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历史档案故事(我的历史档案故事怎么写)
导读:北山街60号。招贤寺。在读到本文之前,我去过一次,但由于对它不了解,并无更多的感触,没想到在这篇“追寻”城市脚步的文字中,找到了历史深处埋
导读:北山街60号招贤寺在读到本文之前,我去过一次,但由于对它不了解,并无更多的感触,没想到在这篇“追寻”城市脚步的文字中,找到了历史深处埋藏着的气息:过去的影子也许只留下了一个名词,一代新颜换旧人,但“找寻”的过程让记忆加深、存贮。
从白居易、苏东坡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它缔结了不解之缘,这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我们记忆的隧道里,是风景的沉溺,是建筑的故事,是人性的浮光掠影从唐宋到今天一路走来,在这样抽丝剥茧般的探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重量:时间把很多平常之地雕琢成了钻石。
但这钻石还能重新闪耀在世人的面前吗?就像文章的作者所提出的:能否复建“湖畔小屋”建成“丰子恺美术馆”“李叔同丰子恺旧居”?有着这样人文底蕴的地方,一旦在时间中破茧而出,会是怎么样的彩蝶翩跹?(李郁葱)
北山路60号,白墙黑瓦,招贤寺进入古朴而精致的院内,一座汉白玉石拱桥,一泓微波涟漪映入眼帘,大殿内正在举办一场拍卖会庭院西侧围墙上有四幅名人浮雕,依次为白居易、苏轼、弘一法师、丰子恺前二幅各配有两行诗句;第三幅是弘一的自问自答:“请告诉我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末幅为丰子恺那“湖畔小屋”门上的对联:“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
从唐宋一路走来,招贤寺展示了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一段段渐被遗忘的西湖佳话,也从历史深处浮现在我们眼前。
湖畔小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948年10月10日,杭州《东南日报》刊载一则关于静江路八十五号房屋租赁权、添置的建筑物所有权归属丰子恺的声明从声明中可以看出,由于租客丰子恺在租赁期间对租房进行 “现代化”改造,搭建厢房及披屋等“违章建筑”,双方发生了纠纷。
丰子恺聘请了著名律师叶纶机处理此事,最终以登报声明的方式得以妥善解决丰子恺是桐乡石门镇人,早年师从李叔同,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漫画鼻祖抗战胜利后,身在外地的他已无家可归(“缘缘堂”在战时被日军烧毁),遂于1946年11月11日来到西湖,暂住招贤寺。
隔年1月15日,丰子恺致信好友夏宗禹,称“已在杭州西湖边找到住屋,开门见放鹤亭,地点很好,正在修理,大约一月后可进屋”3月11日,丰家迁入静江路(今北山街)85号小平屋丰子恺给住所取了个雅号——湖畔小屋,门贴“门对孤山放鹤亭,居临葛岭招贤寺”对联,墙上悬挂马一浮的“天清 地宁”篆字联,还有苏步青的七绝:“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
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二联一诗中传达的散淡意味,足见丰子恺的品性
丰子恺小屋是个什么模样?丰一吟(丰子恺幼女)印象深刻:“虽然房间里是泥地,但这房子地势高,从马路要走上五六步石级才进门,所以并不潮湿一共有五间房:三间正屋,天井左右各有一间厢房,东侧还有厨房等附属建筑……”。
丰一吟说扩建是“因为家里来住的子女(7个)多了,爸爸经济也略有宽裕,便在正屋的后面添造了3间扁扁的小屋……”丰子恺为其中两间取名“宜椿室”、 “宜萱室” 除了以上文字记载,还亏得当年丰子恺给小女买了一架“蔡司”牌相机,她拍摄的众多照片里,有一张题名“我们居住过的湖畔小屋”的珍贵照片,如今成了惟一的历史见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出入湖畔小屋的名士还真不少,如1947年3月22日及6月2日,夏承焘两度“至北山招贤寺旁的湖畔小屋访晤丰子恺”;1948年2月,作家风人和《申报》记者储裕生赴北山访丰子恺,“到里西湖招贤寺,向左转个弯,就看见一幢小巧的中式房子,两扇摇门向马路开着,走进客堂,裕生兄就叫‘丰先生有人来看你了’,丰子恺先生应声而出”;1948年的一个春夜,丰子恺刚送走朋友,郑振铎登门来了……。
还有,马一浮住葛荫山庄,是近邻,两家不时互访;叶圣陶、章锡深与丰子恺“三人往来切磋,几经更改,才补上联为‘居临葛岭招贤寺’”……除了友人,也有官员前来时任杭州市市长的周象贤见丰子恺家境清贫,便登门邀他去做“局级干部”,收入自然不菲,谁知丰子恺谢绝了,当第三次造访时,丰子恺干脆送他一张上写“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的纸条。
丰子恺不愿攀附权贵,甘做一只自找食吃的“野鹤”,是个有着凛然风骨的知识分子丰子恺在杭期间不教书、不演讲、不赴宴,被记者称为“三不先生”,那一家靠什么生活?收入里很大一块来自他独创的“丰氏漫画”,外孙宋菲君说过一桩趣闻:“一次,我看到一位女黄包车夫,拉着车和别人说说笑笑。
