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学会了吗历史文物(历史文物的价值与意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为我们留下了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清明上河图等瑰宝,这无疑不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每一件都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

学会了吗历史文物(历史文物的价值与意义)

 

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为我们留下了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清明上河图等瑰宝,这无疑不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每一件都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传国玉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雕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传国玉玺上,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秦始皇宣布这枚玉玺可永远传世:得之者便是皇帝于是,这枚玉玺便成了"天子"、"权威"的象征。

玉玺制成不久,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遇风浪急,龙舟有被掀翻之险秦始皇十分迷信,便命人将玉玺抛入湖中,祀神镇浪南巡结束后,秦始皇又命人重新刻制了第二枚秦灭亡后,由亡国之君秦子婴交到刘邦手中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逼迫王太后交出玉玺。

王太后很气愤,于是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一角被摔坏王莽拾起,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西汉灭亡后,玉玺几经易手,在后世1000多年中,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后随五代十国末帝李从珂登楼自焚而消失,至此,传国玉玺消失不见。

二.曾侯乙编钟

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被誉为中华第一编钟,至今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专家发现这套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该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共有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经过专家测算,发现整套编钟的总重量竟然达到惊人的2567公斤。

这套编钟不仅雄伟壮观,堪称是顶级国宝,而且在中国的考古史、古音乐史以及冶炼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也为中国的礼乐文明画上了一个巨大的休止符。三.随侯珠

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又称随珠古成语珠联璧合,就是指“随珠”与“和氏璧”两件奇宝据古书《搜神记》描述,这颗随侯珠直径过寸,纯白发光,晚上可以像蜡烛一样光彩夺目照亮室内这件至宝来历很是传奇,据《随州志》中记载道:“随侯出游,见大蛇伤断,顿生怜悯之心,令人以药敷而涂之,蛇愈,于夜中衔大珠以报随侯救命之恩。

”话说,在春秋时随国的断蛇丘,一天,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一年后,随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然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秦统一六国后,随侯珠到了秦始皇手中,而随侯珠也成为秦始皇的随身之物,随着秦始皇死后,随侯珠便再无下文。

有人猜测随侯珠可能埋葬在秦始皇陵墓里,究竟真相如何?只能等待未来开启秦始皇陵墓,孰真孰假自会清楚。四.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原器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据专家考证,商朝第二十四任国王祖庚为祭祀其母,铸造了方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铸造的。

根据专家研究发现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我国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五.《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书法千古独秀,行书第一。

据在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中锋运笔,点画有粗有细,粗的健壮而不臃肿,细有清秀而不纤弱。

相传,王羲之对自己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十分珍惜,于是要求子孙代代将其传承,不能交给外人传至七世孙智永和尚时,智永临终传给弟子辩才,却被萧翼用计骗走,呈给唐太宗传闻唐太宗李世民将《兰亭集序》收藏于皇宫之内。

但是,自从被收藏后,《兰亭集序》自此消失不见,有传闻《兰亭集序》已被李世民作为陪葬品带进了陵墓中,据说唐高宗没有遵从李世民的遗愿,而且把《兰亭集序》带到乾陵,不知真假,希望《兰亭集序》还存于世间六.《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北宋著名绘画大师张择端它是一幅长约5.3米的绢本画,完全写实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有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具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但至今仍然完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