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燃爆了微妙玄通(古之为善者微妙玄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

燃爆了微妙玄通(古之为善者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5章) 老子说,古代善于按道行事的人,能够静观和体察道的微妙通达与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能够悟透一般人不能认识它,我只能勉强描述他的容貌——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冰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的水能静止而慢慢地澄清下来?谁又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地显出生机?只有遵照并保持道的法则,他才会不盈满正因为他从不盈满,因此他才能去故更新

白岩松在书店跟读者分享体会 老子在本章里探讨了"道微妙通达、深刻玄远、精密幽沉以及难以测识"的德性按照道的法则行事的人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风貌与人格形态,与一般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老子从七个方面描述了得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形容,归纳出了他们的七种不同的表现。

一是豫若冬涉川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引申为迟疑慎重豫指迟疑谨慎或小心小心谨慎是得道人的表征冬天尽管结冰厚重,但在涉川过河或在冰上嬉戏打闹时,还是需要小心谨慎,因为过度的嬉戏打闹甚至是忘乎所以和得意忘形的行为,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嬉戏打闹的人,只有时刻保持小心谨慎的心态才能安全跋涉河川,才能最大限度的嬉戏打闹而不至于掉入冰川之中嬉戏玩耍是人的天性,但嬉戏玩耍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得意忘形甚至是忘乎所以,就可能给人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老子不仅指出了嬉戏无度与得意忘形的危害,还指出了小心谨慎的必要性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谨慎是得道人的表现豫还指安闲豫卦是上震下坤,雷以时而出,预示大地回春因顺而动乃是产生和乐的源泉豫卦论述了建侯行师征邑国的策略问题。

这里面包括"鸣豫"所带来的泄密的后果,不做豫备的"盱豫"和迟迟不做豫备的"迟(豫)"所带来的"有悔"它展示了"豫"的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

道德经书法 二是犹若畏四邻犹指踌躇疑惧,此处指敬畏"犹若畏四邻"指敬畏道像敬畏四周的邻居一样敬畏是得道人的表征,只有敬畏天地自然,敬畏天地道德,才能体认天地道德,才能顺应天地道德这就像人与邻里的相处,只有怀有敬畏的心理才能与邻里间和睦相处。

但假如人由于过分地敬畏天地道德,以至于达到踌躇与疑惧的程度,就会走向另外的端点踌躇与疑惧是体认天地道德的大敌,是人不具有天地道德的表征,是人的天地道德还没有达到持定的状态,还没有达到恒定状态的表征这是说,敬畏道德也要保持在一定限度内,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踌躇甚至会疑惧,那就彻底地远离天地道德了。

天地道德是一种自然地存在,是一种有序的存在,还是一种特定环境与时间的存在,这正如秋天收获,人因为自身的踌躇与疑惧错过了秋天收获的季节,那就是一种不合乎道德的行为敬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是基于畏惧而产生的一种敬重的心理。

敬畏的心理是体认道德最好的心态,但假如人诚惶诚恐,就往往会失去体认和学习道德的心态,往往会远离体认道德的门径和方法

老子道德经节选 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与戒备的样子犹指警觉戒备对于来自邻国的威胁,假如君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戒备的心理而不是妄动假如君主保持高度警戒的心理,就会进入一种草木皆兵的状态,就会进入一种神经质的状态。

君主在此种状态下可能会失去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这样就往往会对来自于邻国的敌情得出夸张或夸大的结论,就会远离客观而偏离实际的判断,会由此而做出对邻国敌情错误判断的结论,这就会造成君主对待邻国敌情的失误,这是不合乎道德法则的行为。

三是俨若客俨指恭敬,指庄重"俨若客"指恭敬得像对待客人一样主人与客人间构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恭敬恭敬是得道人的表征,宇宙自然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个体,万物与人人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平等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待其他个体的恭敬的态度,恭敬地对待人是由道生成宇宙自然万物平等的属性来决定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宇宙自然万物,才会对宇宙万物持有一种恭敬的态度,才会恭敬地对待宇宙万物,是由道的属性决定,这是得道人的表征。

恭敬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才能尊重他人而与他人和谐相处与此相反的是,假如人对待他人采取傲慢、轻视或敌视的态度,那是违背天地道德的态度,是与道的德性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是对人自身极有危害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书法展 四是涣若凌释涣指流散"涣若凌释"指道安闲得像冰块缓缓消融一样道安闲自然,就像人闲适的样子一样此处指人洒脱的行为就像冰块缓缓消融一样,此处强调了人行动的安闲自然而然的属性安闲自然是道的属性,洒脱是自然的表征。

这里着重强调得道人行为的洒脱自如,着重强调得道人行为的行云流水而得道人行为的洒脱自如与行云流水,是道自然性的表征而一些矫揉造作与伪装修饰的行为,都是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因此也是应该被唾弃的行为 五是敦若朴。

