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可以这样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
高中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更加细至的方法、更加稳定状态、以及攻坚未果,不下过线的勇气决心!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读者留言侄儿上高一,历史才考了不到50,我让他好好背,然后就拿书本回来给他画重点研究了一下课本,我都懵了历史课本中,许多内容写的精简至极,几乎一笔带过,这如何让大家复习呢?回头又看了看高考试题,特别是选择题,我做的出来,可学如此简单课本的学生们做的出来么?。
一 2015年全国I卷27题,列表比较状元人数,后面隐藏的史实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但翻阅必修1、2,丝毫未讲这方面的内容!二 2015年全国I卷29题,这一时局出现在什么时期?典型的军阀混战,但翻了翻课本,找不到北洋军阀方面的内容啊!
三 2016全国卷I34题,给出了几个组织成立,问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应该是成立组织应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可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真的在课本上找不到啊!而且我感觉到,高中历史考题中,全部都是延伸的深挖东西。
那我的疑问是,新课标怎么复习,难道是回归老课本,将历史学扎实?还是鼓励扩大阅读,自己寻找素材把书读厚?“老师,课本上的内容有用吗?”“老师,为什么我把课本背的滚瓜烂熟,某某某背的不怎么样,可是他的成绩却不我好?”
历史学习中,这可能是最让初入高中的学生困惑的问题中考历史,主流的出题形式是直接考察知识点,只要对教材熟悉,就能考高分但高考不一样,高考的任务是精确划分所有学生的学科水平素养,强调的是区分度,因此,高考更侧重考察学科素养和能力,而知识则是用来辅助你提升能力的,很少会直接考察。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学生自认为熟悉教材,考起来却一塌糊涂,反而成绩不如不怎么熟悉教材,做题能力却不错的同学‘我背得这么熟练,也做了这么多题,为啥就是考不好?”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收获?”,多少有些顾影自怜的味道,说实话,我也很同情面对巨大学业压力的高中学子,但我必须指出真相:你所谓的“努力”,其实只是本分。
把知识点掌握得滚花烂熟,是人人都应该做到的,并不能体现你的格外辛苦所谓“课本上讲过的内容”,也就是知识类考点,是最最基本的内容,掌握它是你的本分那么,高考历史考的实质能力是什么?一句话:归纳、解析史料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而教材本身,就是向你示范了如何归纳、解析史料在这样的命题思路下,欠缺归纳、解释史料的能力是致命的据我的观察,在这方面有短板的学生,即便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面对高考难度的模拟试卷,往往只能考五六十分,而且选择题惨不忍睹。
如果不及时克服,很容易陷入长时间的瓶颈期而且,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沮丧,因为明明已经挺努力了,成绩却提不上去,容易导致学生把这种处境归因到个人能力:“我是不是真的脑子笨,能力差”也容易让学生情绪低落相对而言,做题天赋、能力比较好,但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要表现好一些,可以考到六七十分。
但往往也就到此为止了,能考什么样只能看临场发挥和运气这就意味着,教材绝对不是没用的,即便它并不直接体现在试卷上高中三年,如果你的历史老师的职业素养是合格的,那你听他讲完三本必修一本选修,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解析史料的能力;听他讲试卷,跟着他解析试题,也会学到一些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重要性在于,学习教材的过程,就是提高史学素养的过程“史学素养”是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对高中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思考,系统的课程和论文实践对高中生而言,提高所谓的史学素养谈何容易,而感知理解教材,就是最有效率的途径。
也就是说,教材的重要性在于,学习它的过程,就是提高史学素养的过程,而且是最重要的过程,甚至是唯一的过程因为其他的方法,如大量阅读和思考对高中生来说教材本身就是归纳、解析史料的典范要知道,教材编写者面临的归纳解析任务是非常变态的。
我们以人教版为例,这套教材的必修部分是三本,分别讲了人类的政治文明进程、经济文明进程、思想科技文明进程每一本又分为八个单元,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个单元一共有4课,15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史尤以政治史为重,史料汗牛充栋,想在15页内系统讲清这些内容的难度可想而知。
教材选择的办法是,利用三大线索,辅之以高度压缩的史料史实,串起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这三条线索是:中央制度(主线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历程),地方制度(主线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斗争过程)、 选官制度(主线是选官制度不断正规化、去贵族化的历程)每一条线索,都辅以高度压缩的史实来说明。
比如教材讲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时,就从秦到清,选用了历朝最具特色的制度来加以说明初中阶段的历史是以通史为主,以时间为主线串起来的;而高中阶段则是以专题为主,用三本书串起了人类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明的演进过程。
