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历史

硬核推荐慈禧太后的历史传奇(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点击上方,关注“北大政治学”微信订阅号
编者按:慈禧是一个复杂且传奇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关于她本人的特质、形象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众说纷纭在本次推送中,我们

硬核推荐慈禧太后的历史传奇(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

 

点击上方,关注“北大政治学”微信订阅号

编者按:慈禧是一个复杂且传奇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关于她本人的特质、形象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众说纷纭在本次推送中,我们关注不同时代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评论者如何分析和评价慈禧后世对慈禧的评价一方面与具体评价者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能获得的史料有关。

慈禧研究综述与人物评价郭卫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一、研究综述慈禧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人其事的研究一直为学界重视1. 清末民初清末民初,新知群体对于慈禧的评价偏多负面戊戌政变后被清廷通缉流亡海外的。

梁启超等全力抨击慈禧,其言词仍是从传统的女主乱政的角度立论:“既篡君权,岂得复谓之有君?夫历代史传载母后乱政之事,垂以为诫者,既不一而足矣然历代母后垂帘,皆因嗣君幼冲,暂时临摄若夫已有长君,而犹多专政者,则惟唐之武后而已。

率乃易唐为周,几覆宗社今日之事,正其类也”又极言慈禧的严酷,“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常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以此说明帝后冲突的由来。

慈禧在众人簇拥下出行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裕德龄记录其随侍慈禧的记述文字《我在太后身边的两年——慈禧私生活回忆录》(又名《清宫二年记》),从女性角度提供了慈禧的另面母性形象据作者自称所记亲历亲闻,但后人看来,虽然留存了许多真实细节,却也不乏作者自我张扬夸大事实的成分。

1918年,费行简(笔名沃丘仲子)发刊《慈禧传信录》,作者认定慈禧是清朝覆亡的罪魁祸首:“不俟甲午之败,庚子之辱,盖已知清之不祚矣!而推其祸始,后实尸之” 流行较广的是蔡东藩的《慈禧太后演义》一书,从文学层面为慈禧画像,

刻画了一个充满阴谋、伎俩卑鄙、争权夺利、荒淫无耻的女主形象。书中警戒:“妇人可小知,不可大受;可暂试,不可常专。”仍是传统的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心态。

慈禧由裕德龄搀扶,雪后游园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外国人对慈禧的记述却与国人大异其趣如在中国居住七年之久的美国驻华公使夫人萨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在《北京信札》中记述了与慈禧的交往,慈禧“脸上容光焕发,充满善意,看不出一点残忍的痕迹”。

1903年,康格夫人在信中写道:“我一直对各类报刊对太后恐怖地、不公正地丑化愤慨不已,并且越来越强烈地希望世人能多了解她的真实面貌”1915年和1917年,中华书局相继推出英国人濮兰德(J. O. P. Bland)、白克好司(E.Backhouse)的《慈禧外纪》与美国画家卡尔(K. Carl)的《慈禧写照记》,。

两书描写的慈禧更加生活化、立体化,对慈禧实施的改革成效与执政能力多有褒扬2.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界对慈禧的述评大多以“反动”等词概括“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慈禧更是成为封建黑恶势力的总代表,成为影射史学的重点攻击对象。

1967年3月30日,《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此文是“文化大革命”的点火作,影响极为恶劣深远,“这篇文章的发表所引起的直接后果是:为打倒刘少奇做了舆论准备;间接后果是:开启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之门。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慈禧转身成为批判江青的有力“靶子”慈禧被定格为“清末最大的野心家和阴谋家”3. 改革开放后1978年后,思想解放,加上档案史料的开放,。

慈禧研究逐渐摆脱脸谱化和单纯意识形态化的描摹,进入学术百家争鸣的境界,传主形象日渐多元丰满,分析内容愈发细化全面,史实研判日益接近客观真实,所获结论更加稳妥可信表现出若干特点:一是更为全面,出现了若干有分量的综合成果,。

如台湾地区作家高阳的《慈禧全传》多卷本,虽以小说体裁写就,但作者对清代史实掌故特别熟悉,所写大多有所本,完全可以当作历史书籍来阅读又如徐彻的《慈禧大传》,对慈禧一生进行了全面评述,此著与前此主要是回忆或演义的慈禧传记不同,而进入研究层面。

另如宝成关的《慈禧奕䜣政争记》,则对自1861年北京政变始到1898年奕訴病故止三十余年间清廷两位最重要的实权人物的明争暗斗进行了系统专论二是更为出新,结合晚清语境提出了诸多饶有兴味发人深思的新议题:关于慈禧与洋务运动,有学人提出“慈禧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否定了“慈禧是顽固派首领”的观点。

还辩证地探讨了慈禧在洋务运动中表现出扶持与限制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反映了世纪之交处于近代化进程中没落君主的矛盾心理,也促成了大清帝国加速灭亡的历史归宿”关于慈禧与戊戌变法,有学者否定了慈禧完全反对维新变法的观点,认为“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戊戌变法,而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但是,维新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行君主立宪,这就必然要触及到政治体制的变革,妨碍慈禧的专制统治”,导致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夭折关于慈禧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语最为后代所诟病,有学者对此语提出了新解释。

