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燃爆了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坐落着一幢青砖叠砌的西式历史建筑。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

燃爆了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西湖稿”与“五四宪法”【案例呈现】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坐落着一幢青砖叠砌的西式历史建筑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幢建筑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住宅,由一处平房和一幢二层小楼组成”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介绍如今,这幢宪法起草小组当年工作的历史建筑,已被设立为全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让那些关于新中国首部宪法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1953年底,毛泽东一行乘专列离京赴杭“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列车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的话,如今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壁上。

一幅关于宪法的历史画卷,从这里徐徐展开“搞宪法就是搞科学”毛泽东阅读、钻研了各国宪法“毛主席精力集中,思考、研究问题经常到忘我的地步,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为便于主席休息,他的办公室旁边还有一间休息室。

”解说员的介绍,生动还原了毛泽东起草“西湖稿”时的情景30号楼的工作持续了77天1954年2月中旬至26日,宪法起草小组先后拿出了初稿、二读稿、三读稿经杭州、北京两地人员分头讨论并修改后,3月上旬又完成了四读稿。

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四读稿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圆满结束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1.5亿余人参与、征集意见118万多条,根据这场全国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又对宪法草案做了一些修改。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由此诞生。(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

【案例点评】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伴随着时代的脚步稳步发展,历经修订,日臻完善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它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并加以发展,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和目标,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体和政体,同时较完整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954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也为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

在此历史背景下,我们全面修改制定了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现行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全面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党的领导和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富起来,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

【教学建议】本案例可用于第三节第一目“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中“我国宪法的形成”部分的教学教师结合案例,讲解教材理论内容,使学生明晰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在讲述案例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下深刻印象。

主编:赵 鲜责编:郭 亮编辑: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