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学科网名师堂:曲现龙,特级教师,命题中心组成员,多次参加高考模拟和学考命题工作。
学科网名师堂 曲现龙特级教师,历史学科专家,命题中心组成员,文综辅导专家,多次参加高考模拟和学考命题工作,辅导多人考入北大清华等双一流名校现专注于博物馆文物和文化研究,开发了多门研学课程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千呼万唤始出来。
新教材有什么突出特点?怎样使用更符合国家编写新教材的意图?1新教材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第二,新教材围绕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栏目,看似内容庞杂,实则有一个主题或者说立意来统领内容。
第三,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四,新教材本身的资源已经相当丰富第五,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由“学科本位”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情感和人文精神培养2大单元教学是顺利完成新课程教学使命的有效途径
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5项核心素养也是统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基本史料的选用的纲比如,教科书古代史部分,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长期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特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古代史上出现了两次民族大交融时期,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两次民族大交融为其后的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长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此后形成中华民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除了解整本书的主题外,各单元也需要提炼主题,以便围绕主题实施单元教学,这应该是最佳的选择比如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个单元的主题可以提炼为: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也就是夏、商、周,即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理论上的大变动,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次,在单元主题下,确立单元与节、节与节、节与目、目与目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主题突出,线索清晰、点、线、面的结合。
教学设计要重点探索高中新教材的学科体系,捋清章、节、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不要强调在知识点上的系统性,而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如果教学还像以前强调知识点的系统性,必然增加教材的分量,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适当降低难度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重点在于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逻辑性、概括性有机结合,既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
比如: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讲“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由强化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由于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目“王安石变法”。
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因此又有第四目“南宋的偏安”3提升学生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历史学科素养是教学设计和历史教育的重点高中历史教材要坚持贯彻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要把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
历史新课程是围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而设计和编排内容的,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叙述、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充分利用好新教材体例结构进行教学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国家级示范性培训班,张海鹏教授对新教材体例结构解读非常到位全书共10个单元,除活动课外,全书29课,古代史占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占4个单元共10课;中国现代史占2个单元共4课,古代史只比近现代史多了一课,两者篇幅几乎相同。
每课正文设3个目,少数课有四个目为了辅助学习正文,每课内设置几个辅助栏目,包括:单元导语每个单元有一个导语,概述单元内各课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各课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单元导语后,可大致掌握本单元基本内容。
导入图和导入图图解每课正文前有导入图和导入图图解,置于课文标题之下学习聚焦正文每目开始设一学习聚焦,以简练文字,总结、提炼该目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本目时把握方向史料阅读为了加深对正文的理解,设置史料阅读,提供简要的文献史料,作为正文的补充或拓展,供学生阅读。
图表是指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的各种插图和表格图包括反映各种文化遗址、文物、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照片、图画以及示意图等,也包括各种历史地图、地名表和反映统计数字的柱状图历史纵横正文难以展开,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的内容,如某些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用历史纵横的形式加以叙述,扩展、补充正文内容。
思考点思考点一般是紧密结合正文,提问简短,答案可以从正文找到,目的是引起学生阅读时注意每课都设了思考点学思之窗总的宗旨都是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每课至少有一个学思之窗探究与拓展
课后栏目含“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两个内容这两个栏目力图让学生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和思考,综合提高核心素养5注重对单元主题(立意)、逻辑关系分析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由4课组成。
这一单元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注意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最新考古成果,强调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自成系统,具有独特性;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秦朝又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为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所继承;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治理模式;注意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和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是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结果。
第二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共4课这个单元起始于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军阀混战,形成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第一点要注意,这期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由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主导局势,形成比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国家呈现分裂状态;第二点要注意,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南方,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点要注意,这种分裂状态未能继续,继起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了统一全国的功业,形成了“贞观之治”那样的开明政治局面。
必须指出,正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取长补短,推动了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现: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创新,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展,文学艺术达到高峰,民族往来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这些深层的历史关联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的。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农民起义,形成五代十国,这是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第三单元为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共4课这个时期,北方民族建立了辽、西夏和金,北宋与辽、西夏对立,南宋与西夏、金对峙,这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既有战争发生,又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交流;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影响久远;注意辽、西夏、金、元政权既继承了唐宋政权的形式,也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呈现出相互交流交融的特色;注意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注意这个时期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的鼎盛、科技的创新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字等。
第四单元为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共3课讲解这一单元,注意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注意了解这一时期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新变化;注意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注意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适应新形势扩大对外交流,关闭了与世界潮流交流的大门,是中国社会面临发展的危机。
希望此文能给广大一线教师应对部编教材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查看曲现龙老师更多资料点击资料名称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满满干货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学科网名师堂:曲现龙,特级教师,命题中心组成员,多次参加高考模拟和学考命题工作。
-
小学生相声台词(小学生相声台词打电话)速看
最懂相声的观众都在红星社呢!连小学生都这么硬核!
- 没想到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 燃爆了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美国历史整理)
- 怎么可以错过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美国历史整理)
- 居然可以这样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
- 奔走相告历史学科网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