说实话,这套教材体现出的水平是我辈望尘莫及的,肯定是最一流历史学者的集体研究的成果作为教师,如果你真的能为学生,如果你能学着教材的样子,也能构建出某一专题在某个区域的发展历程,说明你的史学素养已经完全能应对高考了。
必须要说明的是,所谓熟悉教材,并不是背诵知识点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路,会模仿教材对新的史料进行归纳、解析这个要求是相当高的,既要老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善加引导,也要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构建。
也就是说,教材对考试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这在选择题和材料题都有体现除此之外,教材对于试题,还有更为直接的作用虽然高考直接考察知识点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出题也不是不着边际,而是紧扣考点像开头读者举得第一个例子,经济重心南移,它是代经济史的范畴,考点是必修二第一单元,是二十四个单元里最重要的单元之一。
高中课本虽涉及较少,但在初中里是重点内容,类似数学里的勾股定理,高中课本虽然不再重提,但仍然是解题的基础况且,经济重心南移这个点,一般高中老师都要重新讲一下的读者举的第二个例子,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也是初中内容,而且高中课本里也重新提到过,在必修一第14课北伐战争这一块。
也许这些内容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是可以提高你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读者举的第三道题比较特殊,这道题虽然也没超出考纲(考点是必修二第24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但却是以考察归纳分析史料的能力为主,难度较大,甚至考验一些做题的情商。
记得高考完后题目出来,网上给的很多答案居然是错的,不知道现在改了没有这道题我会在“高考历史备考”的解题方法专栏中详细分析此外,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帮助你迅速锁定考点,排除不符合史实的答案等,这里就不再赘述最后,举个例子说明下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解题的影响:
某年试题里有道这样的选择题,材料是宋人尹源说:“弱x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也,诸侯维之也”,然后问尹源说的是哪个朝代,给了秦汉唐宋四个选项看到这到题错误率比较高,我就先后叫起了三个学生说说解这道题的想法。
学生A (本次测验62分)表示,没太看懂材料,不知道这道题考的是哪个考点,不知道诸侯的具体含义,只好蒙了一个汉朝,因为东汉末年诸侯割据,错了学生B (本次测验78分)表示,大体看懂了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诸侯对某个朝代有两方面的作用, 既削弱了这个朝代,但也没让这个朝代一下就灭亡了。
题干了说了,尹源是宋朝人,那这道题看大概率考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课本_上说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吸取了唐末五代的教训,因此这道题很可能是选唐朝我问,你当时能百分百确定,尹源讲的就是唐朝吗?其他朝代也都有可能是宋代总结教训的对象哦。
学生B:不确定,但觉得做对概率很大,毕竟课本_上说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吸取了唐末五代的教训学生C(本次测验88分)表示,大题看懂了材料选择理由和B同学一样不过学生C很果断的说,这道题考的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我问,你怎么联系到这道题考察的是节度使?学生C:刚开始我也没想到节度使,只是大约感到,这道题大概率选唐朝后来我回忆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文官任知州而课本当时为了说明文官任知州的作用,还配了两幅图对比,一幅是唐朝节度使出行图,各种骑兵开道,另一幅是宋代文官出行图,就低调很多了。
这时我确定,这道题答案百分百是唐朝,诸侯指的就是节度使C学生便由此推断出正确答案。(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并关注文章出处)
高考历史备考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居然可以这样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
高中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更加细至的方法、更加稳定状态、以及攻坚未果,不下过线的勇气决心!…
-
奔走相告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
历史作为一门既有趣味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对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道不小的难题。然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你可以轻松掌握历史知识,成为…
- 这都可以?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学科网官网)
- 万万没想到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初中历史好高中历史会好吗)
- 全程干货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初中历史好高中历史会好吗)
- 越早知道越好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关系吗)
- 这都可以?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