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马三立单口相声(马三立单口相声此乃家父所有)不要告诉别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与师长姜昆的那些年……▓ 梁平 文并图1988年央视春晚现场。从左至右:姜昆、侯耀文(已故)、毛阿敏、韦唯、梁平、卫华、郑健。昨天下午,我收到

马三立单口相声(马三立单口相声此乃家父所有)不要告诉别人

 

我与师长姜昆的那些年……▓ 梁平 文并图

1988年央视春晚现场从左至右:姜昆、侯耀文(已故)、毛阿敏、韦唯、梁平、卫华、郑健昨天下午,我收到尊敬的师长、中国曲协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也是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群友姜昆先生发来的一张照片(见上图),阅后很是有些激动!这张照片太珍贵了,瞬间把我拉回到32年前的1988年2月16日,除夕夜的央视春晚直播现场。

这张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姜昆、侯耀文(已故)、毛阿敏、韦唯、梁平、卫华和郑健尽管30多年过去了,照片几经转送已有些模糊,但每个人欢乐的神情仍依稀可辨照片是周恩来侄儿媳、央视第一代电视文艺晚会导演、我的师长,如今也是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群友的邓在军女士,执导的1988年央视春节晚会直播前所拍。

当时,我对姜昆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人,尚没有“师徒”关系,照片中除了我,他们都是春晚演员姜昆、唐杰忠表演相声《电梯奇遇》,侯耀文、卫华是主持人,毛阿敏演唱《思念》,韦唯演唱《相聚在龙年》(与台湾歌手万沙浪合作),侯□健演唱《龙的传人》,郑健与刘伟、冯巩、戴志诚、赵保乐和牛振华(已故)合说相声《求全责备》。

唯我是混迹其中的“假冒演员”春晚之后,我走进了姜昆的生活,成为师长不说相声的“弟子”往后的32年,在我的事业与生活中,师长如影随行,提携支持,在曲艺界、新闻界留下一段段佳话端详这张照片,32年间一切都在改变,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淡出舞台,有的人难觅行踪……然而我的师长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观众送欢笑,为社会做公益,为新人竭尽全力。

他作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始终“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我永远的榜样!再一次向师长姜昆先生致敬!愿您保重身体,健康吉祥!昨夜今晨,我整理出《我与师长姜昆的这些年……》,在南京媒体艺术家园公众号及今日头条中与大家分享!

【附】姜昆为我《央视春晚纪事》作序

姜昆前些日子,我在手机的公众号上发表了文章——《春节晚会一二三》,引起不少朋友对上世纪80年代央视春晚幕后故事的关注无独有偶,南京的媒体人梁平也要回忆一下那个时候的有趣的事情啦!在梁平所著《央视春晚纪事》出版前,他请我作序,我欣然答应了。

以我对梁平的了解,我知道,这本书里,承载着那一代人太多的春晚情结梁平能够把央视春晚创办最初那些年的故事,以忠实于史实的笔触记录下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对后人研究春晚,至少是一个难得而又扎实的铺垫。

我是1983年央视春晚创作组的成员,也被人称作央视春晚的始作俑者之一我认识梁平是在1987年当时,他还是个毛头小伙,供职于《南京日报》在我接触的无数记者当中,梁平让我欣赏、信任,一是源自他不怕吃苦的敬业态度,二是他表现出的新闻敏感性以及接近被采访人的智慧远胜于他的多数同行。

我和别人多次介绍过:梁平这个记者,靠谱!上世纪80年代,采访春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演员大都躲着记者,一来是春晚剧组有保密的要求,二来是一些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常常捕风捉影,写出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导致被采访的演员很被动、很反感。

我就曾经和记者讲:“我告诉年轻相声演员,有好节目别着急给春节晚会,多实践,修改以后成熟了,再往外亮”结果给报道成“姜昆说:有好相声也不给春节晚会”然而,梁平是扎扎实实的新闻人他采写的每一篇新闻,都会请被采访者过目,虚心倾听对方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以防出现偏颇;他与被采访者约定采访时间后,总是守时准点……言而有信,举止谦恭,体现出良好的新闻职业操守。

所以,他在演艺界人士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包括我在内的演艺界人士,以及央视那些大名鼎鼎的春晚导演,对他的采访从不设防,甚而是有求必应,两者的关系远远超越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层面,彼此成为了有着共同的事业追求的朋友。

《央视春晚纪事》第8章,梁平写到了我的家庭故事,这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是1989年10月末,家父在江苏宜兴病倒,紧急送往南京鼓楼医院救治我当时无法赶到南京,我在《人民政协报》当记者的二弟姜仲,情急之下便给梁平打电话,问他有没有时间去医院帮忙照顾一下我父亲。