敦指敦厚,朴指未经加工的原料"敦若朴"指浑然天成敦厚像未经加工的原料般的浑然天成,浑然天成是道的属性,敦厚是浑然天成的表征敦厚是得道人的属性,人保持敦厚的本性是得道的体现,相反,奸诈与巧言令色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是人所不齿的行为。

老子再次强调了道的纯朴与浑然天成的本性,强调了敦厚即得道的表征,强调了敦厚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书法展 六是旷若谷旷指心胸开阔与豁达,空旷是道的属性"旷若谷"指人心胸要像山谷一样的空旷空旷与幽深是道的属性,心胸开阔与豁达是得道人的表征人的心胸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装得下宇宙自然,装得下宇宙自然万物,才能容得下社会里种种光明之事,才容得下社会里种种污垢之事,人的心境才能平和安定,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与此相反,心胸狭隘是有违道法则的思想,而急躁冒进与嫉妒自私则是心胸狭隘的表征只有保持开阔与豁达的胸怀,才能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才能最终与道相契合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容是有关数量的概念而能不能容,容多少,容纳的数量,则是判断人心胸空旷与狭隘的标准。

老子再次阐释了道空旷与幽深的属性,并指出了按照道的法则做事的必要性

古字道德经书法 七是混若浊混之混然,指的是最初存在的状态浊指道最初的浑浊或混浊的状态,这是道动态的表征"混若浊"指道的混然存在状态就像浑浊的水道的混然状态,也像浑浊的水一样人的混然状态,就是人的纯朴状态。

人道需要效仿天道,人要效仿道一样混然的生活着道的混然存在状态是浑然一体的状态,是大一统的状态,是混元或浑圆的状态老子通过"浑如浊"强调了人要保持大智若愚、大道至朴的天性,人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人具有道的混然状态就会有宽容的属性,人才能以宽容地态度对待他自身之外的一切个体。

老子对得道人表征的探讨,表明了得道人的风貌与人格形态的多样性与多重性他们有的小心谨慎,有的警觉戒备,有的恭敬郑重,有的行动洒脱,有的纯朴厚道,有的旷远豁达,有的浑厚宽容,他们有的微而不显,有的含而不露,有的高深莫测,他们从不自满高傲,他们永远是蔽而新成。

关于道德经的书法作品 老子通过探讨得道人的表征,不仅强调了道的本性,还探讨了体认道与认识道的人格和心理修养老子认为,体认道与认识道的两种人格修养与心理修养有: 一是能浊以静之徐清只有慢慢地静止下来,躁动浑浊的水才会慢慢澄清,才会显示出水的光晕,而人心之明镜只有慢慢地静止下来,心才会呈现出虚静的状态,虚静的状态才是体认与认识道的心理状态。

二是能安以静之徐生人静定的状态才是道慢慢的呈现的状态,人只有持续地保持静定的状态,才是道慢慢呈现的状态,因为静定是道的属性人只有保持内心的静定状态,人的内心才能保持虚静的状态人保持虚静的状态,他才会不自满,也才能吐故纳新,才能补故生新。

参观道德经印刻 以此而论,人的静定状态表面上看是清静无为,而在内心深处却在进行着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此是说,静定的心理所带来的是一种内心虚静的状态,是与道相契合的状态,也是道所呈现的状态人只有保持这种虚静状态,道的属性才会源源不断地逐步呈现。

人的生命是一个静极而动与动极而静的运动过程 总之,老子探讨的七种表征是道动态的结果,而老子揭示的属性却是道静态的结果老子认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且能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态而转向动态。

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才是合乎道的变化规律的法则

参观道德经展览 盈指满,指自满,指盈满盈满是道的德性宇宙自然万物具有再生功能,它们总是由亏缺走向盈满,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它们的自然周期,在一个旧的周期结束后,又会重复一个新的自然周期人的生成路线是不可逆的,人不具有再生性。

盈满就意味着死亡与结束,因此,如何克服人的盈满是保持人生事业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与人盈满周期的危害性,克服人的自满心理就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自满是蒙蔽人心灵的重要因素,是人心灵发生躁动的重要因素。

自满像污垢般蒙蔽人的心灵,使人的灵魂变得混浊和躁动起来自满必然自骄,自骄必然自狂,自狂必然灭亡老子以智慧的眼光发现了人类盈满的危害与严重后果,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人只有保持不盈满的状态,不自满,不遭受躁动与污垢的蒙蔽,才能体认到道的法则,才能"蔽而新成",才能继续自己更加崭新的事业,才能使社会得到良性的迅速发展。

蔽指遮蔽,指破旧事物到了周期完结时必然破旧,是到了需要修复的时候事物不断地得到修复,才能保持常新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自然周期所蒙蔽,不要被自满与欲望所遮蔽,人和社会到了出现"故蔽"的时候,就到了需要修复"故蔽"的时候,而及时得到修复,才能使人与社会日新,日日新。

因此,"蔽而新成"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个值得探讨的重大命题,是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老子道德经书法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