我立刻告诉外公——女人拉车,是很稀奇的事外公赶忙出来看,但人已经不见了外公仔细问了我女车夫的模样,过了两三天就画了一幅《黄包车妻》外公的画都是这般‘即兴’,生活中的小事,寥寥几笔,就成了他的画题他的画是平民的,接地气,从文人雅士到老百姓,甚至外国人,大家都看得懂。
”都说安居方能乐业,丰子恺自入住湖畔小屋后,创作热情迸发,创作了大量的散文、漫画作品资料显示,丰子恺有不少与西湖有关的文章,如《市街形式》《西湖春游》《杭州写生》《钱江看潮记》《半篇莫干山记》《山中避雨》《西湖船》等,都在那时写就。
丰子恺“不当局长”,甘愿夜以继日写作,靠稿费和画润来养家糊口
招贤寺僧房:至今还“原汁原味”地活着名联“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是丰子恺喜爱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之前,他曾住过杭州城里多个地方,生活比城外便利多了,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山招贤寺除了迷上里西湖一带幽雅的自然环境之外,恐怕主要还是受到老师李叔同在招贤寺闭关修行、缮写佛经等文化活动的影响。
在两人的接触中,丰子恺目睹了老师人生改变的整个过程,从开始为老师感到心痛、惋惜,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那虔诚的精神所感染关于师生俩在招贤寺活动的文字描述很多,但对二人度过写作生活的僧房,关注度似乎不够。
招贤寺庙堂和僧房原本一体,1929年召开西湖博览会时,招贤寺辟为邮电收发处,1949年以后为省党校、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所使用,大殿改为仓库,而僧房则一直作为职工宿舍大殿与僧房中间,不知从哪年隔起了一道墙,去僧房须从北山街61号院子进入。
入院十余步右拐,一条逼仄的小路,从门牌号码4幢108室那里左拐,经三四级浅浅的石阶再右转,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约三四十平方的天井,一栋二层五开间的木构楼屋,坐北朝南,依山面湖,环境绝佳站在楼梯口,也许会想起1947年初丰子恺告诉友人的那句话:“我现暂住招贤寺僧房,饭由和尚代烧,我恢复素食了。
”踏上吱吱作响的楼梯,仿佛走进了时光的隧道,楼上一条木质长廊,不少地板已烂通,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着房间,从房间的门缝张望,多半已无人居住走到尽头约60步,又是一架转角木质楼梯我们问了在此居住66年的徐阿大(丈夫吴天喜是厨师),她说这一长溜房子年年小修不断,但从没拆造过。
如此说来,这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僧房(1918年重修),还“原汁原味”地“活着”后人都把弘一与虎跑寺联系在一起,其实招贤寺的僧房是弘一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1948年秋,弘一部分骨灰舍利子由刘质平、林子青等从沪陪送至杭,首先是到招贤寺歇息,也许就是考虑到这里为大师的魂魄所系。
招贤寺见证弘一与弘伞师兄弟的往事弘一法师入住招贤寺,是受弘伞法师之邀弘伞俗名程中和,字毓灵,安徽灵壁人他是“二次革命”将领(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后,力主武装讨袁,史称“二次革命”),功勋卓著,性格豪爽、重道义,颇有君子之风。
自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万念俱灰,皈依佛门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说:“(弘一)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1919年冬,两人在玉泉寺结期修业,且共燃臂香,依天亲菩萨《菩提心论》发十大正愿。
”弘伞与弘一都是在虎跑寺剃度的弘一出家虎跑寺一段时间后,欲去新登贝山灵济寺闭关静修,去之前弘一请师兄弘伞先赴实地考察弘伞绘制了贝山灵济寺地形图回杭,弘一法师看后非常高兴,即刻拍板,确定修整方案,整件事情就由弘伞操作。
灵济寺修建工程快结束时,弘伞赶回杭州,正式入驻招贤寺,自号“招贤老人”1920年农历六月,弘一偕弘伞自杭州登轮沿江而上,在新登上岸住进灵济寺他与弘伞每日或大殿打坐,或僧房净修,两人一心向佛,意欲长住贝山。
然而是年初冬,弘伞因母丧无奈下山弘一“乘间赴各处云游先到衢州莲花寺挂单,原想待弘伞法师母丧毕回,重与弘伞法师入贝山灵济寺”由于弘一名望甚高,天台国清、温州江心、宁波天童纷纷邀请,所到之处,无不着意挽留,归途无期。
这一来,弘伞只好留在杭州招贤寺1926年春,弘一因病回杭,弘伞邀他前去养息静修在弘一眼里,“弘伞住持招贤寺,整理规划,极为完善,西湖诸寺,当以首屈一指矣”弘一这次住招贤寺,除了与各阶层人士诗书唱和之外,主要在做一件事:整理《华严疏钞》。
这是部佛经大著,当时流行的版本多有疏漏节略之处,他与弘伞发愿重修不久,弘一写信告知在上海的丰子恺:“近从温州来杭,承招贤老人殷勤相留,年内或不复他适”收邮后,丰子恺与夏丏尊决定来杭沪杭火车坐了6个多小时,到杭时天色已晚,两人在第二天一早去招贤寺,结果被弘伞拦了下来:“弘一法师白天不会见客人,只有到傍晚5点以后才见客”。