当时,梁平的儿子健嘉出生刚满两个月,工作也忙,但他还是迅速赶到医院家父在北京见过梁平,身在异乡病榻之上,第一时间见到他熟悉的人来陪伴自己,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梁平在《央视春晚纪事》中说到这个故事时,却忽略了他自己的一个善举,只字未提。

当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市场上买不到鲜牛奶,牛奶凭票供应当他听医生说,我父亲需要喝牛奶来补充虚弱的身体而医院又无法提供时,每天清晨6时,他便准点把他孩子的一瓶牛奶送到医院给我父亲喝下去直到家父返京治疗,他已连续半个月,天天这么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

他当时住在孝陵卫,离医院很远,途中要转乘两次公交车,但他都没告诉我这些他的爱心,感动着我们一家人,亦成为我们一家人美好的记忆!其实,据我所知,梁平的人生与事业中所做的善举还有很多早些年,有位年近八旬的南京老奶奶喜欢读他写的文章,便给他写信。

他接到信后专程去看望这位老人接触中,他了解到老人每到冬天去浴室洗澡不方便,便与妻子定期推着自行车接老奶奶去浴室,妻子陪老人洗澡,他则守在浴室外他们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位老奶奶喜欢听郁钧剑的歌,郁钧剑到南京演出,他想方设法安排郁钧剑去拜见老人家;这位老奶奶喜欢读作家张扬的作品(代表作《第二次握手》),张扬抵宁开会,他牵线搭桥让张扬和老奶奶见面;他创办过南京民工艺术团,让新城市的建设者登上艺术舞台,绽放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所做的这一切,充满正能量,也因此当选过“读者最喜爱的记者”,当选过新闻界的省、市劳模以及“感动人物”。

广大的艺术家、读者朋友,与梁平成为了真挚的朋友,这也是他长期以来能写出佳作的基础近几年,喜见他创作风格转型,写出了关注中国中医业的《大国良医》,关注律师业的《近观刘洪》等作品,他虽年过五旬,仍笔耕不辍作为朋友,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央视春晚纪事》是梁平积淀了30多年的作品,书中有很多故事是鲜为人知的我在春晚舞台度过了30年,他采访春晚历经30年我们对春晚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虽然我们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但共同之处是,我们都是春晚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参与者、见证者。

祝愿梁平在新闻写作、文学创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也接受我,一个老哥哥的祝贺!姜昆2017年4月6日

“调皮”姜昆与我在书法笔会上。(摄于1988年秋)

姜昆与我喝茶聊天。(摄于1988年)

我与姜昆、陈佩斯、刘亚津等人欣赏书法作品。(摄于1989年)

姜昆与弟弟姜威(右四)及弟子霍然等朋友在我(后排站立者)家小聚。(摄于1989年)

我与姜昆陪着病床上的姜祖禹(病逝于1989年11月24日)老爷子聊着开心的事儿。(摄于1989年10月)

我与姜昆、霍然(左二)等人小聚。(摄于1992年)

我在姜昆家中讨论文稿。(摄于1994年)

我在姜昆家中讨论文稿。(摄于1994年)

姜昆在给书法作品加盖印章。(摄于1998年)

姜昆、柯受良(已故)和我。(摄于1998年)

我和姜昆在春晚彩排现场。(摄于1999年)

我和在姜昆在签名售书现场。(摄于2003年)

我与姜昆、刘伟、赵炎等人在马季先生灵堂。(摄于2006年)

我陪同姜昆拜访相声大师张永熙先生。 (摄于2009年)

我与姜昆见面玩微信。(摄于2014年)

我与姜昆讨论文稿。右一为姜昆弟子倪明。(摄于2015年)

我在苏州与姜昆交流。(摄于2016年)

我在苏州观看《姜昆“说”相声》时和姜昆与观众交流。(摄于2018年8月17日)

我和夫人在江苏大剧院与姜昆、戴志诚交流后留影。(摄于2018年10月16日)

2019年3月28日下午,姜昆父亲姜祖禹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我陪同姜昆迎送嘉宾。

我在宜兴与姜昆出席中国文联艺术家下基层活动。(摄于2019年5月23日)

我在苏州出席“人间雅事——姜昆个人书画展”,其间聊及往事,不禁双双开怀大笑。(摄于2019年11月16日)

2022年8月24日,梁平、范素丽夫妇与姜昆在南京聚见致敬师长姜昆·《央视春晚纪事》代后记这部早在20年前就创作完成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央视春晚纪事》,得以在2017年修正,动力来自于我的师长、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先生。

姜先生在时隔多年以后重返央视春晚舞台,与搭档戴志诚合作表演相声《新虎口遐想》获得褒奖,对我产生极大触动《央视春晚纪事》记录了春晚创办14个年头的故事,当年写完后,首发于《记者文学》期刊,后《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南京日报》等报纸作了部分章节连载。