三是更为细化,如关于戊戌变法时期各种史实(包括慈禧作为)的细致考证,以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等系列著述最为系统深入,将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与原委所涉及的史料排比分析,代表着迄今为止此项研究的最新成就。

最高权力的拥有与稳固是慈禧最为在意的,也应该是慈禧研究尤为值得注意的方面,亦有学人在此领域有长期专研相信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理论研究范式的不断创新,慈禧研究还将不断得到深化,研究领域也将不断拓宽,研究成果亦将更加客观而丰盈。

茅海建著《戊戌变法史事考》二、人物述评人物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对慈禧的述评亦若此,与慈禧同时代人们的评价就多见两歧赞之者曰:慈禧是位“散发着人格魅力的皇太后……她说话时和悦的嗓音、轻轻交握的双手、热忱的笑容,她对我们(外国使臣家属)的热情和欢迎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否之者曰:慈禧“以诡谋而垂帘,遂不得不笼络廷臣,以排异己……其后干政垂四十年,纵游观,纳珍异,爱憎自私,措施无识,欲国不亡,更不可得由其天性惨刻,罔达政体然也”由此看来,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均不可取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对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语境。

慈禧所处的中国,恰好是专制帝制的衰败期,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期晚清统治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国家体系最后一个朝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已经进入中国专制制度的末期,一方面,十分腐朽,统治基础已经动摇;另一方面,它积累了历代专制统治者的经验,又集中国中央专制集权之大成,它的统治又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慈禧所处的世界,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期,是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鼎盛期慈禧所处的时代就锚定在这一上(西方)一下(中国)的经纬点位上慈禧的个人作为也无力改变这一国家定位,面对列强共同侵略孤立无援的中国,面对业已过气又积淀深厚的专制,中国日益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与外国公使家属合影但作为领袖的个人,在时代潮流面前,并不是无可作为,有挺立潮头引领时代者,有随风漂流无所作为者,有逆流而动卖国败家者慈禧作为晚清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不排除采取了某些对国家百姓顺势作为的良美善政。

但整体考量,更多的却是面对列强侵略时的茫然无措,要么盲目排外,要么一味媚外;面对百姓苦难日深时的毫无顾惜,要么加紧勒索,要么无所作为;乃至为了私利反对改革进步慈禧唯我独尊,权力至上,其上台颇具偶然性,既非制度安排,更非官意民心使然,而是违反体制,悖逆法统,。

其政治权利的获取自来就有先天缺陷,垂帘听政本身即违反古训“祖制”,慈禧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归政后复捡拾,成为自始至终的执政者此刚愎自用反复无间的执政地位不具法理认可,需用种种不正当的忤逆来维系,使得终其一生难予自拔地陷入执政“合法性”危机当中。

封建社会中,妇女受无才便是德的伦理束缚,受系统教育的机会很少,加上足不出户,对外部世界了解有限慈禧虽然头脑聪明,反应敏捷,心机甚深,接受力和自控力很强,统治手腕高超但同样受到时代的局限,她谈不上多少近代意识,不具有国际政治头脑,心胸狭隘,权力欲极强,。

主要不是通过明智的统治来稳定政权,而是通过宫廷权术来维持地位慈禧是清廷的决策者,清廷又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机构,这样,其个人因素的影响就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统治集团内部,还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影响到国计民生,影响到中外关系的演变,影响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追求民主共和的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近代中国面临着从积贫积弱转向富民强国,从列强共同侵略对象转向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从保存旧制闭关自守转向改革开放,从瓦解帝制转向兴建共和很可惜,始终将个人权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慈禧在多数时段内是一个不称职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领导人,晚清中国在她毫无理念、毫无章法的领导下加速了不断坠落的过程;

慈禧王朝是中国有史以来割地赔款最巨、丧权辱国最甚的时期;是官场腐败极端化的年代,慈禧口是心非独断专行,带头卖官卖爵,搜刮民脂民膏,只顾个人享受,朝内派别林立,贪官污吏横行,谄媚之臣当道,宦官弄权,法制荡然。

慈禧扮观音拍照“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末代帝后的上述言词为清朝落幕的袅袅余声,满洲贵族专制的旧朝终被民族共和的新朝替代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宣告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清王朝的结束,而且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倾覆。

而晚清统治崩塌的根由,在慈禧执政期间就已经种下改朝换代之后,接续北洋军阀统治,中华民国名实不符,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及至“满洲国”的“康德皇帝”粉墨登场轮番上演,军阀混战下民不聊生,日寇侵略下国破家亡,人民生活和国家状况没有改善。

这又不能不与慈禧统治幽灵死而不僵承袭下来的帝制余孽封建遗毒有关本文节选自《政治通鉴》第三卷。北大政治学(微信号:PKURCCP)为方便阅读,略去全部注释,并有删节和调整。

文字编辑:Léo技术编辑:曹政杰责任编辑:孙宏哲友情推荐:

政治学基础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政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