丰子恺后来说“下午我与 S先生(夏丏尊)分途,约于五时在招贤寺山门口会集。等到我另偕了三个也要见弘一法师的朋友到招贤寺时,见弘一师已与S先生坐在山门口的湖岸石埠上谈话了”。
白居易、苏东坡也与招贤寺有缘“招贤老人”程中和(弘伞)守着招贤寺几十年,无怨无悔,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在替白居易与苏东坡守着这座寺庙两位老市长也喜爱招贤寺,并都在寺内留下印迹相传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招贤寺见到一树从未见过的美丽山花,他根据花的特征取名为“紫阳花”,并以此为题,作七言绝句及序,序云:“招贤寺有山花一树,色紫气香,芳丽可爱,颇类仙种,因以紫阳花名之。
”诗曰:“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紫阳花灼灼千年,今天该是脱去它神秘面纱的时候了:原来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绣球花。
苏东坡也来过招贤寺,在他心目中,招贤寺在杭州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他曾书寺额并为寺中一泓清泉题“蒙泉”二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此事:“(葛)岭旧有招贤寺……有尉迟恭井、蒙泉、东坡书匾”民国知名人物阮毅成(1904-1988)常去寺中,曾见过这一石刻题字。
苏东坡和白居易一样,在此留下极为珍贵的墨宝招贤寺建于唐,毁于元,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民国初年招贤老人主持时,寺占地面积3.724亩,房屋38间,有大殿一座、二层楼屋及平房各一座招贤老人后来去向怎样?无人知晓。
一份民国年间登记的杭州寺院档案显示,那时的招贤寺有6个僧人,住持名宝云,这也许是登记在册的最后一批招贤寺和尚了。
一个复建“湖畔小屋”的设想丰子恺租住湖畔小屋,也许是长久以来的一个夙愿早在1934年9月,丰子恺带着一群孩子来杭州投考初级中学(这群孩子中有丰子恺的女儿,也有他亲朋好友的孩子,在丰子恺所写的《送考》一文中有记载),就是借住在西湖边的招贤寺里的。
孩子们考试结束后,丰子恺原打算先回乡下,但因旱灾严重,归乡水路不通,便仍住招贤寺,那时丰子恺便萌生了长期寓居杭州的打算他曾住过皇亲巷6号一座称为“肖圃”的宅园,后转至马市街156号,再迁至田家园3号……兜兜转转,最后于1947年落脚于湖畔小屋。
他曾说:“杭州山水秀美如昔,我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还说:“世界上没有一处比西湖再美丽、再沉静、再可爱的地方……那湖上的清秋静境,就可以使你感味到点滴都无余渣的地步……我于西湖,可谓第二故乡幼时求学于此,中年卜居于此,胜利后复无家可归,即居于此。
先后凡十余年矣”现在的北山街60号,也就是当时的招贤寺大殿,如今已灿然一新;招贤寺僧房则“躲”在北山街61号院落内,由于多年失修,庭院荒芜,整栋建筑显得衰败不堪从院子出来再找湖畔小屋遗址,其实就几步路的距离。
丰一吟于2015年4月曾来旧地重游,有文章介绍说:“经过招贤寺旧址时,她站住了,手往前一指:‘就在这边上,南边上坡靠右就是,当时那儿有四棵树,就是我家……’”丰一吟指认的四棵法国梧桐,位于招贤寺旁“葛岭泵站”的西侧,树旁一片不大的空地,如今被辟为一个临时停车场。
现在招贤寺大殿已重新修缮,按照规划,还有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将动工,若如此,那复建“湖畔小屋”,成为丰子恺旧居、丰子恺美术馆或丰子恺艺术中心,应是不错的选项也许建成后,能与近在咫尺的李叔同、丰子恺生活过的招贤寺连成一片。
走出招贤寺,面对放鹤亭,耳畔又响起弘一大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居然可以这样历史档案故事(我的历史档案故事怎么写)
导读:北山街60号。招贤寺。在读到本文之前,我去过一次,但由于对它不了解,并无更多的感触,没想到在这篇“追寻”城市脚步的文字中,找到了…
-
这都可以?历史档案故事(历史档案)
档案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记载历史,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2023年6月9日是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主题是“奋进新征程 兰…
- 硬核推荐历史档案杂志官网(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官网)
- 干货满满历史档案杂志官网(四川档案杂志官网)
- 干货分享历史档案杂志官网(福建档案杂志官网)
- 一看就会历史档案杂志官网(云南档案杂志官网)
- 学到了吗历史档案杂志官网(山东档案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