我原打算待春晚20岁时,再行补充采访出书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工作一经放下,竟然因种种原因让书稿尘封了20年这20年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已由一个朝气十足的青年奔向花甲之年,当年在春晚舞台上生龙活虎的艺术家也都步入老年人行列,只能扮演“看客”的角色。

更为令我心痛的是,曾经在春晚上给亿万观众带来欢笑、幸福感的艺术家如侯宝林、马季、马三立、袁世海、牛得草、李默然、孙道临、王昆、赵丽蓉、李文华、唐杰忠、高秀敏、陈思思、侯耀文、笑林、文兴宇、卢秀梅、罗京、罗文、潘安邦、赵忠祥和春晚创始人之一黄一鹤……以及主创人员徐小帆、徐然等,他们或高龄病故,或英年早逝。

他们走了,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精品,同时也带走了春晚的许许多多故事,这些故事也将永远被尘封这,不禁让人唏嘘感伤!历史的年轮已深深地刻上了春晚人的足迹,再回首,你是否还会记得当年的种种美好?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情结,20年前,我采写了这本书稿。

岁月无声,悄然而逝……社会在进步,我们在成长,春晚也将步入36个年头我在想,春晚曾经的一切不能让它沉淀在个体的回忆里,毕竟发生于春晚的故事在某些时候还可以当做是一种景色用来回味与怀旧于是,我找出了这本书稿,重新对文字予以加工、整理。

子夜时分,当我伏案执笔重温当年采访春晚的情景时,我心中涌动的是感激之情遥想当年,是黄一鹤、邓在军、马季、姜昆、游本昌、王刚、黄宏、郁钧剑、倪萍、周涛、刘伟、冯巩、郎昆、陈维亚、段树城……给予了我采访的机会,甚至把我当作他们的亲人,为我提供食宿,给我讲述春晚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经在部队从事相声创作与表演,后来步入记者行列,或许比其他同仁更具曲艺专业知识,我很快进入了姜昆先生的视线,成为他不说相声的“弟子”我尊敬这位德艺双馨的师长,他则赏识我这个血气方刚的新闻新兵,他在不断地给我提供文化艺术界的新闻资讯的同时,也教导我如何立德为人,如何取信于人,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

很庆幸我遇到了姜先生这样博学、随和、谦逊和善良的师长32年来,我有机会与姜先生一次次谋面,在我的印象中,他永远是风尘仆仆却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热情似火的人,时时刻刻都在谋划着中国曲艺事业的未来,乃至于年近七旬仍然没有懈怠艺术创作,再次登上春晚舞台,奉献精品力作。

很庆幸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新闻人,能够见证中国文艺春天的百花齐放,见证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南京日报》这个优质的平台,为我提供了长袖善舞的天地,写出了一批贴近生活的新闻作品,无愧于记者这个职业蓦然回首32年来与姜先生的交往,竟然发现我还从不曾在南京为他备过一桌饭,敬他一杯酒。

早年他来南京曾到我的家里作客,也仅是品茶一杯,之后便匆匆赶去参加演出姜先生对我,可谓贤者之友谊,虽似君子之交,平淡如水,不尚虚华,但却真真切切,温暖我心姜先生遇人遇事一向随缘,惜缘人的缘分是一种因果关系,高山流水是一种缘,怦然心动是另一种缘。

1987年年末,我初次抵京采访春晚,偌大的京城,万家灯火,我却举目无亲,甚至连一个认识的朋友都没有当我慕名拜访游本昌、姜昆、王刚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接纳了我的造访让我在异地他乡,感受到他们与我的相视一笑,是鼓舞,是动力,更是一种缘。

姜先生曾经反复告诫我,人心向善时才能结善缘,把内心的善良传给对方,这就是最好的惜缘我记住了姜先生的教诲,在事业上以他为榜样,积极进取,不忘初心,走到了今天我虽远不及姜先生那样成就了一番大业,但也没有苟且偷生,这些年著书立说,一路走来,不辱新闻人的使命。

《央视春晚纪事》定格春晚初期14年的过往,这本书旨在珍藏过去,珍惜现在,不忘初心,向往未来春晚已经成为一种新民俗,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过大年必须有的一道“文化大餐”春晚还会办下去,春晚的故事还会续写,“姜昆们”还会为春晚奉献自己的智慧与作品。

我要衷心地向为历届春晚做出过贡献的央视创作团队,以及参与过春晚各项工作的不同职业者,表达深深的敬意!我也要致敬那些生命已经不在的艺术家们,是他们曾经孜孜不倦的艺术创作正能量,支撑着春晚走到了今天;是他们的艺术结晶似新鲜血液,延续着春晚的生命,并且艺术生命常青!

我还要致敬师长姜昆,是他把我带入春晚的艺术世界里遨游,让我滚雪球似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进他们五彩斑斓的艺术天地!谨以此文作为该书后记,恭谢诸位看客。1997年春完稿2017年夏修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