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别人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廉洁故事)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些珍贵器物文化内涵中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通过这些文化资源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透视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些珍贵器物文化内涵中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通过这些文化资源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透视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借鉴历史智慧推进当代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河南淅川;楚墓出土;器物内涵;廉政文化正文:《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载:“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珍贵文物不但制作精美、繁缛、夸张、华丽,其深层次研究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精华和凝炼彰显廉洁文化的内涵特征,真实展现出中华民族崇廉尚廉清廉洁直的悠久历史,是历代先贤对清廉操守的不懈追求。
这些古代文物廉政资源对于了解我国反腐倡廉历史,研究古代廉政文化,借鉴古代反对腐败的经验教训,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当今我国反腐倡廉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仅淅川楚墓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中挑选几件有关廉政文化的器物作以介绍,以飧读者。
克黄升鼎
克黄升鼎(图1),春秋中期,通高36、7厘米,口径38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1号墓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侈口,方唇外拆,长方形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腰部微鼓,平底,下附三兽面蹄足鼎耳饰三角纹。
颈部饰一周宽带状蟠螭纹,并有两个兽形饰凹腰处饰绹素纹,腹部饰两排垂鳞纹内底中部有铭文1行4字:“克黄升鼎”克黄,又名斗克黄,令尹子文的孙子,令尹子扬的儿子《左传宣公四年》(楚庄王九年)的记载:秋七月戊戍,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射王,汰舟,及鼓跗,著于丁宁。
又射,汰车舟,以贯笠毂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当楚国发生若敖氏叛乱时,克黄出使齐国,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
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根据文献记载,克黄是楚成王时令尹子文的孙子,其父斗般(即子杨,又称申公斗般)被子越(又名伯棼,即全尹子越)所杀,克黄是楚庄王的箴尹(相当于现在监察委员会),曾出使齐国,在归国途经宋国时,闻楚国发生若敖氏叛乱,其家族若敖氏被诛灭,随从劝克黄不要回国,留在宋国,以免被杀头,克黄以国事为重,毅然回国复命,而自关牢中,楚庄王念其祖父子文治楚有功,释放克黄,复其所,改其名为“生”。
该升鼎铸于公元前605年前,是斗克黄为箴尹时的礼器,是典型的春秋中期楚器,克黄升鼎造型古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楚式升鼎,可作为春秋中期楚式升鼎的标型器,对于研究楚国升鼎的起源和克黄忠诚担当爱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图2),春秋晚期,通高28.8厘米,长125.5厘米,宽67.6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禁,承酒尊的器座,类似于我们后世的条几,是宗庙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堪称“天之大事,在祀及戎”。
最早出现在西周,消失于战国周王认为商人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为了吸取这个教训,也为了维护其长期的统治,坚决禁止周人酗酒,并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诸侯虽在祭祀时可以饮酒,甚至违法饮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具却烙下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云纹铜禁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用失蜡法铸造的铜器铜禁器身呈长方体,中部有一个平面,平面周围及器身四壁均由镂空的、层层盘绕的云纹组成底部以12条昂首伸舌、挺胸凹腰的龙形怪兽支撑整个器物器身四周攀附l2条口吐长舌、屈身卷尾的龙形怪兽。
铜禁模型由25块蜡模构成,禁面正中的长方形平面系一块蜡模制成,禁面与禁两侧五层铜梗连接支撑的卷曲勾连纹各由12块蜡模构成,附兽与禁体用铝锡合金焊接西周的统禁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制而成由此,楚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业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一流水平。
在云纹铜禁出现以前,由于中国失蜡法有文献记载的时间比较晚,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1978年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到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向前推进1000年,这无疑向世人宣告中国古代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此器造型庄重,装饰瑰丽,工艺精湛,实为罕见的青铜艺术珍品该技术目前还在我国高科技领域中引用铸造工艺先进装饰华丽的铜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诰》颁布的实物见证者,它启迪后人嗜酒如命必亡国的真理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中国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云纹铜禁名列其中。
铜簋
铜簋(图3),春秋晚期通高30.5厘米,口径27厘米出土地点:1978年淅川县下寺2号墓,河南省博物院藏盖呈覆碗状,上有圈形捉手,捉手之四壁有四个方形镂孔器为敛口,口沿内收口沿内收成子口以承盖,鼓腹,两侧有兽形半环耳,平底,喇叭状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兽首足。
器耳雕作怪兽形,兽首生双角,长吻,眦目,张口吐舌,弓身盖及腹各置四道宽厚的透雕龙纹棱脊,龙皆张口、卷尾、弓身,附着于器壁之上盖沿、器口下及圈足饰交龙纹,下腹部饰细密的横行重环纹两周,其余饰平行勾纹盖内铸铭文3行9字:“楚叔口孙薳口倗之口。
”古代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梁等熟食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青铜簋又叫做琏如果是方形的盛饭器,则叫做簠,文献中又称之为瑚瑚琏即簠簋,常连用,它们都又同时用于宴享和祭祀,而且数量的多少是等级的标志。
一般平民不得用,拥有簋者定是高官因此,簠簋便成了高官的代称,古代官员为政不廉时,“簠簋不饰”婉指其贪,实为罪过极大睹物思廉,深刻领悟“廉”字精髓,修身养德、履职从政使我们感受到廉洁的价值和文化的力量,又可获得艺术熏陶。
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廉政风范,传播廉政文化,大兴反腐倡廉之风,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深植于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行为底线,在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征程中,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推动我国各条战线在新的征程上实现新作为、新突破、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博物馆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不要告诉别人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廉洁故事)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些珍贵器物文化内涵中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通过这些文化资源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透视我…
-
难以置信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兵马俑)
文物,是现代人探寻历史的重要根据,而皇陵,则是大批珍贵文物的保存场所。相信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那浩大的墓室内有用水银打造出的星辰…
- 深度揭秘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200字)
- 江西中考查分(江西中考查分网)学到了吗
- 干货分享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历史文物图片及介绍100字)
- 傻子上课(傻子上课玩弹珠机搞笑视频)燃爆了
-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小学六年级奥数题100道及答案简单)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