子下棋,由于在下棋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争执,皇太子一怒之下拿起棋盘把刘濞的儿子砸死了按理说,作为文帝,处理此事时应当慎重一些毕竟砸死的可不是一般的人啊,也是诸侯王的儿子啊,怎么着也得厚礼安葬才是啊。

可是不知当时文帝哪根筋给搭错了,竟然把刘濞的儿子送到吴国去安葬当遗体送到吴国的时候,刘濞气就不打一处来刘濞心想,你儿子打死我儿子,连个道歉的话都没有,还这样对待我,你儿子是儿子,我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一气之下,刘濞又把儿子的遗体送回到长安去了,要求就在那安葬。

之后,吴王刘濞就称病不再去长安拜见皇帝了中央对于刘濞不去朝政的做法当然非常生气,就派人问责刘濞,你到底想怎么样啊?你这个诸候王还想当不当了?我估计派来的使者给刘濞的谈话也就是这个内容但是中央又从侧面了解到吴王刘濞的经济实力与治国方略,不愿意逼刘濞走了反叛的道路,所以当时的皇帝就这样给刘濞下了一条赦免令,即刘濞可以不去朝政,并且还赐给他一个象征王权的手杖。

皇帝以为刘濞这下应该不再怨恨中央了吧?虽然你儿子被我儿子打死了,但是我现在待你也不薄啊!文帝也以为和吴王的恩怨算是了结了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晁错的大臣希望中央能削减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屡次上书,但是文帝一直都没有采取行动。

到了景帝的时候,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晁错就又上书给景帝阐述他的削藩的政策景帝一听,这个主意好啊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小了,中央就不用再天天担心这些诸侯国反叛了所以说,景帝就开始找一些理由开始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先是把楚国的东海郡给削了,然后又找借口把赵国的常山郡给划走了,而胶西王也被削减了六个县这种做法一时弄得各路诸侯人心惶惶当然,吴王刘濞更是担心自己的封地被中央夺走本来刘濞就与中央有隔阂,发生削藩这种情况,刘濞担心朝廷有朝一日会对自己下毒手。

所以吴王刘濞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刘濞治理国家的方略确实有一套,可以说当时的吴国是国富民安但是说到搞政治这一方面,未必就是他的强项但是即使再弱智的人也不会自己单干,所以刘濞肯定会联系一些人和他一起反叛。

因为他知道,当今皇上的政策让很多诸侯国担心和厌恶了于是他派他的得力谋士应高去找也被削藩的胶西王谈判应高说:胶西王啊,您看现在这种局势,当今皇帝削藩目的看来不纯哪,现在是削藩,以后皇帝就要削人了啊,我劝您还是早谋大计吧。

现在皇帝身边那个大夫晁错妖言皇帝,而皇帝本身也迷迷糊糊,神智不清,这样下去,别说我们的封地了,就是连我们自己的小命也难保啊胶西王考虑后,就答应和刘濞一起反叛然后刘濞又找了其他的一些诸侯国即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五国联合起来进行反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伊始,刘濞就通过使者向各路诸侯发布了一则战斗檄文,号召大家都起来反叛,把皇帝身边的那个危害诸侯国利益的坏人晁错给杀了,以使皇帝不再受小人晁错的蛊惑,让汉代的政权清明廉洁同时,刘濞也对各个诸侯国的国王和将领作了很多的诱惑。

大意无非是只要打胜了,大家都会分到钱,我们吴国别的东西没有,就是钱多,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加油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叛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毕竟当时反叛时机与整体政治气候不太适应,再加上吴王与其他诸侯王的军队仓促组建,凝聚力不强,作战方针不统一。

刘濞本人也用人不当,轻信老将,而对年轻将领的建议视而不见,对兵权过于专政,不许其他人染指兵权,害怕别人夺取兵权而反观中央,由于景帝选派了用兵比较聪明的周亚夫为统帅,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最终把吴王刘濞打败,平定了七国之乱,而刘濞则在东越之地被皇帝派的人杀死,其他几个参与反叛的人也都被处死。

有史家认为,刘濞反叛是早有预谋的,证据则是刘濞发给各路诸侯国的战斗檄文中的一句话,即“努力奋斗三十年,等的就是这一天”有人也认为刘濞反叛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被杀中央处理不当所导致的也有人认为刘濞反叛是因为中央与地方的大气候所导致的,即诸侯王都自己掌握兵权,自己掌握自己国家的财政。

这样一种松散的联邦形式,导致中央与地方的凝聚力不强,中央集权性不强而当中央采取一些措施削减诸侯国的封地和势力的时候势必会引起诸侯国的反抗我感觉简单地以一方面来定刘濞反叛的原因不太科学1、从人情的角度来讲,杀子之仇不可不报。

当时的皇帝没有处理好此事,的确是政治上的一大失误就是因为这一事件,刘濞才不再朝政的2、从削藩的角度来讲,晁错本身的政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利的,但是政策实施方法有问题,一下子打击面太宽,很容易引起诸侯王的警觉。

3、刘濞本身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而过于自大,他认为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在他发给各路诸侯的战斗檄文中也提到了分钱的问题,以为经济上的刺激就可以解决战斗力的问题总的说来,刘濞的反叛就是杀子+削藩+自大=叛乱的结果!。

回顾吴王刘濞的一生,从二十岁随刘邦打仗到由于机遇被立为吴王,从勤恳治国到吴国百姓拥护爱戴,从儿子被杀到对朝廷产生怨恨,从起兵反叛到最后被朝廷杀害,他的人生曲线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英明的君主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反叛的深渊的。

尽管刘濞最终的下场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的治国方略与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则值得人们称颂特别是他在位时期,吴国的那种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今天的我们充满了神往苏武牧羊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

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

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